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纪实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4897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纪实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纪实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纪实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纪实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纪实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纪实文档格式.docx

《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纪实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纪实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纪实文档格式.docx

但不容忽视的是,攀枝花在行政区划上归属四川,临近的攀西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对攀枝花也有着极大的诱惑。

从产业发展上看,攀枝花钒、钛储量分别占世界第三和世界第一,经过49年开发建设,我们已成为规模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这与北向的IT、机械制造等产业和南向的旅游业都有极强的互补性。

尤其是东盟十国。

中泰“高铁换大米”计划的推进,一个巨大的市场已经打开。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区域中,流淌的财富绝非高铁一项。

据报道,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

东盟十国有什么?

旅游产业,产值可以万亿计算;

东盟十国缺什么?

工业产品,同样可以万亿计算。

仅以钛白粉为例。

目前东盟十国的人口已超过6亿,保守估算,如果按中国2012年人均消费量的50%计算,这一区域钛白粉年需求总量达30万吨。

这为攀枝花撕去“工矿基地”标签,推进城市和产业双双转型,实现二次腾飞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巨大空间。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作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攀枝花建设之初非常隐秘。

过去成昆铁路是攀枝花唯一的进出通道,到一趟成都至少需要12个小时,到昆明也需要6个多小时。

“形象地说,攀枝花就是个‘孤岛’。

”昔日,大多数人把到攀枝花出差当作一份“苦差”。

现在不一样了。

攀枝花机场建成通航,并相继开通了直飞成都、重庆、北京的航线;

成昆铁路扩能改造攀枝花段业已开工建设;

攀(枝花)大(理)、攀(枝花)宜(宾)沿江高速、丽(江)攀(枝花)遵(义)铁路等重点项目也正密集推进。

特别是京昆高速川滇段全线贯通。

向南,攀枝花与昆明形成3小时经济圈;

再向南,攀枝花可通过昆明至曼谷国际通道,直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四川融入湄公河流域和东南亚经济圈、进入南亚的必经之路。

道路交通的改善,为攀枝花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让我们在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区域、更广泛的领域一展身手的期冀成为现实。

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四川省现有的成都、绵阳、乐山、自贡等四个国家级高新区,集中分布于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而川西南地区及滇黔毗邻区域仍是国家级高新区分布的空白地带。

根据相关规定,凡进入“国字号”序列者,均享受诸多政策优惠。

比如,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领进口证,经批准可设立技术进出口公司,享受外贸经营权。

又比如,可通过银行发行债券以筹集资金,基本建设投资可优先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以免购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可以自行制定产品试销价格或自行定价。

再比如,可以对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5年内企业缴纳税收新增部分可用于开发区建设;

还有包括安排劳动就业和招收职工拥有优先考虑权,等等。

依托优惠政策,20余年间,成都高新区一举成为全省首个2000亿工业园区;

新晋的绵阳、自贡、乐山高新区也已成为千亿或准千亿工业园区。

反观攀枝花,从2006年以来,我们经济总量连跨6个百亿元台阶,2013年突破800亿元大关,但“总量小、不协调、欠发达”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实际,“发展不快、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最突出的市情。

据估算,攀枝花矿产资源的现价超过20万亿元。

年产出仅数百亿元的现实,表明攀枝花必须加倍努力才能牢牢抓住一个经济周期的机遇。

2013年3月,国家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全市打造钒钛之都的中坚力量,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将钒钛资源优势转化为国家经济优势和战略安全保障的历史重任。

去年底,国务院印发《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攀枝花被划入成熟型资源城市,肩负起为占全国城市总数四分之一的资源型城市探索一条转型发展道路的重大使命。

综上种种,攀枝花亟需国家级高新区这一金字招牌突围,实现城市和产业双双转型发展,重铸共和国西南腹地的“新地标”。

“进”与“退”——

传承“象牙微雕”

土地是发展的命门。

攀枝花依照金沙江的流向蜿蜒而建,呈长蛇状分布。

这种布局源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在西南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中,不可能摊开建设。

更重要的是,山地、丘陵占攀枝花总面积的93%。

正因如此,位于弄弄坪、占地2.5平方公里的“象牙微雕”钢铁基地的攀钢,成为全国开发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攀枝花因矿而生,先有企业,后有城市。

