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解剖生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3036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docx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解剖生理.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docx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本章节目录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病人的护理

  头皮损伤病人的护理

  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护理

  急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病人的护理

  帕金森病病人的护理

  癫痫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人的护理

  小儿惊厥的护理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

组成

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分布

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

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脑的解剖

  

  

  概念

  

  

小脑幕

幕上腔

大脑镰分左右大脑半球

幕下腔

脑桥、延髓和小脑

小脑幕切迹裂孔

中脑在小脑幕切迹裂孔中通过

枕骨大孔

颅腔与脊髓腔相连处的出口

  脊髓位于椎管内,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新生儿约平第3腰椎下缘。

  脑和脊髓表面有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

  

  附: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分化特点

沟回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

皮质下中枢较成熟,皮质及新纹状体尚不成熟

耗氧量

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脊髓

发育

脊髓末端

胎儿

第2腰椎下缘

新生儿

第3、4腰椎下缘,故腰穿时在第4、5腰椎间隙进针

4岁

第1腰椎上缘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病人的护理

  

  概述

  

颅内压

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颅腔内容物

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

颅腔

一个骨性的半封闭的体腔,借枕骨大孔与椎管相通

正常值

70~200mmH2O(成年);50~100mmH2O(儿童)

三主征

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脑疝

颅内压增高的危象和引起死亡的主因,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一、病因

  

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

脑水肿

脑的创伤、炎症、脑缺血缺氧、中毒引起(最常见)

脑积水

脑脊液分泌或吸收失衡

脑血流量增加

二氧化碳蓄积和高碳酸血症时脑血管扩张导致

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血肿、肿瘤、脓肿等

颅腔容量缩小

凹陷性骨折、狭颅症、颅底凹陷症

  

  二、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三主征

头痛(最常见)、呕吐(喷射性)和视乳头水肿(客观体征,长时间水肿可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生命体征改变

代偿性出现血压升高(收缩压增高为主),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慢(两慢一高),称为Cushing反应

意识障碍

急性颅内压升高常有进行性意识障碍,慢性者表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等

其他症状与体征

外展神经麻痹或复视、头晕、猝倒等,婴幼儿颅内压增高可见囟门饱满、颅缝增宽、头颅增大、头皮静脉怒张等

  临床表现——脑疝

  

  疝:

病,某一脏器通过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而隆起:

疝气(腹股沟疝。

亦称“小肠串气”)。

  出处:

  疝,腹痛也。

从疒,山声。

——《说文》

  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

——《素问·长侠节论》

  挤牙膏

  

  

  

  

 

小脑幕切迹疝

枕骨大孔疝

颅压增高表现

剧然头痛、呕吐

剧烈头痛(枕后部为甚),反复呕吐,颈项强直

意识

障碍

呈进行性加重

生命体征紊乱出现早,意识障碍出现晚

瞳孔

改变

病变同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动眼N受刺激),对光反射消失

脑干缺氧,瞳孔可忽大忽小

死亡

过程

较枕骨大孔疝慢,终去脑强直,呼吸心跳停止

延髓呼吸中枢受压时,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死亡

肢体运动障碍

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强迫体位

  

  

  

  三、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

直接测颅内压,化验脑脊液,但颅内压增高明显时有促成枕骨大孔疝的危险,应避免进行

影像学检查

CT、MRI、DSA找病变位置及病因

  

  

  四、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

最根本的治疗原则,如切瘤子,清血肿,控制感染等

药物治疗

脱水剂、激素、冬眠低温等,以减轻脑水肿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脑疝治疗

立即应用高渗脱水剂、呋塞米、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争取手术时间

其它

难以确诊或无法切除则脑脊液分流术、侧脑室体外引流术或病变侧颞肌下减压术等

  

 

  五、护理问题

  1.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潜在并发症:

脑疝

  

  六、护理措施——一般护理

体位

床头抬高15°~30°斜坡位,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昏迷病人取侧卧位,便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吸氧

降低PaCO2→使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颅内压降低

输液

总量1500~2000ml/日,尿量不少于600ml,慢滴防脑水肿

饮食

普食,限制钠盐摄入

生活

避免意外损害,避免强制约束因避免挣扎致颅内压↑

  

