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制度Word格式.docx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管理制度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草拟、制定、修改控制院内感染规范、院内感染的措施及有关规章制度。
2)组织讨论并决定建立感染控制的监测方法。
3)研究院内感染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奖惩办法及控制感染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
4)负责对控制感染管理人员、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3、预防院内感染措施:
1)各科室加强对院内感染的控制,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消毒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2)负责对全院的消毒技术指导和监督工作,按时对临床科室进行消毒液及物体表面的监测,对急诊室、抢救室、观察室、手术室、供应室、门诊手术市、新生儿病室、产房、换药室、治疗室、注射室、无菌间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按规定表格填写并做好记录。
3)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各类物品均应按无菌、清洁、污染分类定位放置,无菌物品应有明显标记,并注明物品名称、检测打包者姓名、灭菌器编号、批次号、消毒日期和失效日期,无菌包外有3M胶带,包内有化学指示卡,高压灭菌锅每月一次生物监测,并做好记录。
4)注射必须一人一针一管,用后的医疗垃圾分类放置有供应室统一回收送暂存点集中焚烧。
凡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污染的敷料应当全部烧毁。
5)做好终末消毒,凡出院、转院及死亡病人的床旁及区域必须用消毒药液擦洗或喷撒。
6)严格执行手术室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细致、轻巧、准确。
合理使用抗生素,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各种并发感染。
7)各科室如出现院内感染病例,应当及时向院感科报告;
如在短期内出现出现院内感染病例增加,院感科要及时向院内感染管理小组汇报,院内感染管理小组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三、院内感染监测制度
1、对高危区如手术室、口腔科、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2、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
3、对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4、对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每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月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
5、对无菌物品,每半年作一次无菌检验。
6、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
四、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1、产房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确。
2、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换产房的工作衣、帽、口罩、鞋;
手术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作好职业防护。
除参加接产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3、产房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室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操作台面三次,地面湿式清扫三次;
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
自然通风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每月定期做空气、物表等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作好登记。
4、产妇进入分娩室必须更衣、帽、鞋,作到橡胶垫、臀垫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立即用消毒液浸泡,刷洗晾干后再到供应室灭菌后再用。
无菌产包一经打开超过1小时未用者必须重新更换。
5、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擦拭,然后才能重复使用。
6、器械清洗室应具有洗涤池。
7、助产器械包内备断脐专用剪及无菌纱布、棉签、无菌手套等,禁止断脐器械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
新生儿吸痰管一婴一管一用一灭菌;
可重复使用的新生儿复苏设备,每次使用后要进行消毒或灭菌;
吸引器、吸引瓶及吸引管等以及手术后的手术器械应及时清洗干净后,送消毒供应室统一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
8、各类物品如体温表、毛刷、洗手桶等,均按常规进行浸泡消毒处理。
持物筒、持物镊、敷料缸、器械盘等冲洗用品,每周进行二次压力蒸汽灭菌;
消毒液按规定时间进行更换。
9、接生后所产生的医疗垃圾,必须按照《xx市人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避免回流社会。
五、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1、供应室周围环境应整洁,无污染源。
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路线采用强制通过的方式,不准逆行。
严格区分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流水操作不逆行。
消毒与未消毒物品须严格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各个区域有专用抹布和拖把,不得交叉使用。
2、工作人员操作前后认真洗手;
必须熟练掌握各类物品的消毒、洗刷、清洁和灭菌的方法程序和质量要求以及各类物品的性能、保养方法和使用范围。
3、供应室工人必须经培训后方可上岗,消毒员应持有上岗证。
4、供应室内保持清洁、整齐,墙上无灰尘、霉点、裂缝、蜘蛛网。
