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5451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思想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思想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思想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思想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思想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思想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思想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思想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思想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

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3、列国竞争,言禁未立;

4、贵士尊贤蔚然成风;

5、孔、孟、老、庄、墨、韩等“英雄时势”。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尊崇先王之道。

2.以六艺为法,将六艺看做传统文化的载体。

3.提倡仁义,崇尚礼仪。

4.注重伦理道德认同及践履。

5.以孔子为宗师,视其言行为最高准则。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1、孔子思想的基础是什么?

孔子“仁”“礼”的思想及评价。

基础:

①天命观A、继承商周传统的天命观,视天为最高主宰。

B、超越商周天命观中对天的人格化描述。

信天→疑天→虚天②鬼神论:

不议论、不否定,重祭鬼神教化功能。

③人性论:

重“习”(后天环境和教育)

孔子“仁”“礼”的思想及评价: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是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强调对外行善、对内自省和修炼。

“仁”的特征:

“仁者爱人”“仁”内容:

爱人、克己复礼;

礼:

仁是礼的根本,礼是对上下等级、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等的严格规定,是实现仁的载体与保证。

仁礼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政治、道德发展还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其思想的精华正在一代代传承,不断融入我们的民族灵魂中。

2、孟子仁政思想及评价。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性善论的逻辑结果,1.仁政是内在善性的推广2.仁政的内容:

(1)、仁政(王道)是以德性行为而非武力治理。

以德服人是仁政的首要前提

(2)经济上,“制民之产”、井田制与均平赋税。

(3)、重、贵民思想(民本思想):

民为贵,君为轻。

评价:

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政治行为应以人心向背为标准。

这是我国古代最有创见的一套政治理论,后代的许多统治者无论情愿与否,都不得不以此粉饰自己的政权。

此外,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时期的均田制,目的就是要达到社会均平的效果。

3、荀子的思想及评价。

(一)、天论荀子学说以天论为开端。

有《荀子·

天论篇》1.天行有常,明天人之分2.不求知天3.制天命而用之

(二)、荀子的性恶论1.人的本性首先是自然性。

2.性的外在表现是情和欲。

人的性、情、欲的具体包括四内容:

感官欲望;

好利;

排他性和嫉妒心;

好荣恶辱。

3.主张对人性必须进行改造,强调后天的努力。

(三)、礼法并重——政治思想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包括两方面:

(“师”与“法”)强礼义道德的教育作用;

又强调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四)、君道论与君舟民水论1.君主的职责在于养人、治人、用人和教育人。

2.君主重权势,但要更重道义。

君不可二,势在独尊。

同时,君主要以善服人。

3.君民关系上,提出了著名的君舟民水论,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性善论:

1、人禽之辨: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四端:

恻隐之心-----仁;

羞耻之心--------义;

辞让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人之性具有丰富性,但无论如何多样,人总是必然为善。

性恶论:

1、人的本性首先是自然性。

2、性的外在表现是情和欲。

5、老子、庄子思想主要内容,比较异同。

老子思想:

1、哲学方面。

提出了以“道”为本体的思辨哲学。

2、政治层面,提出“无为而治的君人南面之术”③社会学说。

主张小国寡民社会。

庄子思想:

(一)、哲学思想:

1、道论:

“通天下一气”宇宙论道即气2、认识论反对墨家(尚贤)和儒家(仁义礼智)独断的真理观。

认为真理没有客观标准——绝对的相对主义。

(二)、庄子自由观庄子从心性方面发挥了老子学说,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自得”和“逍遥”。

与老子有别,老子的自由是基于“政治自治”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是追求个体“精神逍遥和超越”的自由。

代表著作:

《齐物论》、《大宗师》、《逍遥游》

(1)、前提是齐物。

是非无定

(2)、逍遥——追求个体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道的最高境界。

(3)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

(三)、社会思想:

虚静无为要求回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

6、如何看待庄子的自由观(第五题)

7、墨家对儒家的批判

(1)、不信鬼神又重祭祀。

(2)、厚葬久丧、重烦琐礼仪形式而有害天下。

(3)、重礼乐,追求声色感官享受。

这不能解决天下三大难题: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4)、相信命定之说。

8、试论墨家思想。

三表法指什么?

