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Word格式.docx
《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此同时,国内信息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服务管理流程薄弱或缺失、服务质量评价缺少合适的标准等诸多问题。
为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服务企业亟需依据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建立适合市场需要的服务管理体系。
就信息技术服务标准而言,ITIL以及Iso/Iec20000标准已经非常成熟,但ITIL以及Iso/Iec20000标准起源于英国,来源于全球大型公司信息技术服务的最佳实践。
为满足全球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的通用需求,ITIL和Iso/Iec20000标准旨在建立“良好的实践结构和自我优化的空间”,希望服务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形成适合服务企业自身的最佳服务管理体系。
因此,国内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在应用ITIL和Iso/Iec20000标准的过程面临着很多困惑,或者是企业自身基础薄弱,难以满足部分标准要求,或者是标准本身不够详细,企业面对问题无从下手。
从这一角度来说,国内亟需建立符合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ITIL和Iso/Iec20000标准不仅成为了全球重要市场的准入条件,实际上控制了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话语权,而且带动了咨询、培训和认证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毫无疑问,发展中国自己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形成中国自己的相关产业,是促进中国信息化服务行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2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的特色
ITss是在中国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知名研究学者和从业专家数年研究编写的基础上,由国内十余家知名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多次应用和验证,经多个版本修订而成的一系列标准。
这一标准族充分考虑了中国国内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借鉴和创新,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
首先,ITss是一套成体系和综合配套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库,全面规范了IT服务产品及其组成要素,既包含了涵盖信息技术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咨询、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业务标准,包含了支撑信息技术服务的基础标准,如《分类与代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也包含了至关重要的安全标准和治理标准。
总之,ITss是一个标准族,与ITIL和Iso/Iec20000标准相比,ITss的覆盖范围要广的多,在提供标准丰富性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兼顾了不同标准的兼容性和协调性。
其次,针对作为核心业务标准的运行维护标准,在标准框架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进并充实了信息技术服务四要素(即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的概念和内涵。
ITIL以及Iso/Iec20000标准要兼顾全球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需要,实践经验主要来自于大型公司,更多地考虑了服务管理流程。
因此,与ITIL相比,ITss的创新更加符合中国的实践。
在人员方面,ITss在人员管理、组织结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方面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和要求,为国内企业组建服务团队提供了更明确的支持;
在资源方面,增加了对运维工具、备件库和知识库的硬性要
求,在硬件上确保了服务的资源保障能力;
在技术方面,非常注重运维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帮助服务企业在运维技术方面提高能力和水平;
在过程方面,针对国内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弱的特点,强化了对服务支持过程的要求,减少了对部分服务交付过程(如可用性管理、持续性管理、财务管理、容量管理)的要求,满足了国内信息服务的要求,减少了服务企业的负担。
最后,在运行维护业务标准方面,除了《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
通用要求》之外,ITss还设计了一系列支持标准,如《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
交付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
应急响应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
数据中心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
桌面及外围设备服务规范》等。
这些标准从不同角度,在运行维护的细分领域提出了规范和建议,对《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
通用要求》形成了有力地支撑和补充,使得整个运行维护标准更加丰富,更加完整,更大程度地满足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
3运维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运行维护能力评定条件》的要求,参评企业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
通用要求》符合性评估。
因此,企业的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应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
通用要求》,并参考行业内其它标准和实践进行开展。
3.1体系建设基本原则
(一)集中规划,统筹安排原则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司业务规划、组织结构、人员组成、资源配置、技术能力和运维过程等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合适的团队,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二)管理层支持原则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和其它标准体系建设一样,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需要公
司领导绝对的支持。
(三)全员参与原则
运维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与每一个公司员工密切相关。
为保证运维管理体系的功效,建议公司所有员工参与,共同承担,确保运维管理体系成为公司的最佳实践。
(四)持续改进原则
任何企业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业务需求和能力都处于时刻变化之中,运维管理体系也应顺应形式,持续优化和改进。
在建设过程中,企业可考虑公司实际情况,避免完美主义,不完善之处可以通过pDcA过程进行完善。
3.2体系建设要点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情况,服务管理能力的基础均不相同,因此,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现状进行开展。
首先,企业应该对照《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
通用要求》,对自身的运维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找出企业运维能力与标准的差距;
然后,针对公司运维能力的薄弱点设计解决方案并实施;
