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跟踪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1293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跟踪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跟踪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跟踪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跟踪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跟踪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跟踪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跟踪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跟踪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跟踪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解析第3题,家电组装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劳动力成本是这类产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

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促使这类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第4题,20世纪90年代末,从投资成本的角度看,越南在劳动力成本和用地成本上低于中国。

而相比于越南,中国人口众多,对家电产品的需求量大,促使大量日本的家电组装工厂在中国投资。

答案3.B 4.A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省林州市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在太行山的陡坡上修建了坡度很小、蜿蜒曲折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红旗渠(如下图)。

将红旗渠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是为了(  )

红旗渠干渠景观图

A.减轻渠水对渠堤的侵蚀

B.增加输水渠的输水流量

C.减少输水渠中的泥沙沉积

D.降低输水工程的建设成本

解析红旗渠沿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将红旗渠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是为了减缓水流速度,减轻渠水对渠堤的侵蚀。

坡度设计得很小,使得干渠水流速度较缓,流速较缓的输水渠会增加泥沙沉积。

输水工程的建设成本与“将红旗渠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并无直接联系。

答案A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2015年4月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在沧州开工建设。

读图,完成第6~7题。

6.与北京相比,沧州发展汽车制造业的优势是(  )

A.邻近大中城市,市场需求量大

B.拥有货运港口,利于对外贸易

C.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支持

D.钢铁产量较大,科技水平先进

7.为了防止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沧州应(  )

A.加快物流速度,增大环境承载力

B.促进人口迁移,实施生态移民

C.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城市等级

D.推进产业升级,采用清洁生产

解析第6题,在市场、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等方面,北京更具优势,因此A、C、D三项错误;

沧州东临渤海,拥有货运港口,利于对外贸易。

第7题,推进产业升级,淘汰污染严重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是沧州防止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合理措施。

答案6.B 7.D

下图为企业迁移与盈利空间变化示意图,SRC表示空间收入曲线,SCC和SCC'

表示不同时期的空间成本曲线。

企业空间收入是相对稳定的,SCC表示企业早期的空间成本曲线,当企业的空间成本曲线为SCC时,P点是企业的最大盈利点,而企业的空间成本曲线为SCC'

时,企业的最大盈利点由P点变为P'

点。

读图,完成第8~9题。

8.该图反映的现象是(  )

A.产业升级

B.产业结构调整

C.企业的全球化

D.产业转移

9.下列分别对应图中推力和拉力的是(  )

①劳动力成本上升 ②优惠的税收政策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市场广阔

A.④①B.①④

C.②③D.①③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当企业的空间成本曲线由SCC变化为SCC'

时,在原生产地出现了亏损,从而导致了企业的空间转移,故选D项。

第9题,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严重属于图中的推力因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市场广阔属于图中的拉力因素,故选B项。

答案8.D 9.B

下图为某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

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缺乏 ②东部地区能源出口量大 ③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消费量小 ④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不畅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11.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  )

A.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

B.东部地区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

D.加大东、西部之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耗量大于生产量,能源资源短缺,①正确;

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能源资源丰富,③正确。

第11题,为了协调东西部地区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以把中、西部的能源资源输送到东部,进行能源跨区域调配。

答案10.D 11.A

读我国煤炭资源调配示意图,完成第12~13题。

12.当今对煤炭资源调配量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运输距离

B.煤炭储量

C.开采能力

D.劳动力数量

13.关于煤炭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就近调配最为经济

B.靠近河流一定选择河运

C.根据资源富余和需求情况,一一对应地调配

D.调入区和调出区内部,不必进行调配

解析第12题,当今煤炭开采量与所在地的煤炭储量关系最大;

煤炭生产多采用机械化生产,劳动力数量对其影响较小;

煤炭长距离运输的成本很高,调配量也深受运输距离影响。

第13题,资源跨区域调配应当以就近调配为原则。

答案12.D 13.A

读我国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图,完成第14~15题。

14.我国决定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就业需要

B.环境质量

C.经济发展

D.国际背景

15.设计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线走向时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工资水平

C.国家政策

D.消费市场

解析第14题,天然气跨区域调配促进调入区和调出区经济发展,其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

第15题,西气东输主干管线走向主要考虑沿线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是消费市场。

答案14.C 15.D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取丹江口水库加坝调水的方案,从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总干渠自陶岔渠首闸起,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线西侧,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将水输送到北京、天津。

读下图,完成第16~17题。

南水北调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

16.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调水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可以利用地势自流 ②冰川融化量大,水源充足 ③经济发展规模小,水质没有任何污染 ④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7.受水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  )

①华北平原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雨季短 ②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总量不足 ③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较严重 ④多季节性河流,水量有限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第16题,结合图示分析地势总体南高北低。

水源区位于秦岭南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第17题,受水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如华北地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雨季短;

工农业用水量大,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

答案16.D 17.C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第18~19题。

18.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甲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②甲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乙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③甲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量大 ④甲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9.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千米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解析第18题,从图中看,北水南调是把松花江、嫩江的水调往辽河流域。

东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相比,南部蒸发较强,而辽河下游人口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

第19题,从河流的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不能自流;

该工程主要沿河分布,耕地占用较多;

该工程跨纬度5°

多,线路长度500多千米;

该输水线路沿河构筑,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答案18.B 19.D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正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新浪潮,也是当今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的新趋势。

全球服务外包指的是公司通过签订服务外包合同,将不属于核心业务的内部服务(如人力资源管理、IT服务、信息及数据处理、财务报表等)剥离出来,交给专业服务提供商,由其提供有偿专业服务,从而使自身得以专注于核心业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其转移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和信息网络支持。