  

  

  护理措施——病情观察

意识

反映了大脑皮质和脑干的功能状态,分析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

生命体征

急性颅内压增高早期病人的生命体征常有“二慢一高”现象

瞳孔及肢体活动

判断病变部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意义同前

  护理措施——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

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避免激动

保持呼吸道通畅

当呼吸道梗阻时,病人用力呼吸、咳嗽,致胸腔内压力增高,加重颅内压(呼吸道梗阻使PaCO2增高→脑血管扩张→脑血容量增多→加重颅内高压)昏迷病人或排痰困难者,应配合医生及早行气管切开术

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

病人咳嗽和用力排便时胸、腹腔内压力增高,有诱发脑疝的危险,故需要预防和治疗感染,避免咳嗽,预防便秘

  护理措施——用药的护理

脱水治疗的护理

首选20%甘露醇250ml,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若同时利尿效果更好,逐渐停药,防止颅内压反跳现象

激素

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并能减少脑脊液生成,使颅内压下降

  

  护理措施——脑疝的急救与护理

一般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输氧

观察

生命体征、瞳孔的变化。

对呼吸功能障碍者,立即插管

药物

立即使用20%甘露醇200~400ml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快速滴入,呋塞米40mg静推,以暂时降低颅内压

术前准备

紧急做好术前检查和手术前准备

  护理措施——脑室外引流的护理

妥善固定

引流管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引流速和量

引流量≤500ml/日

保持通畅

如阻塞可挤压引流管,不可盐水冲(阻塞物冲入脑室→脑脊液循环受阻)

观察

血性CSF—出血;浑浊CSF-感染

无菌操作

每天更换引流袋时先夹住引流管(避免逆流)

  

  续表

拔管

时间

一般1~2w,开颅术后脑室引流不超过3~4天

注意事项

先头颅CT→夹住引流管1~2d(注意病人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拔管(先夹闭,以免逆流,拔管后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出)

  护理措施——冬眠低温疗法

原理

使病人处于亚低温状态,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

注意事项

先冬眠再降温,否则患者寒战→代谢率及耗氧升高→颅内压升高

降温速度下降1℃/h,降至肛温31~34℃较理想

脉搏超过100次/分,收缩压低于100mmHg。

呼吸慢而不规则时停药

3~5日一疗程,先停物理降温,再停冬眠药物,任其自然复温

  

  

  健康教育

  头痛、外伤及时就诊。

  颅内压升高者避免剧烈咳嗽、便秘、提重物等。

  指导康复锻炼。

  

  

  护理措施——冬眠低温疗法

原理

使病人处于亚低温状态,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

注意事项

先冬眠再降温,否则患者寒战→代谢率及耗氧升高→颅内压升高

降温速度下降1℃/h,降至肛温31~34℃较理想

脉搏超过100次/分,收缩压低于100mmHg。

呼吸慢而不规则时停药

3~5日一疗程,先停物理降温,再停冬眠药物,任其自然复温

  

  健康教育

  头痛、外伤及时就诊。

  颅内压升高者避免剧烈咳嗽、便秘、提重物等。

  指导康复锻炼。

  

 

  头皮损伤病人的护理

 

头皮裂伤

头皮血肿

头皮撕脱伤

病因

锐器或钝器打击

钝器打击所致

最重,多因妇女长发被卷入机器

特点

出血较多。

不易自行停止,严重时休克

皮下血肿较局限,无波动;帽状腱膜下(血肿易扩散)和骨膜下血肿有波动感

分不完全/完全撕脱,常因剧烈疼痛出血发生休克

处理

现场急救加压包扎止血,24h内清创缝合

加压包扎,早期冷敷,24h后热敷,待自行吸收;血肿较大穿刺后再加压

○完全性-包裹后低温保存随患者速送医院;○不完全-6~8h内清创缝回

  

 

  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一、脑震荡

概念

头部受到撞击后,立即发生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

临床表现

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逆行性健忘(对伤前一段时间情况不能回忆,往事清楚)+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醒后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