最后,对照标准进行符合性评估审核,并根据审核结果进行运维管理体系改进和优化。
本文将总结运维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些建设要点,进行详细地阐述。
3.2.1服务能力管理是纲
在《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
通用要求》中,第五章《运行维护服务能力管理》是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的纲领性章节。
因此,《运行维护服务能力管理》章节中相关内容的准备是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和符合性评估工作首先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ITss运行维护标准采用了质量管理中首次提出的pDcA方法论,在为服务提供方建设螺旋改进的运维管理体系的同时,提供了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的机会。
在服务能力管理准备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pDcA机制,另一方面要坚持按照业务规划-服务管理计划-服务实施方案-服务能力结果-服务改进计划的主线去安排各项工作,认真分析企业的业务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服务目录和服务管理计划,并按照人员、资源、技术、过程能力模型制定完善的服务实施方案,配备足够的资源按时实施,并按照服务评审和内审制度审核运维服务体系运行状况和服务能力结果,根据审核结果,提出服务改进计划并实施。
如图1所示。
图1服务能力管理示意图
3.2.2过程和运维工具是运维管理体系的核心
在ITIL和Iso/Iec20000标准中,过程始终是服务管理的核心。
对ITss来说,过程管理和运维工具的组合是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所希望看到的,是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也是国内服务企业最需要花大力气完成的两项工作。
毫无疑问,依据国内目前的情况,过程管理仍然需要以ITIL最佳实践进行指导,建立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配置管理、服务级别管理、安全管理和服务报告等八个过程,按照过程要求管理和规范企业所有的服务过程,同时保留要求的过程记录。
针对运维工具,ITss有着比ITIL和Iso/Iec20000更加严格的要求。
ITss
要求
篇二:
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20XX年4月上传)
篇三:
务实推进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
务实推进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郭建兵副司长
标准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培育、繁荣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产业合作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行业主管部门实施行业管理的有效手段。
20XX年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在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要求制定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这对加快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各项政策的有关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XX年4月成立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以下简称ITss)工作组,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一是产业发展迅速,急需标准先行。
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设计与开发服务,与信息传输服务、信息内容服务共同构成信息服务业。
20XX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3万亿元,其中信息技术服务累计完成业务收入6914亿元,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上升到51.7%,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服务化趋势突出。
但由于业界对信息技术服务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统一认
识,这给开展行业统计、市场管理、政策制定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只有标准先行,才能加快培育和繁荣内需市场,才能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体系。
按照“部门联合、部省联动、司局联手”的方针,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成立ITss指导协调组,会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审议标准工作计划,协调解决标准研制中的重大问题。
在指导协调组的直接指导下,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牵头成立了ITss工作组,成员包括神州数码、中软、东软、太极、浪潮等90多家企事业单位,下设由骨干企业牵头的基础标准、系统建设、运行维护、服务管理、治理、服务外包和云计算服务等7个专业组。
三是注重顶层设计,建设标准体系。
研究梳理标准化需求,建设标准体系,是成体系成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的保障,也是明确各专业组任务分工、确定范围和边界的重要依据。
ITss工作组认真研究分析了联合国、wTo、欧盟、北美、日
本及我国对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的分类,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满足当前标准化工作需求的《ITss体系框架》。
随着工作的深入进展,标准体系也在不断修改完善,目前已发布体系框架2.0版本。
四是结合行业需求,研制重点标准。
在标准体系框架下,ITss工作组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的原则,有序推进重点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目前已取得立项的国家标准计划7项、行业标准计划23项;
已报批两项行业标准,11项标准进入征求意见阶段,10项标准正在起草。
其中,《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的研究成果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
20XX?
4号文)、《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的起草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
通用要求》的研究成果从人员、流程、技术和资源4个方面规定了提供运维服务应具备的能力要素及关键指标,为甲方建立运维管理体系框架、选择运维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指导。
五是重视验证应用,开展试点示范。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确保具体标准内容和条款的先进性和可实施性,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XX年8月印发《关于同意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的意见》(工信部软函?
386号),批复国家质检总局信息办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北、重庆、成都、沈阳、杭州等省市为首批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单位。
目前,各试点单位正在按照本单位《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上海、广东、湖北、成都、沈阳等省市设立了试点项目
资金;
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印发了落实试点工作的文件。
试点工作有效提高了行业用户应用标准的积极性,带动了更多企事业单位承担标准验证应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