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1726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

《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

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湖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 

为准确把握湖南生猪生产形势.科学指导生猪产业发展,最近我们对衡阳,郴州、长沙、常德,怀化5市9县的生猪生产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先后走访了l8个乡镇、25个村,实地查看了180个散养户、36个规模场,现扬查看了l8个乡镇动物防疫站.组织召开了有畜牧,商务部门,生猪养殖户、贩运户、屠宰扬及乡镇动物防疫员参加的不周层次的座谈会、听取丁他们情况介绍。

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当前的生猪生产形势,对全省生猪产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思路。

一、潮南生猪生产形势

从调查情况看,湖南生猪产业发展有四个明显变化。

1、标准化规模养殖已成为生猪生产主导模式。

调查发现,标准化规模养殖正呈加快扩张发展态势,并逐步成为生猪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调查的25个村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597户,去年出栏生猪52040头,占生猪出栏总量的51.49%。

其中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1户,较去年同期增长41%。

特别是一批标准化养殖程度较高的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发展较快,如衡阳县爱民村邓明树近两年新建了3个商品猪繁育基地,新增产能5万头以上;衡南县江升村新建了1个高规格种猪扩繁场,年可出栏种猪8000头、商品猪4000头。

桂阳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新五丰、九鼎、天心、佳禾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生猪养殖,新增万头以上规模猪场22个。

广大养殖户反映,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迎来了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大好机遇。

第一,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

绝大部分规模养殖户都表示,这些年不同程度,甚至多次得到过生猪规模养殖扶持、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支持、生猪政策性保险支持、规模养殖用地支持、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支持等。

第二,散养户的加速退出为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了发展空间。

调查的25个村目前共有养猪户6689户,较去年同期减少645户,同比减少9.6%。

存栏生猪29671头,同比下降15%,存栏能繁母猪4240头,同比下降17.7%。

衡阳县咸育村共有农户236户,去年有养猪户44户,今年仅剩24户,减幅45.45%,养猪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比例下降到10.2qo。

散养户的大量退出,使规模养殖户为稳定肉品供应赢得了市场空间。

第三,“三优型”养殖为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了发展条件。

调查发现,新发展起来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集中了三方面的优势:

一是优良资本。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资金投入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城市资本、金融资本、其他产业赢利资本,资金实力足,发展潜力大。

二是优良基础。

品种方面,所有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0/0,基本实现了自繁自养;设施方面,绝大部分规模养殖都建有标准化栏舍,都配套了无害化污染处理设施和动物防疫设施。

三是优良人才。

一些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员、管理员都是具有畜牧兽医专业技能的大中专毕业生。

株洲市茶陵县龙华牧业公司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饲养员占饲养员总数的40%。

2、规模养殖发展量不能同步弥补散养退出量。

虽然近年来规模养殖发展很快,但是散养退出更快,导致规模养殖的发展量暂时不能有效足量补充散养的退出量。

从养殖户看,调查的25个村去年减少养殖户645户,而同期仅增加规模养殖户48户。

从养殖户退出的养殖量看,25个散养户减少退出生猪养殖8135头,而同期规模养殖户增加的养殖量为3981头。

据省畜牧水产局统计资料,2005-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全省生猪散养户减少近200万户,而仅增加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9万户。

调查还发现,当前的生猪养殖户退出不仅仅是散养户退出,一些中小规模养殖户也有退出养殖的趋势。

调查的25个村去年减少年出栏50~99头的生猪养殖户57户,同比减少16.6%。

散养户和部分中小规模场退出生猪养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价格波动频。

养殖户反映,生猪价格二年一次小波动,三年一次大波动,“小打小闹式”的养殖经不起折腾。

去年年初时生猪价格急剧下跌,到6月猪粮比价低至4.3:

1,每出栏1头猪要亏损200多元。

与其养殖亏本,不如不养。

二是疫情风险大。

疫情对生猪养殖带来的影响,是一损俱损,毁灭性打击。

一些养殖户反映,由于疫苗质量、免疫水平、养殖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动物疫病防不胜防。