建市初期实行“先建厂、后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城市工业用地和生产配套设施基本按照“近资源、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进行布局。

随着生产规模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活设施与工矿厂区犬牙交错,用地混杂、相互干扰等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发展空间狭小,城市功能严重不足。

调整工业布局、加快规划建设工业发展区、大力实施工业项目“退城入园”,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坚定发展思路,钒钛高新区应运而生。

然而,在“寸土寸金”的攀枝花,工业园区何处落子。

仁和区金江镇团山——马店河地区,面积25平方公里,位于金沙江畔,北距攀枝花火车站2公里,西距保安营机场10公里,毗邻京昆高速攀枝花段。

这里距装机330万千瓦的二滩水电站35公里,山坡上的石板箐规划修建一座500千伏变电站。

这里常年风向由北向南,顺金沙江而下300公里,均属人烟稀少的山区,海拔1000至1300米,地势相对平缓。

这是发展大工业的一块宝地。

然而,当地“苛刻”的环境又考量着攀枝花人的勇气和智慧。

位于“昆明静止锋”控制地段、境内焚风效应明显;

尽管听得见火车声,但铁道在山脚下;

尽管有条砂土路面的“金五路”,但起点位于山脚下;

尽管紧贴金沙江,但与江面高差达300余米;

最近的变电站在15公里外的青龙山……

这与外地大多数一马平川的工业园区相比,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但这些并未让攀枝花人退缩。

2000年,一场传承攀钢“象牙微雕”的战斗在仁和区金江镇团山——马店河地区展开。

领导、规划设计专家们,冒着烈日,忍着饥渴,跋山涉水,实地勘测、设计。

2004年7月,钒钛高新区25平方公里总体控制性规划形成,并经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市政府与市政协进行了民主协商,市委常委会进行了研究,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审查。

2005年1月6日,相关规划上报省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一场场战天斗地的建设不断上演,一片片不毛之地披上“现代化”着装:

攀钢海绵钛项目建设弃土要运到8公里外,毛石从22公里之外运来;

奥磊工贸厂房分布在5个台阶上,落差达29.5米,等等。

截至2014年5月,钒钛高新区已形成11.5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四通”。

建成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有:

日供水10万吨水厂;

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变电站17座;

道路39公里,形成“三纵五横”路网;

年吞吐量300万吨的钒钛高新区铁路专用货场,日处理10万吨公用工业废水处理厂,4000万立方米工业废渣综合处理场;

固定电话1万门,移动通信基站10座,3座加油站,有线电视网络等等。

同时,建成政务服务中心、警务中心、消防特勤中队等,实现了“小政府,大服务”格局。

当然,“象牙微雕”集约发展的理念还在延续:

2009年,我市把钒钛高新区所在的金江镇整体移交开发区托管。

托管后,钒钛高新区可开发面积从25平方公里上升到近50平方公里,原来单一的工业园区也有了全新的定位——攀枝花东部金江新城;

2011年,毗邻的迤资、安宁工业园区并入钒钛高新区,而实现三者之间“无缝连接”的鱼塘至高新区道路建设已近尾声,连接安宁工业园区的三堆子大桥已提上议事日程。

“舍”与“得”——

“进化”从未间断

2014年6月2日,兴中钛业生产线一片忙碌。

自2005年投产以来,这家攀西地区第一个进入钛资源深加工领域的民营企业已经历两次取舍:

2007年,毅然舍去“人民币纸用钛白粉指定生产商”的光环,成功开发出“金红石粗品”;

2012年,放下已经培育成熟的“金红石粗品”,成功开发出“脱硝剂载体二氧化钛”。

这两次举重若轻的取舍,让企业保持了活力。

兴中钛业的进化轨迹,与钒钛高新区的开发建设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

2001年成立以来,钒钛高新区曾3次挂牌:

四川省攀枝花高耗能工业园区、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四川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名称更改的背后是产业的调整升级。

1991年4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来攀枝花视察,面对攀枝花得天独厚的资源,欣然提笔写下“努力把攀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基地”19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12年过去了,钢铁基地早已建成。

因为攀钢,中国也已成为世界三大产钒国之一。

但攀枝花的钛呢?

