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4545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8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文档格式.docx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文档格式.docx

过程控制与反馈

质量评价

内部评价

社会评价

持续改进

专业补充标准

各专业的特殊要求

 

2.通用标准

2.1专业目标

2.1.1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申请认证或重新认证的专业必须具有:

1.明确充分的专业设置依据和论证,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3.至少已有3届毕业生。

2.1.2毕业生能力

专业必须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2课程体系

2.2.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

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课程结构比例科学合理: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含外语)约为总学分安排的15%;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约为总学分安排的15%;

工程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约为总学分安排的40%;

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约为总学分安排的25%。

(另见2.2.2实践环节和2.2.3毕业设计(论文))

2.2.2实践环节

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除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外,还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动手、综合、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

2.2.3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尽可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在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突出设计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新思想、新改进、新发现。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2.3师资队伍

2.3.1师资结构

具有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和符合学校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整体结构;

有适当比例具有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教学人员必须明确他们在专业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

2.3.2教师发展

学校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

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有专业教师队伍的进修、科研和发展规划;

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培训,以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质量。

专职教师必须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并承担学生指导工作。

教师在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从事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研究。

2.4支持条件

2.4.1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2.4.2教学设施

教室、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和相关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规范。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2.4.3信息资源

具备满足教学和科研所必须的计算机、网络条件以及图书资料等。

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2.4.4校企结合

具有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教学活动,提供工程实践条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较好的作用。

2.5学生发展

2.5.1招生

能够保证较多数量与较高质量的生源。

2.5.2就业

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

毕业生去向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

2.5.3学生指导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能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2.6管理制度

2.6.1教学制度

必须具有保障教学运转的组织机构及人员,专业教学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完备,并能严格贯彻执行。

各类档案文件管理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等科学、合理、完整,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质量评价及时更新。

2.6.2过程控制与反馈

建立严格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毕业生能力的实现;

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及时反馈评价的结果;

有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内部机制。

2.7质量评价

2.7.1内部评价

专业必须证明建立适宜的机制,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达成度进行校内评价,其中应包括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的反馈。

学校、教师、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质量有较高的认可度。

2.7.2社会评价

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质量有较高的认可度。

专业的社会评价较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主要包括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舆论对该专业的反映,就业单位、学生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对该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评价。

2.7.3持续改进

专业具有比较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

必须证明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价的结果用于本专业系统和持续的质量改进。

3.专业补充标准

机械类专业

1.适用范围

本认证标准适用于:

机械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等。

2.培养目标与要求

2.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门知识,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2培养要求

机械工程本科专业认证在于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状况。

学校成功地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否,应检验其毕业生能否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

(1)知识要求:

掌握机械工程、机械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

(a)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b)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c)具有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工程要求:

(a)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b)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c)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4)特别要求:

知识面宽广,并具有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知识,进而足以认识机械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

3.课程体系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主设置,本专业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基本要求。

各校可在该基本要求之上增设课程。

3.1.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28学分)

数学类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不同课程。

自然科学类的科目应包括物理和化学,也可考虑生命科学基础等。

3.1.2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22学分)

工程基础类综合了数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零部件与系统,以及满足特殊需要的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

其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包含: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电控制、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应包含:

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CAD/CAM基础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包含:

过程(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与应用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包含: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控制理论、机电控制、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CAD/CAE/CAM基础、管理科学基础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设计与实践是一种具有创造性,重复性并通常无止境的过程,它要受到标准或立法的约束,并不同程度取决于规范。

这些约束可能涉及经济、健康、安全、环境、社会或其他相关跨学科的因素。

3.1.3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至少22学分)

学科专业基础类的科目以数学和基础科学为基础,但是它本身则更多地传授创造性应用方面的知识。

一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模拟、仿真和试验方法的应用。

侧重于发现并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这些科目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和材料科学基础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目。

工程基础类、学科专业基础类两者总计最少62.5学分。

3.1.4专业类课程(至少15学分)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调整选修课设置与内容,办出特色。

3.2实践环节(至少16学分)

实践能力是集分析、设计、开发为一体的综合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机械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特点。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及科技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构成了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3.2.1工程训练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工程技术教育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工程训练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工程训练概论、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电子工艺基础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3.2.2实验课程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配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仪器选择、测试分析的综合实践能力。

3.2.3课程设计

在专业教学中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等课程安排课程设计。

培养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设计选题可以是单科性的,亦可是综合性的,也可安排大作业;

设计任务安排可一人一题,亦可分组合作。

3.2.4生产实习

主要实习内容包括观察各种加工方法、加工设备,了解其组成、原理、功能和特点,各种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等)、物流装备(生产线、机器人等)的适用范围;

了解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工艺知识;

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的相关知识,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

实习基地应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装备比较先进,能代表机械制造业的先进水平。

3.2.5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的科学研究、开发或设计工作,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科研资源,鼓励学生科技立项,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及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3.2.6社会实践

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内容以及各种形式的学生第二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与管理能力。

3.3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至少14学分)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专业素质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专业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

3.3.1选题

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应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尽可能涵盖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

尽可能来自于生产、科研和教学的实际问题,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3.3.2类型

(1)工程设计类

包括结构设计类(如机械结构设计和系统性能分析);

机电结合类(如机械结构设计与电气控制相结合);

测控类(如机械系统的计算机测试与控制)等。

需进行文献综述、方案论证、设计与计算、技术经济分析等。

(2)实验研究类

独立完成完整的实验过程,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

包括文献综述,实验装置,实验分析,研究与结论等。

(3)软件开发类

独立完成一个应用软件或较大软件中一个模块的开发,保证足够的工作量,有测试报告,软件使用说明书。

包括综述、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性能分析、结论等。

3.3.3指导

毕业设计(论文)应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鼓励学生提前下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支持和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实行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4.师资队伍