而且病原变异加快,生猪疾病往往是多病一起发,一些常规的对症治疗起不到效果,导致生猪生产性能下降,特别是能繁母猪产能降低。

据调查,目前每头能繁母猪年出栏肉猪平均为15~16头左右,比以往正常水平减少了1~2头。

三是比较效益低。

相对于劳务输出而言,养1头猪的收入不如外出做两天工来得快、来得稳。

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家取消了能繁母猪补贴,生猪养殖的政策性收入明显减少,农民养猪积极性下降。

3、生猪价格稳步提高且维持合理利润。

今年春节以后,生猪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最近两个月逐步趋于稳定。

当前的活猪均价为15.8元(公斤价,下同),较节前上涨15.650'/0;猪肉均价为24.8元,比节前上涨24.75%。

与去年同期比,活猪价格上涨51.090'/0,猪肉价格上涨38.97%。

当前的猪粮比为6.8:

1,自繁自养的出栏肉猪每头平均获利在

250~300元左右。

生猪价格连续上涨,并逐步形成基本合理的价格,主要是存在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是成本拉动。

调查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与生猪生产相关的饲料原料价格、饲料价格、劳动力、流通运输价格都在不断攀升。

目前,玉米价格由去年同期的每吨1980元上涨到2350元,涨幅18.680'/0,豆粕价格由3000元上涨到3500元。

农户每出栏1头100公斤肉猪的售价为1580元,自繁自养成本为每头1300元,盈利280元左右。

其成本构成为:

仔猪培育费280元,饲料成本850元,防疫、药品、保健费80元,人工费用50元,水、电费10元,折旧费、粪污治理费60元左右。

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成本为每头1450元,盈利130元左右。

二是市场推动。

去年6月生猪养殖严重亏损,导致一些养殖户宰杀母猪,退出养殖,生猪出栏量下降,市场供应一度出现紧平衡。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猪价格呈恢复性增长。

三是合理利润促动。

养殖户普遍反映,没有正常利润就不会从事生猪养殖。

保持稳定合理的利润,是一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特别是当前的劳务性收入大幅提升,农村劳动力在本地的务工工资为每天100元以上,生猪养殖收益只有稳定在头平200元以上才能稳定养殖生产。

4、生猪市场销售出现多元化变化趋势。

我省是全国的生猪调出大省,本次所调查的9县均为生猪调出大县。

往年这些县的外调生猪主要销往广东,但近年来生猪外销出现一些新变化:

一是外销广东的生猪量在下降。

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广东饲料价格低于湖南,广东出栏生猪每头成本比湖南低50元左右。

近年来广东的规模养殖发展迅速,自供能力增强,甚至我省的新五丰、佳禾等一些大型养殖企业也在广东投资生猪养殖。

第二,随着高速公路的畅通,全国各地交通更为便捷,湖南生猪外销广东的交通优势不再得天独厚。

据反映,目前全国有9个省的生猪调入广东。

过去,广州、深圳、珠海的调入生猪主要来自湖南,但是这些年来广西、江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湖南生猪市场份额遭到挤压。

珠海生猪市场以前90%是湖南猪,目前只有60—700/0。

第三,各省区间的生猪市场价格差距不明显。

衡阳县贩运户谭帮金反映,目前我省各地生猪平均收购价为每公斤15元左右,广州天河市场为16元左右。

由于差价缩小,运输费用增加,活大猪调运利润降低,一些贩运户不愿再做生猪贩运工作。

屈原区的生猪贩运大户胡伟清1989年开始从事生猪贩运,以前每年贩运生猪200万头,现在主要是从事生猪养殖。

二是外销形式呈多元化趋势。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外销市场呈现多元化,已由过去主要外销广东市场逐步转向为开拓全国市场,特别是外销贵州、重庆、上海等地生猪量在逐年增大。

