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
③白血病抑制因子(LIF);
④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
⑤趋化因子(CK)。
要点6:
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要点7:
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1.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
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
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改变
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
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项目
幼稚原始→成熟
备注
细胞大小
大→小
原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
核质比例
核大小
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核形状
圆→凹陷→分叶
有的细胞不分叶
核染色质结构
细致→粗糙
疏松→紧密
核染色质受色
淡紫色→深紫色
核膜
不明显→明显
核仁
显著可见→无
胞质量
少→多
淋巴细胞例外
胞质颜色
蓝→红
或深蓝→浅蓝
胞质颗粒
无→有
粒细胞分化为3种颗粒,有的细胞无颗粒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适应证:
①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
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
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
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⑤其他:
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禁忌证: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骨髓标本的采集:
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
髂骨后上棘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的痛感;
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骨髓小粒和脂肪滴;
显微镜下涂片有骨髓特有的细胞如:
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纤维细胞等;
骨髓中中性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之比值大于血片中的比值。
骨髓涂片检查
(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见下表);
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
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
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均数/Hp
常见病例
增生极度活跃
1:
1
>100
各种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
50~10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20:
20~50
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50:
5~10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极度减低
200: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2)油镜:
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
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
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
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为“分类不明细胞”。
骨髄细胞形态学
粒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粒细胞: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
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
①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凌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
①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
胞质丰富,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
中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颗粒 嗜苯胺蓝颗粒
大小 细小 粗大 最粗大 较中性颗粒粗大
色泽 淡紫红的或 橘红色或 深紫红的或 紫红色
淡红色 暗红色 紫黑色
分布 均匀 均匀 分布不一、常 分布不一、有
覆盖核上 时覆盖核上
红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红细胞:
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2)早幼红细胞:
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
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
单核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单核细胞:
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核仁1个且大而清楚。
胞质较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
(2)幼稚单核细胞:
胞核圆或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状,核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无核仁。
胞质较多,染灰蓝色,可见细小染紫红色的天青胺蓝颗粒。
(3)单核细胞:
核染色质较细致,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索状。
胞质内见细小的、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变成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淋巴细胞:
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核仁1~2个,胞质呈淡蓝色,透明。
(2)幼稚淋巴细胞:
核染色质仍较细致。
胞质较少,淡蓝色,偶有少许天青胺蓝颗粒。
浆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浆细胞:
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
(3)浆细胞:
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无核仁。
胞质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蓝紫色。
(3)巨核细胞:
①颗粒型巨核细胞:
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常聚集成簇,但无血小板形成。
②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胞质呈均匀粉红色,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或血小板。
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血小板的堆集。
③裸核型巨核细胞:
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胞核,称之为裸核。
几种原始细胞形态学特点
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程度: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2~4:
1。
2.粒细胞系统:
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
其中原粒细胞小于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细胞均小于1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3.红细胞系统:
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其中原红细胞小于1%,早幼红细胞小于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10%。
4.淋巴细胞系统:
约占20%,小儿偏高,可达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5.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系统:
一般均小于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
6.巨核细胞系统:
通常在1.5cm×
3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20%~70%,血小板易见,常成堆存在。
7.其他细胞: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髄成分。
不易见到核分裂象,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正常。
异常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特点及其意义
胞体异常
(1)大小异常:
胞体比同期正常细胞明显增大或缩小。
如:
①巨幼红细胞,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白血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②小型原始红细胞,见于缺铁性贫血及感染等。
③巨大型原始粒细胞,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④小型原始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相似,见于急粒。
⑤大小不匀。
(2)形态异常:
①幼稚细胞形态畸形显著,不规则,多形性,瘤状突起。
如幼稚单核细胞,原始粒细胞、恶性组织细胞,见于急单、急粒、恶组。
②成熟的细胞,如红细胞呈椭圆形、口形、球形、靶形、镰刀形、泪滴形、盔形及不规则形等。
胞核异常
(1)数目的异常:
正常时只有一个核的细胞在异常时变为多个核。
见于各系统白血病细胞、严重贫血。
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困难,出现粗杆状、花生状或眼镜样的Pelger-Huёt异常。
(3)核染色质异常(4)核仁异常(5)异常核分裂
小结:
胞核异常
(1)数目异常,见于急性白血病、严重贫血。
(2)形态异常,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3)核染色质异常,巨幼红细胞、巨幼粒细胞。
(4)核仁异常,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5)异常核分裂,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胞质异常
(1)胞质量异常
(2)着色异常
(3)内容物异常:
出现Auer小体、Phi(ф)小体、中毒颗粒、空泡、D
hle体、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
红细胞出现Cabot环、Howell-Jolly小体、嗜碱性点彩、变性珠蛋白小体。
浆细胞可见Russel小体。
(4)颗粒异常:
如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幼粒细胞天青胺蓝颗粒明显增多,巨幼红细胞贫血者有的中、晚幼粒细胞颗粒减少。
核质发育不平衡:
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
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
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红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等。
先天性Pelger-Huёt异常也属此类。
小结:
(1)急性白血病时,肿瘤性原始细胞可出现胞体,胞核的形态异常、蓝细胞、Auer小体、白血病裂孔。
(2)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异常。
(3)增生性贫血时,红细胞异常,如嗜多色、嗜碱性点彩、Cabot环、Howell-Jolly小体、变性珠蛋白小体。
(4)巨幼细胞贫血出现巨幼红细胞、老浆幼核和粒细胞巨变。
(5)缺铁性贫血出现幼红细胞胞浆减少,小红细胞和老核幼浆。
(6)细菌感染时,成熟中性粒细胞发生中毒性改变。
(7)其他红细胞形态改变,异常淋巴细胞。
(8)特殊异常的细胞,如Reed-Sternberg细胞、Gaucher细胞、Niemann-Pick细胞等。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过氧化酶染色(POX)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
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强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反应的程度最强,其阳性颗粒比中性粒细胞粗大,有折光性,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反应。
2)单核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
3)其他细胞:
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幼红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有的吞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
(4)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反应,有时虽少数可呈弱阳性反应,但阳性颗粒少而细小,常弥散分布。
③如果白血病细胞呈过氧化物酶强阳性反应,应确定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④异常组织细胞的过氧化物酶呈阴性反应,而白血病性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
过碘酸-雪夫反应(糖原染色、PAS)
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颗粒、块状或呈弥漫状红色。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原始粒细胞为阴性反应;
自早幼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
3)单核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幼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
有时在胞质的边缘处阳性反应颗粒较粗大。
(4)临床意义
1)白细胞系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淋巴细胞的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粗颗粒状或红色块状,底色不红;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的阳性反应物质呈均匀分布的红色细颗粒状或呈均匀红色;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单核细胞的阳性反应物质呈红色细颗粒状,弥散分布,有时在胞浆的边缘处颗粒较粗大。
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2)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灰褐色至深黑色颗粒状或片状沉淀①(-),灰褐色沉淀,为0分。
②(+),胞质出现灰褐色沉淀,为1分。
③(++),胞质深褐色沉淀,为2分。
④(+++),胞质中已基本充满棕黑色颗粒状沉淀,但密度较低,为3分。
⑤(++++),胞质全被深黑色团块沉淀所充满,密度高,甚至遮盖胞核,为4分。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除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外,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2)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值的计算:
在油镜下,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分别记录其分级情况,全部阳性反应的细胞之和即为阳性率,将所有阳性反应细胞均以“+”级表示后,计算其总积分值。
例:
某患者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其结果如下表:
反应程度
个数(个)
积分(分)
-
10
+
20
++
40
80
+++
60
++++
100
200
阳性率为90%,积分值为200
(4)参考值:
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的积分值为30~130。
②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值明显减低,常为“0”。
类白血病反应时的NAP积分值明显增高。
因此本法常用来鉴别慢粒和类白血病反应及观察慢粒疗效的指标之一。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一般增高,因此本法可作为鉴别急粒和急淋的方法之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NAP积分值增高,当病情好转时,NAP积分值可下降,完全缓解时NAP活性可恢复到正常,因此本法对再障的诊断、疗效观察和估计病情均有一定意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NAP积分值减低,因此本法可作为鉴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之一;
