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实录王崧舟《天籁》Word格式.docx
《名师课堂实录王崧舟《天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课堂实录王崧舟《天籁》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极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处。
(师带读“夫大块噫气”
“夫吹万不同”)
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我知道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这个字是——
和(hè
对,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
“和”就是“呼应”。
你带着大家一起来读这两句。
(生带读“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我觉得应该注意的是“咬(jiāo)者”
那个字一看就容易读成yǎo,这是一个异读字,读jiāo,来带着大家一起读。
(生带读“咬者”)
好。
孩子们,这篇文章读起来诘屈聱牙,有许多多音字,有很多异读字,有很多难读的生僻字。
来,自己试着读,特别注意刚才同学提醒的那些词。
自由读,争取把所有的字音读正确,读饱满。
(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相互提醒难读的、易读错的字,教师讲解、说明或强调。
这里不仅有生僻字,多音字,还出现了异读字。
对于何为“异读”,为何“异读”,老师不解释概念,只在全文语境中要求孩子们会读,这样的学习是为中学再次接触此类文言现象时略微做下铺垫。
我们再来读一读《天籁》。
老师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
老师读第三句,你们读第四句,这样依次轮流往下读,明白吗?
(齐答)明白!
(师生合作接读全文)
【师生合作读,老师还是领着的。
同桌之间这样读,你读前一句,他读后一句,依次轮流往下读。
一旦发现同桌读错了,马上帮助他纠正。
(学生按老师要求同桌接读课文,教师巡视)
【同桌互读,互相支撑,互相提醒。
好!
觉得你的同桌读的特别棒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太好了!
懂得欣赏他人,这是一种修为。
学好语文,修为比能力更重要。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一个人站起来完完整整地读一读庄子的《天籁》?
(对一生)如果我没看错,你是第一个举手的。
请你!
(诵读全文,流利准确,声音洪亮)(全场鼓掌)
送你八个字“中气饱满、字正腔圆”!
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庄子的《天籁》。
【至此,才是独立朗读。
(齐读课文)
庄子的《天籁》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满篇传来的是“之乎者也”,它到底写了什么呢?
打开作业纸,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一大题。
(课件呈现:
先写
再写
地籁
后写
人籁)
(生课堂练习,教师巡视)
谁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思考?
我觉得是先写地籁,再写人籁,最后写的是天籁。
(师随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地籁、人籁、天籁)
非常好!
一起看黑板,原来在庄子的世界里,有这样三种声音。
第一种叫——
(齐)地籁。
第二种叫——
(齐)人籁。
第三种叫——
(齐)天籁。
是的,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声音。
这三种声音,在庄子的这篇课文当中,他是先写——
接着写——
最后写——
是的,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课文的写作顺序。
【《天籁》难读。
于是,开课就是一遍一遍地读。
教师领读、自由读、师生接力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六读《天籁》正是步步撤梯子的过程,由扶到放,课文终于读通,读顺。
《天籁》难理解。
教师利用练习,提示学生抓出行文脉络,大道至简。
观课现场,那一句一句、一遍一遍“之乎者也”的诵读仿佛把人带回古代私塾。
一丝不苟又规规矩矩的文言味儿有些陌生又似曾相识。
二、美读:
感受行文节奏
从课文中看,地籁、人籁、天籁,这三种声音,哪一种声音写得最具体、最详细、最生动?
地籁。
你来读一读庄子笔下的地籁。
(朗读课文第一段)
拿出笔,在旁边标注两个字“地籁”。
这段文字占了我们这篇课文的绝大多数篇幅,写得特别详细,特别具体,特别生动。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一段)
从这段文字的描写来看,地籁发声要靠什么?