2002年,全国范围内已经生产出了富钛料、钛白粉、四氯化钛、海绵钛、钛材、金属钛和钛合金制品。

但攀枝花仅有攀钢钛白粉厂一条年产1万吨钛白粉的生产线,而当年,全国消费钛白粉53万吨。

钛产业市场十分诱人,但没有科技利刃,我们无法分到一块蛋糕。

2003年4月,攀西地区第一个进入钛资源深加工领域的民营企业——攀枝花兴中钛业有限公司落户园区。

在专家建议下,企业按照“科技建厂”的思路,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实现技术前沿化、厂房集约化、设备大型化。

2005年3月,项目建成投产,产品远销欧、美,成为世界上最大硫酸法钛白生产厂Kemira公司的“贴牌”生产商和人民币纸用钛白粉的指定生产商,全国有三分之一的纸币里有该公司生产的钛白粉。

兴中钛业的成功,掀起了一股投资钛白粉的热潮。

卓越、大互通、钛海、钛都等一大批民营企业纷纷抢滩钒钛高新区。

2006年1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挂牌成立,并划归特色产业园区。

这既是肯定,更是鞭策。

科技创新随之源源不断:

攀钢消化吸收乌克兰技术,填补了国内高品位大型钛渣电炉冶炼技术的空白;

金江钛业建成亚洲最大、国内首创、属国际领先技术的密闭式3万千伏安矩形钛渣冶炼炉;

源通、金港、国钛科技等企业纷纷进军高钛渣生产领域,攀枝花钛原料由钛精矿升级到清洁、高效的高钛渣。

生产原料升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产生的工业固废却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以钛白粉为例,据测算,每生产1吨产品,产生的硫酸亚铁、废酸和石膏渣数量分别为3.2吨、6吨和7吨,而每生产1吨产品处理固废费用高达1000元以上,几近钛白粉售价的10%。

这个“包袱”确实不轻。

但在钒钛高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

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利用硫酸亚铁生产超细铁粉、纳米铁粉、草酸亚铁,1吨纳米铁粉现价300万元左右,最高时达500万元;

辉达镁业建成国内首条用黄磷尾气作燃料的金属镁生产线;

德铭化工利用废渣、废酸、废矿生产硫酸、草酸钴、碳酸镍、阴极铜、铁粉;

鼎泰、乙源等企业回收磷产业企业的废渣泥磷生产黄磷和磷酸;

金沙水泥回收钢铁企业废渣生产水泥;

聚新宏辰回收德铭化工公司废渣生产还原铁粉,等等。

园区与园区外、园区企业与企业之间、园区企业车间与车间之间的循环经济运转良好,物尽其用。

“废物,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个说法在钒钛高新区得到充分的体现。

2013年底,钒钛高新区基本形成年产48万吨钛白的产能,攀枝花跃居全国钛白企业密度最大、钛白品种最多的地区,钛白粉产能占全国20%以上。

钛金属产业链也在加速打通:

2007年10月31日13时,钒钛高新区企业生产出四川省第一炉海绵钛;

2011年,攀钢集团钛业公司建成国内单产最大的海绵钛生产线;

2012年9月16日凌晨2点,钒钛高新区企业生产出国内最长、最宽、最重的钛扁锭;

2013年5月,四川特利小五金及钛制品深加工孵化园正式入驻钒钛高新区,对于有效延长园区钒钛深加工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创新不仅仅只有企业。

钒钛高新区土地利用中的“四个一”,便是机制创新的缩影。

树立一个理念——寸土寸金。

钒钛高新区建设用地的比例仅38%,因此钒钛高新区牢固树立“寸土寸金”理念,开发建设之初便把投资强度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入园评估的重要指标,并在《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了高于国家投资强度标准1.5倍的推荐值。

把好一个关口——入区预审。

建立了入园项目专家评审制度,确保每个项目入园时,从项目性质、产业政策、投资强度、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强度低的坚决不进。

到2013年,钒钛高新区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为176万元/亩,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

做好一个规划——项目用地。

钒钛高新区在总体规划中科学地进行了冶金、化工、加工三大产业分区,依山就势精心规划了工业用地地块,高压通廊尽可能安排在工业项目无法利用的深沟,实行“渣场共用”,小项目必须见缝插针安排在零星小地块上,工业项目“一墙隔开两个企业”比比皆是。

难以利用的陡坎,作为企业异地绿化用地,钒钛高新区土地资源得到高度利用。

特别是在产酸企业附近规划用酸企业,节约了土地又降低了企业成本。

搞好一个引导——提高产出。

钒钛高新区特别注意引导企业发展集约经济,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尽可能提高产出。