下图是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0~21题。

20.影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第一阶段转移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工业基础雄厚B.大量廉价劳动力

C.便利的交通D.教育水平较高

21.中国正成为第二阶段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其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

A.IT产业迅猛发展B.自然资源丰富

C.便利的交通D.消费市场广大

解析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和信息网络支持。

答案20.D 21.A

读甲、乙、丙三幅图,完成第22~23题。

甲 我国东部服装、箱包、针织等八大专业市场向重庆转移示意图

乙 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

丙 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

22.图中所示重庆市承接的产业对应的阶段和环节分别是(  )

A.Ⅰ、aB.Ⅱ、b

C.Ⅲ、cD.Ⅳ、b

23.服装、箱包、针织等产业向重庆迁移将(  )

A.推动重庆市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阶段

B.使重庆市部分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

C.使沿海高素质劳动力大量流失

D.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经济差距

解析第22题,重庆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图中显示承接的主要是服装、箱包、针织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环节,对应产品周期为成熟期或衰退期。

第23题,产业转移会促进重庆市工业化进程,从而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也会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同时使部分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

答案22.D 23.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据此完成第24~25题。

24.下图中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部门是(  )

A.甲B.乙

C.丙D.丁

25.“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④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24题,图丙所示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引大量劳动力“移民就业”。

第25题,产业转移可加快移入地城市化进程,促进移出地产业升级。

答案24.C 25.A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4分)读我国能源区域分布和能源调运路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B1、B2、B3)代表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能源工程,它们分别是          工程和        工程。

(2分) 

(2)图中B3调运的能源主要是水电,该能源在这一区域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4分)

① ;

 

② 。

(3)简述我国政府实施A、B两大能源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意义。

(4)2017年5月10日至7月12日,我国在位于南海的C海区试采新型能源可燃冰成功。

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下形成的。

推测我国陆上可燃冰可能的集中分布地区,并简要说明我国试验开采可燃冰的重要意义。

解析第

(1)题,结合图示分析。

(2)题,水能丰富的两个条件是水量大、落差大。

第(3)题,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对输入地的影响主要是缓解能源紧张状况和改善大气环境;

对输出地的影响主要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4)题,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下形成,我国青海等海拔较高的地区有储存。

可燃冰是未来很有前途的新能源。

答案

(1)西气东输一线 西电东送

(2)①本区域降水丰富,水量大 ②地处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3)对东部:

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对西部: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4)青藏高原。

可燃冰能量巨大,污染较小,是被国际公认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的替代能源。

27.(11分)阅读材料和“皖电东送”线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皖电东送”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江苏到达上海,全长656千米。

“皖电东送”工程大量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凭借精确的定位,为勘察设计、施工及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为电力系统信息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1)“皖电东送”工程大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包括

           和         。

(2)简述安徽省建设能源产业基地,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基本条件。

(提示可以从资源、区位条件等方面回答)(3分)

(3)说明“皖电东送”工程对皖北、苏浙沪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

(6分)

答案

(1)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2)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水资源充沛,满足火电项目的用水需要;

③邻近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

(3)皖北地区:

促进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扩大安徽省能源产业规模,带动煤炭开采等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苏浙沪地区:

缓解苏浙沪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优化能源消费构成,减轻建设电厂的土地和环保压力。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地处中西部结合带,是全国唯一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该示范区的设立,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界线,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为中西部地区合作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探索新途径、新模式,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材料二 黄河金三角范围与周边省级行政中心地理关系图。

(1)分析该示范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2)阐述产业转移对“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3)“黄河金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由于交通运输制约限制了煤炭经济的发展。

请提出两条既能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又能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具体建议。

解析第

(1)题,读图,“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地处中西部经济带结合处,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地理位置优势。

煤炭、铁矿、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和能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土地资源丰富,地价较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投资环境改善,政策扶持力度大。

(2)题,“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以吸引其他地区人口迁入该地区。

区域内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3)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煤炭就地进行深加工,延长煤炭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

建设坑口电站,通过电力输出增加煤炭外运,既减轻了交通运输压力,又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答案

(1)地处中西部经济带结合处,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地理位置优势;

原材料和能源等供给充足;

土地资源丰富,地价较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或投资环境改善);

政策扶持力度大。

(2)该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

该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会减少,其他地区迁入该区的人口可能会增加;

区域内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城镇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科技创新,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延长煤炭产业链;

建设坑口电站,通过电力输出增加煤炭外运。

29.(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的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材料二 见下图。

(1)上海成为我国内地“总部经济”企业最多城市的主要原因包括(  )(2分)

①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网络先进发达 ④人才密集,科教发达 ⑤现代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2)下列城市组合最可能形成“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的是(  )(2分)

A.上海—苏州B.上海—银川

C.北京—南京D.重庆—温州

(3)材料二显示,上海“总部经济”外资企业的主要形式是        、        、        ,其中

      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

(4分) 

(4)根据“总部经济”理论,欠发达地区如能跻身“总部经济”价值链的制造基地环节,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产生哪些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任答三条即可)(5分)

解析本题以“总部经济”的形式考查企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企业多在经济发达、人才集中、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的地点设立“总部”,在劳动力丰富、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制造基地”,并且制造基地的建设形成会对制造基地的产业结构、就业、城市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答案

(1)C

(2)A

(3)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外资投资性公司 外资研发中心 外资研发中心

(4)①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

④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⑤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服务管理水平。

(任答三条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