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蛛形纲蜱螨亚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7397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6章蛛形纲蜱螨亚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46章蛛形纲蜱螨亚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46章蛛形纲蜱螨亚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6章蛛形纲蜱螨亚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46章蛛形纲蜱螨亚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6章蛛形纲蜱螨亚纲文档格式.docx

《第46章蛛形纲蜱螨亚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6章蛛形纲蜱螨亚纲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6章蛛形纲蜱螨亚纲文档格式.docx

整个虫体分为颚体(又称假头)与躯体两部分

生活史

属于不完全变态,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区别点

形态

体型大小

较大,肉眼可见

很小,多数肉眼不可见

体表

革质,无或有短毛

膜质,躯体有长毛

口下板

显露,有齿

无或隐入,无齿

螨类多营自生生活,仅少数为寄生性,除了永久性寄生的种类外,往往有多种食性。

第二节蜱

蜱(ticks)属于蜱螨亚纲的寄螨目(Parasitiformes)、蜱总科(Ixodidea)。

全世界已发现800余种,其中硬蜱科700余种,软蜱科150余种。

蜱类根据躯体背面是否有盾板分为硬蜱(hardticks)和软蜱(softticks)。

一、蜱的形态特征

蜱的成虫呈椭圆形,分为腭体和躯体两部分。

1.腭体由腭基、螯肢、口下板和须肢组成。

腭基与躯体相连,整个腭体从背面可以看到。

从腭基背面中央向前伸出一对螯肢,上有锯齿,为刺割器官。

2.躯体表皮为革质,弹性大,吸血后虫体可显著增大。

躯体背面有盾板。

雌蜱盾板较小,仅占躯体前半部。

雄蜱盾板较大,几乎盖满躯体背面(图46-2)。

因盾板坚硬不能伸缩,故吸血后雌、雄蜱体大小相差悬殊。

躯体腹面有四对足、生殖孔、生殖沟、肛门、肛沟、气门等构造。

图46-2蜱和螨

二、硬蜱的生活史

硬蜱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期。

成虫在宿主体表吸血后落地静伏,约4~8天后产卵。

硬蜱一生只产卵一次,产卵数百至数千个,个别可达两万个以上,卵期约2~4周。

幼虫(足3对)寻觅宿主吸血,饱血后落地或仍留在宿主体表,经发育蜕皮变为若虫,若虫吸血后发育蜕皮变为成虫。

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因种而异,2个月至3年不等。

硬蜱的寿命自几个月到1年。

硬蜱雌蜱产完卵后一、二周就死亡。

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单宿主蜱:

发育各期都在一个宿主体上,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

如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

②二宿主蜱:

幼虫发育为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而成虫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寄生。

如残缘璃眼蜱(Hyalomadetritum)。

③三宿主蜱:

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在3个宿主体上寄生。

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

④多宿主蜱:

幼虫、各龄若虫和成虫以及雌蜱每次产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饱血后离去。

三、硬蜱的主要习性及其在传病、防制中的意义

(一)孳生栖息习性

硬蜱的孽生地多在林区、草原、牧场、山地等处,并与其宿主的活动范围有关,故孽生栖息场所广泛而分散,防制较困难。

 

表46-2硬蜱与软蜱比较

硬蜱

软蜱

体型

虫体椭圆形,体长2~10mm;

饱血后长大如蓖麻子。

表皮革质。

虫体分为腭体和躯体两部分。

盾板

有,易区分雌雄。

无,不易区分雌雄。

腭体位置

躯体前端

躯体腹面,背部不能看到。

颚基背面

有1对孔区

无孔区

基节腺

退化或不发达

发达。

足基节Ⅰ、Ⅱ之间通常有1对基节腺开口

不完全变态。

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产卵。

产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

硬蜱若虫只一期,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由2个月至3年不等;

寿命自1个月到数十个月不等。

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蜱媒疾病的重要媒介大多是三宿主蜱。

软蜱若虫经过1~6期不等。

多数软蜱完成生活史需半年至两年。

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至数十年。

通常软蜱都属多宿主蜱。

生态

孳生地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

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

吸血习性与宿主关系

各期蜱都吸血。

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

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甚至可达100多倍。

寄生部位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

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

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

分布与活动

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

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移,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

