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专项专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0877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专项专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议论文专项专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议论文专项专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议论文专项专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议论文专项专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专项专练文档格式.docx

《议论文专项专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专项专练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专项专练文档格式.docx

”和珅答曰:

“一为名,一为利。

”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

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

这是在名前的淡定。

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

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

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5)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

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

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

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

“前方战事如何?

”他漫不经心地回答:

“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

”依旧从容安详。

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6)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

“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

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

“割头,痛事也,快事也;

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嵇康遭人陷害,临行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曲毕,叹息道: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7)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 

18.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分) 

答:

19.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

20.文章第(4)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1.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二、【2013年·

湖北省黄石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15——18题。

(10分)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⑪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

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

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

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

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

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⑫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

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⑬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 

甲 

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

有些同志坚持 

乙 

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

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

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

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

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

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⑭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

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

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

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

《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⑮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16.请仔细阅读第⑬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

17.请指出本文

(2)、(3)、(4)三段的论证方法。

18.本文与初三年级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三、2013年·

黑龙江省龙东市】 

【试题】阅读《读书声与强国路》一文,回答第19-22题。

(共9分) 

读书声与强国路 

陈晨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

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

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

②有数据显示,2011年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依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2年前的水平。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

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

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

③相传,犹太民族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会在书页上涂满蜂蜜让孩子舔食,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

这个民族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每年人均读64本书。

他们用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

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科学发明世界人均第一、世界上人均拥有论文发表量第一、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比例世界第一„„ 

④一位作家说过:

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

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

读书,带给人们文化。

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⑤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

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

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

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⑥鲁迅先生曾说: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

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选文有删改)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请为文章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21.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22.作为一名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

四、【2013年·

广东省汕头市】 

(二)(13分)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石雅彬

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

那么,幸福感是什么?

幸福从哪里来呢?

②尼采说过:

“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

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

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

”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

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

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

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

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

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

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

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

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

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

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

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

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希望再创佳绩;

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

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

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

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

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

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 

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11.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5分)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

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

“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12.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

而有的人却会感 

到失落、痛苦”?

五、【2013年·

甘肃省兰州市】 

【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5题。

(18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

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

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

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

“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

“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2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4分) 

2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

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

“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24. 

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25.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六、【2013年·

四川省成都市】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

经营好你的人生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即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②贝尔纳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有道题是:

“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

”结果在成千上万份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

他的回答是:

“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③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

有的同志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因为不切实际,非但实现不了,反而带来不少副作用。

明明自己只能挑八十斤的担子,却偏要挑两百斤,结果可想而知。

殊不知,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④确立好人生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⑤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正像生意场上有的人总想“空手套白狼”一样,对待人生也想不劳而获,也许还曾侥幸得逞过,但是在长长的一生中,若是抱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必然要吃苦头的。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

人生犹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

“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

”当有人问研制出世界首创掌上产品的中山名人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是哪个院校毕业的,他笑着说:

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就是汽车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⑥在当今社会,不劳而获无异于痴人说梦,守株待兔只会遭人耻笑,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试想连鲁迅都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何况我等这样的普通人!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试着让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变得更重吧。

⑦人世间,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

因此,多一点经济头脑,多一点经营意识,使你的人生趋利避害,良好经营,赢得丰厚的收益,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门经济学课程。

(有删改) 

9.从全文来看,围绕“经营好你的人生”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2分)

10.第②段中举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道理?

11.第⑤段作者在提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这一观点后,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12.除了文中所讲的“踏实努力”这一“砝码”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充当人生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呢?

请联系生活,试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12.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举例略。

(开放性试题,联系生活实际,符合题意即可。

七、【2013年·

福建省福州市】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11分) 

一切皆有可能 

顾成娟

①水能流向天空吗?

答曰:

绝对不可能!

可是,天上的彩云却正是地面流向天空的水,当水变成气体,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

人生不也这样吗?

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升腾之日,一切皆有可能。

②一个小学即辍学、靠帮人推磨换书看的放牛娃,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吗?

在一般人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正是50年前的那个放牛娃。

③一个高考数理化三科总成绩不足100分、复读都没有学校肯要的落榜生,他会成为著名的记者和节目主持人吗?

一般人看来也不大可能,但是,如今大红大紫的孟非正是当年的那个落榜生。

④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总是同诸多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因而其发展就具有多种可能性。

丘吉尔说:

“一个人活得愈长,他就愈能认识到一切取决于机会,任何人哪怕只回顾一下十年前的经历,他就会看到,某些看似毫不重要的细节实际上都左右了他的全部命运和前程。

”世界充满偶然性,也充满奇迹,奇迹正是偶然性的表现。

⑤一粒沙子偶然进入蚌中,想不到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

一粒种子偶然遗落在石缝间,想不到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

一滴水偶然被阳光蒸发,想不到成为自由飘动的云。

一切皆有可能,世间充满偶然。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偶然;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偶然;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偶然。

偶然充满魅力,偶然创造神奇!

⑥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那我们就等天上掉馅饼吧!

⑦不!

一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

偶然进入蚌中的沙,若拒绝磨砺,不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

偶然遗于石缝的种子,若无韧如磐石之志,不会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

偶然被蒸发的水,若惧怕颠簸,也不会成为自由飘荡的云。

没有“踏破铁鞋”的痛苦,哪能体验到“全不费工夫”的快乐?

没有“众里寻他千XX”的艰辛,又岂能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⑧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株小草,但一切皆有可能的自信会助你长成参天大树;

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朵无名的花儿,但一切皆有可能的付出会助你将来艳压群芳。

朋友,一切皆有可能,我辈当努力。

12.文章开头从水能流向天空的现象说起,有哪些作用?

请写出两点。

(1) 

(2) 

13.本文②③两段,列举了 

和孟非从高考落榜生成为著名的记者、节目主持人两个事例,证明了 

这一中心论点。

14.本文⑥⑦两段,先否定了等待天上掉馅饼的错误思想,接着,进一步指出“ 

”,使议论有了层次上的深入。

八、【2013年·

湖北省咸宁市】 

【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12分) 

浅谈态度姜以刚

①一群蚂蚁为了挪动一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