风。
你从哪里知道的?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还有“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你的眼睛真犀利,一下子就发现了“风”和“地籁”的关系。
“夫大块噫气”——
(齐):
“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
(齐)“作则万窍怒呺”。
(小声地)“泠风”——
(齐,小声地)“则小和”。
(高声地)“飘风”——
(齐,高声地)“则大和”。
(更高声地)“飘风”——
(齐,更高声地)“则大和”。
(语调变化,由高到低)“厉风济”——
(在教师的手势引导下轻声齐读)“则众窍为虚”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庄子认为风是天地的呼吸,绮丽的想象源于宇宙的人情化。
风大则窍穴发出的声音大,风小则窍穴发出的声音小,风止则寂无声息。
所谓“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学生找到这一句后,老师没做任何解释,而是引领学生以声带读、以读代讲,风与地籁的关系立即清清楚楚。
观课至此,感叹执教者像个高明的指挥,抬手间,旋律随即流出。
教与学仿佛都轻而易举,课者此处不过牛刀小试。
我们知道,地籁要发声,第一靠的是风,风是地籁的发动者。
(板书:
风)但是,光有风是不够的,地籁要发声,还得靠大地上各种各样的什么?
窍穴。
是的,窍穴,或者说万窍,或者说众窍,是吧?
(在“地籁”右边划线并板书:
“众窍”)
就在写地籁的这一大段文字当中,有一处是专写众窍的,谁来读一读?
(朗读)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把这一处画出来。
你们仔细看,里面一共写到了几种窍穴?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一共写了八种。
一口气写了八种。
自由地读一读这八种窍穴,自由地读,放开声音读。
(生自由读)
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这八个写众窍的词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看出来了?
都有一个“似”字。
都有一个“似”,而且这个“似”的位置都出现在哪儿?
都在第一个字。
想一想,连续出现的八个“似”,而且每一个“似”都出现在每一个词的开头。
怎么读?
自己试着再读读看!
(自由练读)
孩子们,连续出现的八个“似”,每一个“似”又出现在每一个词的最先的开头,让你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你曾经学过的哪一种句式?
排比句。
没错,就是排比句。
想一想,排比句带给你一种什么节奏?
什么气势?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合作读,所有的“似”老师读,后面的字学生读)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看谁的朗读能让我们看到窍穴是如此之多。
(朗读此句,流利洪亮)
有味道。
谁还想读?
(朗读此句,声音舒缓但有一定的节奏)
读的比较低调。
尽管比较低调,我们却在他的朗读中确实看到了窍穴之多。
你们看,大树百围之上,有各种各样的洞穴,这些洞穴有的深、有的浅,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方,有的圆……“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你们看——(富有节奏感地朗读,先慢后快,先低后高,“似洼者”成为整句朗读的拐点)“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我们一起来!
(生随着老师的节奏与手势美读该句。
山陵上各种陡峭的地方,大树上有各种形状的窍穴,你的眼睛都快忙不过来了!
所以“似污者”后面的标点应该改成——
省略号
(富有节奏地打手势)你们看——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
(随着老师先慢后快、先低后高的手势节奏朗读此句)
如此多样、如此丰富的窍穴,经风这么一吹,自然就会发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变的地籁之声了。
听!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课件呈现以下内容——)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发现没有,写众窍的句子和写地籁的句子,有着惊人的相似。
第一点——
都有八个词语。
没错,这是最为明显的。
第二点——
都是排比句。
是的,也是排比句,一排就是八句。
第三点——
气势是一样的,也有澎湃的感觉。
【教师提醒,写地籁的与写孔窍的惊人的相似。
八中孔窍,八种声音,似乎那声音正是一一对应着从中发出。
两处排比汪洋肆恣、气势磅礴,庄子语言的魅力尽显于斯。
谁来读一读?
读出这样的节奏和气势来!
(朗读此句)
谁再来读一读?
当大块噫气的时候,当万窍怒呺的时候,你听,你的耳边响起了这样的地籁之声——
(齐读此句)
你刚才读得很低调,你似乎想继续保持你的内敛和低调?
不是。
让我们听听你是如何的高亢和激昂。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
(朗读句子,声音仍然是舒缓平和的)(众笑)
继续保持低调,幸亏没听老师的,因为那就是你,这就是你本来的样子,你读出来是最自然的。
咱们找那个中气饱满的再来读一读。
(向前面一生)这就是你本来的样子,你是高亢激昂的。
(朗读句子,声音洪亮,语速较快。
挺好,就是快了点。
快还不行,还得有章法。
注意节奏。
再来一次,你一定能超越自己。
大块继续在噫气,万窍继续在怒呺,你的耳边继续回响着这样的地籁之声——
(在教师手势指导下富有节奏地朗读此句,全场掌声)
【好一个“那就是你原来的样子”!