如德铭化工公司本是年产30万吨硫酸的企业,投产后通过技改,仅增加用地700平方米,就使废弃物变废为宝,产出的价值达到主产品硫酸的73.3%。

又如兴中钛业公司通过技改挖潜,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产能由年产2.4万吨提高到3.6万吨。

钒钛高新区已投产企业工业用地的产出率加权平均值为247万元/亩,有的用地产出率还超过了上海市的水平。

“寡”与“众”——

“抱团发展”满园春

钒钛高新区始终注意抓好“科技基地”的建设,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抱团发展搭建了平台。

2007年5月,“攀枝花钒钛产业研发中心”开工建设。

钒钛高新区要求其按照“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财政补贴为支撑,以组织钒钛产业科技攻关、孵化钒钛产业科研成果、提供钒钛产业项目技术保障、储备培育钒钛科技人才为己任”的模式运行。

以市场为纽带,就是要以钒钛产业的原矿开采企业、分选冶炼企业、初级产品深加工企业、成材再加工企业、最终用户、产业信息企业、产业流通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需求为纽带,确定产业研究课题项目。

以企业为主体,就是项目的选择、立项、科研组织、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均由研发中心自定,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完全享有该项目知识产权,同时承担该项目的全部风险。

以财政补贴为支撑,就是钒钛高新区管委会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通过年度固定补贴、科研成果奖励、项目产业化补贴、特殊奖励和补贴等四种形式,为研发中心提供一笔费用,保证“精干、高效”的研发中心为数有限的组织管理费用,支撑研发中心逐步上规模、上档次,具有一定市场占有能力的研发能力。

研发中心自身的主要任务则定位为:

组织钒钛产业科技攻关、孵化钒钛产业科研成果、提供钒钛产业项目技术保障、储备培育钒钛科技人才。

2008年3月,钒钛高新区又出台了《关于提高钒钛园区的创新能力,开展知识产权促进行动的意见》。

截至今年5月,钒钛高新区企业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累计达到1200余件。

这对以原材料生产为主、企业大多愿意保守商业秘密而不愿申报专利的攀枝花钒钛高新区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入驻企业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共同理念。

国钛科技大胆启用青年人,企业引进的一批高校毕业生,在短短两年时间中已成为企业创新的骨干,有的还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

2008年,泓兵钒镍公司先后与东北大学、攀枝花学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四川省钒钛材料技术中心等国内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立起攀枝花市级低品位钒镍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9年5月,泓兵钒镍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煤基直接还原法,建成了一条年产5000吨高品质镍铁生产线。

与国内低品位红土镍矿冶炼镍铁相比,采用煤基直接还原技术,每吨产品节能50%以上,节煤40%以上,产能提高30%以上,镍金属回收率提高5%以上,环保达标排放。

2010年12月,该新工艺技术经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评价其综合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产学研一体化帮我们提高了30%的产能。

”公司总经理丁泓兵说,“十二五”期间,企业将投资5亿元建设3条生产线,形成粗镍铁产能12万吨,产值将突破50亿元。

这是钒钛高新区又一个产学研联盟的产生,标志着高新区企业结束了仅仅靠自身积累资本发展、仅仅靠自身常规生产赚钱、仅仅靠自身孤军奋斗打天下的历史。

2011年4月,钒钛高新区又整合原攀枝花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建成了攀枝花钒钛科技孵化器,以完善钒钛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增强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家和创业团队,提升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实现区域创新平台大发展。

经过近3年的发展,孵化器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混合体制进行管理运营。

由攀枝花学院和高新区管委会、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派出5人组建攀枝花钒钛科技孵化器服务中心,负责孵化器的行政管理;

成立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全资子公司负责钒钛科技孵化器的总体运营,注册资本1000万元。

孵化器管理办法、入孵制度、毕业协议、入驻协议等管理制度配套完善,有效保证了孵化器运行管理规范高效。

目前,钒钛高新区孵化器总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55家,管理服务机构健全、配套设施完善,具备专业化的技术咨询和管理培训能力。

其中,主体功能区拥有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5100多平方米,分管理机构、中介服务、企业孵化和培训交流等四大功能区域,已投资600余万元,建成创业实验平台1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多功能会议室2个、大型会议室1个、其他配套服务设施8处,入驻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法律、信息等服务机构10家,攀枝花市中小企业服务公共窗口平台1家;

