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256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docx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docx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

目录

引言----------------------------------------------------1

一、高加林悲剧人生----------------------------------------1

(一)高加林的爱情悲剧-------------------------------------1

1、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2

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4

(二)高加林的事业悲剧------------------------------------5

二、高金林悲剧人生原因分析--------------------------------7

(一)高加林性格悲剧--------------------------------------7

1、他自尊又自卑--------------------------------------8

2、他勤劳朴实又虚荣------------------------------------9

3、他勇敢又懦弱-----------------------------10

4、他自私又功利--------------------------------------10

(二)社会悲剧------------------------------11

1、旧的传统习惯和封建残余势力----------------------------11

2、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12

3、不正之风-----------------------------------------12

三、高加林悲剧事件的现实意义-----------------------------14

(一)高加林悲剧对国家的现实意义------------------14

1、打破城乡二元机制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14

2、反腐倡廉,消灭不正之风-------------------------------15

(二)高加林悲剧对个人的现实意义-----------------------------15

1、苦难意识------------------------------------------15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选择-------------------16

结语----------------------------------------------------16

注释----------------------------------------------------18

参考文献------------------------------------------------19

致谢----------------------------------------------------20

 

前言

路遥,男,汉族,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原名王卫国。

路遥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陕西农民作家,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其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众多,主要有:

《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风雪腊梅》、《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夏》、《姐姐》等。

《人生》发表于1982年,以陕北高原改革时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高中毕业后的高加林从土地中来,离开土地,又重回土地,构成了他从起点绕一圈又回到起点的循环人生,而我在这里选择《人生》,选择高加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遥在《人生》的开题中所引用的柳青的那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是我们这个年龄阶段最为生动的让人生写照,这里的喜怒哀乐最为触动我们的心灵,我们与高加林同在,又似乎我们就是生活中的他的写照,彼此对视,看到的最多的是那隐藏在贫困苦难身躯下的充满不平与斗志的闪亮眸光,由此,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上的纠结与抉择也正是我们奋斗道路的缩影,前人失脚,后人把滑,高加林悲剧人生的经验教训恰恰为我们敲响警钟,指导我们怎样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书写辉煌人生。

1、高加林悲剧人生

(一)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人生》中主要写了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两位女性的感情纠葛,且两段感情都以悲剧告终。

“从纯粹意义上说,真正的爱情是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互融的默契,是排开其他一切外在因素的神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缘分。

”从这个意义与角度来讲,在这两场无疾而终的恋情中,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其实他们都没有遇到真正的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都掺杂有太多纯真感情以外的因素,不管这些因素是否关乎利益,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悲剧结局的促成因子。

而刘巧珍和黄亚萍又有两个共同的身份:

一、精神的抚慰品;二、工具。

我们就以高加林为主线,以刘巧珍和黄亚萍的两个共同身份为拓展点来分析一下他们的爱情。

1、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刘巧珍是在高加林的人生低峰期来到了他的身旁。

此时的高加林,继大学考试失败后又被村里“大能人”大队书记高明楼的没有能力的小儿子三星顶替了民办教师的职位,这让他“通过考试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到那时,再努力,争取做更好的工作”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他正经历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暗恋了高加林多年的刘巧珍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隐藏了多年的情愫,高加林的在不幸遭遇下重当农民,这让巧珍以往觉得自己配不上知识分子加林的自卑感有了很大的缓解,在家林羞愧难当卖馍的时候,她勇敢的站出来替高加林卖馍并向高加林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高加林可以说是在仓促之下被动的接受了巧珍大胆勇敢的爱情,在他一无所有、心灰意冷的时候,这位村里的“二能人”刘立本的漂亮的像花朵一样的二女子,这位善良、温柔、纯真、朴实的姑娘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还很是不成熟、没有过婚恋经验的高加林错误的理解了爱情,在冲动之下被以感动、感激居多的情感冲昏了头脑回应了巧珍的感情,开始了这段从一开始就不纯正不平等的恋情,但很快他的不成熟、不果断就体现出来,在与巧珍分别进了村子以后他即刻懊悔起来,“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的当农民了······”。

