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牧场之国》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最新《牧场之国》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牧场之国》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样小组的讨论在集体的力量中展现出来。
问题也在全班范围内得到解决。
不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的引导作用还不够明显,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模块四小练笔也没有真正进行下去。
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
最后归结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遗憾是有的,所以提醒我要在教学中不要忘记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的把我,一定要和自己的学生相结合起来,临机应变,使课堂变得更加充实!
1、课前动员学生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荷兰有整体的了解。
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先让学生阅读自学要求,然后让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读书收获。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启发学生想像画面,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自然风光美。
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仿佛自己走在荷兰的牧场上,欣赏着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陶醉于牧场之国夜晚的安谧恬静之中,由衷地发出感慨“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5、本节课没能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又没能在学生汇报时很好地进行引导,以致于学生的兴致不浓,回答问题不够整体、全面。
课上完的时候,感觉不是很好。
后来仔细想想我知道了那节课缺点是在哪里了。
关键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不够,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对课文读得不透,虽然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了,可是时间还不够,当然,老师对这课的朗读的引导做得也不到位。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更不能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这种对话怎么实现,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有人说:
分析课文是让课文潜入水中,朗读课文是让内容浮出水面。
我觉得这句话把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作了很形象说明。
但怎么去读,仅仅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去读,肯定不行。
这里就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怎么指导?
这一直一来是困挠我心头的一个难题。
我看到许多老师就做得很好,值得我好好的学习。
像汪立民老师的文言文读得引导,读得有趣,读得有味;
吕红霞老师的抓住关键的语句,让学生对语句进行细细的品味,读得有激情;
王瑞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抓住四次对话的朗读,每一次对话的情境不同,学生读得情感就不同。
她(他)们让我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朗读教学,朗读让阅读教学走向多姿多彩,让阅读走入学生的心灵。
面对生成性的课堂,突现教师的教育机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还是经验尚浅。
面对学生说出“马儿会不会结婚?
”、“绵羊在谈恋爱”、“我闻到了汽油味”这些对文本有些另类的解读,可以说是反文本的解读,教师的教育机智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知道我没有抓住这些解读,如果当时引导的好的话,完全有可能成为这堂课的亮点。
比如说“绵羊在谈恋爱”,我当时如果适时的绵羊谈恋爱,在这里“结婚”,繁衍后代,不正是说明动物在这里悠然自得的生活着吗?
多好的资源呀,没有抓住,可惜!
再如“我闻到了汽油味”当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当时的情况下,到底能不能闻到汽油味呢?
学生们肯定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失之交臂,可惜!
当然教育机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老师文化的积累,经验的沉淀,正是自己年轻的不足吧。
5月15日的课孩子们和我都感觉意犹未尽。
我们先谈“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孩子们通过预习课文,阅读“资料袋”,以及同步训练的课外语段,众说纷纭。
然后欣赏几幅荷兰的风景图,让孩子们把荷兰的美誉对号入座。
“风车之国”、“牧场之国”、“水之国”在孩子们期待的眼光中闪亮登场。
尤其最后一幅郁金香的画面,让孩子们张大了嘴巴,我随机让他们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说说眼前的景色。
“五彩斑斓”、“美不胜收”、“花的世界”等词语从他们的嘴里蹦跳出来。
让我不由想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同样有这样的环节,当时五年级学生的表现也不过如此。
接着我导入: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独特风光。
根据自读提示,先自由读课文,思考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遗憾的是这个环节应该再节省些时间,因为预习已经相当充分了,完全可以直接回答,把朗读更多地放到后面的感悟和指导当中去。
又是课堂机智,我把本来安排在最后的读资料袋,体会写法的环节调整到了前面。
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之后,问:
既然是总起句,就应该下文都围绕这句话写,但课文却只突出了哪个美誉?
为什么?
我没有想到,孩子们的思路相当开阔。
王菲说:
因为题目就是《牧场之国》。
依会玉说:
如果把花之国,水之国也写的话,课文就盛不下了。
我马上抓住这个课堂生成:
对啊,顺着她的思路想,我们常常说作文要注意什么?
学生马上答出了:
详略得当。
我又引导孩子们朗读“资料袋”,了解荷兰“花之国”、“水之国”的特点。
这样就等于整合了课堂教学资源,让孩子们对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以及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对荷兰有了全面的了解。
然后我用四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为主线,和学生一起品读2-4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让孩子们推荐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理由,并进行感情朗读。
最后集中大家的智慧来给画面起名字。
这是在讲《乡下人家》的时候用过的方法。
当时学生就有“瓜藤攀屋架”、“鸭戏河水中”等很多富有童趣的表达。
今天孩子们说出了“牛群嬉戏”、“牛的世界”、“生命的天堂”等后,我选定“牛的王国”板书,他们就顺着这样的思路,又拟出了“马的天堂”、“动物乐园”等画名。
在交流第4自然段的时候,我有意变化了说法,让大家谈谈感兴趣的动物,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
在他们读到“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我顺势问:
“你们看见过猪吗?
听过猪呼噜吗?
”孩子们的兴趣马上就调动起来了。
“这些猪,可能在说什么哪?
