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0337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三语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如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解题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

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

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

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

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

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

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

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链接中考】

例一、(2006年盐城中考)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

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

本题从品味语言、情感表达两方面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1)题可以抓住“随”、“入”、“飞”、“生”等字进行赏析。

(2)题则结合诗歌的标题与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以看出诗歌流露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故乡的流水也似乎变得多情善感起来。

答案:

(1)示例: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2)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例二、(2006年扬州中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本题从诗的内容、思想情感方面考查学生。

(1)题扣住“凄凉地”、“二十三年”等词可以看出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题“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答案:

见解析

例三、(2006年泰州中考)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面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惭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本题从诗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方面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1)题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题可以抓住“最爱湖东行不足”推知答案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3)写景的角度有许多,这首诗的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门,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见解析。

古典诗歌阅读:

  

(一)诗歌内容

  1、送别诗: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和分别后的思念或是对远行友人的劝勉。

  2、咏史诗:

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

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以借古讽今。

  3、边塞诗:

建功立业或厌战思乡;

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有表现诗人杀敌报国的豪情。

  4、咏物诗:

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5、闺怨诗:

对远行人的怀念或对战争的不满。

  

(二)诗歌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爱惜人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6、忧郁愁苦的形象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

  7、渴望建功立业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形象如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

  ……

  (三)诗歌情感:

惜别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咏景之情、恋友之情。

  (四)诗歌语言

  1、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3、清新雅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或诗画结合,或有形有声有色,或气势雄伟,或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如李白的诗。

  (五)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既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理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各种表现手法,还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的描写等;

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特点:

先景后情、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首尾照应,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主要的修辞手法:

对偶、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

  4、写作技巧:

赋比兴、象征、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3、

  (六)艺术风格:

  1、不同风格的不同特征

  浪漫主义:

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预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

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豪放派: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

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一、考点透视窗

  “新课标”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

课内为主,课外为辅;

古代诗词为主(唐诗宋词),现代诗歌为辅;

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常考知识点:

  1、理解诗意。

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

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深刻、或蕴含哲理等)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二、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1、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

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

(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

(2006年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

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

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

(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3:

(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例4:

(2006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5:

(2006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6:

(2006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王维),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

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4、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

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

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

请赏析。

  例7:

(2006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

(2006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5、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

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

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

(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10:

(2006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三、应考方法帖

  应考中,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

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选准角度(准、新、小、巧)、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

  1、精读诗作(这是基础)。

诵读全诗,要抓住所描写的意象,整体上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感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以获得整体感知。

  2、知人论世(这是关键)。

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结合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时代特点、文艺思潮等因素,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旨趣。

  3、审题寻点(这是核心)。

分析题目要求,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审清题意要做到对命题者的指向了然于心,明白该题是要鉴赏修辞手法还是抒情方式;

是鉴赏表现手法还是诗人的感情,从而确定解题的范围,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4、组织答案(这是重点)。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答题要点要到位,语言力求诗化。

答题规范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根据题意问号数,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答题的层次。

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是要根据分值确定是简答还是分析,最忌讳繁简失调;

三是分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最忌讳不切实际的架空分析或者观点不明。

要在句中尽量输入关键词,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一.导入: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

1.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

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

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

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

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