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的概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3801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1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景观的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自然景观的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自然景观的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自然景观的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自然景观的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景观的概念.docx

《自然景观的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景观的概念.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景观的概念.docx

自然景观的概念

自然景观的概念

自然景观的概念

广义的自然景观是指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景观,如高山、极地、热带雨林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

狭义的自然景观是指由自然要素,如山川、水域、动、植物构成的景观

自然景观资源分类:

山岳风景、水域景观、

海滨风景、森林风景、草原风景、地质风景、气候风景。

1、山岳景观

山岳是构成大地景观的骨架,名川大山各具特色,构成雄、险、奇、秀、幽、旷、奥、深等形象特征。

其景观因素如下:

山峰包括峰、峦、岭、崖、岩、峭壁等不同的自然景象。

洞府地下的神奇世界,著名的有喀斯特地形石灰岩溶洞以及地下泉水。

溪涧与峡谷

火山口景观

高山冰雪世界、冰川

古化石及地质奇观

2、水域景观

水是大地景观的血脉,是生物繁衍的条件。

人类对水有天然的亲近感。

广义的水景包括:

江河、湖泊、池沼、泉水、瀑布、溪涧滨海等风景资源。

3、天文、气象景观

由天文、气象所构成的自然形象、光彩都属于这类景观。

如:

日出、晚霞、云雾、海市蜃楼等。

4、生物景观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是景观重要要素是保持生态平衡的主体。

植物景观:

森林、草原、花卉

动物景观:

鱼类、昆虫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等

文化景观概念: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如园林建筑、地名、书画题记、寺庙、纪念碑、音乐风格、校园、农田、道路、城市、村落、工厂等。

文化景观分类:

(1)物质景观: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如建筑景观、聚落景观、农业景观等。

(2)非物质景观:

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如宗教景观、传统民间习俗、节庆活动等。

1、名胜古迹

古代建设遗迹

古建筑

古代名人逸事

古工程、古战场

2、文物艺术

石窟、壁画、碑刻、摩崖石刻、石雕、雕塑、文物、名人字画、工艺品、古人类文化遗迹、化石等。

3、民间习俗与节庆活动

民俗风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精神和物质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民居村寨、民族歌舞、地方节庆、宗教活动、封禅礼仪、生活习俗、民间技艺、特色服饰、神话传说、庙会、集市、逸闻等等。

4、传统建筑及聚落景观(城市和乡村景观

杭州西湖基诺族住房傣族竹楼)白族民居(白族民居的形象比较多样化,但其中以合院式民居较多。

合院式民居又称“汉式”民居,是中原汉文化与大理本土文化结合、演化和再创造的产物。

“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布局形式最为典型,最富于表现民族文化特质的是其室内外的装饰。

哈尼族蘑菇房(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形式独特。

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屋住人并存粮食,上层堆放杂物。

分布在云南红河、元阳、绿春等地多为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覆盖。

蘑菇房玲珑美观,

区域,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从起源上讲有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廊道:

又称走廊,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种植廊道

基质:

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要素类型,通常占景观面积的50%以上,如森林基质、草原基质、农田基质

二、景观生态要素——水地形植被气候

水环境:

大自然中水有自身的循环系统,人类过度利用带来一些危害,如地表下沉、地表水污染、水生动植物减少等。

景观设计中对水资源利用时,美国景观设计学家西蒙兹提出了十个水资源管理原则:

1.保护流域、湿地和所有河流水体的堤岸;

2.将任何形式的污染减至最小,创建一个净化的计划;

3.土地利用分配和发展容量应与合理的水分供应相适应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4.返回地下含水层的水质和量与水利用保持平衡;

5.限制用水以保持当地淡水存量;

6.通过自然排水通道引导地表径流,而不是通过人工修建的暴雨排水系统;

7.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进行废水处理、消毒和补充地下水;

8.地下水供应和分配的双重系统,使饮用水和灌溉及工业用水有不同税率;

9.开拓、恢复和更新被滥用的土地和水域,达到自然、健康状态;

10.致力于推动水的供给、利用、处理、循环和在补充技术的改进。

地形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地球表面营造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平原、丘陵、山地,江河湖海。

人们在经过长久的摸索、进化,选择了适合生存居住的盆地、平原、临河高地。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对地形的态度经过了顺应——改造——协调的变化。

尽量可以减少对原有地貌的改变,维护其原有的生态系统。

植被

植被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主体,能够改善整个城市、乡村甚至整个国土的生态环境。

绿色植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生命系统,是光、气、水、热、土等生态因子呈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植物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人类生产、生活、安全的功能是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

维持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据统计地球上60%痒是由森林绿地供给

调节温度,缓解热岛效应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可以消耗热量。

调节湿度蒸腾作用

净化空气许多植物的叶片可以吸收有害物质,叶表面可以吸附灰尘,是“空气过滤器”

杀死病菌吸附和杀死病菌

净化水体、土壤树木可以吸收水中溶解物质,减少和吸收细菌的数量,植物根系能吸收、转化、降解和合成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通风、防风城市绿带,夏季通风,冬季防风

减低噪音绿色植物对声波有散射、吸收作用,是“绿色消音器”

城镇绿地指标

绿地率

绿地率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总用地的比率(%)

