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256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语言对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英汉语言对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英汉语言对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英汉语言对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英汉语言对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汉语言对比.docx

《英汉语言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语言对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汉语言对比.docx

英汉语言对比

英汉语言对比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与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

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第一节综合语与分析语(Syntheticvs.Analytic)

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

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这类语言。

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汉语就是典型的分析语。

一、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所谓形态变化,即词的形式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构词形态,即起构词作用的词缀变化(affixation),包括大量的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

Hemovedastonishinglyfast.

Hemovedwithastonishingrapidity.

Hismovementsastonishedusbytheirrapidity.

Hisrapidmovementsastonishedus.

2、构形形态,即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二、英语词序比较灵活,汉语词序相对固定。

形态变化与词序有密切的关系。

形态变化越多的语言,词序越灵活,反之亦然。

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词没有形态标志,位置不能随便移动,词语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及使用虚词来表达。

英语属综合-分析语,词序不如拉丁语灵活,但也不如汉语固定。

英语的语法意义可以通过词序或虚词来表达,在许多情况下也可以用形态标志来表示。

Iwasallthemoredelightedwhen,asaresultoftheinitiativeofyourGovernment,itprovedpossibletoreinstatethevisitsoquickly.

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

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三、英汉两种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四、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第二节聚集与流散(Compactvs.Diffusive)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这个结构通常由名词性短语(NP)和动词性短语(VP)构成。

主语不可或缺,谓语动词是句子的中心,两者协调一致(S-Vconcord),提纲挈领,聚集各种关系网络(connective-nexus)。

因此,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应,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compactness)。

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搭配,形成句子的核心(kernel),谓语动词控制句子主要成分的格局。

句子尽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根据谓语动词的类别和特征,都可以把英语的主谓结构归结为五种基本句型,即,SV,SVP,SVO,SVOO,SVOC:

英语句子复杂而不流散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句子成分之间或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concord或agreement)。

这一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

1、语法一致

2、意义一致

3、就近原则

英语句子成分之间这种协调一致的原则,使句子结构受到形态的约束,因而句式严谨、规范、刻板,缺乏弹性。

相比之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复杂得多。

主语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可有可无:

它既可表示施事、受事,也可表示时间、地点;既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既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并予以隐含。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也就没有这种关系可以驾驭全句。

汉语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diffusiveness)。

汉语句式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

整句有主谓结构;零句没有主谓结构,由词或词组构成。

零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型,可以作整句的主语,也可以作整句的谓语。

整句由零句组成,因而复杂多样,灵活多变。

整句与零句混合交错,组成了流水句。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

”这些句式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富有节奏,不仅常见于口语,书面语也不乏其例。

Aftertheboatslargeandsmallhadmoored,alllittinyoillampsandfixedupmatcanopies.Ricewasboiledinironcauldronsoverfiresinthestern,andoncethiswascookedthevegetableswerefriedinanotherpanofsizzlingoil.Whenthemealwasready,everyoneaboardcouldwolfdownthreeorfivebowls.Bythenitwasdark.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蓬。

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蔬菜倒进热锅里去。

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

第三节形合与意合(Hypotacticvs.Paratactic)

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

一、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ties)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1、关系词和连接词。

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

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2、介词(286)。

3、其他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级、人称等)及其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grammaticalandnotionalconcord),广泛使用代词以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以及使用“it”和“there”作替补词(expletives)起连接作用等等。

二、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covert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介词数量少(30),大多从“动词”借来。

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以下手段:

1、语序。

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有次。

例: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2、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

这些句式词句整齐、匀称,往往不用关联词。

Asyousow,sowillyou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紧缩句。

这类意合句式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的。

Untilallisover,ambitionneverdies.不到黄河心不死。

4、四字格。

四字格是汉语里广为运用的语言形式。

吕叔湘指出,“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

Befriendthosefarawaywhileattackingthosenearby.远交近攻。

Moveforward,oryou’llfallbehind.不进则退。

英语注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preciseness);汉语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conciseness)。

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意义;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

王力,“西洋语的结构好象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象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西洋语法的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

”英语是“法制”的语言,汉语是“人治”的语言。

第四节繁复与简短(Complexvs.Simplex)

