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评价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7836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评价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教育评价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教育评价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教育评价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教育评价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评价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

《学前教育评价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评价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评价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

如对1962年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主持人戴纬·

韦卡创立的美国高端模式的引入,针对我国具体园情,更强调了对幼儿发展评价中各领域的情境性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研究学者也把焦点放在了儿童的本体发展上,孙镜情在《浅谈“幼儿发展评价”》中也提出了评价不再是为了检查幼儿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更为关注的是幼儿的过程和学习方法,关注幼儿的情感、兴趣、爱好和意志、学习态度。

在《指南》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是强调是从幼儿的角度来客观对幼儿评价。

2、对评价方法的研究

档案袋作为一种质化评价方式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丁晓梅在《幼儿成长档案》中详细介绍了在新《纲要》的理念下对档案袋评价方式的初探,多角度、立体化的评价更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观察记录—幼儿发展的评价的一种途径》提出了观察记录的科学设想和解释其可行性。

包括系统取样,凡此种种研究大都是对已有的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的介绍,或者进一步细化其优点,在自然情境中注重过程评价。

于开莲、焦艳的《两种学前教育评价方案的对比》—多彩光谱评价方案与作品取样系统,两种评价方法都体现了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和服务性功能,体现出发展性评价思想。

3、对评价的角度的研究

在对幼儿各领域评价研究也很多,张静的《多元评价促进幼儿个体发展》也说明了对幼儿评价的多元化、整体化。

向海英《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案初探》是从幼儿社会性发展角度进行探究摸索,给予评价方案。

徐晓莉《幼儿发展评价》也认为对幼儿的评价更应该放在过程上,注重幼儿的多方位发展,关注更多的是评价的动态性、多元化、综合性和过程性。

结合素质教育的浪潮,《幼儿素质发展评价中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在素质教育观念下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定位》都是从一种新的角度对幼儿评价重新定位,贴近我国的现行的教育理念,总体评价角度分化上来研究。

整合目前研究者对儿童发展评价来看,研究的层次重在理论,考虑实际对幼儿的评价可操作性不多;

评价方法上单一,标准模糊;

缺少变通研究,对差异性评价方案的研究较少。

总之评价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切入点不够,导致理论是理论,在一线评价的实际操作者不能深入体会评价的应用。

(二)对幼儿园课程的评价研究

对幼儿园课程评价也是学前教育评价的核心部分,我国对幼儿园课程的评价主义集中在对课程的方案评价、过程的评价和效果的评价。

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观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股力量齐头并进。

主要研究的一方面是对课程方案评价,主要介绍国外的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模式案或对其进行反思,如《澳大利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模式的启示与思考》、《国外幼儿园课程改革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以及钱雨的《美国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研究项目的背景、内容、实施极其启示》总结了各国课程评价的结果及其课程变革的基本趋势,能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带来哪些启示,结合了我国课程方案的优缺点,给予分析。

另一方面是对课程效果的评价,针对国内各省地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进行分析,高敬的《上海市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的现状与分析》和刘丽湘《山西省幼儿园发展性课程评价改革综述》针对我国地方幼儿园的课程评价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幼儿园以往的课程评价误区进行新的观念定位与实践探索。

最后对幼儿园课程评价效果的研究,,一项课程或教学计划在实施后究竟受到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来全面衡量。

众多文献中,多是指出课程实施效果的弊端,结果很少给予建议性的科学解决方案,对课程的评价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轻课程本身及与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因素。

《促进幼儿园园本化课程建设的管理策略》、彭俊英《对构建幼儿园课程评价方案的粗浅思考》都提到对成效的判断。

对成效的判断不在于对于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而是对成效的全面把握,包括对哪些预定目标之外的效果的把握,是一个度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量。

王坚红在《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系统评价的初步方案》中指出评价的总目的是:

“1、通过评价进一步修改课程方案,使之趋于定型;

2、经过比较评价,辨明本课程模式与传统分科模式的区别所在;

3、对课程效果加以全面评估,考察其推广价值。

课程是起点和终点,幼儿园课程改革层出不穷,甚是繁荣的背后,课程评价却未有实质的进展。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评价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课程评价往往不鞥呢真正的反映幼儿的发展;