”孩子们的手举得高高的:
“荷兰真美,我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我在这里吃的好,睡的好。
永远也不要离开。
”“虽然别处把我当做又馋又懒的动物,但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我是这里的主人。
”
每次当欣赏完一幅画面,我适当小结:
“膘肥体壮的骏马,辽阔无垠的原野,野草遮掩的运河,这就是——”孩子们就默契得一起说:
“真正的荷兰!
”我不由地会心一笑。
一年了,孩子们已经熟悉了我的教学风格,尽管曾经烦恼走思的学生多,曾经反感管不住嘴的.孩子多,曾经为不写作业的学生生气,但毕竟,将近一年的相处下来,我们的磨合已经到了“心有灵犀”的地步。
我从他们课堂上高举的小手,精彩的回答,兴奋的小脸上都能读到他们对语文课的喜爱。
下课铃响了,我给孩子们放映几幅荷兰图片,一片“哇哇”的赞叹里,课就这样不得不结束了。
如果再让我上这节课,我会把“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牧场是动物们的自由王国?
”这个问题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画面,重点感悟几个句子,让他们对“自由王国”之一特点有更鲜明的认识,同时也更显得重点突出。
今天的课堂尽管朗读和欣赏很充分,但还是有些面面俱到之嫌,讲读味道似乎过浓。
对于昨天同步训练中提到的几个句子,就让学生说出修辞后,感情朗读即可,新的美句可以展开谈。
但反过来想,这样美的一篇文章,我是可以作为精读课文处理,或者就这样甩下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课下欣赏也未尝不可。
毕竟我在这节课上联系“资料袋”理解第一自然段,欣赏第二自然段的修辞,第三自然段欣赏动词和四字词语,第四自然段进行想象说话,训练点还是挺突出的。
尤其我今天上课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案,一些随机生成的想法,居然效果很好。
比如我让学生谈“丝绒般的碧绿草原”还像什么?
用镶嵌说话,给膘肥体壮换个词。
都达成了语文的积累和应用的目的。
而且学生欣赏美句,已经提升了训练层次,同时体现了自读课的课型特点。
看来,教无定法。
如果对一篇文章,教师真正喜欢,真正读透了,是能够发现许多“语文的事儿”的,当我们把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融入教学设计,引领孩子们进行“感悟、朗读、积累、运用”的语文之旅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一次生命历程。
首先我激情导入,接着让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荷兰的资料,使小学生对美丽的荷兰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荷兰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并板书到黑板上,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踊跃发言。
一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板书下,完全出现在黑板上,荷兰的美景尽现在学生眼前,激发了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
接下来进入质疑解疑环节。
学生围绕“为什么称荷兰为牧场之国?
从那些语句体现出来的?
”展开交流讨论。
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它们才是这个王国真正的主人以及在荷兰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
最后归结到课文最后小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
一路走下来,课堂很顺畅,条理很清晰,层次也很分明。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文章重点,体现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牵得太多,没有让学生自由选择画面进行教学。
启发还欠灵活。
另外我对这课的朗读的引导做得也不到位。
这一直以来是困挠我心头的一个难题。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有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留连忘返。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
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以及对课文的初步了解。
另外还让学生课外搜集了一些有关荷兰的资料。
课堂上的教学,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找找,课文主要为读者描述了几幅画面,并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图画的内容。
接着,让学生找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出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分享对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感受。
接着,在学习资料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了。
在教学第22课《牧场之国》时,课堂上我激励性的评价可谓热情洋溢。
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课文时,我随即表扬:
“你读的真好!
”课后我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读得真的好吗?
到底好在哪?
课文读完后,我又问学生:
“你们喜欢哪一部分?
”“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到河里游泳。
”我听后满意地说:
“你真聪明,还会游泳!
”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
会游泳就是聪明吗?
反思: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我的这些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个大帽子,扣在谁的头上都行。
像第一个学生,他结结巴巴才读完这篇课文,教师还表扬“读得真好”,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恰当的。
这个孩子克服困难,认真读书的精神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
再看第二个学生,教师的评价是“你真聪明,还会游泳!
