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训练Word下载.docx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训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训练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禽流感”是一种H5N1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从禽类发病到人类染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预防这类病毒的方法是消毒,常见的碱类物质、甲醛等都有较好的杀死病毒的作用。
其中NaOH溶液因消毒效果好且廉价易得被广泛使用,从而使工业烧碱用量增加。
但工业烧碱在包装过程中和空气接触,可能发生变质,小王购买了一包工业烧碱,你认为这包工业烧碱的成分可能有哪三种情况:
(1);
(2)(3)
你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哪种情况?
根据自己的猜想,小王设计了以下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你帮他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少量烧碱样品加水溶解,加入氢氧化钙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样品中含有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继续加氢氧化钙溶液,直到不能在产生沉淀,过滤,在所得的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
溶液变为红色
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你认为他上面的实验步骤正确吗?
请在下表把错误的步骤更正过来
错误的步骤是
我的更正:
5、2005年11月13日,四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车间发生爆炸,爆炸泄漏的有毒物质和燃烧产生的烟气造成松花江和当地空气严重污染。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准备探究在爆炸现声采集的气体样品中是否含有CO(假设该样品中不含除CO之外的其它能与CuO反应的物质)
[实验目的]确定气体样品中是否含有CO
加热
[查阅资料]爆炸泄漏的有毒物质主要是苯和苯胺,他们都是有机物,已知苯的化学式为C6H6,是一种液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5.5℃,沸点80.1℃。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不完全燃烧时还生成CO。
[实验原理]CuO+CO====Cu+CO2,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此证明CO的存在。
[实验仪器]
[问题]
⑴要用较简单的方法收集爆炸现场的气体样品,可选用什么用品?
。
⑵在实验时,上述仪器的连接顺序是丙→乙→甲→乙。
其中乙装置需要使用两次,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是:
第一次。
第二次。
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该实验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如何改进该实验?
(若认为该实验没有缺陷,以下问题不必回答)改进的方法是
⑷由于苯泄漏,造成松花江上大量鱼类死亡,你认为鱼类死亡的可能原因是(回答两点即可):
①;
②。
⑸苯的比较低,在低温时很容易凝固成冰一样的晶体。
若苯凝固,如何从试剂瓶(细口瓶)中取出苯?
6.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
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⑴请根据上图实验装置和下表的操作方法,将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下表中:
所选
装置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A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中
试管内的液面略有上升
B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
D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
E
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烧瓶
⑵若再分别向A、B装置的烧杯中滴入少量氯化钙溶液,将会看到的现象是:
A:
;
B:
(3)你认为哪两个实验在一起就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4)从你认为无法证明“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实验中任意找一个进行改正,改正后能说明“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7.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以一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红色铁泥”为研究对象,探究红色物质的成分,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
[小组讨论]甲观点:
红色物质是铜乙观点:
红色物质是氧化铁
丙观点:
红色物质是氢氧化铁
丁观点:
红色物质是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该厂“红色铁泥”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使用铁触媒(一种催化剂)后的废弃物,除红色物质外,还含有通常不与酸、碱和氧气反应的物质。
氢氧化铁受热易分解
[提出假设]
乙、丙、丁三种观点存在合理性
[实验验证]Ⅰ取适量“红色铁泥”晒干,称量其质量为m1gⅡ将“红色铁泥”置于坩埚中充分加热并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量其质量为m2g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当m1=m2时,则红色物质为。
⑵当m1>m2>160m1/214时,则“红色铁泥”中一定含有氧化铁吗?
(填写“一定”或“不一定”),理由是。
⑶假定“红色铁泥”中“红色物质是氢氧化铁”,请写出回收“红色铁泥”中的铁元素制得“铁红”(化学式为Fe2O3,是红色油漆的重要原料)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8.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废弃的定影液中含有一定量的AgNO3。
他们从摄影店收集到一些废弃的定影液,准备将其中的银以单质的形式全部回收。
于是,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活动:
【设计方案】①加入比银活动性强的金属单质;
②除去金属混合物中的杂质。
【小组讨论】①选择加入的金属甲同学认为:
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则得到银和铜的金属混合物;
乙同学认为:
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得到银和铁的金属混合物。
你认为(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案更合理,原因是;
②除去银粉中混有的金属向上述所得的金属混合物中加入的试剂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进行实验】其实验过程图示如下
在过滤操作中必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滤液A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产品验证】请你设计一种简单方法检验得到的银粉中是否含有铁粉:
9.下图为某同学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组实验
(1)上述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是(填写装置序号)_____ ___,请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我国古代“湿法冶铜”就是利用了C中的反应原理,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上述实验,还不能证明铁、铜、银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请你在此基础上补充一个实验帮助这位同学达到实验目的。
10.某同学想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进行下列实验操作:
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30mL,用温度计测出其温度为13℃。
然后向其中加入5.6gNaOH固体,恰好完全反应。
再用温度计测出温度为22℃。
由此,该同学得出NaOH与稀硫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
(1)该同学所得的结论的依据是否科学?