蜱类寻觅宿主的方式:

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

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

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

季节消长和越冬

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或春季与秋季两个活动高峰。

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上越冬。

软蜱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或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

重要蜱种

全沟硬蜱(Ixdoespersulcatus)、草原革蜱(Dermacentornuttalli)、亚东璃眼蜱(Hyalommaasiaticumkozlovi)和草原血蜱(Haemaphysalisnuttalli)。

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ospapillipes)

(二)宿主的选择及吸血习性

硬蜱除卵期外各期均吸血,宿主广泛。

如微小牛蜱。

如残缘璃眼蜱。

硬蜱多在白天寻找宿主吸血,一般寄生于皮肤嫩薄、不易搔动的部位。

各期只吸血一次,但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几天,故在宿主体表易于发现。

(三)季节消长和越冬

硬蜱的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在春季开始活动,出现的高峰期因气温、湿度、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因素以及宿主的活动情况而异,故防制较困难。

四、软蜱与硬蜱形态及生物学特征比较

软蜱属于寄螨目,软蜱科,因其背面无盾板而得名。

我国已知有40余种。

软蜱形态基本与硬蜱相似,但其躯体背面无盾板,雌雄蜱从外形上不易区分。

腭体位于躯体的腹面,自背面不能看见。

软蜱从形态到生活习性与硬蜱有共性也有差别,见表46-2。

五、蜱对人体的危害性和防制

(一)蜱对人的危害性

包括直接危害和传播疾病:

1.直接危害蜱叮刺吸血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蜱种可致蜱瘫痪(tickparalysis)。

2.传播疾病蜱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可经卵传递给子代,传播的疾病种类有:

(1)森林脑炎:

主要蜱种为全沟硬蜱。

(2)新疆出血热:

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

(3)莱姆病:

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

(4)蜱媒回归热:

又称地方性回归热,软蜱(乳突钝缘蜱和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

(5)Q热:

蜱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

在流行区还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companulata)自然感染。

(6)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

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主要媒介是草原革蜱,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

(7)细菌性疾病:

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

由于软蜱的耐饥力很强,寿命长,病原体可长期保存,故软蜱在这些某些病原体的传播上尚起贮存宿主的作用。

(二)防制

1个人防护为最重要的防制措施。

可扎紧外衣领袖口、裤脚管,穿长靴,非必要不在地上坐卧,自行并互相检查体表和行李物箱。

一旦发现,应立即清除。

2.消涂孳生栖息场所清除住地杂草,搞好环境卫生,清理畜舍,捕杀鼠类,在住地周围喷洒杀虫剂,经常检查家畜,或涂擦对其无害的杀虫剂灭蜱等措施。

第三节革螨

革螨(Gamasidmite)亦称“血坪”、腐食螨,属寄螨目、革螨总科。

其种类很多,分布广泛。

我国常见种类有拔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bacoti)、鸡皮刺螨(Dermanyssusgallinae)、格氏血厉螨(Haemolaelapsglasgowi)和毒厉螨(Laelapsechidninus)等。

一、形态

革螨在螨类中是体型较大的一类,一般长0.2~0.5mm,也可达1.5~3.0mm。

圆形或卵圆形,黄色或棕褐色,背腹扁平,表皮革质坚韧。

腭体位于体前端,是革螨的取食器官,其形态因食性不同而异。

躯体背面有一块背板(或分为前后两块)。

腹面有骨板(雌虫有三块,雄虫有一块),腹面两侧有气门(图46-3)。

图46-3革螨(雄)

二、生活史及习性

革螨的生活史属于半变态,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卵经1~2天孵出幼虫,约经24小时即可蜕皮变为若虫。

若虫可分为两期,经几天发育后蜕皮为成虫。

在适宜条件下1~2周完成生活史。

革螨的生活习性可分为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两大类。

寄生性革螨多寄生于体表,少数可寄生于体内(鼻腔、呼吸道、外耳道等),在体表寄生的革螨分为巢栖型和毛栖型两类,前者仅在吸血时才与宿主有接触,大部分时间在宿主的巢穴内生活,对宿主无严格的选择性;