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各个工作室内物体表面一次,地面用消毒液拖地,每周一次大扫除。
5、无菌物品收发、污染物品的接收,均应有单独窗口和专职人员。
6、送回供应室的医疗器械,必须先用多酶液浸泡后再洗净擦干,经高压蒸气灭菌后备用。
7、下收下送配有专人分别负责无菌物品的发送、污染物品的接收。
下送车有明显标志,每次收发回来应用消毒液擦拭下送车,每周用消毒液彻底擦拭。
8、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使用时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必须每锅进行;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进行B-D试验,排气系统正常方可使用;
生物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所有的监测必须作好详细记录,资料保存3年。
9、已灭菌物品应立即存放于无菌间。
无菌室应干燥通风,排气扇向外排风,室内、柜内清洁,无积灰。
10、进入无菌室前要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
11、无菌物品接收时,应检查无菌包标记是否完整、包布是否清洁干燥。
12、灭菌合格物品必须有明确的灭菌标识和有效期,专室专柜存放,并且有效期不得超过七天。
过期或有污染可疑的必须重新灭菌。
13、无菌室每天空气消毒两次,每次60分钟,并有记录。
14、供应室室内组装间、无菌间必须每月做空气监测一次;
各区域的物表、工作人员的手必须每月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
所有的监测必须作好详细记录,资料保存3年备查。
15、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须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无菌室单独存放,并严格按照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办法实施管理。
16、一次性输液器使用后先剪下针头部分,用含有效氯1000mg/L(1:
50)的消毒液浸泡60min以上,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内。
17、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用毁形器进行毁形,然后用含有效氯1000mg/L(1:
50)的消毒液浸泡60min以上,即可回收;
没有接触人体的一次性注射器毁形后即可回收。
18、明确没有污染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如输液袋(瓶)、配制药物的针筒等,使用后不需要浸泡消毒,毁形后即可回收。
19、科室与供应室对一次性无菌输液器、注射器实行一对一调换制度,科室使用后应加强管理,严防人为流失。
20、保持工作拖鞋清洁,每天清洗一次。
21、待产室和分娩室等的卫生用具分室专用,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22、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装袋,封闭运送。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进行消毒毁形送固定地点无害化处理。
六、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使用原则:
1、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2、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3、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4、密切注意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5、根据药代动力学特性,严格选药和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二)抗生素的管理:
1、医生应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各种知识,根据药物的适应症状,药代动力学,药敏实验,合理选用。
2、护士应了解各种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3、药房应建立抗生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具体落实定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生素的信息,以供临床选药参考。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规则:
1、病毒性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2、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针对性的选用抗生素。
3、联合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临床指征。
4、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局部用药。
5、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预防用药。
七、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工作人员
1、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数量,私人物品一概不得进入无菌区。
面部、颈部、手部有感染者不得进人手术室。
上呼吸道感染者,如必须进入手术室时,应戴双层口罩。
2、凡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更换手术衣裤、鞋、帽、戴口罩,头发、内衣领及袖边、裤边不得外露;
外出必须穿外出衣鞋。
手术完毕,衣裤、鞋等须放到指定地点。
3、手术室一切物品概不外借,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4、手术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二)清洁与消毒
1、手术室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拖布及一切卫生用品要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
2、每周彻底清扫手术间一次。
室内物品全部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
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3、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器械车、升降台、麻醉桌、无影灯、窗台等。
