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十大差异.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0253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doc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语言十大差异.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doc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

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

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

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

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

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

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A.Nida在其TranslatingMeanings(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orderthat,so及so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

例如,我们说becauseitislate,Imust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because加以表达的。

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islate,Imust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

他说:

“我们也可以说Itis1ate,Imust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Sentence)。

比如:

AnEnglishmanwhocouldnotspeakChinesewasoncetravellinginChina.

译文:

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

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wasanEnglishman.HecouldnotspeakChinese.HewasoncetravellinginChina.

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

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

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

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就构词言,英语许多词都有供识别的形态标记,如形容词有-able,-ful,-tive等词缀,名词有-ness,-al,-tion,-ment等词缀。

而汉语除了有时在名词后加“们”以示其复数意义,其他词一般很少或没有形态标记,也缺乏形态变化。

英语的语法结构以“形合”hypotaxis为特点,哪个成分同哪个成分有关联,一般能从形态上看出来;

汉语则以“意和”为特点,两成分间的关系往往要靠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而当某个成分(经常是主语)省略时,就要靠上下文,以至于要从言外知识来找出正确的主谓关系了。

2.英语前重心frontfocus;汉语后重心backfocus

句子的重心,就逻辑言,一般应落在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上。

究起来,两者之“异”显而易见。

即英汉各自“重心”所处的位置不同。

简言之,即“英前而汉后”。

Tragediescanbewritteninliteraturesincethereistragedyinlife.

这是一“因果”句,英语将“果”置于前,所谓“先果后因”。

然而,相应的汉语表达却是:

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汉语有一说法:

先因后果。

这是一典型的“先因后果”句,十分自然妥贴。

反之,汉语若说:

文学作品可以写悲剧,就是因为生活中有悲剧,就不那么自然了。

因此,翻译时,一定要找到重心,因为不同语言有各自的差异。

Thepeopleofasmallcountrycancertainlydefeataggressionbyabigcountry,ifonlytheydaretoriseinstruggle,daretotakeuparmsandgraspintheirownhandsthedestinyoftheirowncountry.

英语较多出现“多枝共干”式的长句、复合句。

而汉语则与之相反,多用短句、简单句。

这是一句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长句,由断言到前提条件,是“我们就怎样,如果怎么样’”的语序。

我们若是照这个语序来翻译,得到的汉译将是:

小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只要他们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

诵读两遍,便能觉察“我们好像不是这样说话的”。

为什么?

措辞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变,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异样”感觉呢?

是“重心”问题,汉语的习惯是前轻后重,“条件”为轻,置于前;“断言”为重,置于后。

这就是汉语句式惯用的由前提条件到断言的表达方式,是“如果怎样,我们就怎样”的语序相对固定的句式。

上句英语的汉译应该是:

小国人民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

3.英语静态(Static)语言;汉语动态(Dynamic)语言

英语有一种少用动词,或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往往大量采用兼动式或连动式的说法。

英语的静态特征表现是多维的,但简而言之,不外乎句法方式或词汇方式两种。

如使用非谓语或非限定动词(即动词的-ed形式、-ing形式和不定式)、省略动词(如be或谓语成分)以及将动词名词化等;如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如realize—realization,free—freedom,master--mastery)、同源形容词(如support--supportive;doubt--doubtful)、介词及副词等等。

相对而言,汉语的动词由于无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变化,若要表达动作意义,往往别无选择,只能采用动词本身。

试比较下列各句:

1.Ifellmadlyinlovewithher,andshewithme.

译文:

我疯狂地爱上了她,她也疯狂地爱上了我。

(英语可省略动词,汉语却不可)。

2.Awomanwithfairopportunities,andwithoutanabsolutehumpmaymarrywhomshelikes.

译文:

一个女人只要不是十分驼背,就有平等机会,想嫁给谁就嫁给谁。

(英语用介词,汉语得用动词)。

3.Backandforthhisheadswiveled,desirewaxing,resolutionwaning.

译文:

他来回晃着脑袋,欲望在膨胀,意志在萎缩。

(英语用独立结构,汉语则用动词)。

4.Iamafraidofyoumisunderstandingme.

译文:

我担心你误解了我。

(英语用动名词复合结构,汉语却用动词)。

5.Butthisveryformulationisindicativeoftheunderlyingattitude.

译文:

但这一说法已表明其内心态度。

(英语用同根形容词indicate一indicative,汉语只能用动词)。

6.Thiswouldbetheconfirmationthatitwasingeneraluse.

译文:

这将证实它的使用是十分普遍的。

(英语用同根名词,confirm--confirmation,汉语不得不用动词)。

其实,英语除上述同源词外,还有众多的词可用来表示动作意义。

如,glance,glimpse,look,mention,close等;形容词:

able,afraid,aware,capable,good等。

如:

7.Theverysightofitmakesmenervous.

译文:

一看见他,我就感到紧张。

8.I’msureofit.

译文:

对此我深信不疑。

4.英语重物称(Impersonal);汉语重人称(Personal)

英语的物称倾向在其造句中十分明显。

最具代表性的是对主语的择定,英语常常出人意料地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

相对而言,汉语一般更习惯人称化的表达,尤其是主语,能施行动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主语首选。

这也是英汉表达显著差异之一。

试读:

1.AwaveofcigarsmokeaccompaniedOgilviein.

译文:

奥格尔维进门时带进来一缕雪茄烟雾。

(汉语不说:

一缕雪茄烟雾伴随奥格尔维进来了)。

2.“Hi!

Hi!

”saidthecabdriver,whosedoorpoppedopenattheverysightofatraveler.

译文:

“嗨!

嗨!

”出租车司机嚷道,他一瞅见乘客就“砰”地一声打开车门。

(汉语不说:

“嗨!

嗨!

”出租车司机嚷道,车门在瞅见乘客时“砰”地一声打开了。

3.Bitternessfedonthemanwhohadmadetheworldlaugh.

译文:

这位曾给全世界带来笑声的人自己却饱尝辛酸。

(汉语不说:

痛苦哺育了这位使全世界的人发出笑声的人。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望多引起注意。

5.英语多被动(Passive);汉语多主动(Active)

英语多见被动句式与其物称倾向不无关联。

充任主语的词既然有大量“无灵”(Inanimate)物称,其被动句式则有了繁衍的前提,反之,汉语具有人称倾向,自然采用更多的主动句式。

当然,英语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用被动句式。

其内在的修辞功能在于:

不必强调动作的施行者,则将其置于句尾时之后;抑或不必、不愿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则干脆将其省略。

试比较原文与译文:

1.Hasthedoctorbeensentfor?

译文:

去请大夫了吗?

或已经派人请大夫了吗?

2.Theywanttobelistenedto.译文:

他们希望有人听听他们的意见。

3.Heisfelttobealittlestiff.译文:

人们认为他有点拘谨。

4.Theimportanceofoceanographyasakeytotheunderstandingo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