2、重视结果的评价,忽视活动过程及其本身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

3、课程评价主张的是“完人”式的评价,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差异性,也不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

4、课程评价对象的单一化,将课程仅仅理解为“在幼儿园中”的课程;

5、课程评价主体的失落—教师与幼儿不仅是课程评价的客体,更应该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

6、动态课程评价并没有结合幼儿园本身,具体实施。

(三)对幼儿园教师的评价研究

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不断关注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全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新《纲要》出台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幼儿教师的评价研究也就渐渐增多。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师应当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

目前个地方幼儿园教师素质层次不齐,对幼儿教师的评价研究是学前教育对象中研究较多的部分。

经过对各文献的综合整理,发现对幼儿教师的评价研究多集中行政性和发展性评价。

行政性评价主要是对一个幼儿教师的评价后,可以基本评价出其称职与否性,而发展性评价侧重于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改善教育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行政性考评最常见的做法是在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量化的评价指标来评定教师的工作,判断教师的优劣,多采用的是他人评定。

定量评定的终结性评价和他人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在教师工作中的影响颇深。

如《幼儿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介绍的就是量化的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教师,以期得到相对准确的评价结果。

但是近年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亲睐。

相应地,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方案,如形成性评价研究,自我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和推广,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幼教组织编写的《幼儿教师自我评价手册》即是以提高参与早期教育的各类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的。

李云翔的《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评价的研究》、中都提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评价,冯晓霞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中也指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幼儿园教师作为一门专业化职业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纵观这些对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研究都是基于在对已有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角度进行的研究。

如王元芬的《幼儿教师自我评价研究》也认为教师是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达到自我提高的过程。

黄雪梅在《浅谈自我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中也认为自我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核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有持续的激励作用,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专业发展提高的根本动力,这些都体现了对教师评价的发现性原则,发展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特也就是评价主体的由他评到自评的变化,这些研究也为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信心。

对幼儿园教师的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教师多处于被动受检查,被批评的地位;

在最终评价的评价结果里很少有自己发表的意见的机会;

评价结果通常与奖励或者职称挂钩;

评价的结果多为终结性评价,很少能够给教师提供能让教师提高的发展性建议;

评价的意见面面俱到,但是不能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指导。

(四)托幼机构质量评价

从80年代末,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对幼儿园进行分级分类验收活动以来,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在我国就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起来。

这些政策的实施以来,不仅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经验,也为我国幼教机构质量的提高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目前我国关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内容的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结果性质量等方面。

在托幼机构评价研究中,其中“环境评价量表”是对托幼机构进行评价用的最多的一种评价方法,由于其操作性强,评价内容结构合理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和好评,对我国托幼教育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差距评价模式。

即在一定的教育观念下制定的一套评价标准。

这种标准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的或者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工作模式比较一致的看法,好据此去考察各个园所的工作,衡量它们符合或者偏离这套标准的程度。

在我国托幼机构分类定级的验收标准来看,一般以国家的文件法规为指导思想和依据,其评价标准通常由从业人员素质标准,工作人员的职责标准,效率标准,效果标准四类构成。

刘霞在《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概念辨析》中指出,托幼教育质量指的是托幼机构教育活动是否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极其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程度。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托幼教育机构中教育活动是否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极其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程度的价值判断。

对其价值的判断应该定位在儿童发展的身上,以儿童发展为本位。

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在评价标准的时代性、先进性以及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合理化等方面,还有许多地方要加以改进。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评价标准过于抽象笼统,可操作性差;

托幼机构质量评价重结构,轻过程,以教师行为为核心的班级教育活动应是托幼机构质量评价的中心内容。

(五)幼儿教学评价

幼儿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的历史以教学评价为主线贯穿始终,并不断延化并扩大其评价的对象的范围。

教学评价与课程评价一样,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教学观和价值取向,教学活动的重点是向幼儿们传授他们那个年龄层的浅显的知识。

我国对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领域的教师授课过程和幼儿作品展现结果的研究上,注重教学评价的结果上。

教学的评价与对教师的评价,幼儿的评价是分不开的,教学的评价多侧重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虞永平提出了一个由四个项目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案,并对此进行阐释,来说明如何对幼儿园教学进行评价。

同时沐文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评价理念—生态式教学评价,其目的观是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可持续发展,方式观是讲究各要素的平衡。

对于幼儿教学评价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如对于标准的定位问题,哪种领域的教学应该对应哪种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的价值判断结果,仅仅停留在效果判断上,没有与幼儿的发展适应性联系起来?

