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要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4467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要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规划要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规划要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规划要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规划要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要点Word格式.docx

《城市规划要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要点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要点Word格式.docx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 

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 

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 

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

13. 

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 

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

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 

“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 

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 

29页

21. 

31也

22.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3. 

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4. 

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

25.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6. 

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7.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8. 

“一书两证”制度: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9. 

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30. 

近20年来,永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31. 

永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2. 

三个和谐:

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33. 

永续城市和和谐城市的关系:

和谐城市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人类还可以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更大的愉悦。

34. 

当个方面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的程度,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永续城市”。

永续城市构成了“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各自发展,不相冲突。

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相互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和谐城市”

第五章

35. 

城市发展及其空间规划受到生态。

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基本要素的共同影响。

36.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其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

(缺生产者和分解者)

4,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37.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播。

第六章

38.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103页)

39.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第七章

40. 

社会要素对城市规划的本质影响,在于城市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的提高。

41. 

城市人口的动态统计:

一个城市的城市人口无时不在增减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者之和便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值。

(119页)

第八章

42. 

城市文化:

广泛的文化指普遍的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

生产力(经济活动)

-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精神的道德规范(思维活动)-趣味与倾向(大众化价值观)-个人修养(理想和素质)等,几乎囊括了人类整个社会生活。

狭义的文化值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时空特点:

时代的产物,地区性表现,国家/民族文化,社会制度

43. 

文化的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44. 

文化的类型:

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

第十章

45.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方面。

46. 

建设控制引导性的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

47. 

城市规划的内容(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第十一章

48. 

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更变得特性)、社会属性(在自然属性以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的土地特性)。

49. 

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组成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50. 

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下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既可用于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5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第十三章

52. 

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

社会。

环境的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内容。

53. 

新时期对总体规划的要求:

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3,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总体规划工作的要求。

(259页)

54.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城市是外部作用于内部功能相统一的整体。

55. 

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6. 

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57. 

城市布局形态的类型:

集中和分散两类。

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

分散式布局的城市可划分为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

第十四章

58. 

容积率:

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

59. 

容积率的计算:

(单一性质的容积率的计算)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

(混合用地的容积率的计算)A=

60. 

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61. 

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

主要包括退线距离和腿界距离两种。

62. 

行为活动的控制作用:

(1)在具体地块内进行交通活动控制,可以形成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并减少对外界的干扰。

扩大到整个城市,通过对各个地块的交通活动控制,可以正确引导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影响城市的整体出行结构。

(2)通过对城市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控制,可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容量,为人们的优质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

(3)在控制中通过对行为活动的控制,可以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降低城市整体运营成本,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

第十五章

63.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作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各种敷设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64. 

大部分城市道路的三级划分:

(1)主干道<

全市性干道>

(2)次干道<

区干道>

(3)支路<

街坊道路>

65.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66. 

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指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67.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

一块板、两块板好三块板。

68. 

城市客运交通由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以及公共交通几部分组成。

69. 

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是我国城市客运的只要交通方式。

70. 

货物流通中心:

是组织、转运、调节和管理物流的场所,是集货物存储、运输、商贸为一体的重要集散点,是为了加速物资流通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产业。

可分为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生活型货物流通中心。

第十六章

71.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方案:

可以从宏观战略。

中观战略和围观战略控制三个层次制定城市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宏观战略首先是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从改变观念、革新技术以及建立相关机构等方面着手,加强清洁生产意识,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推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而减少大气环境污染。

2,中观管理主要是对本地经济格局、工业布局、景观格局等方面的调整优化,最终建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3,围观控制主要是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特别是重点污染工业、企业的末端治理。

72. 

循环经济理论及思想要求改变传统的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组成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转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组成的循环反馈型流程,使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环境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73.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

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74. 

2002年《城市绿地标准》将城市绿地划分为五大类:

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他绿地G5。

75.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76. 

城市绿化率=(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77. 

城市绿地系统:

根据生态学理论,城市各类绿地组成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

第十七章

78.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79. 

城市交通工程系统承担着保障城市日常生活的内外客运交通、货物运输、居民出行等活动的职能;

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承担共给城市各类供水、排涝除渍、治污环保的职能;

城市能源工程系统承担共给城市高能、高效、卫生可靠、的电力、燃气、集中供热等清洁能源的职能;

城市通信工程系统担负着城市各种信息交流、物品传递等职能;

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担负着处理污废物、洁净城市环境的职能;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担负着防、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城市安全等职能。

80. 

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有:

散点布局、线性布局、环状布局、放射性布局和网状布局等形式

81. 

城市给水水源可分为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两大类。

82. 

选择城市给水水源的原则:

1,水源具有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的发展需要。

2,水源具有良好的水质。

3,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

4,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的布局。

5,选择水源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

6,保证安全供水。

83. 

净水工程设施选址要点:

1,水厂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

2,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

3,水厂周围应具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和安全防护条件,并考虑沉淀池、料泥及滤池冲洗水的排除方便。

4,水厂应尽量设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和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

5,水厂选址应考虑近、远期发展的需要,为新增附加工艺和未来规模扩大发展留有余地。

6,当取水地点与用水地点较近时,水厂一般设在取水设施附近。

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

84. 

管网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

树枝状和环状。

85. 

树枝状管网的管道总长度较短,一旦管道某一处发生故障,供水区容易断水。

环状管网恰恰相反,配水管网一般敷设成环状,在允许间断用水的地方,可敷设树枝状管网。

86. 

分流制排水系统:

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

87. 

排水体制的优缺点:

447页

88. 

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要点448页

89. 

城市排水管网规划要点44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