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实践能
力、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实干精神非常看重,强调毕业生的实际
上岗能力,强调短期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效益差异,尽量减少用人单
位的教育和培训成本。
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解决就业难的关键不
仅要完善就业制度,转变就业观念,更重要的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
模式要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以就业能力为主导的
教育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学
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实表现及原因分析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就业能力问题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领域的热点。
尽管各研究组织对就业能力的定义不同,但一致认为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
涉及能力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技能群,是个人具
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在个人求职、就职晋升发展的不
同阶段具有动态发展的倾向”①。
根据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跟踪调查,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并且与学校教育密切相
关。
(一)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支持
据调查,大学生求职因“缺乏工作经验”、“缺乏良好的心理素
质和法律观念”被拒绝的比例较高。
毕业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
结合,不能有效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结论为难以胜任工
作岗位。
这与学校在拟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时,对就业率关注度
不够是分不开的。
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市场变化不同步、
盲目、趋同,忽视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造成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
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不足,导致毕业生
不能及时就业,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偏低,专科生、本科生就业结
构趋同。
(二)毕业生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缺乏就业指导
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知道自己拥有什
么竞争优势可以让合适的单位选择自己,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
价值观。
盲目期望在区位条件好、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作,热衷于公
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招考。
存在大量服务性行业职位无人问津和大
量毕业生等待观望的现象,学生没有树立起“先就业求生存,后择
业谋发展”、“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的就业观。
(三)就业心理素质差,就业稳定性差,缺乏全程职业生涯规
划
就业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就业中承受困难和挫
折的能力差。
缺乏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发展目标,对社会变
迁和社会需求不了解,难以接受和融合企业文化,稍不如意就“跳
槽”,甚而甩手不干,极不负责。
企业招聘的大学生流失率高,就业
稳定性差。
(四)就业信息关注出现盲点,缺乏个性化就业服务跟踪
就业信息发布后,学生不能对就业信息结合个人实际进行科学
遴选,受“从众”心理因素影响。
对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发达
城市就业信息表现出高关注度,对服务行业、偏远民族地区的就业
信息表现出低关注度,甚而不关注。
导致部分学生就业信心不足,
长期受就业问题困扰,成为就业困难生,需要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
就业帮扶。
(五)抱怨就业信息量少,缺乏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
学生就业主要的信息渠道是网站、招聘会,教师、熟人、家人
关系。
学生不熟悉就业信息发布网站,就业网提供的信息不够全面、
快速、具体和准确反成为抱怨的重点,网络信息利用率达不到预期
效果。
招聘会观望的多,但实际参与的少,签约率不高。
竞争意识
不强,把希望寄托在“关系”上,面对逐步规范化的用人机制难免
受打击。
二、建立以就业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就业能力的“‘能力体系’是与职业能力紧密相关的,以能否
适应职业和就业的竞争为衡量标准,并且是通过学习和能力的开发
而塑造和形成的,以能够实现自身职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
会中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
”②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承担起不可推卸
的责任,建立以就业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关注社会需求,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应建立起人力资源供给与社会需
求紧密联系的机制,并适应社会需求及变化,根据用人单位对职业
能力的新要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以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指导学生按照就业环境及要求,逐步完善知
识结构。
(二)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指导除了提供职业信息咨询服务外,还应包括心理指导③
和校正性指导④等方法。
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注重帮助大学
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业和社会发展特点,使毕业生在今后的社
会生活和生涯发展中能体现主体性,实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指导中注意不同学生群体、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实现个体兴趣、
潜能、价值观、人格特质与职业的最大契合。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
践,了解职业特点、培养职业兴趣、调整职业期望,获得职业认同,
提前为职业生涯探索合适的出路,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
业观。
正确认识自我,有危机意识,主动积极地寻求就业,避免眼
高手低,不盲目追求,不被动的“等、靠、要”。
(三)把握社会变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就业能力
有专家预测,新的职业将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涌现。
这就
要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积极把握社
会变迁和社会需求,注重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的结合,把社会需求
作为自我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不是“就业困难”,而是“就业迷茫”,积
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确定了职业理想后,要注
重技能型就业能力和持久型就业能力的培养,两种能力的培养相辅
相成,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
技
能型就业能力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
最大限度发挥知识整体效能的能力。
持久型就业能力是具体的职业
选择实践中,及时修订职业目标,尽量让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相适
应的能力,也就是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
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大有
凌驾于专业知识和技能之上之势,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职业适应能力,即个体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信
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决策能力等。
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已成为大学
生实现就业必备的基本能力,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培
