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读本Word格式.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读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读本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
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
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②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
①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②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③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①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
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
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②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③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
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
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③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
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其特点是:
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
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
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
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③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④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
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环境适应问题。
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
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
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
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
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一般包括:
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
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
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
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
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
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七、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
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1、坦然面对。
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2、不要急于“诊断”。
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
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3、转移注意。
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
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4、调整生活规律。
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个的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
所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5、不要讳疾心理咨询。
对于严重的、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心理卫生机构的帮助。
八、个体维护与增进心理健康的一般原则与措施
1、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2、自尊自爱。
3、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放弃偏见,求助心理医生。
6、积极实践,将上述观念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及时调整心理生活与反应。
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1、环境、角度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
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这是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
其次需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应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
2、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
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应建立正确而适度的学习标准,确立适合的抱负水平,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过度焦虑。
另外应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如焦虑严重且持续较长,则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排除。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现代化家电的普及,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
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
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同学,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
此外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
再次要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
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压制,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应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培养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时,应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使消极情绪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
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
因此,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进行职业辅导,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应了解自我,包括对自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的认识,这方面可以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验工具,诸如《气质调查量表》等来进行。
其次要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情况。
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职业。
同时还应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以便在求职过程中能发挥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推销自我。
最后还应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6、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足。
如自我认识片面,情感脆弱、冲动、不稳定,意志薄弱,怯懦、虚荣、冷漠、固执,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不懂得心理健康,缺乏心理调节的技巧。
应丰富心理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调节的基本技能并力求训练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十、调节情绪的方法
1、制怒术。
要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
在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情时,先想一想发怒有无道理,再想一想发怒后会有什么后果,最后想一想有没有其它方式来代替?
这样想过后就会变得理智起来。
2、愉悦术。
努力增加积极情绪以削弱消极情绪。
具体方法有三:
一是多交朋友,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快乐。
二是多立些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实现一个小目标都会带来愉悦的满足感。
三是学会辩证思想,从容对待挫折与失败。
3、幽默术。
幽默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
生活中要多笑勿愁,经常以幽上一默,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可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
4、宣泄术。
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如跑步、读小说、看电影,甚至可以大哭一场,或者找朋友谈心诉说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5、升华术。
就是把受挫折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
如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著述《史记》上,终成一代史学大师。
6、放松术。
心情不佳时,可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地放松全身,或通过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入静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抛开面前不愉快之事不去想,而去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十一、制怒的方法
发怒,是人遭到挫折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
其程度有不满、生气、恼怒、忿恨、激怒、愤怒、暴怒。
常发怒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引起身心疾病。
因此,需用心理学方法巧妙制怒。
1、躲避法。
在生活中遇到怒的刺激时,尽量避开。
眼不见,心不烦,怒气自消。
2、转移法。
当发怒时,有意识地去听听音乐、逗逗孩子等。
这是积极地接受另一种刺激,即转移大脑兴奋灶的制怒方法。
3、主动释放法。
把胸中的不平和愤怒,向认为合适的人全盘托出。
也可考虑向引起愤怒的人交换意见,把话说开,也是释怒一法。
4、意识制怒法。
预感到要发怒时,心中默念“别生气”、“不要发火”,常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5、升华法。
把怒转化为从事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的动力。
十二、怎样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吞噬人们心灵的病菌,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
要战胜自卑,正确的方法是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1、正确评价自己:
如实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当地看到自己的长处。
切不能只看到自己某些短处,而看不到自己也有过人之处。
马克思说过,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自己跪着。
站起来吧!
2、正确表现自己。
有自卑心理的人,不妨多做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不放过,以增加成功的概率,去享受哪怕是很小的成功的欢乐,在成功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3、正确补偿自己。
“勤能补拙”,知道自己某方面的缺陷不要背包袱,而要下最大的决心和毅力去克服它,这是积极有效的补偿。
要相信通过勤学苦练完全可以缩小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甚至赶上和超过别人。
4、同自己争胜。
从事各项活动,少和别人比,多与自己的昨天比,力争今天胜过昨天。
5、表扬自己。
不理睬别人的贬低,表扬自己能获得自尊和满足。
6、遇到问题少泄气、多鼓劲。
困难时常想“我能行”,别说“不行”,那是白费。
十三、如何让人悦纳自己
1、保持仪态整齐大方。
2、守时讲信用,不随意背约。
3、有意见或建议当面讲,不要背后论人长短。
4、待人和气友善,有人情味,不宜冷若冰霜。
5、乐于助人,不要只顾自己。
十四、人际交往的技巧
1、以诚相交。
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
可以设想,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谁会对你感兴趣呢?
