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严复以为:
“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
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
④不过,事情总有些例外,林纾就是这例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还在胡适、陈独秀们在《新青》上高声叫阵时,林纾很快在上海坚定予以回击。
遗憾的是,历史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纾挺立中流,以身作闸,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还是无法以一己之躯阻挡大江东去。
(节选自《文史知识》第十二期罗书华《古文最后的守夜人》)
1.下列各项对文中改良古文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给予了地位至尊的文言难以恢复元气的一击。
B.《新青年》的创立,为改良古文的论战提供了主阵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是冲锋陷阵的主将。
C.文言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八事”,主张文学改良,用白话文代替古文。
D.同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言辞比胡适更为犀利,一针见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的发展史也就是文言文的发展史。
B.晚清时期的黄遵宪等人将古文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加速了它隐退的步伐。
C.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并把笔锋指向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指向了桐城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称他们为“妖魔”。
D.一些传统的文人学者可能已真切地感受到了古文已经走到末路,因此面对胡适等人的挑战,并没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进行反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然属于古代白话文的范畴。
B.钱玄同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之上,把“谬种”骂辞的矛头指向古文,对古文的批判更加具有火药味。
C.严复站在一个更高点,认为白话文替代古文是自然的进化,人类必须顺其自然。
D.就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白话文替代古文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是进步的表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城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
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
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
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
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
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
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
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
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
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
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
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
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
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
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
“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
”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
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
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
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
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
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
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
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
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
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
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
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
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
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⑪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
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5.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
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
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1965年10月的一个周末,幸运女神真正眷顾了马尔克斯。
那天是晴日,他和妻子梅塞德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驱车从喧闹的墨西哥城到风景如画的阿卡布尔科过周末。
行至半途,马尔克斯突然产生了灵感。
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对梅塞德斯说:
“请给我10个月的时间,我的小说着床了。
”说罢,他掉转车头,匆匆赶回墨西哥城,把自己关进了狭小的书房——他的“魔巢”。
待他抱着一叠厚厚的书稿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8个月。
稿子是打印出来的,一式两份。
他把两份稿子全都交给了梅塞德斯说:
“给你。
他明显瘦了,而且胡子拉碴,像漂流回来的鲁滨逊。
梅塞德斯接过书稿后开了一句玩笑:
“是难产。
”除此之外,他们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了。
其时,梅塞德斯变卖了所能变卖的一切,而且已经债台高筑。
为了不影响丈夫写作,她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末了东赊西借,咬牙坚持了漫长的18个月。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和梅塞德斯手拉手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当他们行至某个街角,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
“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
”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二天清晨,马尔克斯夫妇在一家咖啡馆用早餐。
坐在临街的位置上,马尔克斯不经意地朝外面张望,突然,他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居然明晃晃地摆着一本《百年孤独》。
他不知如何是好。
他指着那人的篮子,半天说不出话来。
梅塞德斯顺着他的手指,一眼就看到了那本《百年孤独》。
顿时,夫妻俩热泪盈眶。
他们明白,《百年孤独》是一本单纯的文学作品,它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视为生命。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
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
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
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
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
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
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
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
如果因事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
一分灵感,九分汗水;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
他与巴尔加斯·
略萨(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
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自己80岁生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上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
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
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
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连本带息加倍地专门回来补交房租。
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
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
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
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
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
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
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
这不可谓不魔幻。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
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
《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
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
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
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它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
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
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
加西亚·
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21年4月18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
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被认为很诡异。
1976年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打倒在地。
2007年,两人和好。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尔克斯原计划10个月创作完成《百年孤独》,实际用了18个月。
因为多出了8个月造成梅塞德斯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债台高筑。
B.看到一个家庭妇女的菜篮里摆着一本《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夫妻俩都很激动,他们意识到《百年孤独》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C.马尔克斯的作品从拉美国家传入中国,并且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这除了他作品本身的原因以外,还有其他原因。
D.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作品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他们开始的时候只是关注他作品的形式,后来才慢慢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精神诉求。
E.作为被全世界认可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马尔克斯以一部《百年孤独》而举世闻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又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显示其创作生命依旧旺盛。
8.尔克斯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百年孤独》诞生的故事?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
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
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奭为第一。
奭,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夷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
安禄山因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
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卿曰:
“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
”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白酹,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
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遏”,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
车驾入蜀,搢绅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
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
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
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
“大行遗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遗诏则宜听朝。
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
”帝不听。
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
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
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
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日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新唐书·
苗晋卿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B.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午/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C.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D.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
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搢绅:
“搢”,插;
“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原意是插笏于带,文中借指官宦。
C.行在:
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经之地。
D.京师:
京城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其所在地的行政长官称作“京兆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晋卿利用职务,攀附权贵。
苗晋卿主持吏部选官时,因张倚得到皇帝的宠幸,于是将张倚之子张奭评为第一,想借此攀附张倚。
B.苗晋卿为人谦恭,深受称赞。
苗晋卿回乡,郡太守迎接犒劳他,他对劝酒的官员和老人都极尽礼数,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
C.苗晋卿颇有声望,受到排挤。
安禄山反叛时,杨国忠因忌恨苗晋卿有声望,违背皇帝的旨意,任命苗晋卿为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
D.苗晋卿屡历要职,深受器重。
苗晋卿多次被朝廷授予高官,唐肃宗任命他为左相,唐代宗优待他,驾临小延英殿同他议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禄山因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
(2)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遗诏则宜听朝。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都城元夕①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②。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
①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②觚棱:
宫殿的屋脊。
14.以上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开篇写眼前所见汴京元宵夜之景,灯火辉煌,华丽的车马云集,一派热闹景象。
B.词人以想象中的仙境来比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认为汴京元宵之夜之美宛如神仙境界。
C.下片写羁旅之愁,上片越是写的繁华热闹,反而越表现出词人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
D.词人看到了“江南客”的憔悴面容,想到自己羁旅之苦,于是从繁华回到凄冷中来。
E.“窗破月寻人”表明只有月亮陪伴自己,“寻”字运用拟人手法,越发显出人的孤独。
15.这首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岳》中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俯瞰一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而苏轼的《赤壁赋》则用“____________”来表现小船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一样在宽广江面上漂荡的状态。
(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作者精神上的富足、孤傲,并与自己物质生活清贫形成对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17.假设陶渊明、杜甫、李白、屈原、白居易等都是微信好友,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当天,发一个朋友圈,其他人应和或跟评,试就以下情境,猜测他们各自所说的内容,用他们各自的诗文名句来表达。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下雨了……
苏轼: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上天赐予我等的无穷宝藏,好好享受吧。
杜甫@王维:
唉,一样的秋,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我这夔州地界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杜甫:
老弟,你又想长安了吧,何苦跟那些达官贵族们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理解小杜的愁眉苦脸不只是为他自己,百姓生活艰难啊。
白居易@屈原@杜甫:
你俩没见过面吧,同为飘零,倒是知音,“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人说:
“一生一死,乃见交情。
”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
可凡事都有悖论:
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
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
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刀戈相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朋友。
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
无他,。
有的人交朋友很实际,。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可是一旦目的达不到,就翻脸不认人,所谓的“好朋友”成了“狗屎一堆”。
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
人之交友出于天性。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人生路上伙伴,走得不寂寞。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莫逆之交针锋相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见利忘义
B.刎颈之交水火不容话不投机半句多唯利是图
C.刎颈之交针锋相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唯利是图
D.莫逆之交水火不容话不投机半句多见利忘义
19.下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