”其实,这个学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部分,还道出了喜欢的理由,教师应及时指出:
“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还告诉大家你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
”这样有针对性地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的,这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其余孩子可以效仿那个孩子的说话的方式。
可在原案例,由于教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扬长避短”的机会。
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例行公事般地把事先制成的“高帽子”随意地抛给孩子,这是不负责任的。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荷兰是一个另人神往的美丽国度,课文作者用华丽优美的语句描述着荷兰的美丽。
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往往是读着很美,但真正要说出美在哪,为什么觉得美就很难。
第一单元的一篇《七月的天山》,同样是语句非常优美,读完之后都觉得景色实在是美不胜收,但几乎没多少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那种美。
也许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所以我在教学《牧场之国》时侧重引导学生多读,从读中慢慢感受动物们在牧场上自由生活的场景,只要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牧场的和谐宁静,体会绵羊猪群骏马的悠然自得,那么这篇略读课文所要传递的感情就已经渗透进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语句想象画面,升华感受。
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之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吸引你的理由,最后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反复读—悟—读,最后达到学习目标。
多法并举,提高识字效率。
教学中,我发现本课共有18个生字,而且有不少是小学生易错字。
教学时,我采用儿歌、字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
如“凳”字很多学生容易写错,于是我给学生打字谜:
“登上茶几”,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个易错的字;
对于同音字、形近字“骏、俊、峻、竣”,学生感觉到有难度,我把这几个同音字、形近字编成儿歌:
“此人很英俊,骏马在飞奔,工程将竣工,山势很陡峻”。
这样的生字教学,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分得清楚,用得正确。
这篇文章开篇句子“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总领全文,然后分写白天牧场的动物,接着写傍晚牧场的工人挤牛奶,最后写牧场的夜景。
全文四次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循环呼应,使人印象深刻。
这样的例子正是学生仿写的好材料,学生可以弄懂层次,了解文章结构,介绍一个古镇。
我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新课伊始我用郁金香激趣导入,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回答出荷兰,然后自然而然的想了解荷兰,所以这时汇报资料,在学生对荷兰有一个初步印象、心里想了解荷兰时在读课文。
本节课的重点是积累词句,难点是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为了能解决这两点我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最终,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缺点是评价语言的单一,部分学生平翘舌音不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这方面训练学生。
这堂课之前,开放月时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自己有诸多想法:
比如对教学突破口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的思考,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等。
在教学中主要想贯彻这样的理念:
略去老师的讲解,注重学生的感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练习入手,省去了很多老师的讲解。
如:
老师出示动物的名字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发现“黑花白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牛犊、老牛、、骏马、绵羊、猪、小鸡、长毛山羊”等,让学生发现,动物的种类很多,特别是奶牛的种类多,数量多。
接着我又利用一个词语搭配的练习,让学生发现“动物不但很多,而且它们的生活自由自在,是牧场的主人。
”从而深入课文,感悟动物们生活自在的句子,在品句读句的过程中,其乐融融。
略去问题的串联,注重学生的朗读。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以“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
”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并根据课文的总分结构,几次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一中心句,省略了很多细碎的小问题,有效避免了串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
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找让你感受到牧场安静的句子,并读出那样安静的感觉。
通过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女生齐读等让学生能充分的接触文本,感悟文本。
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文中优美的语言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略去语言的分析,注重表达的指导。
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悟和朗读的练习,学生对荷兰的美景有了深深地向往。
于是,我就给孩子看了许多荷兰的图片,并提炼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试着把荷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
并创设了世博会上给荷兰馆当解说员的情境。
孩子们情趣盎然,表达的效果也很好。
整个过程设计围绕着“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锻炼或者展示的机会。
”这样一个目标展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自由阅读概括段意的训练。
有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展示的过程。
也有学生课文资料搜集的汇报。
通过这些环节的展开,不仅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情况,而且教给了学生如何阅读文章的方法。
不只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
学生不仅欣赏到了荷兰美丽的风景,感受了作者优美文笔,更掌握了如何去读懂这份美丽的方法,以及如何表达眼中所见的美景的一些方法。
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交流对文章感兴趣的句子的时候,老师的引导不够有条理,如果能够再组织的顺畅些,就不会凌乱重复了。
【教学模式】
一、激趣导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四、总结点题
五、课外拓展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4、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5、实物投影仪。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积累词句。
难点:
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荷兰的风土人情的资料。
2、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1、出示郁金香图片,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郁金香代表哪个国家吗?
生:
荷兰。
2、汇报资料:
是的,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
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展示搜集的资料。
3、简介荷兰:
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1、师:
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
读通顺了没有?
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谁能评一下?
(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
)
2、师:
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读完后,你能用文中的词句来完成老师大屏幕上的填空吗?
白天,奶牛_________,骏马_________,家畜_________。
傍晚,人们_________,这里一片寂静,__________________。
夜晚,_________不断地运往远方,车船过后,__________________。
3、填完以后,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发现了本文是按照从白天到傍晚到夜晚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很好,你的发现又上了个台阶,你已经掌握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一自然段的大致意思连接起来。
是啊,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娇艳欲滴的郁金香,动物们的自由王国,黄昏挤奶的劳作,寂静无声的夜晚,这一幅幅画面就组成了荷兰无限美丽的田园风光。
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之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
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1、现在,赶快让我们来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荷兰的田园风光,说说这个迷人的田园什么最吸引你,它又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
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你喜欢文中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语言的优美及拟人写法)
第二自然段:
⑴“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
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生读说喜欢的理由指导读学生评读
概括出牛犊和老牛各自的特点;
瞧,牛群这一家子多么温馨和睦,其乐融融啊
⑵不仅是牛犊和老牛,草原上的奶牛也各具情态,有的──引读“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
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两句,同学们看,前一句用“有的…有的…”排比的方法刻画了牛的姿态,后一句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它们看做牛群大家族的家庭成员,生动地描写了他们的活动或姿态,刻画出了各自的特点。
这段文字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相信这片牧场,会因大家精彩的想象而分外迷人,令人心驰神往的。
描述得好,读得可要更好哦!
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奶牛生活的悠闲、有趣。
第三自然段: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