辅助功能区为攀枝花学院现有的国家、省、市级科研技术平台和实验室,面积约5000平方米,作为孵化器的专业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

2014年1月,该孵化器经省科技厅认定,成功升级为省级专业型孵化器。

“抑”与“扬”——

“建园”即“建城”

钒钛高新区开发建设最难的环节,在于征地、补偿、拆迁和村民安置。

2001年钒钛高新区开始开发建设后,就将移民的安置、生计问题作为大事提上开发建设日程。

为使移民能够“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发展”,园区管委会确定了移民搬迁原则:

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以农业安置为主;

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移民工作与金江镇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2002年初,钒钛高新区完成了《征地移民安置方案》,集中安置地点确定在金江镇立柯村淌皮组、马海达村马店河组,安置地距金江镇约10公里,处在胜利水库受益区。

同年10月集中安置点1:

500地形测量图全面完成,水、土、路、电、房基础设施的初步设计开始。

2002年,放下卷起的裤脚时,金江镇村民吴成权有些担忧。

土地被征用了,没有一技之长,怎么找工作?

找不到工作,吃什么?

买不起房,住哪里?

以后在城里混不下去了,退路何在?

老吴的担忧不在少数。

当时,除年轻人外,大多数村民接受集中农业安置方案。

在征求方案意见时,鱼塘村第三村民小组组长邱朝智就说:

“我家还是去种田。

城市化是农民的市民化,而不仅仅是土地的城市化,更不是把他们变成亦工亦农、亦城亦乡、颠沛流离、候鸟一般的“两栖人”。

攀枝花摒弃的是只求土地城市化、忽视人的市民化的错误观念,弘扬的是人居环境改善、就业充分、收入提高、保障有力的真正城市化。

吴成权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培训,很快在园区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月收入2000元。

后来,因为业务过硬,老吴又被园区另外一家公司“挖走”。

而整个金江镇,有2000多名农民最终通过培训走进了园区工厂的大门。

2003年,邱朝智的两个儿子都到园区企业当了工人,当别人问他为何不去种田时,他眉飞色舞地说:

“我家大儿子一个月挣1600元,就当种一两亩田一年的收入,加上二儿子每个月还要挣1500元,我没必要再去种田了。

有的村民拿补偿费买了大货车,给园区企业跑运输,挣的钱更多了。

马海达村的村民在村干部带领下,办起了“万农公司”,依托园区企业做生意,红红火火。

2005年6月21日,仁和区形成了《攀枝花工业开发新区农民拆迁安置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是将金江镇打造成园区的后勤保障基地;

安置原则是“统征、统转、统建、统安”;

安置步骤分三期,安置方式为农转非集中安置;

安置地选址金江镇阿基鲁小区。

这15万平方米安置区,位于金江镇西南一片山坳,紧邻金江镇和园区,交通方便,有利于村民在园区就业,在镇上经营服务行业。

房价,是横亘在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一条巨大鸿沟。

但园区的移民不用对房价太过发愁。

在园区,一个个安置小区建了起来,小区不仅环境优美,各种配套设施也很完善,更重要的是,价格也很“温柔”:

人均30平方米以内面积每平方米只要450元,即便超过面积,售价也不足市场价的一半。

按照规划,金江镇依托园区将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人口近10万的产业新城。

从园区管理人员那里了解到“产业新城”的规划,老吴充满了希望。

“活力、实力、生态、和谐”,虽然老吴对字面的理解不是那么充分,但他觉得肯定差不了。

更方便的是,住在金江,只要2元钱的公交车费,就可以实现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对接。

“不仅要农民有房住并掌握谋生的职业技能,还要使其享受到城市的各项福利。

”园区管委会主任赵中说,“两化”互动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最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痛”与”梦”——

大鹏展翅翱云天

十三年,岁月如流。

一座具有自身特色的钒钛新城已经崛起在攀枝花的东大门。

昔日15平方公里的荒山野岭,如今道路纵横,绿树成荫,车辆穿梭往来,工厂鳞次栉比。

在这片土地上,入园工业企业131户,全部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850余亿元。

其中,已投产企业99户、在建企业18户、待建企业11户。

已投产企业中产值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