让“低调的”可以继续“低调”,让“中气十足的”就继续“中气十足”,只因为“那就是你,那就是你原来的样子”。
课堂中的插曲是自然生成的,教师用课堂细节印证庄子的自然之道,让教学的品格与教学内容的文化品格相契相证,也让今昔互文、古今相认。
这就是庄子笔下的地籁!
真没想到,地籁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千变万化!
那么,这些地籁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声音呢?
请大家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二大题。
激者
像细细的呼吸声
叫者
像鸟儿鸣叫叽喳
謞者
像湍急的流水声
譹者
像放声叫喊
叱者
像迅疾的箭镞声
宎者
像嚎啕大哭
吸者
像大声的呵斥声
咬者
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提醒:
可以参考底下的注释和后面的译文。
好,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地籁究竟是些怎样的声音。
第一列,哪位来说一说?
激者,是指像湍急的流水声。
謞者,像迅疾的箭镞声;
叱者,像大声的呵斥声;
吸者,像细细的呼吸声。
好的,同意的请举手。
(绝大多数学生举手)
现在看第二列,哪位来说一说?
叫者,像放声叫喊;
譹者,像嚎啕大哭;
宎者,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
咬者,像鸟儿鸣叫叽喳。
跟他一样的请举手。
(三分之二以上学生举手)
原来,庄子笔下的地籁,有着如此丰富多变的声音。
当大块噫气的时候,当万窍怒呺的时候,它们有的像——
(齐读)细细的呼吸声
有的像——
(齐读)湍急的流水声
(齐读)迅疾的箭镞声
(齐读)大声的呵斥声
当然,当大块噫气的时候,当万窍怒呺的时候,地籁远远不止这些声音。
它们有的还像——
(齐读)鸟儿鸣叫叽喳
有的还像——
(齐读)放声叫喊
(齐读)嚎啕大哭
(齐读)在山谷里深沉回荡
只有这样八种声音吗?
(齐答)不是。
你听,当大块噫气的时候,当万窍怒呺的时候,地籁有的甚至还像——
沙沙的树叶声
有的甚至还像——
老虎的怒吼声
哗哗的流水声
说的完吗?
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地籁之声,实在是太丰富、太多样了,是吧?
最后的标点符号应该改写成——
省略号。
【又一道教师自己设计的练习题,用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无须一一串讲,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区,抬抬脚就能摘到果子。
无论是哪种地籁,再怎么丰富、怎么多样,它们必须靠什么?
地籁如果想发出声音,必须得靠风。
得靠风,得靠众窍。
只有风,只有众窍,才能让我们听到各种各样、丰富多变的地籁。
风小的时候,地籁就——
(齐答)小
风大的时候,地籁就——
(齐答)大
风突然停止了,地籁就——
(齐答)停止了
地籁与风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
你听!
泠风——
(课件呈现此句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齐读)则小和
为什么是小和,不是大和?
因为泠风是小风。
没错,风小地籁自然就小。
再听!
飘风——
(齐读)则大和
为什么这里又变成大和了?
因为飘风就是大风,所以是大和。
是的,风大地籁自然就大。
厉风济——
(齐读)则众窍为虚
众窍还能发声吗?
我们还能听到地籁吗?
为什么?
因为风突然停了下来,所以就没有声音了。
看!
这就是地籁!
它能发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变的声音,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但是,所有的地籁,都离不开众窍,离不开风。
【《天籁》选自《齐物论》。
在《齐物论》开端,庄子塑造了学生颜成子游和老师南郭子綦两个人物。
一天,子游看到老师与往日不同,他已然是形如槁木,面如死灰。
便向老师询问缘故。
子綦告诉他的学生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汝闻人籁未闻地籁,汝闻地籁未闻天籁!
