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国家公务员考试必备时事政治热点答疑Word文件下载.docx
《109国家公务员考试必备时事政治热点答疑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9国家公务员考试必备时事政治热点答疑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而,我们眼前的诸多道德景象也是不协调地并世同存。
有辽宁鞍山雷锋精神传人郭明义几十年不变的坚守,也有江苏南通司机扶助老人反被诬的困惑;
有18名路人的冷漠,也有陈贤妹抱起弱小的温暖。
一味地嗟叹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伤悲于社会道德的滑坡,不如自问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良知。
在雷锋离世50年这个节点上,析出雷锋精神的内质与本色,更不妨锻造做人的操守。
把做人这一课从一开始就上好了,把做人的修习功夫养成了,无论是数千年的中华美德,还是50年来的雷锋精神,都可以在我们这个时代绽放美丽的心灵之花。
2、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文化素质,还能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扎下深厚的根基。
然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
既表现于城乡,也呈现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
文化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
如何引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热情,也需要有完善的措施。
这些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向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从而积累了大量历史欠账。
可喜的是,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这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必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文化大发展的根基。
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事实上,我们各级政府也已经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比如,今年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早已免费向市民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也已经开始深入街道社区。
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机制,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单一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和投资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窄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不活、服务数量不足、服务质量普遍较差的问题。
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构建高效、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根本上来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政府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会议指出,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
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胡锦涛指出: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目的及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存在问题]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五大方面:
第一,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期的形势不相适应;
第二,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流动的社会成员、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三,群众利益维护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很多缺陷;
第四,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薄弱,制约性措施欠缺;
第五,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手段单一,不善于运用柔性、平等对话的方式和经济行政法律综合手段。
[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第一,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第二,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
第四,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
[原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立足国情、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措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领导,基础在基层,根本在落实。
[两个转变、五个创新]两个转变:
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
一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
二要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具体做好五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主体上,要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
在管理方式上,要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在管理环节上,要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
在管理手段上,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
在管理制度上,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
4、公务员的职业道德
2011年11月4日,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意见》要求,突出德在干部考核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德的考核结果体现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
《意见》强调,考核道德品行,主要考核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
同时,国家公务员局也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宣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对全体公务员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并把该培训列入公务员初任、任职和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
职业道德培训内容涵盖公务员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内容,且涉及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
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3月20日举行2012年春季开学典礼。
在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党的干部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保持思想纯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自觉遵守者、示范引领者和坚定维护者。
[内涵]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讲官德。
所谓官德,主要是指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
[深度分析]由于官员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特殊身份特殊,官德缺失就会在思想上、作风上都导致腐败,其危害不可估量。
无数事实早已反复证明,官德是官员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官德缺失往往是官员腐败的第一道溃口。
如今,官德不彰、权力失范的问题颇为突出,媒体曝光的形形色色缺德官员的各色“事迹”,令人揪心,刺激着社会的敏感神经。
有的官员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有的官生活腐化、情趣低下,有的官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日记门、艳照门、微博门、短信门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官德建设刻不容缓。
为官必须修德,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重视官德的养成。
古语云:
尔禄尔俸,民脂民膏;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儒家笃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众所周知,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五德”并提,彰显了官德修养的时代意义与时代要求。
事实上,很多官员出问题,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官德上。
从历史上看,官德水平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
表面上,官德只是官员个人修养层面上的道德问题,实质上更为重要的是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是法治缺位问题。
事实上,当下官德不彰,权力失范,其背后是权力制衡机制的严重缺失。
正如学者哈耶克所说,“制度决定官员的变形与扭曲”。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无德官员不敢轻易作恶;
而一个坏的制度,却能让天使变成魔鬼,将人性的恶无限放大。
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理应是道德的楷模,官员的官德理应比一般群众的道德水准更高。
官德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官德影响民德,影响社会风气。
官德水准提高了,群众的道德水准随之也会提高,社会风气因此得以净化,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得以提升。
官德良好,社会才能风清气正;
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德不良,上行下效,殃及整个社会风气。
官德问题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官员的道德修养决非官员个人的私事、小事,与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密切相关,官员的道德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
“官德”需要内在的修炼和培养,更需要外在的刚性监督制约机制。
良好“官德”的养成,除了各级官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外,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机制。
考核和培训固然重要,但都不是解决官德问题的治本之策。
唯有法治和监督,才是解决官德不彰问题的根本之道。
[措施]拿什么拯救官德?
