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166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科学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水的空气

第一课认识水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水的特征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性状

难点:

水没有固定性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杯水、一杯牛奶、一杯白醋、透明塑料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大家都在哪些地方见过水?

生:

海生水、河水、喝的水、水龙头、做饭的水。

(适时评价,鼓励学生认真思考)

二、打开书,观察图片

师:

还哪些地方的水同学们没有说到的?

生:

瀑布、露水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

思考水有什么特点?

三、探究与发现

(1)提出问题:

出示水、牛奶、和白醋三个杯子,让学生判断那个杯子里装的是水。

(2)分组观察:

先提出要求,然后分组进行观察、判断

(3)交流汇报:

让学生充分交流“哪个杯子是水?

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

白色的是牛奶,透明的是白醋和水。

生:

白色的是牛奶,酸的是白醋,没有味道的是水。

(4)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观察出来的,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充分利用眼、耳、舌、鼻、皮肤等感官。

生:

眼睛观察颜色,鼻子闻味道,手感受水.

(5)搜集证据,提供不同容器,让学生感受水本身没有固定形状。

(鼓励学生观察仔细)

四、总结

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的形状。

学生一起朗读.

五、应用与拓展

师:

我们学习了水的特征,水的用途有哪些?

我们应该怎么样?

生:

做饭、洗菜、洗澡、游泳、冲马桶。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板书:

认识水

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

没有固定的形状。

 

第二课糖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或工具观察物质溶解的现象。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糖、食盐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3、能简述探究过程和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活中有很多溶解现象,例如:

白糖和食盐

难点:

什么是溶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烧杯、清水、玻璃棒、白糖、食盐、小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红上学前,妈妈给她带了一杯红枣水,来到学校,冰糖不见了,冰糖到底去哪了呢?

生:

冰糖到水里了。

二、探究与发现

1、与学生讨论,想要看到糖或盐放入水中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操作?

试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试验前说明实验步骤,准备好有水杯子,把白糖或食盐放到水中,用玻璃棒搅拌(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壁;要向同一个方向搅拌)。

小组合作实验,共同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怎样让糖和试验快速变没。

3、交流汇报: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你是如何做到的?

把实验结果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

生:

把糖或盐放到水里,慢慢变没了。

生:

白糖很快就没了。

生:

“糖在水中不见了”“我尝了一口,发现水是甜的”“放盐的水是咸的”

(引导:

水是甜的说明了糖还在水里,盐也在糖里)

三、总结:

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例如:

白糖和食盐。

(一起朗读物质的溶解)

四、拓展与应用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应用了溶解?

生:

小苏打、冰糖、味精、感冒药、炒菜放盐。

板书:

糖到哪里去了

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例如:

白糖和食盐。

第三课水里的沙

【教学目标】

1、能对沙、食用油是否溶解在水中做出简单猜想。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沙和食用油不溶解于水的现象。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物质在水中不溶解的现象。

4、培养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的好习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沙和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里。

难点:

理解沙不溶于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清水、烧杯、玻璃棒、沙子、小米、食醋、茶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同学们有没有玩过沙子?

怎么玩?

沙子能溶解在水中吗?

生:

玩过,不能。

到底能不能,今天带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

二、探究与发现

1、提出假设:

师: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沙会溶解在水中吗?

2、制定计划:

师:

根据上节课学习的溶解的方法,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怎么做沙子是否能溶解的实验?

生:

放到水里,搅拌。

3、实验探究:

做实验,要求,一边做实验一边观察现象。

4、表达交流:

生:

沙子放在水之前是一粒一粒的,搅拌时随水一起动,等水静下来,沙子又沉到水底了。

5、实验探究:

做油是否能溶解的实验。

实验,要求,一边做实验一边观察现象。

师:

找同学来回答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观察到了什么?

”(鼓励大家观察细心,仔细)

生:

把油放到水里,搅拌。

生:

搅拌时油跟水一起动,静止以后,飘在水面上。

6、完成活动手册

三、总结

沙和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里。

四、拓展与应用

师:

下面那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里?

食醋、小米、木屑、小苏打、茶叶、铁粉。

生:

小米,木屑、茶叶、铁粉。

板书:

水里的沙

沙子和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里

第四课认识空气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空气存在我们周围。

2、能说明空气特征。

3、能说出空气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4、能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

5、能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固体。

难点:

理解空气没有固定性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透明的杯子、透明的塑料袋、小扇子、吸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篮球和塑料袋都是鼓鼓的?

生:

里面有空气。

师:

谁知道哪里还有空气?

