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8196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

《第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学案Word格式.docx

4、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5、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6、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请从文中找出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7、归纳这段主要写: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

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段蝇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

”“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第一段)。

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优美(第四段)。

归纳这段主要写:

㈠、理解性的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2、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3、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

㈡、课文内容理解

1、阅读课文:

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对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三峡景色美,。

4、阅读课文,用自已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6、全文是按先后的顺序来写,描写四季景色时,主要突出夏水的

,春冬之水的,秋景的。

7、“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

水“清”;

“荣”;

山“峻”;

“茂”。

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的感受。

(最后一空用原文回答)

8、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用原文回答)

9、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10、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什么描写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11、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1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昔日郦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综合能力测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阙处()曦月()襄陵()

沿溯()御风()素湍()

怪柏()飞漱()属引()

3.三峡具体指哪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

提示:

从视角的角度。

6.根据文中内容,解释“峡”的意思。

7.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

9.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对联。

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

1.①同“缺”空缺②漫上③很④早晨2.quēxīxiāngsù

tuānbǎisù

zhǔ3.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简称三峡4.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俯视仰视6.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

7.不设同一答案8.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9.不设同一答案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前提测评: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

(出自不同诗文中的两句诗)

3.“书”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是,文题中的两个

“书”分别是,。

“答”一

般是指。

二、诵读理解:

1、了解作家作品:

陶弘景:

是南北朝时南朝的齐梁时作家,字通明,华阳隐居,有作品《陶隐居集》。

齐高帝曾经召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1、诵读理解:

(1)掌握重点词:

交辉四时俱晓歇

乱颓竞未复与

(2)翻译重点句子: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同桌轮译课文,检查效果,将译的不通畅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4)理解文章结构思路,为背诵做准备。

A、总分总

B、山—水,石—林,晓—夕

(5)在理解的基础上,速背课文。

(5分钟)

三、探究赏析:

1、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本文作者写景有哪些方法?

请同学们共同总结一下?

2、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

例: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高峰人云”。

峰,其形峻峭;

入云,高人天际。

山下是“清流见底”。

水流迤逦,清明澄澈。

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27《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教师寄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给人怎样的感受?

(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五,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当堂测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重点词语:

1.欣然起行 

欣然( 

2.念无与乐者 

念( 

)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答案:

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

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当堂测试答案:

一,二(略)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28观潮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雷霆(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罗绮( 

)僦赁看幕( 

)万仞( 

2、《观潮》选自《 

》,作者 

, 

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二、理解探究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5、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三、合作释疑

6、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7、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四、课内精读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9、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10、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请从文中找出来。

11、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1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3、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等特征。

“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4、概括两段内容。

15、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

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6、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

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

为什么?

五、拓展迁移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

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然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屹立( 

大堤( 

踮着脚( 

18、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涌潮景象。

为了突出潮水的汹涌,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抓住潮水的________、颜色和样子描写,把潮水写得逼真、奇特。

19、下列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B.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C.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D.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六、作业

29湖心亭看雪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沆砀( 

)与余舟一芥( 

铺毡( 

)对坐 

强( 

)饮

2、本文选自《 

字 

,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3、文章描写西湖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 

的怀念。

4、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5、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6、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7.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9.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1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13.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4.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大喜曰 

)是金陵人 

客( 

)此

)拉余同饮

1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

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8.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

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

“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9、翻译语句

(1)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2)歌吹为风,粉汗为雨。

20、全文写西湖胜景,其中总领句是 

21、从全文看,写梅花“尤为奇观”“歌吹为风,粉汗为雨”,有什么作用?

一.写作文五篇

二.日记10篇

三.至少阅读一本名著,倡导每天半小时读书

四.练习写字,要求每人有一本字帖,硬笔书法(米字格),每人一天一篇(钢笔或碳素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