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1165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福建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诸候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周王属姬姓,周王与非姓诸候国联姻,无法体现宗法制,故A项错误;

诸候崛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时期,而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西周处于鼎盛时期,故B项错误;

君臣联姻更多的是政治目的,故C项错误;

周王室与异性诸侯联姻,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体现了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5·

福建漳州一模·

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解析】“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

“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福建宁德一模·

1)史载:

“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

A.立法权B.财政权C.军事权D.监察权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御史大夫)

【解析】从材料“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可知御史大夫行使的是监察权,选择D项符合题意。

福建南平二模·

38)(36分)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

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

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

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

——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

材料二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

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

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

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

(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

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8分)

【考点】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

罗马法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可知秦律法规众多,内容丰富;

“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可知秦律经济立法涵盖不同层面的法律约束,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

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可知秦经济立法对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了社会经济正常的竞争秩序,促进国力增长,确立、巩固封建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二“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可知罗马稳定政治局面对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可知罗马稳定的政治局面造就了民族平等交往;

“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可知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要求经济立法进行有序规范;

第二小问不同,材料一立法强调封建专制,运用严刑峻法保障经济运行合理秩序;

材料二“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可知罗马法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注重维护社会民主、平等政治诉求。

【答案】

(1)特点:

法规繁多,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借鉴别国法规。

(4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用:

规范经济秩序(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促进经济发展;

确立、巩固封建制度;

增强国家实力,为统一奠定基础。

(6分。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因素:

政局稳定与领土扩张;

民族交往与平等;

商品经济发展;

民主发展。

不同:

前者强调专制、严刑峻法。

后者注重民主、平等(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或强调理性、正义)。

(4分)

福建厦门一模·

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立法。

……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

第二,礼与法合一,自汉代以来贯彻于历代法典中,礼以道德为依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

第三,立法和统治的基础是“家”和“家族”,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

第四,重视刑事立法,其残酷性十分突出。

中华法系的这些特点取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

——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二中中华法系主要特点的“独特性”原因。

(9分)

(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根据材料二中中华法系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其“独特性”的原因。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需要;

经济上,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思想上,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2)原因: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分)

经济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文化上,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3分,答“宗法观念强”等给2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4)汉设刺史(官秩为六百石),其“问事”范围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千石违公下比(勾结),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由此可见该制度(  )

①意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②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具有“以卑监尊”的特点④基本消除了官场腐败现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福建三明二模·

13)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

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

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刺史的地位在郡国之上②刺史是中央设在地方政府的监察官员

③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④刺史起到澄清吏治,维护皇权的作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

【解析】刺史代表汉武帝监督地方郡国,地位在郡国之上,故①正确;

“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说明刺史在中央有办公场所,不是设在地方,故②错误;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③正确;

“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说明刺史起到澄清吏治,维护皇权的作用,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福建龙岩二模·

13)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D.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监察制度(刺史)

【解析】东汉末年“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削弱,故A项错误;

刺史由代表中央监察各州,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官员,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故B项正确;

因此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削弱,故C项错误;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削弱,皇权专制受到挑战,但无法推断出是否“前所未有”,故D项错误。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若要解决中国社会之积弊,则当使知识分子不再集中到政治一途,便该奖励工商业,使聪明才智转趋此道。

”其中使知识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  )

A.繁荣了春秋战国文化B.维护了秦汉政治统一

C.有利于贵族垄断政权D.推动了官僚政治发展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使知识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是指科举制。

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B项错误;

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故C项错误;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推动官僚政治发展,故D项正确。

5.(2015·

福建厦门二模·

38)(36分)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

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家至德溥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

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

朱博传》

材料二(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

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明两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

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12分)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行政监督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行政监督制度

(1)第一小问基本内容,据材料一“,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可知汉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据材料一“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可知汉朝派遣刺史监察郡国,据材料二“(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可知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据材料二“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可知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据材料二“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可知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

第二小问时代特征,据材料二“(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和“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1)内容:

汉朝: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派遣刺史监察郡国。

明朝:

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

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

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

(6分)

特征:

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2分)

6.(2015·

福建福州二模·

38)(36分)考诸历史,政府机构的演变是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晚年又用中书。

(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

东晋则侍中始优。

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

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

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

《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

(1)第一小问演变,据材料一“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得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据材料一“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据材料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得出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第二小问方式,据材料一“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中书监始参大政”等得出(另设机构)转移相权,据材料二“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得出分割相权(相互牵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1)演变: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

(另设机构)转移相权;

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7.(2015·

福建泉州二模·

材料一御史大夫,……掌副丞相。

有两丞,秩千石。

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监御史,……掌监郡。

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

百官表》

材料二每州设刺史一人,由皇帝直接任免。

汉武帝颁发六条诏书规定了刺史的职责。

六条诏书的内容有: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六条,二千石连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三门下省是中央中枢决策机构之一,处于枢纽地位,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

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

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

—赵士祥《论隋唐“三省六部制”》

(1)据材料一,概括御史大夫的职权。

指出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

(4)有同学认为,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类似。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监察制(御史大夫、刺史)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监察制、三省六部制(门下省)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

(1)第一小问职权,据材料一中“掌图籍秘书”得出掌管图籍,据材料一中“受公卿奏事”得出接受群臣奏章,据材料一中“举劾按章”得出监察官员,据材料一中“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得出统领监察官员。

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中“每州设刺史一人,由皇帝直接任免”得出由皇帝直接任免,据材料二中“汉武帝颁发六条诏书规定了刺史的职责”等信息得出职责范围广,职责明确。

(2)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二中“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得出可以遏制豪强势力,据材料二中“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得出监督官员的以权谋私等不法行为,从而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第二小问理解,据材料三中“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的信息概括说明即可。

(4)本题主要是对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的比较,首先要表明观点,结合两者体现的社会制度、具体内容、目的、本质属性等方面是根本不同的,说明观点是错误的。

(1)职权:

掌管图籍;

接受群臣奏章;

 

监察官员;

统领监察官员(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特点:

由皇帝直接任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职责分明;

职权范围广。

(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作用:

有利于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遏制地方豪强,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理解:

门下省负责接受发布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尚书省的奏议表章,并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

(4)评析: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该同学混淆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2分)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而是则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产物。

(2分)二者分割的具体权力不同,前者是将权力分为决策权,审核权,执行权;

后者是将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分)二者目的不同,前者分割相权,是为了加强皇权;

后者通过分权制衡,防止出现专制独裁。

二者本质是不同的。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4)“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废丞相、设内阁)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不是官员晋升,故A项错误;

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属丞相),到明代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六部官品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故D项错误。

福建三明一模·

14)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

“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

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B.专制主义C.中央集权D.尊君敬祖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材料中未提及“家”的概念,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君权统治的延伸”“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说明中国古代真正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故B项正确;

中央集权指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中,地方服从于中央,材料中未涉及,故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敬祖”,故D项错误。

福建莆田一模·

28)(14分)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材料一臣民观念是东方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

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

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定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需做一个安分的守法主体、一个顺从的义务主体即可,丧失了政治上的平等性和独立性。

这样,整个社会安于这种政治思想模式,民众习惯成为顺民了。

——摘自程显芳《近代公民观念的产生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臣民观念”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臣民观念”给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5分)

(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1)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一“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可以总结出其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臣民观念对政治专制、新经济因素的阻滞、思想僵化、科技滞后等方面考虑。

(1)关系:

“臣民观念”既是君主统治的产物,又是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因素。

影响:

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政治民主化;

僵化理学思想,阻挠新思想的破土而出;

削弱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3分。

任答3点即可)

(1)第一小问基本内容,据材料一“,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