目前,湖南销往广西、湖北的生猪占到全省外销生猪量的20%以上。

第二,外销产品呈现多元化,已由过去主要外销活大猪逐步转向为生猪、肉品、加工制品等多元化品种发展,特别是冷鲜肉销售量逐年增大。

第三,外销模式呈现多元化,已由过去主要依靠中介组织贩运逐步转向为龙头企业销售、协会组织销售、专业贩运户销售、产销联建销售等多元化销售模式。

特别是产销联建销售发展迅速,去年湖南先后有60多个县与广东省签订了产销联建协议,组织销售生猪2000多万头。

三是外省生猪也有进入我省市场。

据调查分析,近几年每年有近100万头生猪从外省进入湖南市场,主要是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湖南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为扩大猪源,面向全国收购生猪。

第二,怀化、张家界、自治州等省际边境地区以就近销售为主的屠宰加工方式推进了生猪跨区域流通,而且这几个市州是湖南省的生猪生产弱势地区、生态旅游地区,旅游黄金季节的生猪自我供给量不足,需要调入生猪。

第三,湖南生猪养殖成本相对较高,而部分饲料原料省的生猪养殖成本较低,为外省生猪进入湖南提供了利润空间。

据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生猪交易市场负责人王正群介绍,该市场春节后每天有300多头生猪从外省调入。

二、湖南生猪产业发展趋势

调查发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生猪产业都是湖南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支柱产业。

经过多次养殖结构调整,持续转变发展养殖方式,以及价格波动作用下的市场洗礼,生猪产业发展更加稳健、更加成熟。

1、猪肉仍为肉类消费主体,且有很大发展潜力。

湖南生猪产业发展还有很大市场空间,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积极因素:

第一,从肉类消费构成看,猪肉消费是全省肉类消费的主体。

据调查,城乡居民对

猪肉消费有明显偏好现象,800/0以上的调查户认为“无肉不成席”,猪肉消费占全省肉类消费量的80%以上。

据湖南统计年鉴资料,去年全省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量分别为28公斤、17公斤,其中猪肉消费分别占其肉类消费的73%、85%。

第二,从肉类消费需求看,猪肉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需求成刚性增长。

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近十年增长了1倍多,肉类消费增长潜力很大。

另一方面,肉类供求状况发生变化。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原来的“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猪肉供需变化较大,这也是导致当前生猪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从肉类市场供应看,湖南对稳定全国生猪市场仍有举足轻重作用。

世界猪肉市场的猪肉供应潜力非常有限,每年的贸易量在80万吨左右。

如果我国的猪肉供应出现紧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那么大的养殖能力来解决中国的猪肉问题,解决我国的猪肉供应只有立足于国内生产。

而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生猪外销大省,有56个生猪调出大县。

湖南外销生猪在香港、广东市场占明显优势,在上海、武汉、重庆、贵州等地的生猪市场销售份额呈逐年增加趋势,湖南生猪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2、养殖结构不断优化,生猪生产更加稳健。

每一次市场价格波动,都是生猪产业发展的重新洗牌。

散养户加快退出,规模场迅速发展;生猪生产弱势地区逐步退出,优势地区稳定发展。

生猪价格波动对生猪市场供应的负面影响明显减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生猪生产更加稳健。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猪价格波动缓慢有序。

虽然今年年初的生猪价格波动情形与2007年十分相似,但两次波动有着本质区别。

2007年是生猪生产能力下降后无序的、突发性的暴跌暴涨,但今年通过加大生猪生产调控力度,生猪价格以合理利润为基础波动有序。

衡阳县一规模养殖大户反映,2007年的价格低谷期每头出栏生猪要亏损400元,暴利期要赢利600元以上;而今年的这一轮价格波动,亏赢都在200元左右。

这一轮生猪价格波动是“成本拉动、市场推动、合理利润促动”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而不完全是生猪供应短缺的结果,更不会导致“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生产现象。

二是保障生猪生产能力

的能繁母猪基本稳定。

目前,全省存栏能繁母猪440万头,虽然存栏量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且留存的能繁母猪大都为年青体壮、质量较好、具备强劲繁育能力的经产母猪。