高加林可能会陶醉于这爱情里的柔情蜜意,但他内心对巧珍真正的感情是很少的,巧珍是高加林在人生低峰期的精神抚慰品,在封闭落后的高家村,有文化有知识的高加林是找不到知音的,老实本分的父母根本不能理解他,唯一能说上话的德顺爷爷也不能完全理解他,不能认可他的人生追求,在这里,高加林是苦闷的、孤独的,他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城市人不接纳他,而他又放不下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孤傲也不甘心做一位本本分分的农民,而巧珍在这时带着她的温柔她的体贴来到高加林身边,她所给予高加林的是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般的包容与呵护,她对于高加林的情感始于一种寻找男子汉的欲望,人对于自己渴望而不可得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拗的感情,不可得的距离加深了自己所渴望的东西的神秘感与完美度,高加林恰恰拥有巧珍一直所遗憾所渴望的东西——文化,在有文化的高加林面前,巧珍是自卑的,而高加林成为农民以后巧珍觉得两人的地位平等了才开始了大胆的追求,巧珍对高加林的感情充满着中国传统小女子对于心上人的迷恋、仰慕与敬仰,这导致了两人在恋情中地位的不平等,巧珍一味的体贴与付出,高加林一味的接受与享受,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利用巧珍纯洁的爱情来缓解自己在人生低峰期焦躁忧虑的精神情绪,用对巧珍的征服、巧珍对他的温顺与无条件服从来寻找男子汉的自尊与自信,来确立自己的价值与地位,减少人生低峰期的虚无感。

在高家村这个封闭落后的城郊小山村,刘巧珍是高加林在现有情况下的最佳选择,是人生与命运所给予他的最大范围内可供选择的最为优秀的姑娘,是他农村生活圈中最为出色的姑娘,她虽然没文化,但她漂亮、温柔、体贴、善良,而且她是村里“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子,这也让高加林对巧珍的感情带有了很大的挑战和炫耀成分,“对高加林来说,他做出这个决定,是对他所憎恨的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也是对傲气十足的‘二能人’的报复和打击!

”,“让一村满川的庄稼人看看吧!

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著名的‘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正像一只可爱的小羊羔一般,温顺的跟在他身边!

”。

高加林顺理成章的把巧珍对他的恋慕当成了疗治伤痛、抚慰心灵的良药和挑战农村传统力量的工具,而他的内心深处根本没有为两人的未来做过认真的长远的打算,在潜意识里,他离开农村成为一个城里人的追求没有变,他一直以事业为中心在追求更为远大的目标,而巧珍就是一位本分的农村姑娘,小农思想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她的理想就是找一个有文化的丈夫然后结婚生子过和和睦睦、本本分分的小农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文化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她所能谈的都是村里的家长里短,根本不能像黄亚萍一样与高加林谈人生谈理想谈文学谈国家大事,两人在这份恋情中的各有所求是的他们的感情没有一个稳固的中心点,根本经不起任何波折与挑战,外界的一点点诱惑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大动荡,巧珍对于高加林来说正是像高加林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一样的存在,当他跌了跤的时候,巧珍那不顾一切的爱就像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一样给了他最大的温柔与极大的抚慰,但这片土地也正是高加林极力想摆脱的,是他在面对城市时所耻辱的存在,所以高加林面对这片土地、面对刘巧珍时是一种极矛盾的感情,他一直在极力的挣扎着摆脱这片背景获得新生,寻求一切的可能获得城市的认可,这种心理其实已经是在否定农村否定巧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抛弃。

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相比于刘巧珍,黄亚萍是一位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现代新女性”,她父亲是县武装部长和县委常委,可以说是出身高干家庭,家庭条件优越,她更是家里的独生女,被父母捧在手上护在心里,视为掌上明珠、小宝贝,她活泼开朗、聪慧、大方又不俗气,黄亚萍和刘巧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她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巧珍虽然是高家村“二能人”的女儿,但和黄亚萍相比她的家庭经济状况简直不值一提,跟不用说巧珍斗大个字都不识的教育状况,巧珍和高加林实际上没有太多心灵上的交流,她和高加林只能聊一些类似谁家生了母猪这样的家长里短,这正是高加林所努力想摆脱掉的,黄亚萍和高加林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是巧珍远远不能达到的,因此黄亚萍是高加林理想中的对象。

但是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爱情也不是纯粹的真正的爱情,在二人恋爱的过程中,黄亚萍的两个身份有了很明显的体现。

首先,城乡环境的变动使得高加林根据个人现实利益来选择在此时所适合他的伴侣,只有黄亚萍在此时才能满足高加林虚荣的自尊,黄亚萍对高加林的认同和仰慕很大一部分弥补了高加林不被城市所认同和接纳的失落,带给高加林以虚假的归属感和征服感,让高加林借此获得精神上的些许抚慰。

其次,黄亚萍也成为高加林追求更为远大理想和目标的工具,黄亚萍要父亲通过关系把高加林调到更大的城市拥有更好的前途的许诺很大程度上诱惑了高加林与黄亚萍确定关系。

黄亚萍高加林与黄亚萍之间的感情以利益居多,带有目的性、虚荣性,黄亚萍是高加林在现实利益基础上做出的爱情选择,而黄亚萍的爱也是有条件的,她不可能爱上带有农民身份的高加林,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来看,高加林和黄亚萍实际上是一类人,在他们心中不可能有纯洁无私的爱情,在爱情面前他们永远有着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思考,他们永远不会像刘巧珍一样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也因此我说她和高加林是相似的,在爱情面前,他们想的跟多的是自己能获得什么而不是自己能给予对方什么,这种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爱情观使得他们在爱情上表现的极为自私,高加林在刘巧珍身上寻求人生低峰期的包容与安慰,黄亚萍在张克南身上寻求着孤独期的体贴。