_____________(选填“科学”或“不科学”)
理由是。
(2)根据本实验的目的,请你改进他的实验操作。
11.小婧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预先在集气瓶底装有少量水。
实验过程中她联想到老师介绍过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于是想了解燃烧后集气瓶底部残留的“水”是否也呈酸性。
她取“水”多次测其pH,发现其pH始终小于7并逐渐减小,直至稳定在pH=4,证明集气瓶底残留液呈酸性。
随后小婧想进一步了解该残留液是否具有酸的通性,请你与她一起探究:
[提出问题]残留液还能与什么物质反应呢?
[猜想] ;
[设计方案]请你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12.实验室里某小组正在探究一个问题。
根据设计方案,小英向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然后她又用滴管连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他们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填Ⅰ或Ⅱ)
Ⅰ.酚酞溶液遇酸、碱溶液能显示不同颜色吗?
Ⅱ.酸和碱溶液能发生反应吗?
(2)大家对小英得到的无色溶液继续探究。
小斌认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小亮认为溶质有两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根据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后,一致认为小亮的观点是正确的。
请你补填下表的空缺。
实验操作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许反应后的
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________
小亮的观点正确
方案二:
(3)请你和全组同学一起分析以下问题。
①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1所示。
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锌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
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通过以上分析,揭示出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实验小组将制作皮蛋的原料生石灰、纯碱和食盐放入水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澄清溶液。
对该溶液的组成,甲、乙同学分别做出以下推测:
(1)我认为上述两位同学的推测都有不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推测是:
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
为进一步确定该溶液所有可能的组成,还需设计实验并填写下表(可不填满,也可补充。
)
(填所加试剂的化学式)
该溶液的组成
14.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把氢氧化钠的片状固体放在表面皿中,离开实验室。
三天后进行观察。
发现问题:
三天后片状固体变成白色粉末状固体了
提出问题:
“白色粉末固体物质是什么?
”
建立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请你来完成以下实验,把相关内容填写在表格中。
实验方法及操作
.反思与应用:
我们学过的哪些物质还具有这样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
应如何保存这些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向一定量的氯化钡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你认为滤液中溶质的组成最多有种情况,这几种情况中一定都含有。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实验中氯化钡和硫酸钠刚好完全反应,并将有关内容填写在下表中。
验证的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6.某NaOH固体中含有Na2CO3。
老师安排第一小组做除去NaOH溶液中Na2CO3的实验。
第二、第三小组同学做测定该固体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实验。
Ⅰ、第一小组的同学取一定量的该固体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为了除去溶液中的Na2CO3杂质,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选择下列试剂进行实验。
其中,不合理的是。
甲:
适量稀盐酸。
乙:
过量KOH溶液。
丙:
适量Ba(OH)2溶液。
丁:
适量CaCl2溶液。
Ⅱ。
第二小组利用左下图装置测定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用电子天平称量数据如下表:
称量项目
质量(g)
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9.30
锥形瓶质量
41.20
锥形瓶+稀盐酸质量(过量)
141.20
锥形瓶+稀盐酸质量+全部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后,第一次称量的质量
148.50
锥形瓶+稀盐酸质量+全部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后,第二次称量的质量
148.30
锥形瓶+稀盐酸质量+全部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后,第三次称量的质量
(1)写出固体混合物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Ⅲ。
第三组选用另一种方案测定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mg)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其操作流程如下:
称量
操作B
固体混合物
溶液
BaCO3
ag
(1)A是(填化学式)。
该实验要求加入的A溶液必须过量,检查A溶液已经过量的方法是
(2)B操作的名称是。
该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3)计算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步骤。
17、某同学用浓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则他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的杂质是
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小明使用了以下试剂和装置:
问:
(1)对接口a、b、c、d、e、f、g、h、i、j、k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接()、()接()、()接()、()接()、()接();
(2)E装置的作用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甲、乙两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共有六种离子:
H+、OH-、Ba2+、CO32-、NO3-、K+,已知两工厂排放的污水都是澄清透明的,且每个工厂都排放三种离子,小明用pH试纸测得甲工厂的pH<
7,他就分别推出了甲、乙两工厂排出的污水中所含的离子种类,你也推测一下,甲工厂的离子有:
乙工厂的离子有:
19.小明在做某次实验时,发现一瓶瓶口已敞开不知多久的氢氧化钠溶液(下称试液)。
联想到药品保存注意事项,小明利用提供的试剂(CaCl2溶液、盐酸、CaCO3固体、酚酞)对试液是否变质展开了探究。
他首先的猜想是:
试液没有变质,溶液的溶质还是NaOH。
小明通过查资料知Na2CO3呈碱性。
他根据首先的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是:
取少量试液加入试管,滴入酚酞,观察到试液变红。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原试液没有变质,还是NaOH。
①小明反思实验验证,觉得不够完善,理由是
②完善实验方案后,他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取一种试剂进行实验发现原试液确已变质。
请你写出他这次实验的操作、现象
小明是个爱思考的学生,他又有一个新的疑问:
试液真是没有NaOH了吗?
他又作了探究:
③猜想:
④实验验证:
(要求写出操作、现象)
,试液中还有NaOH。
⑤通过上述探究,小明明白了:
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故应保存。
20、CuSO4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
有同学猜想其他盐溶液也能在这个反应中起同样的作用,于是他们做了以下的探究。
(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H2O2溶液,然后滴入适量的FeCl3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FeCl3溶液可以催化分解H2O2
(2)以知FeCl3在水中可解离出Fe3+和Cl-,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甲同学的猜想是;
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FeCl3溶液中的H2O;
乙同学的猜想是;
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FeCl3溶液中的Fe3+;
丙同学的猜想是;
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FeCl3溶液中的Cl-;
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同学的猜想,理由是
(3)同学们对余下的两个猜想,用实验进行了探究。
请你仔细分析后填表:
向盛有5ml5%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
的HCl,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无明显现象
的,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21、把盐酸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紫色石蕊变为红色,小明查阅资料知道盐酸溶液中含有三种粒子:
H2O、H+、Cl-,到底是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变色呢?
小明经过仔细思考,认为H2O是不可能使石蕊变色的,你能说出小明得出这个结论得理由吗?
小明设计了下面实验检测H+、Cl-中哪种使石蕊变色,帮他完成。
步骤
在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
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
使紫色石蕊变色得不是
22.思奇同学在妈妈买回的某食品包装内发现有一包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
思奇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放在窗台上,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
思奇同学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猜想一:
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2)猜想二:
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3)取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内,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
就白色固体C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价,一起猜想。
思奇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小聪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
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4)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填下表)
实验方案(或操作过程)
实验现象和结论
①
②
23.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
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
为了通过一些明显的实验现象,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3个实验装置,请你分析他们的设计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上图中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实验装置是(填序号),设计意图是:
(2)学习小组同学经过分析讨论,认为C中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CO2溶于水;
你认为另一种是;
(3)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生成的新物质。
解释与结论
24.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研究课题】探究热水壶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Ca2+、Mg2+、HCO3-等离子,在加热条件下,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碱等的混合物)。
同时,他们还查阅到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
Ca(HCO3)2
Mg(HCO3)2
Ca(OH)2
Mg(OH)2
CaCO3
MgCO3
溶解性
可溶
微溶
不溶
【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Mg(OH)2和,可能含有Ca(OH)2和。
【设计方案】⑴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取上层清液加入,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水垢中无Ca(OH)2。
⑵乙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一步确定水垢中含有碳酸盐的成分。
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将50g水垢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某酸溶液;
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
③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④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⑤重复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
讨论:
a.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所加的酸溶液是。
b.装置Ⅱ的作用是;
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时,装置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研究性小组的同学通过简单计算,认为水垢中一定含有MgCO3,理由是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探究可知:
水垢的主要成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