衡阳县畜牧水产局局长冯晓华介绍,该县由于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导致散养母猪有所减少,但规模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也新增了大批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全县母猪存栏量基本平衡。

三是规模养殖量正在加快弥补散养退出量。

据调查,目前建设1个年出栏万头的生猪规模养殖场,需要投资600万元,建设期6个月;从第一批种猪进场到商品猪上市需14个月,按每头生猪盈利200元计算,投资回收期约为5年,投资回报率在25%左右。

在不出现重大动物疫情和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生猪产业仍然是农村农业经济中效益较好的产业。

一些掌握了过硬养殖技术、具备雄厚资金实力的新生代养殖从业者正在投资生猪规模养殖或稳步扩大养殖规模。

l~3月,全省新建或正在新建的年出栏1000~4999头的规模养殖场386个,5000~9999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86个,10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0个。

规模养殖场新引进后备母猪27万头。

与此同时,传统散养户绝大多数为不可逆退出。

一些传统散养户表示,生猪散养费时、耗力、污染环境,而且风险大、效益低,以后即使1头猪能赚七、八百元,也不养猪了。

3、养殖方式持续转变,产业发展走向成熟。

调查发现,湖南生猪产业已经进入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养殖方式转变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不断走向成熟。

一是由分散饲养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转变。

随着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生活环境的整洁化,特别是大量农民进城打工,部分农民不再把养猪当成零存整取的副业,养猪生产出现结构性变化。

加上养猪业的疫病风险、市场风险,部分散养户退出了养猪业。

而一部分养殖大户看到生猪养殖的广阔前景,特别是国务院、省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激励,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加快了规模养殖发展。

据全省270个生猪定点监测村的数据显示,生猪养殖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比例下降到330/0,个别地区的养殖比重下降到了10%以下。

到2010年底,全省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35.3万户,其出栏生猪比重占全省出栏总量的58.3%。

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

达到2.2万户,饲养量占到全省饲养总量的26.5%。

新五丰公司采取“公司+适度规模养殖场”的养殖模式,年内预计出栏生猪30万头。

佳禾生态农牧公司在全省建立万头以上规模的生产线15条,年内预计出栏生猪35万头。

九鼎集团在郴州建设3条三万头猪生产线,计划3年内再建设10条全自动封闭式智能养猪生产线,实现年出栏生猪50万头以上的养殖规模。

二是产业区域布局由均衡发展向优势产区发展转变。

全省加快生猪优势产业带建设,建设了一大批外销生猪养殖基地县,初步形成了沿107国道(京港澳高速)、319国道(长常高速)和320国道(沪昆高速)沿线的三个优势产业带。

去年,衡阳、邵阳、长沙出栏量超过800万头,永州、岳阳超过700万头,常德、湘潭超过500万头,这7个市的生猪出栏量占全省生猪出栏总量的74.5%。

生猪优势产区不但饲养量大,而且产品市场竞争力强。

去年,衡阳、邵阳、岳阳、长沙外销生猪1990万头,占全省生猪外销总量的67.70/0。

湘潭县是我省肉类产量第一大县,也是生猪外销基地县,去年全县外销生猪160万头,出口中仔猪24万头。

三是由量的扩张为主向量和质并举转变。

质量安全是稳定生猪生产的重要保证,.特别是“瘦肉精”等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一方面,畜牧部门和广大生猪养殖者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生猪内在品质。

另一方面,生猪质量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检验检测设施,加大监管力度,实行饲料、兽药、猪肉质量市场准人制度,从整体上提升生猪产品质量。

各级畜牧部门严格实行生猪产地检疫与“瘦肉精”同步检测,未经检测的生猪一律不得开具检疫证明,对定点屠宰场的生猪按不低于5%的比例抽检“瘦肉精”。

去年,全省共排查养殖场户31.87万户,排查存栏生猪1597.6万头,“瘦肉精”检出率仅为0.040/0。

4、生产调控更加有效,市场供应逐趋稳定。

随着生猪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配置逐步由无序走向有序,由养殖弱势地区向优势地区聚集,由竞争力差的散小养殖户向标准化规模场聚集,由养殖、加工、销售链条分割的各环节流动向产加销一体化企业集团聚集,生猪生产调控更加有序、更加有效,生猪市场供应逐步走向均衡稳定。