保持地面、桌面、墙壁及手术间各种物品清洁,无尘,无血迹。
4、手术完毕及时打扫手术间,桌面、地面,物品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并行空气消毒。
5、每月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一次,空气、手、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一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再次复查。
6、无菌与有菌物品分开放置。
无菌物品由专室或专柜保存,并有明显灭菌标记及灭菌日期。
无菌物品一经开封不得超过24小时。
干式无菌持物钳有效时间为4小时,并注明开封日期及时间。
7、手术间使用原则为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特殊感。
污染手术应在专用手术间进行。
手术开始后,各手术台的一切物品不得交叉使用。
8、手术台上的各种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压力蒸汽或环氧乙烷),使用前必须经两人核查灭菌日期或灭菌标志。
9、手术室平车内外不得交叉使用。
10、凡污染敷料、废弃组织等应放在黄色防渗漏塑料袋内,集中焚烧处理。
(三)特殊感染手术终末消毒措施
特殊感染患者手术,各科室应提前与手术室联系,并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名称,以便于合理安排手术。
处理原则:
严密隔离,选用敏感的消毒液;
先行预消毒,后清洗、灭菌,必要时行双灭菌。
1、澳抗阳性手术处理
(1)手术间挂隔离标志,专用消毒物品及浸泡桶,门口备隔离鞋套。
(2)严禁参观手术。
(3)手术人员要穿手术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手术衣,戴双层手套),不得随意出入手术间,室内外设两名巡回护士,所需物品均由室外护士传递。
(4)术后处理:
①被服和布类敷料:
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标记,送洗衣房处理。
②器械、吸引器瓶:
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后清洗。
③一次性物品及废弃物品:
放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标记,焚烧处理。
④手术间地面、桌椅、器械台、手术床等用消毒液擦拭,空气消毒机消毒2小时。
2、特殊感染(绿脓杆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和气性坏疽等患者手术的处理
(1)同澳抗阳性手术处理。
(2)手术应在其他手术完毕后开始,手术前将非手术用物移至室外,术毕房间消毒密闭l2小时后方可开放,进一步处理。
其他术后处理同4。
八、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操作前后必须洗手。
2、医生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口腔器械盘(镊子、口镜、探针)、注射器、口杯、手套、吸托器均为一次性使用,用后统一回收无害化处理。
4、手机头、超声波治疗头一人一用一消毒。
5、钻针、拔罐针、洗髓针、根管锉等,一人一机一消毒。
6、口内器械(充填器、针柄、成形夹)、口外器械(剪子、拔牙钳、凿子、挺子)、修复用托盘等均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清洗——灭菌。
7、方纱布、棉球、缝合针等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8、无菌持物钳采用干式保存,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有污染随时更换。
9、漱口盂保持清洁,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刷洗。
10、诊室工作台面、地面等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11、诊室空气每日紫外线灯消毒,每月监测并记录。
12、高压蒸汽灭菌锅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13、废弃敷料一律焚烧处理。
九、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工作人员要着装整齐上岗,操作前后要洗手。
2、严格区分工作区与生活区,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工作台面、地面。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有关操作规程。
4、废弃的标本,如尿、胸水、腹水、脑脊液、关节腔液等每100ml加漂白粉5克搅匀后作用2-4小时倒入厕所或粪池内,痰、脓、血、粪及其他固形标本,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每日专人回收焚烧处理。
锐器放人防渗漏容器内进行焚烧。
5、用后的玻璃器皿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4小时,再清洗干净、烘干。
6、细菌室用过的一切有菌物品均高压灭菌后再洗刷。
一次性使用的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双扎口送焚烧。
7、无菌生理盐水应24小时更换。
8、工作间每天通风,空气用紫外线灯行消毒。
碘伏、酒精应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应保持密闭。
9、化验报告单消毒后再发出。
10、菌种、毒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1、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汇报。
十、针灸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一次性针灸针在有效期内使用。
2、一次性针灸针用后,医院统一回收焚烧处理。
3、无菌持物钳干式保存,每4小时更换1次,并注明起用日期和时间。
4、医务人员每次针灸治疗后认真洗手,接触特殊传染病患者用75%酒精消毒双手。
5、消毒液每天现配现用,保持有效浓度
十一、换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换药室的清洁、一般物品及室内消毒制度同治疗室。
2、器械使用后先用消毒液浸泡,再刷洗、擦干送供应室高压灭菌。
3、各种治疗、护理、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感染性的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4、一切废弃敷料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密封焚烧处理。
5、每月大扫除,并做空气培养一次。
菌落计数≤500cfu/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