2、学会"
听话"
。
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13岁的荷兰移民小男孩,成了世界"
第一等名人访问者'
'
,原来他买了一套"
美国名人传说大全"
,他给这些名人写信,请他们谈谈自己成为名人有趣的事情,于是他收到了许多名人的信。
他深深懂得"
一些大人物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谈者"
3、学会说话。
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
不讲不该说的话;
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人际吸引,克服尴尬场面;
在谈话中,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使之高兴,你也不难与之接近了。
4、抛弃嫉妒心。
妒忌别人,实际上是企图剥夺别人已经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种心理极易引起别人反感。
同时要克服猜疑、苛求、孤独、自卑与自满等不良心理状态。
5、慎交友,交益友。
并非人人都想交朋友,也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
要选择交友,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我,寻找快乐,摆脱忧愁,有益于身心健康。
十五、人际交往中的几种消极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
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
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
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
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
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
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
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
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
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
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十六、读书促进身心健康
读书不但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充实自我,而且还是一种治病方法,俗称“读书疗法”。
近年来,“读书疗法”在国外被广泛运用。
如德国、英国的不少医院都设置了“患者图书室”,鼓励病人阅读,加速健康步伐。
意大利则成立了“诗药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诗集,供病人对症选读。
其实,读书可以治病,在我国古代早就有记载。
汉朝的刘向曾明确指出:
“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这既是比喻,又是实指。
医愚,就是启蒙心智。
人的见识多了,境界就高,心胸宽阔便能自行化解各种忧思烦绪,心态就自然乐观,达到祛病弃症、心身健康的目的。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记得有个“读书祛头风”的故事。
说的是曹操有“头疼”的痛疾,时常“头紧缠素市”,疼痛难忍,苦楚万般,但当他读了敌方文官陈琳写的措词激烈笔锋犀利的《讨操缴文》时,惊出了一身冷汗,顿感头风痊愈。
类似的故事在《唐诗纪要》中也有记载,讲的是某人读杜甫诗而痊愈之事。
南宋诗人陆游,享年85岁,其长寿秘诀有一条是嗜书如命,他“饮水读书贫亦乐”,以读书舒心养性,寻求乐趣。
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现代医学研究也指出,好的书籍、文章、诗歌,宛如心理疏导的医生,高尚情操的导师。
人们常读之,显然是一种精神食粮,可防止空虚,助人消除烦闷,解开忧郁,忘却痛苦。
读书疗法,作为治病的一种疗法或辅助疗法,几乎对各种慢性病、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一定的解闷、排忧、疏导、怡情功能。
科学家证明,读优美典雅的诗篇,有利于冒溃荡的愈合;
读笑话、喜剧和小品之类的书,有利于神经衰弱的医治;
读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古典名著,可治心烦意乱;
读故事生动、幽默风趣的小说,可治精神抑郁等。
读书疗法有益心身健康的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用进废退”。
多读书、勤动脑,可使脑细胞老化减慢,可保持头部血液流畅,能使人的脑细胞新陈代谢加快。
故有关专家告诫说,脑细胞的特征是“用进废退”。
因此,人们应该多读书,不仅要读那些浅显易懂的书,而且应该多读些需要动脑筋的书。
不读书动脑,缺少信息刺激,大脑功能得不到发挥,脑内特殊生物活性物质的水平就!
会降低。
若长期如此,则大脑的功能就会逐渐退化,分析判断能力下降。
而勤读书、勤动脑,能促进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中枢神经活跃,能积极地改善和增强脑功能。
其次,调节情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则说:
“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
它会友爱地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
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自己;
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这说明,读书具有调节情感,解除烦恼、抑郁的功能,可使思想得到陶冶,智慧得以开掘;
可使心灵得到净化,排除各种私心杂念,胸襟更加开阔。
十七、社交恐怖心理的调节方法
社会交往是现代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许多性格内向的人,会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并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说话结巴和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一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怖症”。
从根本上要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提高社会交往的技巧。
具体可注意以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