”意思是:
我完全忘记了自身的存在,放弃了我,(“吾丧我”即是“我物同一”)你能理解吗?
你听过人籁却没听过地籁,听过地籁却没听过天籁!
子游问其方。
因为“人籁”是已知的,老师以汪洋恣肆的语言描述了“地籁”。
这就是课文第一段。
在庄子的描述里,天地呼吸吐纳成为风,风吹过山中大树各种各样的窍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就是地籁。
这一段的描写鲜明地体现了庄子语言的特点——神奇瑰丽、跌宕跳跃、气势磅礴,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清人方东树曾言:
“(庄子文)意接而词不接,发相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型。
如何让小学生体会到庄子语言的魅力,并透过这些奇崛的文字大致理解文意?
王老师用的方法仍然是读。
精妙的范读、创设情境读、师生合作读、想象读,读出风与地籁的关系,读出目不暇给的众窍,读出千变万化的地籁之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多次通过声调、手势的变化引领学生体会行文节奏的变化。
反复的引读,促进了理解,形成了画面,也使课堂凝成一种场。
三、品读:
体味行文意蕴
这是地籁。
其实,如果不是庄子,我们可能不会注意天地间有一种叫做地籁的声音,我们更多听到的是人籁。
那么,什么是人籁呢?
“人籁则”——
(齐读)“比竹是已”。
(在“人籁”右边划线并板书:
“比竹”)真好!
人籁发声靠什么?
比竹。
比竹就是并排连在一起的箫,看见过排箫吗?
差不多就是那种乐器。
当然,乐器本身是不会发声的,要发声还得靠谁?
人。
(在“人籁”左边划线,并板书:
“人”)所以才叫人籁。
我们看,人籁发声,一要靠——
(齐答)比竹。
二要靠——
(齐答)人。
(指板书)我们一起来看地籁和人籁,地籁发声,一靠众窍二靠风;
人籁发声,一靠比竹二靠人,所以,无论是地籁还是人籁,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谁看出来了?
它们都需要依靠别的东西才能发声。
也就是说,它们自己都不能直接发声,对吧?
(齐答)对!
【“地籁靠众窍发声,人籁靠比竹发声”注意,这是子游的认识,不是子綦的。
那么天籁呢?
敢问天籁?
谁来读一读子綦的回答?
(朗读)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课件呈现此句)孩子们,拿起笔来,把这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生划线)
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来读一读庄子笔下的天籁。
孩子们,与地籁和人籁相比,天籁发声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天籁发声不需要依靠别的东西。
是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天籁发声是靠自己的。
那么,天籁发声发动者是谁呢?
是它自己。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就是说,除了它自己,难道还有别人吗?
明白了!
请问,天籁发声依靠众窍吗?
(齐答)不依靠。
天籁发声依靠比竹吗?
请问,天籁发声是风吹出来的吗?
请问,天籁发声是人吹出来的吗?
是的!
天籁发声,不靠人,不靠风,不靠众窍,不靠比竹,唯一依靠的是它——
(齐)自己。
地籁发声有呼应者,众窍。
人籁发声有个呼应者,比竹。
那么,天籁的呼应者是谁呢?
(师板书“自己”,形成板书如下:
风——地籁——众窍
人——人籁——比竹
自己——天籁——自己)
这就是天籁。
你看,“夫吹万不同”——
(齐)“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
(齐)“怒者其谁邪!
天籁发声,完完全全靠它自己。
发出自己的声音,依靠自己来发声,通过发声成为它自己,这就叫天籁。
一起读——
(齐读天籁全句)
【《齐物论》通篇都在消解,而不立论。
它只是不断地解构即成的认识,但并不接着建构肯定的答案。
子游认为地籁是众窍发出的声音,人籁是萧管发出的声音,那么何为天籁?
他的老师没有正面回答。
而用了反问。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
”】
庄子并没有像写地籁那样写各种天籁的声音,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天籁。
请大家完成课堂练习第三大题,写出不少于一种的天籁。
(生写生活中听到过的天籁,教师巡视)
好的,孩子们,你的笔下出现了怎样的天籁之声?
