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0509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14 大小:34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4页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4页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4页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4页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Word格式.docx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Word格式.docx(2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Word格式.docx

8

GJW-03-QZD-008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数据审核规则

9

GJW-03-QZD-009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数据发布和共享

要求

10

GJW-03-QZD-010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11

GJW-03-QZD-011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采样系统技术要求

12

GJW-03-QZD-012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气态污染物(SO2、

NO2、O3、CO)分析仪技术要求

13

GJW-03-QZD-013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颗粒物(PM10和

PM2.5)分析仪技术要求

14

GJW-03-QZD-014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多功能校准器技术

15

GJW-03-QZD-015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零气源技术要求

16

GJW-03-QZD-016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臭氧传递仪器技术

17

GJW-03-QZD-017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技术

18

GJW-03-QZD-018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技术

第2页,共2页

19

GJW-03-QZD-019

紫外荧光法SO2分析仪操作规程

20

GJW-03-QZD-020

化学发光法NO-NO2-NOx分析仪操作规程

21

GJW-03-QZD-021

气体滤波相关红外吸收法CO分析仪操作规

22

GJW-03-QZD-022

紫外光度法O3分析仪操作规程

23

GJW-03-QZD-023

β射线法颗粒物监测仪操作规程

24

GJW-03-QZD-024

微量振荡天平法颗粒物监测仪操作规程

25

GJW-03-QZD-025

零气发生器操作规程

26

GJW-03-QZD-026

动态气体校准仪操作规程

27

GJW-03-QZD-027

臭氧传递标准操作规程

28

GJW-03-QZD-028

开放光程SO2、NO2和O3分析仪操作规程

29

GJW-03-QZD-029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检修和仪器报

废操作规程

30

GJW-03-QZD-030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自动监测

手工比对技术规定

31

GJW-03-QZD-031

环境空气中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核查方法

32

GJW-03-QZD-032

环境空气中颗粒物(PM10、PM2.5)自动监测

现场手工比对核查方法

码:

第1

页,共

文件编号:

次:

2016

版,第

次修订

文件名称: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城市点布设及管理规程

1.目的

为规范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的布设,明确点位增加、变更、撤消要求,规定点位管理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的布设、增加、变更、撤消、审批等管理。

3.点位布设

3.1定义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是以监测城市建成区的空气质量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目的而设置的监测点,参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其设置的最少数量由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确定。

每个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代表范围一般为半径500米至4千米,有时也可扩大到半径4千米至几十千米(如对于空气污染物浓度较低,其空间变化较小的地区)的范围。

可简称城市点。

3.2点位数量要求

各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的最少数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按建成区城市人

口和建成区面积确定的最少监测点位数不同时,取两者中的较大值。

表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设置数量要求

建成区城市人口(万人)

建成区面积(km2)

最少监测点数

<25

<20

25~50

20~50

50~100

100~200

200~300

200~400

>

300

400

按每50~60km2建成区面积设1个监测点,并且不少于10个点

第2

3.3布设原则

城市点的布设要保证点位具有代表性、可比性、整体性、前瞻性和稳定性的原则,其中代表性、可比性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1)代表性: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水平和变化规律,客观评价城市、区域环境空气状况,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满足为公众提供环境空气状况健康指引的需求。

(2)可比性:

监测点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各个监测点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3)整体性: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应考虑城市自然地理、气象等综合环境因素,以及工业布局、人口分布等社会经济特点,在布局上应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的空气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从整体出发合理布局,监测点之间相互协调。

(4)前瞻性:

应结合城乡建设规划考虑监测点的布设,使确定的监测点能兼顾未来城乡空间格局变化趋势。

(5)稳定性:

监测点位置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应变更,以保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

可比性。

3.4布设要求

(1)位于各城市的建成区内,并相对均匀分布,覆盖全部建成区。

(2)采用城市加密网格点实测或模式模拟计算的方法,估计所在城市建成区污染物浓度的总体平均值。

全部城市点的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应代表所在城市建成区污染物浓度的总体平均值。

