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层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0145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换层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换层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转换层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换层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换层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100,模板采用18厚胶合板。

2、支模顺序:

柱模→梁底模→梁侧模、板模。

先支柱模及梁底模,待框支梁钢筋完成后,再支梁侧模及板模。

3、柱模(如图二)

(1)、柱模采用18厚胶合板,木枋竖楞按400间距布置,且四角必须有木枋,φ48×

3.5短钢管抱箍,并根据柱截面在柱中设对拉螺栓。

(2)、框支柱采用一次性φ14对拉螺栓:

①、柱边长≤800时,柱中设一排对拉螺栓,间距500。

②、柱边长>800时,按500×

500间距设二排以上对拉螺栓

附计算书。

③、一次性对拉螺栓(如图三):

④、柱内设限位钢筋(如图三),与墙柱钢筋绑扎或点焊,间距、布置同对拉螺杆。

图三

4、梁模板(如图四)

(1)、采用50×

100木枋,18厚胶合板,梁底木枋间距按180布置。

(2)、转换梁按梁高度分别布置一次性对拉螺杆,一次性对拉螺杆的做法同柱对拉螺栓(如图三),梁内设限位钢筋,要求同柱内限位钢筋(如图三)。

梁高H>800时,按500×

500间距设对拉螺栓。

五、钢筋

(一)、施工顺序:

墙、柱钢筋绑扎→转换梁面筋安装→浇墙、柱砼→转换梁箍筋、底筋安装→腰筋、拉钩→梁板钢筋绑扎→墙、柱插筋、固定。

(二)、转换梁面筋绑扎:

因梁面筋在柱内需锚入梁底下Lae,而柱砼先浇筑,所以梁面筋需先安装。

1、面筋安装平台搭设:

在转换梁两侧各1500范围内搭设操作平台,在原满堂架体上再搭设3000高操作平台。

(如图五)

2、面筋支架搭设:

在梁底模上搭设面筋支架,支架顶部标高根据梁面筋的排数确定,并固定牢靠。

3、面筋安装:

梁面筋逐层安装,上下两排钢筋间用钢筋分隔,分隔筋的长同梁宽,直径、规格等同梁主筋,沿梁长按1000间距布置。

梁端加设2φ16固定筋(如图六)。

注意锚固于梁底下柱内面筋的排距、间距、位置准确、锚固长度无误。

(三)、梁箍筋安装:

在柱砼浇筑完后,根据箍筋的规格、间距、肢数等要求,先在梁面上套箍筋。

(四)、梁底筋安装:

梁箍筋安装完成后,再穿梁底筋。

1、垫块:

预制50×

300×

32钢筋砼垫块。

内配2φ10钢筋,砼强度C60。

梁底按500×

500间距布置。

2、底筋操作平台(图七)

在梁的外围端部设操作平台,操作平台1500×

3000。

周边加设1500高护栏。

3、穿梁底筋:

先穿最下面一层底筋(注意底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再逐层铺放。

上下两层底筋间加设分隔筋,分隔筋的长同梁宽。

直径、规格等同梁底筋,沿梁长按1000间距布置。

4、底筋绑扎:

均匀分布梁的箍筋,与梁底筋绑扎固定。

(五)、拆除面筋支架:

拆除支架前,仔细检查梁下垫块的数量、分布、确保底筋的保护层。

(六)、多条梁相交叉的处理:

1、设计单位的要求,首先要保证主框支梁的断面尺寸,同时还要满足各框支梁底部标高不得底于主框支梁。

其余框支梁的走位可做适当调整,相同方向的两框支梁的主筋尽量拉通,在所有纵筋的弯折点处,分别设一条竖向钢筋,用来抵抗纵筋时产生的侧向力。

此竖向筋的长度及做法见下图示。

2、所有框支梁相交叉部位,搭在主框支梁的其他框支梁第二、第三排钢筋均在主框支的二、三排钢筋下部依次排放。

上部框支梁的箍筋在支座边按实际情况加大,保证梁的保护层厚度。

3、所有梁的纵向筋按事先编排的顺序摆放,并在钢筋端部做上标记。

安装时按次序吊运、摆放、绑扎。

各主筋间的限位钢筋、垫块、内衬条均不得遗漏。

所有梁的接头,随主筋的摆放随安装,并跟踪记数。

(七)、柱插筋、固定

1、测量定位:

梁板钢筋完成后,在梁板钢筋上定位,并用红油漆明确标识。

2、定位筋:

根据测量定位线,布置墙、柱定位筋,与梁板筋点焊固定。

规格同墙体水平筋和暗柱箍筋。

3、墙、柱插筋:

(1)、转换梁内墙、柱钢筋均插到梁底,底部设100直钩,墙内插筋达到锚固长度。

(2)、暗柱钢筋与定位箍筋点焊,同时在板面上加设三道箍筋固定。

(3)、墙筋与定位筋绑扎,板面上另设一道水平筋,并加设拉筋。

(八)、其它详施工组织设计。

六、砼:

转换层墙、柱砼强度C60,梁板砼强度C50,转换梁截面大,属大体积高强砼。

(一)、现场浇筑顺序和浇筑方法

1、墙、柱砼分层浇筑,每层砼浇筑高度控制在1.5米左右,每层砼浇筑间隔时间1~2小时,在下层砼未初凝前浇注上层砼。

2、梁板砼分段分层浇筑,分层厚度300~500,即先从梁底开始浇筑,浇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一次向前推进。

3、砼振捣:

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动棒须伸至下层砼内100。

(二)、砼中各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

1、砼中所使用的所有材料均必须先送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2、水泥:

应选用质量稳定、水化热低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

如低热的矿渣硅酸盐水泥;

当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延缓水化热的释放。

2、水泥入库时,应按品种、标号、出厂日期分别堆放,并树立标志。

做到先到先用,并防止混用。

水泥库应有防潮措施;

水泥贮存时间不易过长,按出厂日期起计算,超过三个月的视为过期水泥,不得使用。

3、砂:

采用中砂。

砂的含泥量不应大于2.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

对怀疑可能引超碱-骨料反应的砂,坚决不能使用。

4、砼中粗骨料:

采用连续级配,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针片状含量不宜大于5.0%,含泥量不大于0.5%,泥块含量不宜大于0.2%。

5、砼用水:

一般饮用的自来水。

要求水中不能影响水泥正常硬化的有害杂质。

6、砼中矿物质混合材料:

按实验室试配的配合比进行有效地控制。

(三)、砼的配合比:

1、砼应满足设计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

2、在保证砼强度和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应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以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3、砼拌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和适宜的坍落度。

由于转换层钢筋的密度较大,在柱头部位用细石砼或自密实振动施工。

3、砼的配合比按设计要求试配,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执行。

(四)、砼的运输:

运输车运输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砼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均匀无离析地排出,出料干净、方便,满足施工的要求。

2、运至现场,砼的坍落度应满足要求。

3、砼搅拌运输车不得在途中加水或其它外加剂。

(五)、砼的施工:

1、机具的准备及检查:

砼施工用的机具设备按需要准备充足,并考虑发生故障时的修理时间。

仓库应有备用的振动器,所有机具在浇筑前进行检查和试运转,现场配有专职技工,随时检修。

2、保证水电及砼的供应:

在砼浇筑期间,要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证砼的施工不中断。

3、掌握天气变化,雨天、夜间施工措施见施工组织设计。

4、砼的浇筑:

每一栋塔楼浇筑时应连续进行,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浇筑路线,从一边退浇至另一边。

砼的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操作时要做快插慢拔,使上下左右振捣均匀。

分层浇筑时,每层砼厚度不超过棒长的1.25倍。

振捣时间为20~30秒,视砼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汽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

(六)、应急措施

1、在转换层混凝土施工前,准备一台375KW备用发电机。

2、设置备用水池及水泵,确保水的供应。

3、请甲方再提供一家混凝土供应商,作为备用。

4、现场备用一台泵机。

5、准备充足的防雨设施,并请搅拌站提供一份应急的配合比。

(七)、砼的养护:

1、设置测温孔。

每栋转换层布置八个测温孔,测温孔设在转换梁中。

测温孔由Φ25的镀锌钢管制做,管底封闭,每处设两根管,一长1200mm,一长200mm,用来测砼中部及表面的温差。

2、测温。

设专人量测温度,在混凝土浇注完24小时后开始测量,每八小时测量一次,并作好记录,连续测温七天。

3、每天的测温记录交由技术负责人计算整理,并根据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4、转换梁板浇筑完砼后,在板面上满铺一层塑料薄膜,在薄膜上覆盖湿麻袋进行保温,同时板面蓄水养护。

七、质量安全措施;