高加林爱情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他人生的选择,从表面上看他面对的是两个姑娘,实际上是城市与农村两个世界两条道路的抉择,刘巧珍是农村世界的化身,黄亚萍是城市生活的代表,高加林的心中有一杆爱情的天平,把两个姑娘进行比较,他的爱是有对比的,他不可能放下一切去选择无条件的爱一个人,他的爱情是可以牺牲的,他想以爱情的牺牲来换得在事业上的成功,他永远在爱情与现实之间做着衡量与抉择,永远把自己的需要与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第一衡量要素,他是一个在爱情上极为不彻底的人。

(二)高加林的事业悲剧

在《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了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这样的环形路程,遭遇了教师、农民、通讯干事、农民之间的依次转换。

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城市化大浪潮时空背景下的城郊农村,高中毕业的他没有考上大学,只好回到农村教书,虽然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从来也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对家乡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辈那样当一辈子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另一种说法是奴隶),这使他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同时也是为了将来通过考试或许转为国家正式教师,离开土地,进而争取做他理想的工作”。

就在他从没考上大学的伤痛中恢复调整过来,准备在民办教师上努力取得一番成就的时候,大队书记高明楼毫无能力与经验的三星顶替了他的教师职位,使他仅有的希望化为泡影,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很被动的成为一位农民,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无奈,尤其是这种顶替与能力无关,仅仅与权势挂钩,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优秀都单薄的抵挡不住一个“大队书记的儿子”的身份,这次极为被动的无能为力的挫折给了高加林极大的伤痛与打击,心高气傲而且确实优秀有能力的加林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因此在教师职位被顶替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高加林选择了自暴自弃,他早睡晚起,整晚整晚的失眠不出山劳动,不停的吸烟,极为仇视大队书记高明楼的欺上压下的不正派,鄙夷溜须拍马的马占胜,后来出山劳动时又通过疯狂的自虐式的劳动来折磨自己以转移精神上的苦闷与忧伤。

刘巧珍恰恰在高加林最为失落与苦闷的时期带着她的温柔、善良与体贴来到他的身边,给予他最为无私最为贴切的抚慰与关切,使得高加林重燃起对生活的热情,使他深深感到:

他不该那样害怕在土地上生活。

高加林在此时开始正常劳动,试着习惯农村的生活习惯,忙忙碌碌,俨然像个过光景的庄稼人了。

如果生活在此时沿着正常的轨道平平稳稳的行驶下去,自强好胜的高加林和温柔体贴能干的刘巧珍说不定也会一起创造幸福的生活,但生活就是那样的充满着不可预测的存在,高加林的叔叔突然回乡并且当上了劳动局长,那些曾经造成他苦难生活的因子在这里发生了大转变,造成他苦难生活的高明楼和马占胜又拯救他于苦难,置他于极为被动的死角的权势为他带来新的生机,成也权势败也权势,最为可笑的是,在高加林被三星顶替教师职位的时候,他鄙视马占胜,仇视高明楼,秉持自己知识分子的“清高”,但在权势向他敞开大门的时候他有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个机遇成为县里的通讯干事并且真心的感叹:

后门,可真比前门的威力大啊!

”就这样,高加林重返城市,他的各种才能很快在这个天地里施展开来,成为县里最为耀眼和引人注目的一颗明星,在这时,他和农村姑娘巧珍的恋情不可避免的出现裂痕,尤其是在城市姑娘黄亚萍向高加林表明心意以后,而人生观价值观还很不成熟的高加林为了自己的前途选择了黄亚萍抛弃了巧珍。

命运却总是喜欢与人开玩笑,在高加林觉得自己前途充满希望心中充满宏大抱负的时候生活再次玩弄了他,张克南的母亲以“维护党的纪律”为理由给地纪委写信检举了高加林,使得高加林重回农村,黄亚萍也因此离开了他,而温柔体贴的巧珍已嫁与他人,高加林重回原点,一无所有,徒留满腔的悔恨与懊恼。