治疗

无特殊治疗,卧床休息1~2w,予对症处理

  

 

  二、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

脑挫伤

暴力作用头部后,脑组织遭受破坏较轻,软脑膜尚完整者

脑裂伤

软脑膜、血管及脑组织同时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

最突出的症状,昏迷时间超过30min

症状与体征

语言中枢损伤-失语;

运动区受损伤-锥体束征等

头痛、呕吐

颅内压升高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

脑疝

继发脑水肿和颅内出血引起颅内压↑

检查

CT或MRI

显示脑挫裂伤的部位、范围、脑水肿的程度及有无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

治疗

原则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必要时手术

  

  

 

  三、颅内血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表现

 

硬脑膜外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病因

颞侧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破裂

脑实质血管破裂

脑实质内血管破裂

典型症状

中间清醒期(昏迷-清醒-昏迷)

持续昏迷或进行性加重,少有“中间清醒期”,较早出现颅内压升高和脑疝症状

与脑挫裂伤和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相似

辅检

CT最常用,能清楚显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MRI能显示轻度脑挫裂伤病灶。

治疗原则

一经确诊原则上手术治疗,手术清除血肿,并彻底止血

  

  

 

  四、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一)护理问题

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脑损伤后高代谢、不能进食有关

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病人意识不清及长期卧床有关

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脑疝

  

(二)护理措施

  1.现场急救

原则

首先争分夺秒地抢救心搏骤停、窒息、开放性气胸、大出血等危及病人生命的伤情

一般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禁用吗啡止痛

外伤护理

休克者补充血容量,开放损伤时用消毒纱布卷保护外露的脑组织周围,再用纱布架空包扎,避免脑组织受压,尽早使用抗生素和TAT

  

  2.一般护理

体位

意识清醒者

斜坡卧位(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昏迷或吞咽障碍者

侧卧位或侧俯卧位(避免误吸)

营养

支持

昏迷者禁食,早期肠外营养,输液量1.5~2L/日,输液不可过快,伤后3天仍不能进食改鼻饲

降温

高热使代谢增高,加重脑组织缺氧

躁动的护理

需找原因,勿轻率镇静,躁动者不可强加约束(过分挣扎→颅内压↑)

  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误吸、必要机械通气)

  4.严密观察病情

  

(1)意识状态

  反映大脑皮质功能和脑干功能状态,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最高为15分,总分低于8分表示昏迷状态,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附表)

  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

睁眼反应

计分

言语反应

计分

运动反应

计分

主动睁眼

4

回答正确

5

遵嘱活动

6

呼唤睁眼

3

回答错误

4

刺痛定位

5

刺痛睁眼

2

胡言乱语

3

躲避刺痛

4

不能睁眼

1

只能发声

2

刺痛肢屈

3

 

 

不能发声

1

刺痛肢伸

2

 

 

 

 

不能活动

1

  

(2)生命体征

顺序

呼吸→脉搏→测血压(避免躁动)

颅内压

增高反应

生命体征“两慢一高”(BP↑+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慢)+进行性意识障碍

中枢性高热

下丘脑或脑干损伤时

伤后数日高热

继发感染

  (3)瞳孔

一侧

两侧

大小

对光反射

大小

对光反射

原发性动眼N损伤

散大

-

-

小脑幕切迹疝

先缩后散

弱或消失

-

-

脑干损伤

-

-

不定

消失

深昏迷或临终

-

-

散大

消失

  (4)锥体束征

  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偏瘫等局灶症状,在受伤当时已出现,且不再继续加重;

  伤后一段时间出现或继续加重的肢体偏瘫,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和瞳孔变化,多是小脑幕切迹疝压迫中脑的大脑脚,损害其中的锥体束纤维所致。

  

  续表

其他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颅内压增高)+躁动时无脉搏增快=脑疝形成

脱水+利尿

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预防

并发症

压疮、关节僵硬、肌肉挛缩、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

术前后

护理

术前

2h剃头+洗净头皮

小脑幕上开颅术后

健侧或仰卧位,避免切口受压

小脑幕下开颅术后

侧卧或侧俯卧位

  