(3)城市加密网格点实测是指将城市建成区均匀划分为若干加密网格点,单个网格不大于2km×

2km(面积大于200km2的城市也可适当放宽网格密度),在每个网格中心或网格线的交点上设置监测点,有效监测天数不少于15天。

(4)模式模拟计算是通过污染物扩散、迁移及转化规律,预测污染分布状况进而寻找合理的监测点位的方法。

(5)拟新建城市点的污染物浓度的平均值与同一时期用城市加密网格点实测或模式模拟计算的城市总体平均值估计值相对误差应在10%以内。

第3

(6)用城市加密网格点实测或模式模拟计算的城市总体平均值计算出30、50、80和90百分位数的估计值;

拟新建城市点的污染物浓度平均值计算出的30、50、80和90百分位数与同一时期城市总体估计值计算的各百分位数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

4.点位的增加、变更和撤消

因城市区域变化、点位周边环境变化等原因,现有点位不能满足点位布设原则、布设要求,或者不能承担监测任务时,可以进行点位的新增、变更、撤消。

4.1点位增加、变更、撤消条件

(1)因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或行政区划变动,导致现有城市点已不能全面反映城市

建成区总体空气质量状况的,可增设点位。

(2)因城市建成区建筑发生较大变化,导致现有城市点采样空间缩小或采样高度提

升而不符合点位布设要求的,可变更点位。

(3)因城市建成区建筑发生较大变化,导致现有城市点采样空间缩小或采样高度提

升而不符合点位布设要求的,可撤消点位,否则应变更点位。

4.2点位的增加增加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应遵守下列要求之一:

(1)新建或扩展的城市建成区与原城区不相连,且面积大于10km2时,可在新建

或扩展区独立布设城市点;

面积小于10km2的新、扩建成区原则上不增设城市点。

(2)新建或扩展的城市建成区与原城区相连成片,且面积大于25km2或大于原城市点平均覆盖面积的,可在新建或扩展区增设城市点。

(3)按照现有城市点布设时的建成区面积计算,平均每个点位覆盖面积大于25km2

的,可在原建成区及新、扩建成区增设监测点位。

4.3点位的变更

变更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应遵守下列具体要求:

(1)变更后的城市点与原城市点应位于同一类功能区。

(2)点位变更时应就近移动点位,点位移动的直线距离不应超过1000m。

(3)变更后的城市点与原城市点位平均浓度偏差应小于15%。

第4

4.4点位的撤销

撤销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应遵守下列具体要求:

(1)在最近连续3年城市建成区内用包括拟撤消点位在内的全部城市点计算的各

监测项目的年平均值与剔除拟撤消点后计算出的年平均值的最大误差小于5%。

(2)该城市建成区内的城市点数量在撤消点位后仍能满足本标准要求。

5.点位的管理

5.1点位级别

(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共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分别由同级环境主管

部门负责管理。

(2)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的管理,省、市、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本级城市点的管理。

(3)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将下级城市点调整为上级城市点。

(4)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方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及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可申请增加、变更和撤消上级城市点,并报点位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5.2点位管理要求

(1)城市点的增加、变更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①在对拟选点位实际监测的基础上,编制点位增加(变更)技术报告。

②召开点位增加(变更)技术论证会。

③提交点位增加(变更)申请,报点位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2)城市点撤消时,参照上述程序进行。

5.3点位信息

城市点应在站房外醒目位置标明点位信息,内容包括:

城市名称、所在区域、点位

类别(城市点)、级别(国家、省等)、经纬度、监测项目、管理部门。

5.4档案管理

每个城市点应建立点位档案,包括下列资料:

第5

(1)点位布设或增加(变更、撤消)技术报告。

(2)专家论证意见。

(3)点位审批意见。

(4)点位信息表(含周边环境八方位图)。

(5)仪器设备一览表。

(6)仪器设备检定证书或量值溯源证明。

(7)防雷检测证书。

(8)仪器设备技术验收报告。

(9)仪器设备说明书、作业指导书。

(10)每年仪器设备运维记录和质控记录。

6.质量控制

(1)城市点布设和点位增加时采用加密网格和模式模拟方法筛选备选点位,拟建点位与备选点位比例不低于1∶3。

(2)拟新建城市点的污染物浓度的平均值与同一时期用城市加密网格点实测或模式模拟计算的城市总体平均值估计值相对误差应在10%以内。

(3)因建城区扩大而增加城市点时,可优先选择建设区域内现有的区域点。

(4)变更后的城市点与原城市点位平均浓度偏差应小于15%。

7.引用标准

7.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HJ664—2013)