从属结构(subordination)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F.Crews认为,“Subordination,theplacingofcertainelementsinmodifyingroles,isafundamentalprincipleofwriting.”从句和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和从属成分。

从句可以层层环扣,短语往往不短,书面语句子常常显得又繁又长(long-winded),有的句子可长达100至200个单词,甚至长至整个大段。

现代英语虽然不太常用特长的句子,但包孕式的复合句(complexsentenceswithembeddedclauses)仍很常见,因而句子仍然具有一定的长度。

据统计,专业作者写的句子平均长度为20个词,受过教育的人写的句子平均长度为25个词。

总的看来,英语句子比较汉语句子要长得多。

汉语常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compositesentences),以中、短句居多,最佳长度为7至12字。

书面语虽也用长句,即使字数较多结构较复杂,但常用标点把句子切开,与英语相比,还属短句。

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一气呵成的类似英语的那种长句,在汉语里是不正常的。

汉语句子多数为结构简化,无拖沓盘错之感,“甚至有些西洋人看见了中国作品的译文,觉得简短可爱。

英语注重形合,句子结构可以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加以扩展和组合,形成纷繁复杂的长句;汉语注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语,因而语段结构流散,但语意层次分明。

英、汉修辞学都主张长、短句交替和单、复句相间。

过分使用长句或短句都会产生单调感(monotony).

Inthedoorwaylayatleasttwelveumbrellasofallsizesandcolors.

门口放着一堆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CanyouansweraquestionwhichIwanttoaskandwhichispuzzlingme?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懂,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

第五节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vs.Personal)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作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

当人称可以不言自喻时,又常常会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

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何使用主语和动词这两方面。

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

Thesightofthebigtreealwaysremindsmeofmychildhood.

一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Agreatelationovercamethem.他们欣喜若狂。

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你、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Wrongsmustberightedwhentheyarediscovered.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第六节被动与主动(Passive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英语有过分使用被动语态的倾向,正式文体尤其如此。

英、美语言学者都主张多用主动语态,不要滥用被动语态。

英语的结构被动句(syntacticpassive)远比意义被动句(notionalpassive)多。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都有被动式。

意义被动式,即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在英语里比较少见。

尽管英语的被动意义有时可以不用被动式来表达,但总的说来,英语常用结构被动式,少用意义被动式。

与此相反,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

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一、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Theceremonywasabbreviatedbyrain.因为下雨,仪式进行地很简单。

Languageisshapedby,andshapes,humanthought.

人的思想形成了语言,而语言又影响了人的思想。

二、使用受事主语(Receptorsubject)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LastnightIwascoveredupwithtwoquilts.作晚我盖了两条被子。

三、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四、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genericperson)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大家”、“人家”、“别人”、“某人”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五、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表示施事对受事的处置或支配行为。

2、“为……所”式,是较古的被动式,与现代的被动式结合,即为“被……所”。

3、“是……的”式,即表示状态的静句,通常可以与表示动作的动句互相转换。

4、“……的是”式,一般可以与“是(由)……的”式互相转换。

Hewasreceivedbyasecretary.接见他的是一位秘书。

5、“……加以/予以”式,组成倒置的动宾结构。

Thisquestionwillbediscussedinthenextchapter.

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章加以讨论。

六、汉语,尤其在古汉语中,其动词兼有“主动”和“被动”两式于一体,如:

“瑜下城十余,不下者三城耳。

”句中之动词“下”,就兼有“攻下(主动)”和“被攻下(被动)”两式。

第七节静态与动态(Stativevs.Dynamic)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倾向于多用功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英语常见的现象。

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

运用名词化表达法(nominalstyle)可以使叙述较为准确,贴切,但也会使语言抽象、难解。

Thedoctor’sextremelyquickarrivalanduncommonlycarefulexaminationofthepatientbroughtabouthisveryspeedyrecovery.

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二、用名词表示施事者(Agentivenoun),以代替动词。

英语除了用抽象名词表示行为和动作(如realize→realization,complete→completion)等概念外,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

大量由动词派生(如以-er或-or结尾)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

You’reallclock-watcherstoday!

你们今天老是看着钟表等待下班啊!