  (三)健康教育

  1.对存在失语、肢体功能障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锻炼。

耐心指导病人功能锻炼,制订经过努力容易达到的目标,有利于病人树立起坚持锻炼和重新生活的信心,并指导家属生活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有外伤性癫痫的病人,应按时服药控制症状发作,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不做登高、游泳等有危险的活动,以防发生意外。

  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按病变性质可分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一、病因

出血性

脑出血

为脑实质内出血,可发生于大脑半球、脑干、小脑,以内囊出血最常见,病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最常见

蛛网膜下腔

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最常见病因为先天性脑动脉瘤,其次为脑部血管畸形,还可见于白血病、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可致血管破裂。

缺血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小中风,微栓子反复形成,疾病反复发作

血栓性脑梗

动脉硬化是较常见的病因(本地人)

脑栓塞

(外地人)颅外病变(风心病)→颅内A→A闭塞→脑缺血+脑软化→偏瘫+意识障碍

  

  

  脑血栓形成:

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伴有高血压。

导致血管狭窄闭塞。

最危险因素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二、临床表现—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起病

白天情绪激动,活动过度等

一般

剧烈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出血量正比)

出血部位

内囊

最多见,“三偏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

脑桥

一侧出血:

出血灶侧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交叉瘫);

两侧出血:

四肢瘫,针尖样瞳孔

小脑

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

蛛网膜下腔

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

  

 

  二、临床表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脑血栓)

发病

睡眠或安静休息

前驱症状

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及一过性失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

表现

晨起时发现半身肢体瘫痪

短暂脑缺血发作

发病

突然起病,持续时间短

表现

偏身感觉障碍、偏瘫或单瘫、单眼失明、眩晕眼震、恶心、呕吐等症状,24h内恢复正常

脑栓塞

发病

静止期或活动后,以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

表现(取决栓塞位置)

颈内A阻塞

突然失语、偏瘫及局限性抽搐

椎A阻塞

眩晕、复视、共济失调、交叉瘫等

  

 

  三、辅助检查

CT

脑出血

呈高密度影

脑缺血

脑组织水肿和坏死,呈低密度影

MRI

能进一步明确诊断

DSA

蛛网膜下腔出血

CSF检查

脑出血

均匀血性,压力>200mmH2O

脑缺血

正常

  

  四、治疗原则

出血性疾病

主要措施

降低颅内压和控制血压

降颅压

首选20%甘露醇

对症

脱水剂、镇静止痛剂,禁用吗啡与塞替派(抑制呼吸)

缺血性疾病

主要措施

抗凝为主,同时扩血管+改善微循环

溶栓

脑血栓发病6h内可做

  五、护理问题

潜在并发症

脑疝

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肢体瘫痪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危险

肢体瘫痪、长期卧床皮肤受压

有感染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抵抗力下降、长期卧床、尿失禁有关

便秘

与长期卧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肢体瘫痪有关

焦虑

与突然起病、肢体瘫痪有关

语言沟通障碍

与脑组织功能受损有关

  

  六、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维持或稳定生命功能、防止再出血及脑疝,心理护理

观察

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变化,是否有颅内压增高

休息

脑出血

绝对卧床,24~48h内避免搬病人,侧卧位,头稍抬高(防颅内V回流,减轻脑水肿)

蛛网膜下腔

绝对卧床4周,轻柔操作,头置冰袋防止继续出血

脑血栓

平卧位(血液供给脑),禁止冷敷(血管收缩→血流↓)

预防压疮

翻身Q2h,不能翻身以气垫床预防

预防感染

加强口护、会阴护理、尿管护理等

补充营养

24h内禁食,病情平稳后鼻饲(鼻饲液≤30℃),取坐位或健侧卧位(健侧在下)进食。

输液量1500ml/d左右,注意速度,避免肺水肿

功能锻炼

瘫肢保持功能位,行关节按摩及被动运动以免肢体废用

其它

生活护理、言语训练(肢体康复与语言训练同步进行)等

  

  七、健康教育

知识宣教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本病基本知识,指导病人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生活指导