墨家思想十大主张: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尚贤、尚同、天志、明鬼。

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思想为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

非攻,反对好战国家的非正义的战争——“攻”;

支持正义战争——“诛”。

尚贤、尚同,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尚同:

构建各级集中统一的政权组织。

节用: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葬:

主张“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非乐:

认为音乐对人们有害无益。

“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三辩》非命:

反对命定论,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

三表法: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三个标准或原则。

子墨子曰: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

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本之”是间接经验,“原之”是直接经验)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

9、先秦法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特点。

(1)、“好利恶害”人性论。

观点:

正是这个利字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政治家的责任不是改造人的本性,而是应该适应人的本性。

(2)、“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3)、关注国家,强调“法”是治国根本,主张“以法治国”。

倡导耕战,注重实力。

(4)、主张严刑峻法。

(5)、强调君主专制与集权。

(6)、提出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有法、术、势、刑罚、赏、利、耕、战等。

10、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君主之利高于国家之利。

法、术、势三者结合:

(1)、法是基础和核心,是治国根本。

人君必须以“利”来收拾人心,以“威”来推行意志,以“名”来作为上下追求的目标。

(2)、势与术是手段、途径,以维护君主绝对权力。

(3)、刑德二柄制其臣。

11、如何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并非以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是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建立了名为法治实为人治的“以法治国”封建规章体系,法律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而并不是现代民主“依法治国”。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也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第四讲

1、两汉思想的特点。

两汉思想:

子学没落,儒学独尊。

两汉思想特点:

A、一般人思想意识中宗教气氛比较浓厚;

B、主流思想与社会政治联系密切;

儒家的社会政治服务功能加强。

2.贾谊的崇仁义、以民为本思想。

贾谊继承陆贾,加重忧患意识。

崇仁义、强调礼法治国、抑末以强本。

以儒家为主,也杂有法家、黄老的成分。

①实行仁义,以民为本。

强调以民为本;

告诫统治者,绝不可以与民为敌;

提出民是“万世之本A、民众人数多、力量大。

B、民众是国家的基础。

C、民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

爱民、富民、慎罚A、经济上重农贵粟,使民安心农业生产;

B、在用刑上宁失之于轻,勿失之于严;

C、在文化礼仪上,倡四维(礼、义、廉、耻),抑逐制,提新风尚;

D、思想上提出以六艺为大义,对人民进行教化。

②以加强皇权为中心的治安策。

削藩(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家垄断铸币权、崇本抑末、轻徭役、解除匈奴威胁

3.论述董仲舒的理论体系。

1.天是宇宙及人世间最高主宰,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

2.天人感应,王者以德配天,人行事之得失会引起天的感应。

3.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事(君权神授)。

君王服从天意,民众服从天子。

4.阴阳五行与三纲五常论。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天执其道为万物主。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根本原则。

五常:

仁义礼智信,具体道德行为规范,处理人伦关系的准则

5.性三品说,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认为人性虽包含善的素质,但不经教化不能成为善,要达到性善,须经过圣王的教育,

名词解释:

《淮南子》:

汉初黄老之学理论总结与集大成著作。

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道家面目出现,但渗透着儒家的特征。

强调“顺天而治”——无为。

石渠阁会议:

汉宣帝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召集二十余位儒生讲论“五经”异同,史称“石渠阁会议”。

石渠阁会议使皇帝不仅是政治的最高权威,也成了最高的经学权威。

政治的权威变成了经学、思想的权威,经学的学术观点变成了政治的最高法典,其结果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经学的地位,也极大地扩大和加强了儒家礼仪制度对社会的控制力量。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聃;

主张虚无为本、因循为用、采百家之长以经世致用治国安邦。

核心思想:

清静无为(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因循而治(人的思想行为都要符合客观自然法则)、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等。

白虎观会议:

东汉章帝时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东汉初年,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歧异。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谶纬:

神学与经学的混合物,以巫师方士之言附会经典,假托瑞应以张扬天意的一种神学形态。

实质是从神学的角度阐明天人关系,是中国早期宗教的人文化或人文思潮的宗教化表现。

流行于西汉末并兴盛于整个东汉。

直接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为东汉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第五讲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特点

(1)、一个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百家争鸣时期

(2)、儒家式微,玄、佛、道三家肇兴(3)、玄学盛行于社会上层和知识界(4)、道教大发展,完成官方化过程(5)、佛教迅速发展

2.魏晋玄学的思想特征。

玄学是儒道合流的思想体系。

玄学特征:

(1)、思想资料“三玄”:

《老子》、《庄子》、《周易》;

(2)、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

(3)、力求把孔子与老子,道家无为与伦理结合起来。

以道释儒:

思想架构以老庄为本,主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企图论证自然和名教的一致。

3、简述玄学发展各阶段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论点。

正始玄学:

主张“名教出(本)于自然”。

推崇老子。

竹林玄学:

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即超越名教的束缚,无拘无束的生活。

他们列举名教的祸害,“诽六经而薄周孔”。

元康玄学:

郭象提出“名教即自然”:

名教与自然是统一的合谐的。

4.郭象的本体论与人性论主要内容。

本体论:

“无不能生有”﹑“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

否定一切宇宙本根的存在,建立了“性”本体论哲学,将每个生命的自然本性,视为其生成变化的终极依据,以此确立了人在宇宙中心的地位。

人性论:

物各有性,而“性各有分”。

一切贵贱高下等级,都是“天理自然”,“天性所受”,人们“各安其天性”。

第六讲

1、佛教基本思想。

1.四谛说,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其核心是宣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为无边之苦海。

2.缘起论──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

3.“三法印”诸行无常,从时间上看,一切现象皆在迁流变化之中而刹那生灭,故无固定不变坏之物存在;

诸法无我,从空间上看,诸法依缘起之法则,互相依存,而无“我”之实体可言。

涅槃寂静,涅槃寂静是佛教的最终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的种种学说,最终都是为了说明和论证涅槃寂静这一最高理想。

2、禅宗的心性观点及价值评价。

禅宗“心性论”思想:

1、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自心即佛心”、心外无佛;

即心是佛、自性是佛。

3、“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1)体现了佛学一贯主张的平等思想。

(2)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了人是万物之灵的真理,突出了人的价值。

(3)佛法修炼以心性为根本,消除人性与佛性之间的鸿沟,拉近二者距离,将外在转为内在。

这利于下层人民入佛。

(4)反对形式主义与权思想。

具有思想解放性。

3、道教思想与道术来源。

1、古代鬼神思想2、战国至秦汉的神仙说与方士方术3、谶纬、黄老思想(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4、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5、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4、道教基本思想。

1.道教的终极理想是追寻永生的途径。

2.道教真正关心的是生命与幸福(生死问题)。

道教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生命、幸福、满足。

注重今生今世的满足。

3.道教思想中,与生命相关三因素:

气、德(内在)与行(外在)、鬼神。

4.善恶承负说。

围绕生死问题提出。

《老子想尔注》中“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且善恶报应于现世。

第七讲

道统说:

创始人韩愈,他吸收了儒家传统思想,并借鉴佛道,以道对佛家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道统论。

道统说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性三品说:

韩愈的人性论继承了董仲舒的人性三品说,将人分为上品、中品、下品,本质上是要所作的把人性和封建等级秩序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专制政治的等级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与佛教鼓吹的灭情以见性的人性论形成对立,具有反佛的理论意义;

局限在于,他并不是在更抽象的水平上认识人的本质。

1、简述唐代思想文化政策,

唐实行儒释道“三教”并立政策

1、扶持传统儒学,利用儒家“三纲五常”和“君权神授”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积极提倡佛教,佛教在隋唐两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利用佛教“出世解脱”、“因果报应”和“三世轮回”等思想来稳定百姓。

3、推崇道教,唐代奉老子为始祖,借以提高皇帝的门第。

2、唐朝儒学发展趋势是什么?

一是同佛学结合;

二注重儒学中的重民、爱民思想;

三是与自然科学互相渗透。

3、综述韩愈的排佛与道统思想。

排佛:

他认为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无序与思想界的紊乱无序密切相关;

而思想界混乱主要原因是由于佛教等异族文化的盛行和传统儒家文化的衰微。

结论:

要重振思想秩序,就必须对佛教等外来文化进行彻底清算,同时恢复儒学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

道统:

韩愈吸收了儒家传统思想,并借鉴佛道,以道对佛家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道统论。

对孔孟的仁义道德也作了新解: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

”道生于仁义,在于人的道德自觉。

4、简述韩愈和李翱在人性论问题的异同。

韩愈主张“性三品说”,将人分为上品、中品、下品,本质上是要所作的把人性和封建等级秩序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专制政治的等级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李翱主张性善情恶论,对于韩愈人性论,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挥,1、修正了其师韩愈的性三品说,认为圣人与凡人,好人与恶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2、圣人与凡人的区别不在先天,而在后天是否受情的干扰3、去情欲才能恢复本性,“灭情复性”。

第八讲

民胞物与:

张载《西铭》:

“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为同胞,物为同类因此要求人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理一分殊:

是朱熹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事物都由太极而来,天下有一个最高的理,每一事物又各有各自的理。

朱张会讲:

南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从武夷山赶到岳麓书院与张栻(1133-1180年。

湖湘学派集大成者。

与朱熹、吕祖谦齐为“东南三贤”)讨论《中庸》之“中和”、“太极”之义,开不同学派“会讲”先河。

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学术辩论会。

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理论分歧,使两人哲学观点“会归于一”。

双方应约来到鹅湖寺,就各自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辩论。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

格物致知:

朱熹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格物”是穷究事物和道理,“致知”是推展、扩充自己的知识。

格物致知途径:

——外求:

“穷理之要必在读书”。

——内省:

克己复礼(道德修养论)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宋代理学派别。

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张载关学、二程洛学、司马光朔学、朱熹闽学、陆九渊江西之学陈亮永康学派、叶适永嘉学派、明王守仁阴阳学等。

按基本观点和影响分,主要有三大派别:

张载的气一元论学;

二程、朱熹的理一元论学;

陆九渊、王守仁的心一元论学。

2.概述宋明理学的特征。

1、思辨化的儒学;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3、融合佛老的儒学:

朱熹与华严宗、陆九渊与禅宗;

4、把经学作为阐述思想理论的工具《易》、《春秋》、“四书”。

3.简述宋代理学家的理欲观。

张载首先提出“天理人欲”问题。

提出“立天理”、“灭人欲”;

程颢说张载的错误在于“不知性之无内外也”。

4.二程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地位。

1.核心是天理论。

(1)、理是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

(2)、“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世界主宰。

(3)、“天理”是伦理纲常与等级制度的总称。

(4)、“理”还指事物自然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

2.世界万物都是“气化”而成

3.人性论。

祖述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命题,同时,性理相合,虽分善恶,亦属天理。

4.天理人欲论,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

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

因此“存天理、灭人欲”。

5.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

5.朱熹的思想体系及历史地位、影响。

思想体系:

1、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2、理一分殊:

任何事物都由太极而来,天下有一个最高的理,每一事物又各有各自的理。

3、心、性与情——心性论“心统性情”。

人性、物性源于天理,具有共性;

但人与物又有不同,人具有物所不具有的意识能力,即“心”。

4、理欲之辩:

(1)、人心与道心:

道心是天理的体现;

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是感性情欲,但不完全等同私欲。

(2)、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和“人欲”既对立又相互依存,但对立是主要的。

必须“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

穷理灭欲的途径也是格物致知与克己复礼的过程。

5、持敬与格物致知——认识论与修养论。

历史地位、影响:

朱熹的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6.陆王心学内容。

陆九渊:

心即理,世界本原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他提出了一套所谓“简易”修养方法。

认为,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只要反省内求,就可得到真理。

王阳明:

心即理,1、“心外无理”。

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的命题。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2、知行合一3、致良知——认识方法。

学以至圣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7.简述王守仁“致良知”学说的特点及他的思想能在明朝后期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致良知特点:

良知在人心中;

良知人人都有。

王阳明所倡导的人的主体精神极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王学后各派中的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为宗旨,在下层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九讲

1.简述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

1、“为民而立之君”。

顾炎武认为君是为民的需要而设立的,天子也是一个爵位,与民众虽有等级差别却没有贵贱之分。

表达了君民贵贱平等,官耕分工不同的进步观念。

2、强烈批判君主个人独裁和专断,否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力。

君主据政治权力为己有,过度集权,造就了无责任的政治,这是政治败坏的主要原因;

3、通过对西周班爵禄制的阐发,否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力;

4、为证明君权的相对性,提出国家与天下两个概念。

2.简述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

(1)、从传统民本思想出发,论证了君主政治的起源和君主所担负的责任。

(2)、君主政治的弊端是由于政治权力私有化;

(3)、提出“天下为公”政治原则,深刻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①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屠毒天下之肝脑,实为天下大害。

②抨击了围绕最高权力引发的厮杀和征伐。

③抨击封建君臣关系是主奴关系。

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臣与君个异而实同,都是为万民治天下,只是分工不同,臣不是君之仆役,而是君之师友。

纲常名教也违背了天下为公的原则。

④抨击帝王行“非法之法”导致天下大乱,他认为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社会,帝王之法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3.天下为主,君为客

是一种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明夷待访录·

原君》中,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