8.相关记录

8.1GJW-04-2016-YS-QZD-00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信息表

8.2GJW-04-2016-YS-QZD-00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仪器设备一览表

第1页,共7页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监测点位周边环境和采样口位置及

站房内外环境技术要求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点位周边环境和采样口位置及站房内外环境技术要求

为明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点位内外和采样口环境的相关要求。

适用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中城市点站房内外环境。

3.监测点位周边环境

3.1监测点位置要求

(1)监测点位置的确定应首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采用间断性的监测,对本地区空气污染状况有粗略的概念后再选择监测点的位置,点位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监测点的位置一经确定后应能长期使用,不宜轻易改变,以保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2)监测点位周围(附近1000m内)土地使用状况应相对稳定,应尽量选择在规划

建设完成的区域,在相对长时间内不能有新工地出现。

(3)点式监测仪器采样口周围,监测光束附近或开放光程监测仪器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不能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

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为该障碍物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高度差的两倍以上,或从采样口至障碍物顶部与地平线夹角应小于30°

(4)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保证270°

以上的捕集空间,如果采样口一边靠近建筑物,

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180°

以上的自由空间。

(5)监测点周围环境状况相对稳定,所在地质条件需长期稳定和足够坚实,所在地点应避免受山洪、雪崩、山林火灾和泥石流等局地灾害影响,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障。

(6)监测点附近无强大的电磁干扰,周围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和避雷设备,通信

线路容易安装和检修。

(7)监测点周围应有合适的车辆通道以满足设备运输和安装维护需要。

可以考虑将

第2页,共7页

监测点位设置在机关单位及其他公共场所时,在出现突发状况时,可及时赶到现场进行

处理。

(8)不同的功能监测点的具体位置要求应根据监测项目按相关技术规定确定。

区域点和背景点周边向外的大视野需360°

开阔,1~10km方圆距离内应没有明显的视野阻断。

3.2仪器采样口位置要求

(1)气态污染物采样口据地面高度应在3~15m范围内;

颗粒物自动监测采样口或监测光束离地面的高度应在3~20m范围内;

手工采样采样口离地面的高度应在1.5~15m范围内。

此处地面指该监测点所处区域人群正常活动所处的地平面。

(2)对于路边交通点,其采样口离地面的高度应在2~5m范围内。

(3)在保证监测点具有空间代表性的前提下,对于气态污染物若所选监测点位周围半径300~500m范围内建筑物平均高度在25m以上,无法按满足

(1)、

(2)条的高度要求设置时,其采样口高度可以在20~30m范围内选取。

颗粒物监测仪器点位周围半径300~500m范围内建筑物平均高度在20m以上,无法按满足

(1)、

(2)条的高度要求设置时,其采样口高度可以在15~25m范围内选取。

(4)在建筑物上安装监测仪器时,监测仪器的采样口离建筑物墙壁、屋顶等支撑物表面的距离应大于1m;

对于颗粒物仪器若支撑物表面有实体围栏,采样口高度应高于实体围栏至少0.5m以上。

(5)使用开放光程监测仪器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时,在监测光束能完全通过的情况下,允许监测光束从日平均机动车流量少于10000辆的道路上空、对监测结果影响不大的小污染源和少量未达到间隔距离要求的树木或建筑物上空穿过,穿过的合计距离,不能超过监测光束总光程长度的10%。

(6)当某监测点需设置多个采样口时,为防止其他采样口干扰颗粒物样品的采集,颗粒物采样口与其他采样口之间的直线距离应大于1m。

进行比对监测时,若参比采样器的流量≤200L/min,采样器和监测仪的各个采样口之间的相互直线距离应在1m左右;

若参比采样器的流量〉200L/min,采样器和监测仪的各个采样口之间的相互直线距离应

第3页,共7页

在2~4m左右;