一是标准化规模养殖正在有效发挥市场稳定作用。

调查发现,散养户已呈不可逆退出,标准化规模养殖逐渐上升成为生猪生产的市场主体,增强了稳定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能力。

我省的“新五丰”、“唐人神”、“正虹”、“大康牧业”等生猪龙头企业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条,都已发展成为集饲料生产、良种繁育、规模养殖、肉类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集团,一些生猪龙头企业还成为了上市公司,基本具备了抵御风险、社会融资、扩大生产、稳定供应等有利优势,并逐步成为保障生猪市场供应的“稳定器”。

二是大市场大流通市场格局正在有效增强生猪生产自我调控能力。

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快速发展,物流体系、冷链体系的不断健全,生猪生产的市场调节空间更大,调控能力更强。

从运销空间看,我省既有生猪调出,也有生猪调入。

屈原区畜牧水产局负责人介绍,屈原区是养猪大区,全区不到10万人年出栏生猪近100万头,过去70%以上的生猪以活大猪形式销往广东,现在通过发展肉品加工企业变运猪向运肉,猪肉销到了全国各地,同时外地也有一些生猪调入。

从运销时间看,活大猪调运、冷鲜肉调运从我省出发到全国大部分省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生猪生产和供应完全可以根据全国市场形势科学组织,既稳定生猪市场供应,又保护农户养殖利益。

从运销方式看,远期交易、期货市场、产销对接等现代交易手段为实现以销定产、均衡供应创造了条件。

在宁乡的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调查发现,该中心以生猪中远期交易为基础,集电子交易、物流、结算、信息、视讯及资源配置中心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形成了集生猪行业规范化、全球资信共享化、产业链条化、会员产品供销程序方便化、买卖双方信誉担保化、质量认证化、买卖公平化、交易及资金全程监管安全化于一体的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对生猪的远期价格、产销量均有很好指导作用。

三是冷鲜肉销售正在促进现代屠宰企业以适度肉品储销稳定市场。

生猪由于其固有的生长速度较快的自然属性,不具备长时间的活体储备能力,而冷鲜肉在保证其贮运条件下可根据市场需要均衡上市。

调查发现,我省肉品加工能力大,目前实际加工量不到其加工能力的一半。

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冷鲜肉消费量正在逐年递增,特别是城镇居民、年轻消费群体对

冷鲜肉消费已经出现偏好现象,我省肉类消费将逐步由现宰现卖的鲜肉消费和经过低温处理的健康冷鲜肉消费转变。

现代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将成为各级政府加强生猪宏观调控、稳定生猪供应的有效载体。

三、当前制约生猪生产发展的因素

调查中养殖户反映,湖南养殖业发展正呈理性化、成熟化发展趋势,但一些制约养殖业发展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仍然面临不少困难。

1、动物疾病是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加大了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力度,建立健全了乡村防疫员队伍,实行了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但是疾病仍呈复杂化发生态势,防控压力仍然很大,养殖户对动物疾病的担心仍然很大。

调查中不少养殖户表示,近年来生猪越来越不好养了,市场行情不算最大的风险,最大的养殖风险是疫病。

生猪不仅发病多、病情复杂,且防疫成本不断提高,一旦发生疫病损失非常大。

养殖户对动物疾病的担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动物疾病发病机理更加复杂,疾病诊断和治疗增加了不少难度。