生:

乒乓球里,瓶子里有空气。

师:

那我们这节课就来找一找空气。

二、探究与发现

1、实验前的准备

师:

你想用什么材料?

怎样找到空气?

生:

塑料瓶,塑料袋,气球,扇子。

2、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空气。

3、表达交流

师:

你用的是什么材料?

怎么找到的?

在哪里找到的?

生:

用塑料袋,吹起塑料鼓起来了。

(鼓励学生注意倾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4、观察出空气

师:

同学们看一看、闻一闻、捏一捏、的方法进行观察。

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

生:

水看得见,空气看不见,水摸得着,空气摸不着

(鼓励学生如实描述对大胆提出新奇想法的人提出表扬。

三、结论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四、应用与拓展

师:

空气和水还有哪些相同或不同?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我们应该怎么样?

保护环境,保护空气。

板书:

认识空气

空气是一种: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第二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五课太阳与方向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太阳每天在空气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2、能说出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变化辨认方向

3、能利用感官或工具对太阳进行观察

4、能提出与太阳有关的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

难点:

如何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上课前连续2天观察:

早晨太阳从哪个方向生起;傍晚,太阳从哪个方向落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春天很多人去郊游,有两个同学在野外迷路了,你能根据太阳的位置帮助他们辨别方向吗?

生:

能,找太阳.

(鼓励大家认真思考)

二、探究与发现

课前观察,连续几天观察:

早晨太阳从哪个方向生起;傍晚,太阳从哪个方向落下。

师:

大家都观察了吗?

有什么发现?

生:

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鼓励大家完成任务认真观察)

1、小组讨论:

早晨和晚上我们根据太阳辨别出了方向,那么中午你面向太阳,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生:

中午面向太阳,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鼓励大家讨论成果特别棒)

三、总结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

四、应用与拓展

师:

在野外辨认方向,我们还知道哪些方法呢?

生:

枝叶茂盛的大树、指南针.

(南面树叶茂盛,那背面树叶稀疏。

引导树墩的年轮,北极星,北斗七星。

 

板书:

太阳与方向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

 

第六课太阳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太阳是否会发光发热。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3、能说出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4、能简述探究过程和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太阳能发光发热。

难点:

理解太阳发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材质、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金属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叔叔骑车的两幅图片,白天有太阳时穿着半袖,晚上时穿着长袖外套骑摩托车。

师:

叔叔的衣着和驾驶的摩托车,在白天和黑夜有什么不同?

生:

叔叔白天穿着半袖,晚上穿着长袖,晚上开着摩托车。

(引导学生从光和热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不同?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看看大树,看看身边的实物,白天和黑夜有什么不同?

生:

白天能看得见,晚上看不见。

(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引导学生说出白天有太阳,太阳能发光。

师:

如何证明太阳会发热,会用到什么材料?

怎样来证明?

生:

晒一会铁盘子,盘子会发热。

1、动手实验

把盘子放到有阳光的地方晒一段时间,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指导学生摸盘子时要慢慢放到金属盘上,小心烫手。

鼓励学生爱动脑,爱动手。

2、表达与交流

师:

“我用到的材料是…,是…做的,我发现了…”

生:

我用到的是盘子,是铁做的,我发现盘子热了。

(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动手能力强,表达好。

三、总结

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四、应用与拓展

师:

我们知道了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

生:

因为太阳发光,所以屋里很亮;因为发热,所以夏天沙子烫脚。

(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板书:

太阳的光和热

太阳能发光发热

第七课太阳与生活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

2、能通过观察、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的依据。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4、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太阳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

太阳对动植物具有重要影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调查太阳对人类生活、动植物具有影响的实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人认识了太阳的光和热,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人们是如何利用太阳的光和热呢?

生:

白天照明,太阳能发电

生:

白天有太阳不用开灯

(鼓励学生善于观察,视野开阔)

二、探究与发现

太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资料收集

课前布置作业,搜集太阳对衣、食、住、行具有影响的资料。

2、分析事实

看书上的图片,根据图片说明太阳对生活的影响。

生:

太阳出来天亮了,农民伯伯可以去劳动了,叽叽喳喳叫起来了,小狗也出来活动了。

(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节)

3、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分析事实:

根据图片说出一些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生:

有太阳植物长得好,长的大,长得快。

(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节。

三、总结

太阳对我们的生活、动植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应用与拓展

师: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但是,太阳的光和热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

夏天出门要打太阳伞。

生:

太阳会伤害皮肤,晒伤眼睛。

(引导学生正反两面看待事物,深层认识太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板书:

太阳与生活

太阳对我们的生活、动植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八课月亮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