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个案分析.docx
《中学生心理个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个案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案例一:
案例背景:
1、人口学资料:
王某,男,17岁,独子,高二学生。
2、个人成长史:
王某的母亲是一名公务员,父亲是高校教师,均有时间照顾家庭,家庭经济收入中上,家中有电脑。
身材高瘦,无躯体疾病,无精神病史。
3、精神状况:
来访者与人交往自然大方,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
4、身体状态:
医院各项体检报告均正常。
5、社会功能:
上网过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个人陈述
初中开始对flash制作感兴趣,考上高中以后,父母奖励其一台电脑。
一次偶然机会,王某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不屑一顾,并大谈时下流行的网络游戏。
王某感觉自己对此知之甚少,于是便开始接触各类游戏,以证明自己的全面发展。
最初,父母以为儿子浏览不健康网页,很恼火,后来发现只是在玩游戏,心想男孩子喜欢打电子游戏也很正常,便没有多加干涉。
时间一长,王某便沉迷网络游戏之中。
半年后引起父母警觉,对其进行上网控制。
开始父母管教尚有效,后来则不听父母管教,无节制上网,痴迷网络游戏(CS),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同时,也与其母展开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母子矛盾不断升级,上网行为也愈加严重。
经常晚上待父母睡后便偷偷爬起上网,直至凌晨其母起床再悄悄去睡觉,后来发展到连父母都不回避,通宵上网,学也不上,吃饭都不愿离开电脑。
其母趁其不在关掉电脑,回来后则大发雷霆。
为上网不惜撒谎、逃学,甚至与母亲反目。
一旦不能上网,则出现焦躁、不安、郁闷、发脾气等症状。
王某现在每次上网三小时以上(多数时候是在父母强行禁止下停止上网),每周上网二十小时以上,以玩游戏为主,有时会通过QQ与其他玩家聊天交流。
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况的评估:
上网过多,影响到正常学习和生活,如不上则坐立不安等,可判断心理异常。
2、诊断:
网络成瘾。
咨询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近期目标:
改善网络成瘾状态,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最终目标、远期目标:
在达到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增强求助者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达到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咨询及矫正方案:
拟分三期进行:
前期认知矫正、中期行为矫正、后期学习动机激励法(人本的方法)。
第一步,纠正负性认知。
纠正王某关于游戏试玩职业的片面认知,以及对父母偏激的认知态度,树立正确的上网态度。
第二步,网瘾行为矫正。
坚持每天进行网络使用行为日记记录,同时记录其他活动情况,并进行自我评价:
奖励强化与惩罚抑制:
警示铃或电子提醒、转移注意法等。
第三步,学习动机激励。
以优秀人物传记作为榜样激励,以格言警句励志,对自我形象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学习方面提供必要帮助,培养学习动机等。
心理建议:
针对王某的情况,给出以下几点要求和建议,并由其父母监督完成:
1、每天上网不超过两小时,周末可以适当延长一小时。
上网内容以学习、查资料为主,游戏、聊天不超过半小时;
2、每天坚持身体锻炼,比如跑步,打球;周末和同学一块儿打篮球一小时;
3、坚持每天写日记,给自己拟定学习计划和要求,不仅记录上网进步情况,而且包括学习上的进步以及计划完成情况,培养意志力和自我效能感,加强自我调节力量。
为巩固现有成果,再次向其父母分析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易成瘾的原因以及导致这种情况的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孩子个性特征等。
建议王某父母首先着眼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计划监控能力以及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王某自身的意志力和积极心理品质,学会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采取有效方式积极应对。
其次,重建孩子在学习上的自尊自信,临时聘请家教,或者利用网络作为学习工具,将成绩追上去。
最后则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和价值观,引导对人生和未来进行规划,着眼于未来发展。
案例二:
小敏是一名高三学生,自从上了高三以后,同学们渐渐发现,原来爱说爱笑、活泼开朗的她变得少言寡语、眉头紧锁。
“烦人”“没意思”等字眼儿成了她的“口头禅”。
她来到心理辅导室对老师说:
“我整天都是在焦急等待中过日子,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我的成绩忽上忽下,我的心情也随着上下起伏,我想放弃高考,可面对老师、父母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又不能退缩。
高三的学习太紧张了,不知道何时才能告别这种痛苦,高考赶快结束吧。
”
案例分析:
小敏同学的问题是在高三学生中比较常见的情绪问题。
小敏的情绪困惑源自对高考的认识不正确,她认为“就要参加高考了,压力如此之重,怎么快乐得起来呀”?