评价机制的建立等等,都需要在以后的日常教育工作中有机的融合起来,才能对幼儿教学评价工作科学而有效。

目前教学评价中曾在着一些误区,“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要素,知识问题是教学评价的关键性问题”。

基于这种观点,对于幼儿教学评价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基于知识的价值多维性,提倡幼儿园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和谐发展;

2、基于知识的境域性特点,提倡幼儿园教学评价关注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性;

3、基于知识的结构性特点,提倡幼儿园教学评价关注知识的意义统一;

4、基于知识的分类特征,提倡幼儿园教学评价关注归纳与演绎的有机结合。

二、对于学前教育评价要素的研究分析

(一)评价目的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目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常与奖励和职称评定挂钩的评价,另外一类是真正能够帮助托幼机构和教师提高的发展性建议。

前者的评价目的主要是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对评价对象通过评价而最终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等鉴定。

后者是以诊断和改进学前教育,促进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幼儿教师和幼儿,甚至家长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为目的的。

传统的学前教育评价以前者居多,近年来,通过创设教育评价的适宜性,对教育的评价腰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观念上,从理论上开始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无论是儿童评价,教师工作评价还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的研究中,评价的目的都是越来越强调通过评价诊断,目的是改进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和幼儿的成长。

遗憾的是这种新观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具体的评价行为,如仍有热衷于根据评价结果,给儿童排队,贴标签的区分,是好孩子还是差孩子。

还有不少教师的评价方案主要着眼于区分教师工作的优劣水平,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和教师的发展,消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评价内容

学前教育评价内容所覆盖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微观和中观层面,绝大多数的评价活动是以幼儿园内部工作,如环境创设,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等和幼儿个体的发展和表现,如幼儿发展水平,在美术、手工及角色游戏等活动中的表现等为对象的内容。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内容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幼儿发展领域。

而是逐渐扩大到学前教育整个过程。

如对教育方案或者计划的评价,对教育过程的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和诸方面的评价。

对院长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环境的评价等各个与幼儿教育有关的各要素。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前教育评价在内容上仍有局限之处,主要表现在首先涉及的领域不均衡,一般说来,教育评价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幼儿评价,人事评价,课程评价,托幼机构评价,特定项目评价和方案评价,大群体评价等几个方面。

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幼儿评价领域,对教师的评价及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几个方面。

有关其他方面评价领域的研究微乎其微。

对于宏观评价,如学前教育改革的科学性、学前教育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和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最后学前教育评价多以静态的对象为主,评价时多关注的是被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者已经具备的条件,而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关注的比较少。

(三)评价方法

所有的学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故而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使用的呼声很高,尤出。

其是在幼儿评价和教师工作评价中,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如定型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自评和他评”,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结合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表现尤为突出。

幼儿园教育评价中,影响颇深的大多也是评价方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所遵循的思路即为分解目标,改善目标,定义指标,确定权重,定案成文。

最终的评价结果即为以数值或等级的方式呈现。

实证化评价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科学合理地作出定量分析上,而易于忽视对过程的评价。

不到之处在于评价方法中忽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交流,忽视评价中的价值研究,把各种教育价值用指标形式凝固化、统一化。

关键的是研究中,忽略了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化,无意中消弱了不能直接测量的内容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化的评价方式是对实证化的评价方式的有益补充,但是专门论述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在评价中的应用的文献还为甚少。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很薄弱,只是仍可明显地看到对人文化评价的关注已成为近两年来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就具体的评价方法来看,在实践中,多是沿袭传统上习惯使用的终结性评价方法,他人评价和定量评价等方法。