4.1专业背景

a、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b、具有五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占50%以上。

4.2工程背景

a、具有企业或社会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占20%以上;

b、从事具有工程设计背景的科研的教师占30%以上。

5.专业条件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学校应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用以吸引、保持优秀的教师队伍,提供业务进修条件,配备足够的适合于工程专业教育使用的仪器设备,并保持正常运行。

此外,应有适当的辅助人员和学校服务,以满足专业需要。

5.1专业资料:

专业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参考及交流资料等内容。

图书、期刊、音像资料能满足教学要求,种类较齐全,质量较好,并能经常补充新出版的书刊等资料。

有一定数量的国内外交流资料及有保留价值的图纸、资料和文件。

5.2实验条件

应具备实现专业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教室、实习场地、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应能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绘图、金工实习、设计、制造、测试、测量和控制等类训练或实验,并形成一种有利于专业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习应用现代化的工程工具,开展团队合作与工程实践。

5.3实践基地

(1)要有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使各类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充足优越的实践环境和条件。

加强与业界的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2)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通过各级各竞技设计及比赛的方式,带动广大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本认证标准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1)知识要求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的设计方法,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具有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3)工程要求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

了解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特别要求具备自愿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责任关怀理念,遵循责任关怀的主要原则。

3.1.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42学分)

(1)数学包括微积分和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和统计等基本知识。

(2)物理包括力学、振动、波动、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量子物理基础等。

(3)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基础。

无机化学主要包括:

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元素化学等。

分析化学主要包括: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有机化学主要包括:

分类和命名,同分异构现象,烃与卤代烃,有机含氮、含氧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天然有机化合物等。

物理化学主要包括:

气体的PVT性质,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统计热力学初步,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

生物化学基础主要包括:

生物体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能量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化学实验主要包括: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

除基础性实验外,还包括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以及学生自选实验。

3.1.2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20学分)

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类、机械基础类、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类课程,以及化工环保与安全等课程,以使学生学习化工安全与环保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认识化学工业中安全和文明生产规律,了解化工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

3.1.3专业基础类课程(至少15学分)

本部分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及1~2门特色课程。

(1)化工热力学主要包括流体的热力学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应用,化工过程的能量分析,均相混合物的热力学基础,相平衡。

(2)化工原理主要包括传递过程原理、各种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计算及设备,如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液体搅拌,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传热,蒸发,气体吸收,精馏,气液传质设备,液液萃取,其它传质分离方法,固体干燥等。

(3)化学反应工程本课程应覆盖化学反应动力学,典型化工反应器的基本类型、操作方式、数学模型以及设计计算方法等。

各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自行组织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名称。

3.2实践环节(至少15学分)

具有满足工程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化工实验、化工设计、认识及生产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1)化工实验包括化工基础实验和化工专业实验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流体力学、传热、吸收、精馏、干燥等单元设备实验以及简单的化工流程实验。

后者主要包括化工热力学实验、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化学工艺实验等。

除验证型实验外,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应大于50%,应适当采用计算机技术,如用计算机采集和处理数据以及控制操作参数等。

有条件的学校可加开计算机仿真实验。

(2)化工设计通过化工设计,对学生进行现代工程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内容、设计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经济、安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观点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手段进行化工设计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化工设计包括化工单元设备设计和化工产品或过程设计。

前者为化工单元设备设计,这部分应当体现知识综合化和系统化,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后者为化工产品或过程设计,是前者的继续。

学生从单元设备设计扩展到生产过程(例如一个车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化工过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提出比较全面的设计报告。

(3)认识及生产实习除进行常规实习、参加生产实践外,还应当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计算机仿真实习,以补充一般实习难以达到的训练内容和目的,加深对实际生产过程的认识与理解。

(4)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的科学研究、开发或设计工作,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科研资源,鼓励学生科技立项,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及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5)社会实践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内容以及各种形式的学生第二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与管理能力。

3.3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至少15学分)

(1)选题选题原则按照通用标准执行,选择的题目应来源于各级各类纵向课题、企业协作课题或具有工程背景的自选课题,如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等,课件制作、调研报告不能作为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

(2)内容毕业设计包括:

运用资料(文献、手册、规范、标准等)搜集所需的信息;

技术路线的选择及操作参数控制方案的确定;

分析方案的制定;

编程或利用现有软件进行装置的工艺计算及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及主要设备施工图等工程图纸的绘制;

安全卫生及“三废”治理方案的制定;

装置的技术经济评价;

撰写设计计算书和设计说明书;

结题答辩等。

毕业论文包括:

运用资料(文献、专利、手册、规范、标准等)搜集所需的信息;

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对比分析;

实验技术路线的探讨及实验方案的制定;

实验用仪器设备的选购或设计加工以及安装调试;

实验分析方法的确定;

实验数据的采集、记录和整理;

实验数据的处理;

撰写论文;

(3)指导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6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答辩记录等)齐全。

(1)从事本专业主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必须有其中之一毕业于化工类专业。

(2)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

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师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经历。

5.1专业资料:

学校图书馆或所属院(系、部)的资料室中应具有的专业资料应包括:

诸如CA检索、化工设计手册等必要的图书、期刊、手册、图纸、电子资源等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应的检索工具等。

(1)实验室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室无破损、无危漏隐患,台、柜、桌、椅完好,照明、通风、安全防护和环保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网络走线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