若使用高真空大流量采样装置进行比对监测,其相互直线距离应在3~4m。

(7)对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采样口周围至少50m范围内无明显固定污染源,为避免车辆尾气等直接对监测结果产生干扰,采样口与道路之间最小间隔距离应按下表的要求确定:

道路日平均机动车流量

(日平均车辆数)

采样口与交通道路边缘之间最小距离(m)

PM10、PM2.5

SO2、NO2、CO和O3

≤3000

3000~6000

6000~15000

45

15000~40000

80

60

≥40000

150

100

(8)开放光程监测仪器的监测光程长度的测绘误差应在±

3m内(当监测光程长度

小于200m时,光程长度的测绘误差应小于实际光程的±

1.5%)。

(9)开放光程监测仪器发射端到接收端之间的监测光束仰角不应超过15°

4.监测站房及站房内部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站房的建设和内部设计应满足《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范》(HJ193-2013)和《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范》(HJ655—2013)中“5.2监测站房和辅助设施”相关要求。

4.1外部环境

温度:

-40℃~+80℃。

相对湿度:

5%~99%。

太阳辐射强度:

总辐射强度1.12×

(1±

10%)kw/m²

大气压力:

70~106kPa(海拔高度不超过5000m)。

振动:

正弦稳态振动,频率:

2~200Hz,加速度:

10m/s²

,位移3mm。

第4页,共7页

抗震水平:

烈度8级。

4.2内部环境温度:

15~35℃。

≤85%。

大气压:

80~106kpa。

站房视环境条件安装温湿度控制设备(空调、暖气、除湿器),保证监测仪器运行时,站房内温度控制在要求范围内,空调应具备来电自启动功能,应安装有温湿度和大气压传感显示装置,并可将相关数据传输至服务器。

4.3站房面积

站房面积应能够容纳所规划涉及的监测仪器,预留工作人员操作和仪器维修的空间,并要考虑缓冲间、空调、消防、通讯设施等空间需求,站房面积应在15m2以上为宜。

4.4站房房顶

新建监测站房房顶应为平面结构,坡度不大于10°

,房顶安装防护栏,防护栏高度不低于1.2m,并预留采样总管安装孔,且需预先设置有用于固定采样装置的辅助物件。

在北方地区应考虑在站房上设架钢丝板防滑通道,以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维护的便利。

4.5站房高度

站房室内地面到天花板高度应不小于2.5m,且距房顶平台高度不大于5m。

4.6站房结构

站房为无窗或双层密封窗结构,有条件时,门与仪器房之间可设有缓冲间,以保持站房内温湿度恒定,防止将灰尘和泥土带入站房内。

采样装置抽气风机排气口和监测仪器排气口的位置,应设置在靠近站房下部的墙壁

上,排气口离站房内地面的距离应在20cm以上。

4.7防护说明

第5页,共7页

站房应有防水、防潮、隔热、保温措施,一般站房内地面应离地表(或建筑房顶)

有25cm以上的距离。

站房应有防雷和防电磁干扰的设施,防雷接地装置的选材和安装应参照《通信局

(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YD5098—2005)标准的相关要求。

站房应满足防盗及抗破坏要求,站房墙体上的开孔应具有防人钻措施。

站房和房门应具有抵御使用小工具如螺丝刀、钳子或锤子等进入内部的能力,抵御时间不小于30分钟。

4.8负荷说明

(1)站房顶板载荷

监测站房应配备通往房顶的Z字型梯或旋梯,房顶平台应有足够的放置参比方法比对监测的空间,满足比对监测的需求,房顶承重要求大于等于250kg/m2。

(2)雪载荷

站房顶板应能承受不小于1kN/m2的均布载荷,可用于北方积雪环境的站房。

(3)站房抗风载荷站房应能承受风速45m/s的风荷载。

(4)门载荷

门开启时,应有限位固定装置,门、门铰链应能承受0.6kN的载荷,作用时间30

分钟。

4.9噪声及密闭性

在完成站房及内部设备安装调试后,站房正常工作时对外界影响噪声(距离站房

1.5m处)小于等于60dB。

站房除通风口外应密闭,防护等级应达到《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2008)中IP55级的要求。

在房门关闭、孔口遮蔽的情况下,不应有外部光线漏入房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