由于教育活动及其复杂,且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缺陷,每种方法都有特点的适用范围和局限,使得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能作为统一的标准。

(四)评价主体

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主体性而言,评价主体以外在的单一性的评价为主,如教师评价多由幼儿园管理者进行评价;

而幼儿发展评价多由教师评定。

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多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进行评定。

而近年来学前教育评价中,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主张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评价活动中得以运用。

例如教师评价中,教师本人也成为评价的主体,托幼机构的评价也参与其中。

另外我,从方法了的角度而言,实证化倾向突出而又人文化的特征明显不足,以泰勒的目标导向模式为主的预定式评价为主,在托幼机构的评价中,提倡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介入。

《多元评价促进幼儿个体发展》也明确点出了多元评价的优越性以及对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幼儿在自我评价中,初步学习评判自己的行为的正误,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发展评价注重家长的积极参与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学前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趋势。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新《纲要》提出的多元评价要求,体现出“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能力”等现代教育及教育评价观念以深入人心。

总之,近年来的学前教育评价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科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之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前教育评价研究仍不成熟。

1、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重点仍放在学前教育评价的理论建构上,对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具体方法的研究还不足;

2、由于个地方的托幼机构受到当地的政策、经济、文化的影响,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不可少的,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案对其实施评价,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其均衡发展,而不是放在对它们进行分级分类上,目标没认清。

3、多元化评价方案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理论基础还是很薄弱,为了使学前教育评价真正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杠杆和动力,急需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三、研究的不足和趋势

(一)存在问题

通过文献检索和对核心期刊的研读发现,近年来我国对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热潮主要起源于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纲要》,也针对新《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也强调了教育评价的重要性、评价的主体、原则、方法和内容等,相关学前教育评价研究学者对幼儿发展评价,幼儿教师评价,幼儿课程评价,幼儿园教学评价和托幼机构质量评价做出了更多研究和探索。

此外,从学前教育评价的要素来看,对学前教育评价的目的、内容、标准和评价主体的研究成果颇丰,重在把幼儿发展性评价问题和建构适宜幼儿的课程问题展现出来,也为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评价理念的提升有了质的改观。

纵观这些文献来看,其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局限性,主要问题是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有:

1、停留在对国外的评价理论的一味的说明性介绍;

2、对国内学前教育评价现状的分析,而对策或者实证研究较少,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

3、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学校等研究机构,而在实践前线的学前从业人员较少,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4、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还是在面上,点上的东西较少;

5、重复研究,很多研究者就前人的研究,反反复复针对一个问题做了很多无果的重复劳动,聚焦点基本一致,提出观点也如出一辙,没有做出新的界定;

6、学前教育评价对评价的评价研究较少,没有对评价体系自身的效度和信度进行评价。

下面就此种种问题,做出详细综述。

(二)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冯晓霞.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3,(9).

[3]鄢超云.学前教育研究评价[M].2009.

[4]孙镜倩.浅谈“幼儿发展评价”[J].科学教育研究,2009,(9).

[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6]丁晓梅.幼儿成长档案[J].学前教育研究,2008,(6).

[7]刘霞.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幼儿发展评价改革[J].探索·

研究,2010.

[7]王小兰.观察记录—幼儿发展的评价的一种途径[J].学校管理与发展,2010,(12).

[7]张静.多元评价促进幼儿个体发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9).

[7]虞永平.幼儿课程中的家长参与和家长发展[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6,(6).

[8]于开莲,焦艳.两种学前教育评价新方案的对比[J].学前教育研究,2009,(8).

[9]虞永平.幼儿园课程发展与教师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10]罗玉平.幼儿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11]彭英俊.对建构幼儿园课程评价方案的粗浅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8).

[12]史晓波.多元评价视角下的幼儿园课程评价[J].幼儿教育,2007,(6).

[13]程方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批判[J].江西教育科研,2006,(5).

[14]刘焱.试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8,(3).

[15]刘霞.我国现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7).

[16]刘霞.托幼机构教育质量:

概念与构成[J].学前教育研究,200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