拿法治拯救。
把权力关进笼子,关进法治的笼子,用法治来驯服容易恣意妄为的权力,用法治训诫官员群体恪守官德、遵纪守法,编织一张依法治权的法网。
道德和法律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刚柔相济的有机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要有机结合,依法治权和以德治官也要有机结合,不能把法律和道德两者割裂开来。
实践证明,法治更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和道德的盲区,更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和恒久性。
法治兴,则官德兴;
法治衰,则官德败。
拿什么拯救官德?
拿监督拯救。
编织一张权力监督的天网,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高度重视媒体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将官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曝光在阳光下,同时监督要见实效,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官员要坚决问责。
官员要有敬畏之心,没有监督就很难培养官员的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官员的道德水准就会滑坡,就容易恣意妄为和胡作非为。
监督,唯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守护住官德的防线。
官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既恪守道德又敬畏法律、接受监督的活生生的好人,是一种既弘扬道德又崇尚法治的好的制度造就的好人。
5、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
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
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
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
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
“这一目标振奋人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能够在今年全面实现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并且提前8年完成任务,十分不容易,这显示了中央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加快民生建设的决心。
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
去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680元,有5700多万人从中受益。
国家已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实现了基本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后,政府未来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到如何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均衡化上来。
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完成养老全覆盖的任务后,如何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问题,成为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
他指出,应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让同等学力、同等资历的企业人员能够享受到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同的养老待遇。
此外,还应该逐步缩小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让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金全民共享机制,将国家资源和国有资本产生的收益用于增加社保基金。
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管理总体情况不错,每年平均实现了9%以上的收益。
但也应看到,目前社会整体资金面比较紧张,很多企业面临融资难,一方面是大量资金躺在社保账户里,一方面是大量企业需要发展资金。
应打通瓶颈,在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社保基金首要的目标是安全,养老金是大多数人的养命钱,因此对于养老金入市必须慎之又慎。
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还在健全过程中,波动风险相对较大,需要慎重对待养老金入市问题。
在当前情况下,可以考虑划定一个比例,比如20%以下的养老金用于股市投资。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加大投资比例,既满足社会融资需求,又能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
6、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
实施结构性减税。
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其生存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据2011年中国企业调查系统调查显示,目前“停产”、“半停产”的中小企业约占15%—20%,约1/3中小企业主表示如果企业停产则退出“不干”。
为缓解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自2011年10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两次以小微企业为专题研究扶持其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也先后出台多项扶助措施。
根据近年来的调研发现,中小企业2008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2009年是没订单,2010年是用工荒,2011年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交织影响造成的生存困境。
如果说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那么2011年中小企业是最纠结的一年,特别是小微企业正面临多重困境:
第一,小微企业面临不断被压缩的利润空间。
生产原料和资源环境代价不断攀升,全方位的“高成本”和难以逃避的“高税费”两头挤压,利润微薄;
第二,小微企业陷入更为严重的融资困境,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第三,小微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用工荒,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造成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存困境的深层原因是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市场扭曲,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上游与下游的“两极分化”。
处于上游的“银根、地根、能源流、物流(路桥)”高度垄断,土地、资金、能源等关键性生产要素供应缺乏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处于产业下游的企业过度竞争,利润微薄。
二是实业与金融的“两极分化”。
实体企业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承受着持续攀升的成本压力,利润“比刀片还薄”,而靠息差“以钱生钱”的银行则利润大好。
三是供应链上的大企业强势和小微企业弱势形成的“两级分化”。
部分大企业借助强势竞争地位,故意拖欠中小企业的货款资金,小企业难以为继,往往成为“三角债”中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措施]缓解小微企业困境是保障经济后劲与活力的重要任务。
缓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不仅在于通过财税、金融政策为其“输血”,化解“燃眉之急”,更重要是要加快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
为此,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提升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要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小微企业,通过“减税、减费”等方式切实为企业减负,对其“少取多予”,帮助其轻装上阵。
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和导向作用,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其经营的市场风险。
二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平等使用信贷资源的融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形成“门当户对”的融资体系,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三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减少小微企业升级阻力。
同时,小微企业也要苦练内功,借助市场竞争淘汰机制的“倒逼”压力,变被动为主动,变“生存压力”为“转型动力”。
7、扩大内需
2012年2月16日出版的今年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重要文章: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2012年“两会”期间,扩大内需仍是热题之一,也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
【考点分析】扩大内需的作用与意义。
中国之前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特别是政府主导的投资。
政府靠卖地,发地方债来融资,然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