养成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压力主动采取措施,敢于对自己和
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为了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以求
生存、改变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
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
关系,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人格,养成
正确处世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求知进
取的能力。
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缩短大学生的
社会化进程。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旅游行业人士表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难以招到足够数量的合格
且训练有素的员工。
由于旅游业面对的客户大多是高端人群,对等
交流需要从业者具有相当的层次,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从业者拥有
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处理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可以说旅游行业对于
人才的要求,是所有服务性行业中的标杆。
要撑起这支“标杆”,必
须强化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
和品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寻找、保持和变换工作时
具有一种竞争优势。
(一)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完成认知性实践和模拟性实
践教育
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相扣,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也与课
堂教学紧密呼应,以系统的方式对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要素进行培
养。
认知性实践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
习的一种实践形式。
通常是在典型条件下呈现的、局部的、与单一
因素有关的活动,不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复杂的计划安排。
这种简单
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对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增长作用
非常有限,但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将牵制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
提高,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如酒店方向学生,对酒标的认知实践,
酒标就涵盖着丰富的酒水知识,不能准确的识别酒标,就不能给客
人提供最满意的酒水服务。
模拟性实践是通过模拟现实实践中的主
要要素,参与一些因时空限制而无法真实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学生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学生认识了杯、盘、碗、碟,但如何将它
们正确的摆放在席面上,就要通过餐饮服务技能实训室的模拟性实
践来完成了。
模拟性实践具有简单、可控的特点,对学生实践能力
的培养也是有限的。
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要注意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相适应,
实践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
同职业导向学生的需求。
加强实训室管理,实施专职指导教师与学
生管理员共同管理的办法,增强开放力度,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提供充分保障。
(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的实践
教育活动
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就是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解决一个
完整的实际问题的全局感和综合把握能力,推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实践的动机,为今
后的职业活动做准备。
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是最好的方
式。
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交流的平台,深化学生
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自我约束等非专业
素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职业发展和收集就业信息的渠道。
旅游系现已建立了拉姆则林卡酒店、卡拉卡尔酒店、贡嘎神汤温泉
有限公司、格林·
博雅饭店等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以开展解
决现实问题为主的实践活动为目标,与用人单位签订学生实习合作
协议。
按期派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建立了实习基地专业导师
指导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跟踪回访制度等,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
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学生及时了解社会所需,积累社会经验,提高
专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提高就业能力。
实习实训基地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与高校交流的平台,为用人
单位输送了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提高了用人单位的
影响。
用人单位节约了招聘成本,在学生中及早发现及培养所需人
才,达到人才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及行业发展
需求,优化学科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针对性,最终
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三赢”效益。
(三)创建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
高
将学生的思想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心理与身体素质培养等纳
入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标是让
学生实现“三有”:
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
“三会”:
会做人、
会做事、会创造;
“三不怕”:
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
实践
活动多样化,可以是军训、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同学
互助和勤工俭学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服务意识、责任心;
可以是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锻炼学生沟通协调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调节能力;
可以是进入企业教学见习、实
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
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旅游系以专业建设为基础,采取以“赛”带“练”的形式,每
年举行的“酒店专业技能”竞赛、“导游词讲解”比赛以及“实训室
讲解员选拔赛”,已成为特色品牌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甘孜州
旅游行业技能竞赛”和“四川省旅游景区形象大使”等比赛,还组
织学生观摩四川省旅游行业技能竞赛及全国旅游行业技能能手技能
巡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比赛中掌握专业知识,学习思维方法和操作
技能,提高专业素质。
采用以“实”促“虚”的方式,实施“工学
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缩短专业理论知识和实
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培养严谨的职业习惯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①李忠艳,汪永涛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培养对策》,《教育与职业》(总第
616
期)p94。
②李忠艳,汪永涛
期)p96。
③④荆秋慧《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条件与途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4
期
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