在高加林的人生中,城市恰恰就是一所围城,他虔诚的追求他心目中完美的城市文明,完全抛弃农村文明以求得在现代城市中的新生,他一直在渴望超越,要超越落后的乡村文明与先进的城市文明之间的鸿沟,但他也为这超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超越对农村是彻底的背叛与抛弃,对城市则是完全的沉迷与服从,城市文明所带来的朦胧美遮蔽了高加林的双眼,他本身还是没能避免拘谨、呆板的农村文明所带来的狭隘、封闭的气量与视野,在他背离农村传统文明向城市现代文明靠拢的超越之旅上,他始终没有克服自身的弱点,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撞击下迷失了自我的价值,成为既不为农村所认可又不为城市所接纳的中间人、夹缝人、孤独者,努力地逃出农村这座围城却又陷入另一座围城,在农村与非农村、城与非城所构成的庞大“立交桥”上徘徊,造就了他自己的悲剧爱情与悲剧事业,尝得了自己不成熟不理智的选择所带来的苦果。

2、高加林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人性的: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组成,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需求,但与本我不顾一切的追求享乐的风格不同,作为理性化身的自我则是按照现实原则办事,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当现实条件不许可时,自我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以求的与现实的协调,避免与现实冲突而发生痛苦的后果,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

高加林在没有进入城市之前,由于身处农村的现实的不许可,他人格中的自我就暂时的延缓了本我的欲求,甚至在不断的否定本我,同时,依照农村传统文明中延续存在的“道德原则”的超我也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在自我、超我的双重压制下,高加林对土地重新唤起了一种深厚的感情,他深深感到:

他不该那样害怕在土地上生活,在这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但本我的力量又总是在压制中波动,使高加林在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的干部们时心里猛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一股苦涩的味道翻上心头,就这样,高加林的本我欲求不断地被延缓和否定,使得他个人处于一种极压抑极不健康的精神状态,在现实与理想的冲撞中他的不甘与倔强与日俱增,所以一旦有可能争取到能够实现本我的现实条件,他就会为了这可能不顾一切,这是长期压抑下的大爆发,这也为他背离农村抛弃巧珍埋下了引信,综上所述,高加林的悲剧是由他本人的性格和现实社会双重因素造成的。

(一)高加林的性格悲剧

黑格尔说:

“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

”高加林的性格就是这种复杂的矛盾和矛盾的诸方面组成的统一体,是独特的“这一个”,他既自信又自卑,既朴实又虚荣,既勇敢又脆弱,既上进又冲动,既自信又倔强,他是一位不成熟的新青年,他是美与悲的双重体现,他的悲剧是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性多重产物,是农村传统文明与城市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产物,他向往大城市,有“联合国都想去”的理想,但又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确道路,他终于成了离开生养他的土地奋斗于农村与非农村、城市与非城市夹缝中的孤独者。

1、他自信又自卑。

高加林是一位具有现代性性格的农村知识青年,他会写,会画,会唱,会拉,性子又硬,心计又灵,一身的大丈夫气概,从农村进入县里读高中给了他充分的时间与机会来体味与了解他心中完美的现代文明,他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知识所带给他的自信与宽阔眼界使他不再满足于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现状,低微的身份使他自卑,但丰富的知识和不屈的性格又造就了他的自尊、自重、沉实、热情,他再也耐不住农村的封闭、狭隘、落后以及这种状况所带给他的孤独、寂寞与自卑,他渴望改变,他要改变父辈的生活方式,就像他在他父亲与德顺老汉来到他的住处指教他对巧珍的抛弃的时候所说的一样:

“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

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地里跑挖一生······”,他看不起在村里地位很高的“大能人”、“二能人”以及他们的子弟,决心要在精神上,在社会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

他身上一直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自信,在现实许可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是在“走后门”情况下当上通讯干事,他也是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动作灵敏,思路清晰,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他就会献出什么!

但同时,“农民”这个永远烙刻在他身上的烙印也带给他深深的自卑,这在他赶集卖馍和进城拉粪的时候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乡巴佬,心难受的像无数虫子在咬,在赶集遇到高中同学黄亚萍与张克南的时候他撒谎说自己是来走亲戚的不敢承认自己迫于生活卖馍的事实,并且面对张克南真诚的问话时精神敏感,回答刻薄、嘲弄,遇到张克南的母亲的时候他的自尊心使他不能和这样一个过去认识的人做这笔买卖,在进城拉粪的时候东躲西避,鬼鬼祟祟,像一个夜游鬼一样,“农民”的标签使他抬不起头来,这个标签带来的屈辱、无奈、酸涩、卑微与不甘使他下定决心:

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

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

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

2、他勤劳朴实又虚荣。

身为农民的子弟,高加林身上带有农民性格中很朴实的一面,他勤劳朴实,兢兢业业,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动作灵敏,思路清晰,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他就会献出什么!

在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的时候他对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苦钻苦熬的不断发表诗歌与散文,而且心中充满希望,希望通过考试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且一直在努力争取他认为更好的工作;虽然是靠“走后门”当上通讯干事,但他兢兢业业,冒雨连夜赶到马河公社抗洪救灾第一线报道救灾情况,体现了一种英雄主义品格,高加林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生活,为了任何向前向上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