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稿讲课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637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说课稿讲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讲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讲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讲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讲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说课稿讲课教案.docx

《初中数学说课稿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说课稿讲课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说课稿讲课教案.docx

初中数学说课稿讲课教案

《相交线》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

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

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显示立交桥、防盗网图片。

  设问:

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

学生会指出:

相交线。

从而引出了课题:

相交线。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

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

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

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

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

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

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

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

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

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2)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3)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

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

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 如图,直线a, 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我适当增加些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对于趣味题和拓展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规律,让他们进一步感觉“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谈谈你对本节课的收获。

  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四、板书设计

将板书分为3部分,一部分为引入新课,一部分为证明相交线中角的关系,最后一部分为例题解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实现师生互动。

《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多边形的内角和

难点:

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能力目标:

能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能力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

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分析

  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

  互动环节

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某个多边形所有的角加起来等于它的外角和,那么该多边形是几边形?

小明同学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问题,你能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引出课题。

   

  这样一开始就利用抢答赛问题以及教具演示实验来提问设疑?

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问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外角和等于多少度?

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问题:

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你是怎样得到的?

你能找到几种方法?

  (3)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4)学生分组选代表展示小组的探索成果,师生共同进行评判,对学生找到的不同方法要加以及时肯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①“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②“拼”—即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③“分”—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提问:

①在“量”、“拼”、“分”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操作简单又相对准确?

②我们刚才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辅助线的作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先回顾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促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

  从简单的四边形入手,让学生亲自操作寻求结论,易于引起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找到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

  得出结论

(1)问题:

用刚才类似的方法,你能算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叙述结论。

  

(2)问题:

依此类推,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

   

  从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到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乃至n边形,通过增强图形的复杂性,让学生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同时在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

互动环节

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4、应用新知练习

   

(1)想一想: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教材88页例1)

   

  通过做例题和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这样处理,注重教材阅读学习,便于理解。

5、归纳总结

  形成体系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对于多边形你学到什么?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引问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6、习题反馈

  升华情感

   

  我制作了A、B、C、D四组难度不同的电子试卷,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由易到难完成,自检掌握情况。

   

  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自我检测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

  主要是通过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复习旧知识,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再次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一块是多边形内角和的拼图方法;第二块是利用五边形、六边形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第三块是例题解析。

这样,在情感上,本节课学生由好奇到疑惑,由解决单个问题的一点点快感,到解决整个问题串的极大兴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激情。

这时,一次有效的教学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释放,学科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可稍加点拨,适可而止,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