Heisagoodeaterandagoodsleeper.他能吃能睡。

Iusedtobeabitofafanciermyself.我过去常常有点喜欢胡思乱想。

Sincehelosthisjob,he’sbeenaloner.他失业以后,就很不合群了。

Youmustbeaverybadlearner,orelseyoumustbegoingtoaverybadteacher.

你一定很不善于学习,要不然就是教你的人很不会教。

三、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Headlinephrase)。

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尽量略去虚词和其他次要的词,把具有刺激性的词语(stimulatingwords)挤压在一起,因而名词连用便成了一种“free-and-easyhabit”,如:

goldreserve,generationgap。

四、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

介词前置于名词或名词性词语,由于英语多用名词,必然也要多用介词,因而产生了介词优势。

随着英语大量废弃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介词便取而代之,起了某些形态变化的作用。

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

如:

behindhim,forChicago,withthesewords,inoperation.

Themachineisinoperation.机器正在运行。

五、动词的弱化与虚化。

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tobe,其各种形式(包括mustbe,maybe,shouldhave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由“it”或“there”与“be”构成的句式,其静态意味更加明显。

六、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英语常用动词的同源形容词与弱化动词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动词的意义。

英语里表示心理或生理感觉的形容词以及其他形容词也常常与弱式动词构成系表结构,表达相当于动词的意义。

Thedoctorfeltsympatheticwithhispatients.医生同情他的病人。

英语还常用副词来表达动词的意义。

例:

Downwiththeoldandupwiththenew.

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动词的意义,因而表达呈静态。

与此相比,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其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动词连用是汉语常见的现象。

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

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这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

二、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

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

如此一来,汉语句子就显得到处都有动词了。

三、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

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

英语动词一般不能重叠,也较少重复,甚至常常在需要重复的地方省略。

相比之下,汉语动词出现的频率就高了。

第八节抽象与具体(Abstractvs.Concrete)

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

英语的抽象表达法(methodofabstractdiction)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

这类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因而便于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

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

这种表达法得以流行,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superiormind),是文明人的一种象征(markofcivilizedman)。

二、抽象词语意义模糊,便于掩饰作者含混(cloudy)或真实的思想,以迎合某种表达的需要,因而也得以流行。

三、英语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这就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

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

抽象的内容。

这主要是因为汉语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类。

名词从形式上很难辨别出“具体”或“抽象”。

汉语往往采用如下的手段来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

一、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英语大量的行为抽象名词(action-nouns)表示行为或动作意义,由这类名词构成的短语往往相当于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

汉语若用相应的名词表达,往往显得不自然、不通顺。

在英汉转换中,汉语可充分利用其动词优势,以动代静,以实代虚。

Hehadsurfacedwithlessvisibilityinthepolicydecisions.

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二、用范畴词(categorywords)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范畴词用来表示行为、现象、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是汉语常用的特指手段。

Hespokewithfirmness,buthisfacewasverysadandhiseyesattimesweredim.

他讲话时,态度坚定,但面带愁容,时而眼神暗淡。

三、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

英语抽象词的涵义比较笼统、概括、虚泛,在汉语里往往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时常常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Thestarstwinkledintransparentclarity.星星在清澈的晴空中闪烁。

四、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figuration)。

汉语虽较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如比喻、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却相当丰富。

汉语常常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

Hewaitedforherarrivalwithafrenziedagitation.

他等着她来,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

第九节间接与直接(Indirectvs.Direct)

英语的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而汉语的表达则倾向于直接、明快。

这一差异主要见于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

一、委婉(Euphemism)

委婉说法是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

使用委婉语常常是为了回避或掩盖某些严酷的社会现实,或为了防止“出语伤人”,避免“有失体统”,以显得文明礼貌。

英语和汉语都有委婉语,常见于表达有关不雅、不洁、令人生畏、令人讨厌、羞于启齿等的人或事物。

二、含蓄(Implicitness)

英、美民族富于幽默,因此他们在表达时,常常不把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而是用某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来陈述。

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这种含蓄表达法较常用作为修辞手段。

总的说来,汉语比较倾向直截了当,而英语则比较常用克制陈述、间接肯定、委婉否定和婉转暗示的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