正是这种脑中固有的不正确观念影响到她的情绪,情绪问题又影响到她的成绩,而对成绩的关注又反过来加重了她对高考的恐惧。
心理建议:
1、正确地看待高考。
高考是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一次分层筛选式的考试,它是对我们学习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我们展现自我、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机会。
2、从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情绪ABC理论”中我们得知:
一个人是否快乐,取决于他思想中的观念和看法。
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学习是一种快乐和享受。
”快乐不是在未来完成某件事情后的某个时刻,而是在我们现实的学习过程之中。
3、快乐常常需要困难陪衬。
真正持久的内心快乐是来源于工作和学习中的快乐,有时甚至是来自一些艰难的、枯燥乏味的创造性劳动和学习中。
我们要善于“苦中求乐”,要在逆境中善待自己,如果保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现在就可以告别痛苦,而根本不需要等到高考后。
案例三:
进入高三后,小军总是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学习,从教室到寝室两点一线,连玩的时间都牺牲了。
虽然他抱着“再不努力,我的人生就完了”的想法努力学习,但越临近高考,他越发现自己出了问题,晚上睡不着觉,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老想睡觉。
明明是刚刚做过的事情,却总是反复考虑做过没有,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有时也记不起来了,还总担心自己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题,反复思考。
案例分析:
分析后发现,小军的这些表现一方面是家长、老师对他抱有较高的希望,希望他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另一方面,考生对自己也要求过严,自我施压过大,造成了目前的这种考前焦虑状态。
因为不懂调整、放松自己,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影响了睡眠,干扰了人体的生物钟,造成大脑功能失调,以至于出现担心、忧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在状态的情况。
心理建议:
1、淡化高考。
从自我认识上进行减压,以平常心对待高考。
高考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但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古今中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也取得成功的事例举不胜举。
不能说考不上大学人生就完了。
2、有合理的目标。
自我期望值不要太高,可为自己设定一高一低两个目标,预防焦虑的产生。
然后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再将小目标分解到每一门功课、每一天、每一个小时,认真去做就行了。
3、劳逸结合。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注意学习和休息的关系,给自己留出放松调整的时间,科学用脑,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4、学会自我放松。
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深呼吸放松和冥想放松等方法,注意自我调整,减轻焦虑状态,轻松上考场。
案例四:
小飞是班里成绩一直保持前五名的好学生,他给自己定了理想大学的目标。
上高三后,前几次月考,他的成绩每次都能进步一点,他对自己的进步充满了信心,父母也为他的进步高兴。
可是,进入了最后的复习阶段,他却发现自己的成绩一直在原地踏步,有时甚至还在后退,不管他如何努力,成绩也不再有提高,好像是在做“无用功”。
小飞对心理老师说:
“我感觉自己很无能,不知道该怎么办?
”
案例分析:
小飞出现的问题,是很多高三学生都可能碰到的学习上的“高原反应”。
高三学生经过了数月的紧张学习,身心均已疲惫,学习热情也有所下降,各门学科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即“思维定势”,学习一时难以找到突破口,所以成绩有时不升反降,这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心理建议:
1、进行自我分析,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策略,对症下药。
2、正确认识自我,清楚自己的强、弱项,给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
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合实际的过高要求,当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时,个体的心理波动就会增大,感觉自己毫无提高时,自我挫败感也随之增加。
3、增强自信。
不要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自己,不要随意夸大别人的进步,打击自己的信心。
要经常进行自我比较,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可在每天早上起床时对自己说:
“我能行!
”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可提高自信心,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彼岸。
案例五:
男生小宇和本班女生小文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个人在学习上相互促进、生活中相互帮助,已到达“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程度。
最近小宇的成绩一直在滑坡,情绪低落,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
小宇说:
“每次一想到高考后我们还能不能在一起,就没有心思学习,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情感的煎熬让小宇度日如年,复习效率大打折扣。
案例分析:
高三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岁,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日渐成熟,异性之间相互吸引,进而发展到相互依恋,有情感上的需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关键是如何把握好交往的度,相互促进学习,不影响高考以及未来的生活。
小宇与小文的情感依恋也即将面临“大考”,小宇对未来没有把握,一些消极因素考虑得太多,焦虑、烦躁、忧愁,乱了手脚,造成了学习成绩下降。
心理建议:
1、理智地分析。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往往把异性过分理想化,而高中时代的男女感情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感情,具有盲目性,缺乏责任感,且往往是模仿、攀比、好奇心理的产物。
2、未来的不可知因素很多,即使从现在相恋,到以后的结婚还有若干年的情感路要走,不知会发生什么变化。
依恋中的男女,除了两人一起考上大学,毕业后一起工作、结婚外,别的道路都有些不切实际,行不通。
3、化困扰为动力。
小宇与小文两个人应该认真分析目前的状况,相互以情感支持,但要以高考为目前生活的重点,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共同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而不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甚至走错了路,后悔一生。
案例六:
小书曾是班里排名一二的好学生,高三的三次模拟考试,他的成绩都不如从前,学习优势大有被人取代的趋势。
来到心理辅导室,小书讲述了他的痛苦:
“老师,我最近感到我的脑子出了问题,一到考试,拿起卷子,我的头就发蒙,思维好像停滞了,很简单的题,我也不会做了,大脑一片空白,我怎么变成这样了?
”小书痛苦地哭了起来。
心理剖析:
小书是由于接连几次的考试失利,害怕再失败,心理过度紧张而产生的“怯场”现象,是一种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状态。
其主要表现为:
一到考试时就紧张、情绪烦躁、难以控制自己,大脑处于紧张状态,思维迟钝、注意力无法集中,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小书存在强烈的行为动机,想保住自己在班里的成绩优势,家长的严格要求也使他思想压力大,加上用脑不科学,复习方法单一造成出现目前的情况。
心理建议:
1、正确认识理想和前途。
对高考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端正考试目的和动机,“行事在人,成事在天”,降低目标,顺其自然。
谁的心态好,谁的运气就好。
2、正确对待考试。
了解每次的考试是对过去学习的查漏补缺,考得不好说明自己仍有一些知识的欠缺,需要完善。
3、生活要有规律,坚持锻炼,劳逸结合,注意营养,保证睡眠。
4、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提高效率。
掌握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5、积极运用自我暗示,树立自信。
可以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
“我完全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我不会放弃,只要我保持冷静,肯定会坚持到最后。
”
6、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掌握放松技巧。
考前如出现紧张情况,可进行自我调整。
如,立即停止答卷,闭目,排除心中杂念,做深呼吸3~6次,使自己有一种轻松舒适感,慢慢冷静下来,恢复正常状态。
案例七:
刘某,男,17岁,成绩较好,中等智商,性格内向,中等身材。
在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结结巴巴,总是担心回答不对大家会笑话。
从小就胆小,独来独往,甚至与同桌都很少交流,人际关系欠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