后者则长期寄生在宿主体表,对宿主有明显的选择性,并与宿主的巢穴保持着联系。

革螨的宿主非常广泛,加之这两类不同的寄生习性在流行病学上有一定意义。

三、与疾病关系

革螨叮咬后可引起皮炎,奇痒,重者可出现荨麻疹。

此外,尚可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为病毒,可经卵传递至后代)、Q热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野兔热和蜱媒回归热等疾病。

故应引起重视。

四、防制原则

消灭鼠类,清理畜舍、禽舍,搞好环境卫生,重点场所喷洒杀虫剂,加强个人防护,均为常用的措施。

第四节恙螨

恙螨(chiggers)又称沙螨、沙虱、恙虫,属于真螨目(Acariforms)、恙螨科(Trombiculidae)。

全世界已知约3000种,我国已报告有400种及亚种。

恙螨仅幼虫寄生,故幼虫与医学有关。

一、幼虫形态

恙螨幼虫体形微小,长约0.2~0.5mm,椭圆形,体色呈红、橙、淡黄或乳白色。

虫体分腭体和艇躯两部分。

腭体位于体前端,螯肢分两节,基节很大,末节尖而长,称为螯肢爪,能刺入宿主皮肤取食,须肢分五节,末端有爪,分2~3叉。

躯体背面前端有一盾板,呈长方形、五角形、半圆形或舌形;

盾板上有一对感器及五根刚毛,感器的形状因种而异。

盾板后方有背刚毛,其数目和排列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如地理纤恙螨的背刚毛排列方式是:

2-8-6-6-4-2,共28根。

盾板两侧常有眼1~2个。

腹面三对足,各分6~7节。

后端正中有一肛门。

二、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恙螨的生活史可分为卵、前幼虫、幼虫、若蛹、若虫、成蛹和成虫七个时期(图46-4)。

雌虫于泥土中产卵,经5~7天卵内幼虫形成,逸出包有薄膜的前幼虫,经10天左右发育,幼虫破膜而出,寻找宿主寄生,经2~3天饱食后,落地化为若蛹。

若蛹内的若虫成熟后,约经3周变成蛹,再经1~2周孵出成虫,整个生活史的完成约需2~3个月。

恙螨的若虫和成虫均营自生生活,主要以昆虫卵为食,但其幼虫则需寄生,摄取宿主的组织液和淋巴液为营养。

恙螨的孽生栖息场所很广泛,常在多草、潮湿、地势低洼、常有鼠类活动的地方生活。

恙螨幼虫的宿主也很广泛,几乎各类哺乳动物(以啮齿类和食虫类为主)都可寄生,有的也可寄生于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等。

如人在孳生地停留,恙螨幼虫便可侵袭人体。

刺吸时先以螯肢爪刺入皮肤,分泌涎液,涎液内的组织分解酶使皮下组织液化,形成一条小管通到幼虫的口部,随着刺吸时间增加,此管道便延长。

幼虫在刺吸过程中一般不更换部位或宿主,常寄生于人的腰部、腋窝、腹股沟、阴部等处;

在鼠类则多在耳廓、会阴部等处。

图46-4恙螨生活史

恙螨幼虫在自然界中的密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与恙虫病的流行密切相关。

一般说,雨量丰富、温度在22℃~28℃之间,是恙螨孽生繁殖最有利的季节。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恙螨最集中的地区。

我国以东南沿海至西南边境省区为最多,尤其以云南至广东边境各省区。

我国各种恙螨的高峰季节也不同,有的在夏季有一高峰,有些则在春秋两季或秋冬两季各有两个高峰。

在春夏秋季出现高峰的恙螨,常以若虫和成虫在土壤中越冬;

秋冬季出现高峰的恙螨,则无越冬现象。

控制恙螨幼虫季节高峰的形成,是防止恙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三、恙螨与疾病的关系

恙螨幼虫叮刺人体可引起恙螨皮炎(trombidosis),在叮刺局部还可留下痕迹(“焦痂”),引流淋巴结肿大。

恙螨幼虫最大危害是传播恙虫病。

恙虫病的病原体是立克次体,当幼虫叮咬患病宿主时受染。

立克次体在幼虫体内可随其发育保存,并可经卵传递至下一代幼虫(可传2~3代),当此幼虫再叮刺别的宿主时,便可传播恙虫病。

恙虫病主要在鼠类等动物流行,人也可感染。

此外,还可传播流行性出血热、Q热、弓形虫病等,但其媒介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

我国恙虫病的主要媒介为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deliense)和小盾纤恙螨(L.scutellare)。