人均公共绿地(公园)指标

人均绿地(所有绿地)指标

绿化覆盖率

植物枝叶覆盖的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城市绿化覆盖率到2000年应不少于30%,到2010年应不少于35%。

城市绿地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含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等六类)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

城市绿地率(%)=(城市六类绿地面积之和÷城市总面积)X100%。

 

  城市绿地率到2000年应不少于25%,到2010年应不少于30%。

 为保证城市绿地率指标的实现,各类绿地单项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不低于30%。

 

  

(二) 城市道路均应根据实际情况搞好绿化。

其中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比率不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所占比率不低于15%。

 

  (三) 城市内河、海、湖等水体及铁路旁的防护林带宽度应不少于30米。

 

  (四) 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而定:

 

  

(一)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不足7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5平方米;到2000年应不少于6平方米。

 

  

(二) 入均建设用地指标75-10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不少于6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7平方米。

 

  (三)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超过10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而积列2000年应不少于7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8平方米。

气候

一个地区的气候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纬度愈高,温度愈低,反之则相反。

但是,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是受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水面、大气环流等。

因此,城市就有“城市热岛”的现象,而郊区的气温就凉爽宜人。

小气候改进的办法:

1.对建筑形式、布局方式进行设计、安排;

2.引进水体;

3.保护和扩大绿地和植被面积;

4.根据季节进行设计

一、空间与环境

几个重要概念——气泡、领域、场所

1、气泡

由爱德华、霍尔提出的,只个人空间,人体有一个与外界环境分开的物质界限。

密切距离:

0-0.45米

个人距离:

0.45-1.2米

社交距离:

1.2-3.6米

公共距离:

7-8米

最早出现在生物学中,指自然界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的位置。

气泡是领域空间的最小单位。

人类的领域行为有四点作用:

安全、相互刺激、自我认同、和管辖范围。

领域行为的四个层次:

公共领域、家(私秘领域)、交往空间、个人身体

人对空间的认知:

滞留性、随意消遣性、流通性

舒尔茨提出:

场所是有明显特征的空间

场所的构成要素:

中心、边界,定位、行为图示、向心性、闭合性等同时作用形成了场所的概念。

二、人的行为

1、行为的层次

强目的性行为

伴随主目的的行为

下意识行为

2、行为的集合:

达到一个主目的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的集合。

3、行为的控制

设计的预测性,设计对人行为的作用

三、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

安全

选择与多样性

需要的满足

 

景区空间的划分与组合

划分空间的手段有:

屋宇、廊、墙、山、石、树木、桥梁、石雕等;

景区规模分为主景区、次景区;

景区空间布局讲求形式、大小、开合、高低、明暗等变化。

景区空间的系列与景深

景区空间随着观赏路线而展开,不能平铺直叙的进行。

自然地安排起景、高潮、尾景。

观赏点与观赏路线点与线的结合。

二、空间观赏特性

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

景的观赏有动静之分,动态观赏就是游,静态观赏主要是息,游而不息容易疲倦,息而不游又失去游览意义,在园林中往往是动静结合,在动的游览路线下,分别而有系统地布置各种景观,设立一些停息之地,使游人可对四周景物细致观赏。

小园宜静,大园宜动。

景观界面与空间感

景观界面是由天、地、周围景物构成。

以平地、水面和天空构成的空间有旷达感,所谓心旷神怡;

景观与地面高宽比6:

1——8:

1有夹景感或峡谷感;

景观与地面高宽比大于1:

3有明亮亲切感。

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正常人清晰视距为25-30米。

最佳视点与视角

垂直视角小于30°,水平视角小于45°。

一般认为最佳视点宜布置在垂直视角的18°,27°,45°处,即景物高度的一倍、两倍、三倍的距离。

远视观感

仰视高远:

视景仰角分别大于45°、60°、90°时,可以分别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和崇高感、威严感和危机感。

俯视深远:

一般俯视角度分别小于45°、30°、10°时,则竟分别产生深远、深渊、凌空感。

中视平远:

视线水平线为中心的夹角30°平视,产生广阔宁静、坦荡开朗的感受。

动态空间布局

1一般系列(两段式起景——高潮三段式起景——高潮——尾景)

2循环系列(循环系列复循环系列)

3专列系列

空间系列的变化

起结开合

断续起伏

五、组景手法

1.主景与配景

主景是全园的重点、核心,它是空间构图中心,往往体现园林的功能与主题,是全园视线的控制焦点,在艺术上富有感染力。

配景,这些配景又可能是某一局部园区的主景。

主景是配景烘托的对象,突出主景的方法主要有:

主体升高、运用轴线和风景视线的焦点安排主景、利用对比与调和突出主景、运用动势的向心、渐层手法、空间构图的重心、抑扬等。

2.景的层次

就距离远近,空间层次而言,有

前景(近景)

中景

背景(远景)

一般前景、背景是为了突出中景而设置的。

这样的景,富有层次的感染力,给人以丰富而不单调的感觉。

有时因不同的造景要求,前景、中景、背景不一定全部具备,如在纪念性园林中,需要主景气势宏伟,空间广阔豪放,以低矮的前景烘托即可,而背景则借助于蓝天白云。

第四章景观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