1、支撑的间距应严格控制,各工班长、现场施工员、质检人员严格把关,层层控制。

2、控制材料的质量,凡严重锈蚀、变形的钢管禁止使用,严重锈蚀、有裂纹的扣件,不符合要求的木方等材料均不准使用。

3、浇筑砼严格按浇筑方案施工,确保砼的施工质量。

4、钢筋的绑扎按要求一次绑扎到位,并随时跟踪检查。

5、净跨超过4米的大梁要起拱。

6、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照明。

7、所有的用电机具应满足安全用电的规定。

8、其它质量安全措施详见施工组织设计。

`

附录:

一、转换梁模支撑计算书

取最大梁截面:

H=1700×

2200,支模高度按4.3m,楼板厚200,梁底模采用18厚胶合板,横楞采用50×

100方木,间距180,支撑架采用φ48×

3.5钢管,立杆步距1.5m,排距0.54m。

(一)梁底模验算

1、荷载

(1)恒荷载

1700×

2200梁砼:

24KN/m3×

1.7×

2.2=89.76KN/m

钢筋:

3.0KN/m3×

2.2=11.22KN/m

模板:

0.75KN/m2×

1.7=1.28KN/m

恒荷载设计值:

gk=1.2×

102.26=122.7KN/m

(2)活荷载

振捣砼产生的荷载:

2.0×

1.7=3.4KN/m

活荷载设计值:

qk=1.4×

3.4=4.76KN/m

2、梁底模内力计算:

按三跨连续梁计算,按最不利荷载布置,查《建筑施工手册》(第三版)表2-13,得:

M=-0.1×

122.7×

0.182-0.117×

4.76×

0.182=-0.42KN.m;

查《建筑施工手册》(第三版),得胶合板设计强度及弹性模量为:

fv=1.2N/mm2;

fm=20N/mm2;

E=6500×

0.9=5850N/mm2;

符合抗弯要求。

V=-0.60×

0.18-0.617×

0.18=13.8KN.m

符合抗剪要求。

符合挠度要求。

(二)梁底模木方横楞验算

1、计算简图如下:

2、计算资料:

木方为红松:

E=9000×

0.85=7650N/mm2;

木方断面:

50×

100mm;

fm=13N/mm2;

fv=1.4N/mm2;

3、横楞木方承受的荷载;

g=122.7×

0.18/1.7=12.95KN/m

qk=4.76×

0.18/1.7=0.5KN/m

4、横向木方内力:

按三跨连续梁计算,得:

M=-0.107×

12.95×

0.542-0.121×

0.5×

0.542=-0.42KN.m

抗弯符合要求。

V=-0.607×

0.54-0.62×

0.54=-4.4KN

抗剪符合要求。

桡度符合要求。

(三)梁底钢管纵楞验算

1、计算简图:

选用Φ48×

3.5钢管:

A=4.89×

102mm2;

g=3.84kg/m;

i=15.8mm;

E=2.1×

105;

f=215Mpa;

3、纵向承受的荷载计算;

F活=(122.7×

0.18×

0.54)/1.7=7.02KN

F活=(4.76×

0.54)/1.7=0.27KN

4、纵向钢管内力计算:

按三跨连续梁考虑,有:

M=0.276×

7.02×

0.54+0.311×

0.27×

0.54=-1.06KN.m

(四)扣件抗滑移验算

纵向水平杆支座反力:

F=1.311×

7.02+1.222×

0.27=9.53KN

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时,扣件抗滑承载力为Rc=8.0KN>

9.53KN

单扣件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需采用双扣件。

(五)立杆稳定验算:

模板支架采用Φ48×

3.5扣件式钢管,搭设高度为6.0m,梁支撑立杆间距0.54m,立杆步距1.70m。

1、荷载计算

梁砼自重:

2.2×

0.54/3=16.16KN

3.0KN/m3×

0.54/3=2.02KN

0.75KN/m2×

0.54/3=0.23KN

脚手架自重:

3.46KN/m2×

0.54/3=1.06KN

则恒荷载标准值gk=19.47KN

0.54/3=0.61KN/m

施工人员及设备产生的荷载:

1.0×

0.54/3=0.31KN/m

则活荷载标准值:

qk=0.92KN

(3)荷载设计值:

P承=1.2gk+1.4qk=24.65KN/m

2、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稳定计算公式:

其中:

N——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kN);

N=24.65

φ——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l0/i查表得到;

φ=0.287

i——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cm);

i=1.58

A——立杆净截面面积(cm2);

A=4.89

W——立杆净截面抵抗矩(cm3);

W=5.08

σ——钢管立杆受压强度计算值(N/mm2);

[f]——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f]=205.00

L0——计算长度(m);

如果考虑到高支撑架的安全因素,适宜由以下公式计算:

L0=k1k2(h+2a)=1.163

k1——计算长度附加系数,取值为1.163×

1.007×

(1700+2×

200)=2460;

a——立杆上端伸出顶层横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

a=0.20m;

k2——计算长度附加系数,取值为1.007;

计算结果:

σ=176<

[f]=205,满足要求。

二、板模计算

板厚按200,支模高度按6.0m,板底模采用18厚胶合板,横楞采用50×

100方木,间距270,支撑架采用φ48×

3.5钢管,立杆步距1.7m,排距0.81m。

(一)板底模板计算

200厚砼板自重:

0.2=4.8KN/m2

1.1KN/m3×

0.2=0.22KN/m2

0.75KN/m2

则恒荷载设计值:

g=1.2×

(4.8+0.22+0.75)=6.92KN/m2

2.0KN/m2

2.5KN/m2

则活荷载设计值:

g=1.4×

(2.0+2.5)=6.3KN/m2

2、板底模内力计算:

6.92×

0.272-0.117×

6.3×

0.272=-0.104KN.m;

0.27-0.617×

0.27=-2.17KN.m

(二)板底木方模横楞验算

1、按四跨连续梁,计算简图:

100mm,fm=13N/mm2;

g=6.92×

0.27=1.87KN/m

活荷载标准值:

qk=6.3×

0.27=1.7KN/m

1.87×

0.812-0.120×

0.812=-0.27KN.m

V=0.607×

0.81+0.62×

0.81=1.77KN

(三)板底钢管纵楞验算

F活=6.92×

0.81=1.51KN

F活=6.3×

0.81=1.38KN

M=0.267×

1.51×

0.81+0.311×

1.38×

0.81=-0.67KN.m

1.51+1.222×

1.38=3.67KN

3.67KN

单扣件能满足承载力要求。

3.5扣件式钢管,搭设高度为6.0m,梁支撑立杆间距0.81m,立杆步距1.70m,梁底增加承重立杆。

0.2×

0.81×

0.81=3.15KN

1.1KN/m3×

0.81=0.72KN

0.81=0.49KN

2.56KN/m2×

0.81=1.68KN

则恒荷载设计值g=1.2×

(3.15+0.72+0.49+1.68)=6.04KN

0.81=1.31KN/m

2.5×

0.81=1.64KN/m

q=1.4×

(1.31+1.64)=4.13KN

P=6.04+4.13=10.17KN/m

N=10.17

φ——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l0/i查表得到φ=0.287;

L0=k1k2(h+2a)=1.163×

200)=2460

k1——计算长度附加系数,取值为1.163;

σ=72.5<

附图

转换梁支撑立面

三、梁、柱模侧压力的验算:

根据国家规范GB50204-92,新浇砼作用在模板上的最大侧压力计算公式如下:

F=0.22rct0β1β2V1/2

F=rcH

两者取最小值

本工程梁、柱模侧力:

F=0.22×

24×

1.15×

1.2×

11/2=43.72KN/M2

按四跨连续梁计算:

胶合板的相数据

fv=1.2N/mm2fm=20N/mm2E=6500×

0.9=5850N/mm2

Km=-0.121Kv=-0.620Kw=-0.967

M=KmP承L2=-0.121×

43.72×

0.32=-0.571KN.M

10.57N/mm2<

fm/1.55=12.9N/mm2

抗弯符合要求

V=KmP承L2=-0.62×

52.46×

0.3=9.76KN

<

fv=1.2N/mm2

符合抗剪要求

L/250=4

挠度符合要求

2、木方的验算:

木方的材质为硬杂木,性能同樟子松。

木方断面50×

100mm

相关数据:

fm=13N/mm2fv=1.4N/mm2E=7650N/mm2

按二跨连续梁计算

Km=-0.125Kv=-0.625Kw=0.912

M=KmQl2=-0.125×

17.49×

0.42=-0.35KN.M

fm=13N/mm2

V=Kmql=0.607×

0.4=4.25KN

fv=1.4N/mm2

抗剪符合要求

[ω]v=L/250=1.6

挠度符合有求

3、钢管抱箍验算:

弯矩:

M=0.125×

21.86×

0.52=0.683KN.M

σ=M/W=683×

103/5.08×

103×

2=67.2<

[σ]=205

满足要求.

4、对拉螺杆的验算:

最大侧压力:

F=43.72KN/M2

拉杆拉力:

P=43720×

0.5=10930N

查表,选用M12的螺栓承受拉力N=12900N>

10930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