我们来听一听。
海浪的拍打声。
婴儿的哭声。
破土而出的小苗的生长之声。
鸟儿拍打翅膀的声音。
瀑布的轰鸣声。
树叶的沙沙声。
竹子拔节的声音。
青蛙的呱呱声。
雨点的拍打声。
孩子们,我们一起静静地看黑板。
黑板上出现排列在一起的八种天籁,写了如果你觉得哪些天籁特别有意思,现在可以静静地把它们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
这样,你不但分享了同学的经验,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安静地作记录)
【八种天籁之音,与前面八种窍穴、八种地籁之声遥相呼应,教者用心可见。
天籁之丰富,即自然之丰富。
此处的想象、书写、拓展,带领孩子们走进了细微的宇宙人情。
写满黑板的天籁之声,也正是言语生命悄然绽放的天籁。
我们一起抬头看黑板。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比如(教师指着板书)——
生(齐):
比如——
(齐)婴儿的哭声。
(齐)破土而出的小苗的生长之声。
(齐)鸟儿拍打翅膀的声音。
(齐)瀑布的轰鸣声。
(齐)树叶的沙沙声。
(齐)竹子拔节的声音。
(齐)青蛙的呱呱声。
(齐)雨点的拍打声。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天籁之声,我们可以在这里加上什么符号?
自己——天籁——自己
【地籁、人籁、天籁的比较与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与重点。
教师通过板书的图示,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核对、梳理、确证。
在王老师的课上,哪怕面对如此难读的古文,学生也永远是“安全”的,无需畏难。
因为老师搭好了理解的支架,且常常复习,步步回顾。
经过这样反复重复,反复梳理大家都能够理解,能够跟上。
若看课堂气质,师生应答随意自然,如聊天谈话,素朴和谐。
教者顺应自然之道,课堂的品格正是道家文化的品格。
天籁为自然之声,此处的想象、书写、拓展,带领孩子们走进了细微的宇宙人情。
回到《齐物论》子游的问题之初,莫忘记子綦并不是要谈论三籁,而是要借助三籁谈论修行的境界。
什么样的境界是天籁?
外在看,形如槁木,面如死灰。
这就是“物化”之后的“我”,与山中干枯的大树一样。
心如窍孔,任大小风气吹过,不去辨别高下,不去问背后的主宰,只是随顺发声,自有声响,这就是天籁。
清代宣颖在《南华经解》中言“待风而鸣者,地籁也;
而风之使窍自鸣者,即天籁”。
当然,在修行的境界里,天籁不再是指一种声音,而是一种状态,一种物我为一,顺应自然的状态。
庄子的心是通于无常的,是空性的,是作为山水而存在的,也是作为植物动物而存在的,可以是鱼、是鸟,也可以是槁木,是孔窍。
这种状态后来在六祖慧能那里得到印证,正是“静我本心”“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当把心放开在万物之中,任风吹过,游于万物,也就实现了精神上的自由来去,通行无滞。
庄子未语禅,却是禅意的开端。
四、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今天,我们学了庄子的《天籁》,认识了这样三种声音(指板书)——第一种叫(生齐:
地籁),第二种叫(生齐:
人籁)第三种叫(生齐:
人籁)。
地籁、人籁、天籁。
其中最容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人籁,比如笛子吹出来的声音,特别好听。
在庄子的描述之下,我们还了解到另外一种不太被我们注意的声音,那是风吹过各种窍穴发出的声音。
还有一种声音,更不太容易被我们注意,那就是自己发声,发出自己的声音——天籁。
问题来了。
你觉得庄子本人最喜欢、最推崇的会是哪种声音?
因为在本文中,地籁描写得最多。
他认为地籁是庄子最推崇的声音,理由只有一个,地籁写得最多。
很好,这是他的观点。
来,说说你的观点。
我觉得庄子应该喜欢天籁。
理由是——
因为他把题目
他最推崇的是天籁。
因为天籁是靠自己发出的声音。
你认为靠自己发出声音是庄子最推崇的,是吧?
这是一个理由。
当然,这是她的观点。
你们不要被她的观点掩盖了你自己的观点,我想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