改变生活习惯,控制体重,饮食宜低盐、低胆固醇、低糖、戒烟酒

积极治疗原发病

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

坚持服药

长期服用微量阿司匹林(75~150mg),饭后服用,防止血栓形成

功能锻炼

先在床上练习起坐,能下床后进行步行练习,进一步练习手部精细动作,逐步达到生活自理

  

  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护理

  三叉神经痛通常是指原因未明的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的短暂的、反复发作的、难以忍受的剧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也可由脑桥小脑角占位病变、炎症、血管病变、多发性硬化等病因引起,称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一、病因

  至今无统一认识

  

  二、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闪电式)剧烈疼痛。

好发于中老年人,女多于男,多为单侧,面颊、上颌、下颌或舌部最为明显。

在上唇外侧、鼻翼、颊部、舌等处稍加触动即可诱发,故称“扳机点”。

  

  三、治疗原则

  首选药物止痛(首选卡马西平),也可选用苯妥英钠、氯硝西泮、巴氯芬等。

  无效时考虑神经阻滞或手术治疗。

  

 

  四、护理问题

  1.疼痛与三叉神经损害有关

  2.焦虑与疼痛发作剧烈、反复发作有关

  

  五、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良好环境、规律生活,充分休息,心理护理等

对症护理

①告知病人洗脸、刷牙、剃须、咀嚼时动作要轻柔,吃软食、小口咽,以防止疼痛发作

②鼓励病人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如看电视、听轻音乐、跳交谊舞等),进行指导式想象、气功疗法,以利于病人松弛身心、转移注意力、提高痛阈而减轻疼痛

药物护理

剂量

小剂量开始服用卡马西平,逐渐增量,疼痛控制后减量

副作用

观察眩晕、嗜睡、恶心、步态不稳、白细胞减低,皮疹等

  

  六、健康教育

  1.宣传三叉神经痛疾病知识,使病人了解该病有突发突止、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的特点。

  2.讲解诱因 不适当的洗脸、刷牙、剃须、咀嚼、吞咽、说话等可诱导发作,介绍减轻疼痛的方法,即轻柔。

  3.指导病人服用卡马西平期间不要独自外出,不能开车或高处作业。

  4.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停、换药物。

  5.每周查1次血象。

 

  急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

  

  

  蛋白-细胞分离即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

加上四肢迟缓性瘫痪可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前驱

常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

瘫痪

首发

四肢对称性无力

发展

双下肢开始,逐渐加重和向上发展至四肢(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表现为双侧对称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严重者累及肋间肌和膈肌,急性呼衰是本病的主要死因

感觉障碍

肢体远端感觉异常(麻木+蚁走+针刺+烧灼感或轻微的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

脑神经损害

半数以上病人有,多为双侧(成人以双侧面神经,儿童为舌咽+迷走N=呛咳,吞咽困难等)

自主N损害

心脏损害最常见也最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其它有水肿、多汗等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改变

3周后最明显,表现为细胞数正常而蛋白质明显增高,即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最重要的特征性结果

电生理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对GBS的诊断也有意义

  四、治疗原则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呼吸功能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关键,肺活量<20~25ml/kg,血氧饱和度降低、氧分压<70mmHg时,及早使用呼吸机

血浆置换

清除有害抗体、免疫复合物、有害补体等,置换血浆量40~50ml/kg,5~8次1疗程

大剂量丙球

0.4g/kg,4~5d,重复治疗有效

对症及预防并发症

心电监护,鼻饲,尿潴留导尿

康复治疗

功能锻炼

  

  五、护理问题

低效性呼吸型态

呼吸肌麻痹有关

清理呼吸道无效

呼吸肌麻痹、咽反射减弱、肺部感染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关

躯体移动障碍

脊神经受累有关

吞咽障碍

延髓麻痹致舌咽神经损害有关

焦虑

病人担心预后有关

潜在并发症

急性呼衰、心脏损害、肺部感染

  

  六、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通风消毒、保持呼吸道通畅,无菌操作,防止院内感染

心理护理

发现病人情绪变化时,应及时帮助指导,包括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疾病过程及预后,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