衡阳市一名从事20多年的乡镇动物防疫员坦言,现在的兽医很难当,疾病诊断难、治疗难。

原来只发生在牛身上的疫病,现在也发生在猪身上;以前有些发生在猪身上的疫情,现在转而发生在牛身上,甚至猪牛羊并发。

以前只发生在低温季节的病,现在高温季节也有发生;以前有些疾病的症状很典型,现在同一疾病看不出典型症状;以前畜禽发病多为单一性疾病,现在往往是多种疾病混合发生。

二是动物疫病传播渠道十分复杂,疫情防控增加了不少难度。

调查中不少养殖户反映,动物疫病可以通过活畜禽调运传播、空气传播、中间宿主传播,疫病传播渠道十分复杂,要将所有的传播途径堵死很难做到。

目前防控疫病的主要措施是注射疫苗,一头猪要注射十来种疫苗。

然而由于疫苗质量、注射方法、畜禽体质等方面的原因,很难保证“一针到位”,打了疫苗就不发病。

三是国际国内的复杂疫情形势,始终是笼罩在养殖者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方面,原来的一些老疫病虽然近几年很少发生,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净源,只要稍有松懈就可能死灰复燃。

另一方面,病毒变异加快,疫病传播速度加快,每年只要国际国内有新疫病发生,养殖者就十分担心。

2、养殖成本持续上涨给生猪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大部分养殖认为,养殖成本上涨太快给生猪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从调查情况看,这些年的饲料、仔猪、防疫、栏舍建设、劳动力等支出都有较大幅度上涨。

饲料方面,我国粮食有1/3是用来生产饲料。

作为饲料主打原料的玉米本来生产不足,乙醇等生物质能源、淀粉、赖氨酸等深加工都在与饲料争玉米资源,导致玉米供不应求。

同时,饲料成本不断上涨。

目前,玉米、豆粕、配合饲料均价每公斤达到2.35元、3.65元和3.1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玉米、豆粕、育肥猪饲料分别上涨18.9%、16.67%、17.340/0。

其它饲料原料如鱼粉、赖氨酸、矿物质饲料添加剂等均有大幅度的上涨。

部分维生素等饲料添加剂价格成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上涨。

仔猪方面,目前1头断乳仔猪的市场价为600元左右,较去年增长40%。

栏舍建设方面,按标准化栏舍建设要求每平方米栏舍的建设成本在300百元左右,如果配套建设防疫、粪污处理设施,则投入成本更高。

劳动力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外出量逐年增加,在农村进行生猪饲养的散养户相应减少。

同时,生猪饲养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农村传统养殖户由于养殖知识的局限,相当一部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养殖发展要求,导致出现养猪用工荒。

规模养殖场反映,用工成本快速增长,现在按前去年的2倍工资标准也很雇难请到一个合适的生猪饲养员。

衡南县养猪户邓某算了一笔帐,l头猪的养殖成本在1400元左右,一个年出栏1000头规模的猪场,不包括栏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仅养殖成本就要140万元以上,生猪养殖已属高投入、高风险产业。

3、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地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力度不大,一些养殖户自主进行标准化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主要是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规模养殖用地难。

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将农村耕地和林地承包到个人后经营权分散。

农民从事规模养殖,仅靠自己按“集体均分”方式取得的承包地非常有限,难以适应规模养殖需要。

而要通过土地的征用和流转方式取得规模养殖用地,又受制于土地原承包者。

而且相当一部分地方没有把规模养殖用地纳入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

真正把规模养殖用地按“农业结构调整用地”对待,农民取得规模养殖用地十分困难。

二是信贷支持难。

一方面,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国家四大商业银行基本撤出了农村,农村金融服务只有农村信用社在支撑,且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养殖贷款困难。

另一方面,农村房产变现困难,农村金融机构不接受房产抵押,农民贷款必须找有金融机构认可的具有经济偿还实力的经济能人担保,贷款担保很难。

一些地方虽然开展了农村小额贷款,但也要求一年一贷,一年一还,而生猪养殖是周期性养殖行为,生猪出栏后又要立即填栏,“年初贷、年底还”的贷款方式不能适应这种持续的周期性养殖需要。

三是风险防范难。

养殖户反映,生猪规模养殖除了生猪养殖具有共性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外,还有规模经营风险。

近年来,国家实行了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肉品储备、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育肥猪政策性保险等制度。

但是这些制度的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比如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助只确定了极少数几种疫病,且每头扑杀生猪仅补助500元,只有其养殖成本的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