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必修五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五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落后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愚昧
3、被“套子”禁锢的是否就别里科夫一人?
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别人在街上拿出书来行走,他要干涉,看到教师骑自行车他会气得直哆嗦,等等,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沙皇卫道士的代表。
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装进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装进套子里,想要拖住前进的步伐。
4、时代意义:
在沙皇专制统治下,出现了大批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他们不仅把自己装进“套子”里,而且还时时处处干涉、阻碍别人的发展、进步,他们是专制制度的忠诚卫道士。
“别里科夫”也成为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三、艺术鉴赏
1、夸张手法
(1)夸张人物性格本身。
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夸张人物的作用。
别里科夫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
2、讽刺艺术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生活中落后事物的一种手法。
讽刺要突出描写对象所具有的逆情悖理、荒谬可笑的特征,使其无可隐蔽,以达到批评、谴责的效果。
(1)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
(2)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
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边城》
一、复习目标:
1.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二、理解主题: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
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三、评价拓展:
(对人物形象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培养独立见解;
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深化对人物的理解。
)
1.感受、体会人情人性美:
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
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
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
2.想象人物形象: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
”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
但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却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你认为翠翠应该是什么样的?
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饰演翠翠,如何来给她造型。
第二单元
《归去来兮辞》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三、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
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四、难点探究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五、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
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构
助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
怅恨久之
无实义
②以
介
既自以心为形役
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
王语暴以好乐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同“而”,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同“而”,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
无义,如“归去来兮”。
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
3.活用的词语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句式特征:
寓形宇内复几时?
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
《滕王阁序》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
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二、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三、名句
1.代表王勃文风的写景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王勃在书法怀才不遇的感慨时,用了冯唐和李广的典故——时运不齐,命运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3.表达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让人珍惜光阴的文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4.借终军和班超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的文句是哪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一致长风。
5.“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藩之榻。
《逍遥游》
一复习目标:
1.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二、疏通课文
1、世间万物有所待: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2.重点实词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3.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
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
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陈情表》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背诵全篇。
2、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
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
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
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三、总结本课文言知识
1.实祠
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慈父见背(弃我而死去)舅夺母志(改变)
门衰祚薄(福分)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而刘夙婴疾病(绕,缠绕)未曾废离(指停止侍奉,离开)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寻蒙国恩(不久)则刘病日笃(病重)听臣微志(任,这里是“准许、成全”的意思)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2.一词多义
行:
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矜:
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至:
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以:
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见:
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亲:
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日:
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当:
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薄:
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拜:
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于: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夙:
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3.成语解释。
孤苦伶仃:
(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孤苦:
没有依靠,生活困苦。
伶仃:
孤独。
)
茕茕孑立:
(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茕茕:
孤独无靠的样子。
立:
孤单单地呆着。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
形:
身体。
吊:
慰问。
日薄西山:
(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
迫近。
气息奄奄:
(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
气息:
呼吸时进出的气。
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人命危浅:
(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
人命:
寿命。
危:
危险。
浅:
不久。
朝不虑夕:
(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皇天后土:
(古代对天地的尊称。
皇天:
指天。
后土:
指地。
4.通假字
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5.词类活用
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作状语,在外)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内)
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臣具以表闻
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察臣孝廉
(动词,名词作孝廉,为孝廉)
历职郎署
(名词作动词,任职)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6.古今异义:
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7.特殊句式
8.文言固定句式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1)“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
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
“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第三单元
《咬文嚼字》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
评价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
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
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
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
哪一句好?
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
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
B没镞(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
C蕴藉(yun)累积(lei)憎恶(zengwu)便宜(pianyi)
D尺牍(du)灞桥(ba)剥啄(zhuo)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B)
A援引:
引用不求甚解:
很深刻咬文嚼字:
比喻斟酌
B尺牍:
书信一川烟草:
一片平地付梓:
刻字
C蕴藉:
含蓄拘礼:
限制游离:
不确定的
3.辨析词语:
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
②顺畅——通畅
③简洁——简练
四.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
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
→启示:
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启示:
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
作用何在?
对比;
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
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
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
积累知识的方式:
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
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
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
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
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
他认为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