红细胞增多症的NAP积分值升高,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NAP积分值无明显变化。
因此本法可用来鉴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NAP积分值减低。
要点3:
酯酶染色:
萘酚-AS-D氯乙酸酯酶为粒系细胞所特有,又称特异性酯酶染色。
α-乙酸萘酚酯酶可存在于多种细胞,故又称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α-丁酸萘酚酯酶主要存在于单核系细胞中,又称单核细胞酯。
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CE)
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为阳性反应,酶活性并不随细胞的成熟而增强。
嗜酸性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嗜碱性粒细胞为阳性反应。
4)临床意义:
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可出现阳性反应;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
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中出现棕黑色颗粒沉淀。
1)单核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
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这种反应可被氯化钠抑制。
2)粒细胞系统:
各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有时少数粒细胞可呈弱阳性反应,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3)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为阳性反应。
4)其他血细胞:
幼红细胞和淋巴细胞一般为阴性反应,有时少数细胞也可是弱阳性反应,此反应不被氯化钠抑制;
浆细胞为阴性反应。
(4)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原始单核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大多呈阳性反应,此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抑制率在50%以上;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原始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有时个别白血病原始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但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原始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有时原始淋巴细胞可出现阳性反应,主要见于T细胞型急淋;
3)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也可呈阳性反应。
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和氟化钠抑制试验
所谓抑制是指氟化钠试验的抑制率大于50%。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
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为阳性反应,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均为阳性反应,此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3)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呈弱阳性反应,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4)红细胞系统:
早期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减弱,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5)巨核细胞和血小板:
为阳性反应。
(4)临床意义:
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原始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此反应不被氯化钠抑制。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原始单核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此反应被氯化钠抑制。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时,部分白血病细胞的阳性反应可被氟化钠抑制,部分阳性反应不被氯化钠抑制。
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α-NBE)
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为胞质中出现蓝色颗粒。
各期粒细胞均呈阴性。
分化差的原单细胞呈阴性,分化好的原单细胞呈阳性,幼稚及成熟的单核细胞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3)淋巴细胞系统:
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非T非B淋巴细胞可呈阳性,B淋巴细胞呈阴性。
4)其他细胞:
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组织细胞也可呈阳性,但不被氟化钠抑制。
与α-NAE(醋酸萘酚酯酶)染色的临床意义相同,敏感性不如α-NAE,而特异性较α-NAE高,是急性白血病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
1)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
①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单核系细胞大多数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②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粒细胞一般呈阴性;
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常呈阴性;
④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部分白血病细胞阳性,部分白血病细胞阴性;
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一般呈阴性。
2)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时须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相鉴别,异常组织细胞也可呈阳性,但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胞、巨噬细胞呈阳性。
(4)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前者酸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反应,后者为阴性。
2)帮助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时多毛细胞的酸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反应,此酶耐L-酒石酸的抑制作用。
淋巴肉瘤细胞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酸性磷酸酶染色也呈阳性反应,但此酸可被L-酒石酸抑制。
3)帮助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而B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
要点4:
铁染色
(1)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细胞外铁:
观察骨髓小粒中的铁,呈弥散蓝色、颗粒状、小珠状或块状。
根据骨髓小粒中铁的存在方式及量将细胞外铁分为(-)、(+)、(++)、(+++)、(++++)。
2)细胞内铁: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1/3以上者。
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2)参考值
(+)~(++),大多为(++)。
2)铁粒幼细胞:
12%~44%
(3)临床意义
1)缺铁性贫血时,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低,甚至消失;
铁粒幼细胞的百分率减低。
经有效铁剂治疗后,细胞外铁增多;
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及指导铁剂治疗的重要方法。
2)铁粒幼细胞贫血时,出现较多环铁粒幼细胞,铁粒幼细胞也增多,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也较多,颗粒也粗大,有时还可见铁粒红细胞。
因此本染色可作为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方法。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