四、防制

清除杂草,搞好环境卫生、消灭鼠类,在不能除草的场所喷洒杀虫剂等,都是消灭孳生栖息场所的有效措施。

在野外作业时尽量减少暴露部位,不在草地坐卧,外露的皮肤部位应酌情涂擦防护剂,以防幼虫叮刺传播恙虫病。

第五节疥螨

疥螨(scabmites)又称疥虫,是一种专性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表皮的体外寄生虫,引起疥疮(scabies)。

疥螨属于真疥螨目,疥螨科(Sarcoptidae),寄生于人体的疥螨为人疥螨(Sarcoptesscabiei)。

一、形态及生活史

疥螨的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期,虫体微小,肉眼不易看清。

成虫圆形或卵圆形,淡黄色,有足四对,雌螨体形较长约(0.3~0.5)mm×

(0.25~0.4)mm,其第四对足末端具有长刚毛;

雄虫较小,长约(0.2~0.3)mm×

(0.15~0.2)mm,其第四对足末端具有长柄的吸盘(图46-5)。

成虫在皮肤隧道内交配后,雄虫不久即死亡,雌虫则钻入皮肤开掘隧道或另找新宿主,并在隧道内产卵(图46-6),一生可产卵40~50个,雌虫产完卵后即死亡,寿命约5~6周,卵产出后经3~5天即可孵出幼虫。

幼虫外形与成虫相似,但体形更小,仅有足三对。

幼虫经发育蜕皮为若虫,若虫有足四对,外形与成虫相似,但生殖器官尚未发育。

自卵发育至成虫约需8~15天。

图46-5疥螨成虫

A.雌虫背面B.雄虫腹面

二、疾病与诊断

疥螨在人体寄生的部位,以手指缝、手腕、手臂内侧、肘窝、腰部、阴部、乳房下等皮肤嫩薄处多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雌虫在表皮钻掘隧道较深,雄虫、若虫和幼虫开掘的则较浅。

在寄生过程中,因机械刺激和其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毒性作用,致局部发生炎症,奇痒难忍,夜间尤甚。

开始时病变仅限于隧道口,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和水泡,因搔痒可引起继发感染致局部化脓溃烂,称为疥疮。

图46-6疥螨在皮肤内挖掘的隧道

疥螨实验诊断方法有:

①用消毒针头在患处挑破,刺向隧道,挑出白色斑点状物,置10%KOH中消化蛋白,试管中的沉淀置载玻片上镜检,如果发现疥螨即可确诊;

②用一滴消毒的矿物油滴在患处,再用刀片轻刮皮肤,将刮取物置玻片上镜检;

③将患处直接放在解剖镜低倍视野下,用手术刀尖挑破患处找出疥螨,阳性率可达97.5%。

三、预防和治疗

发现患者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对密切接触者同时治疗。

患者用过的衣被、手套、毛巾等均应用水烫洗,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可预防传播。

使用杀螨剂(或杀虫剂)治疗疥疮。

推荐使用下列杀虫剂:

25%苯甲酸苄酯乳剂(涂抹后保留24小时),10%硫磺软膏,5%二氯苯醚菊酯霜,0.5%马拉硫磷或复方敌百虫霜剂等。

最好在用药前洗热水澡。

所有的衣物及被褥严格清洗。

局部止痒可用12%苯佐卡因盐酸盐(商品名:

必可松)。

本病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性传播性疾病,应加强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

第六节蠕形螨

蠕形螨(folliclemite)又称毛囊螨、毛囊虫,是一类专性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中的寄生虫。

蠕形螨属于真螨目,蠕螨科(Demodicidae)。

寄生人体的蠕形螨有毛囊蠕形螨(Demoder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brevis)。

一、形态与生活史

两种蠕形螨的形态、生活史均相似。

毛囊蠕形螨的躯体细长呈蛹虫状,乳白色,半透明。

成虫长约0.1~0.4mm,雌虫略大于雄虫。

虫体分腭体和躯体两部分,腭体在躯体前端,呈梯形。

躯体分足体和末体两部分,足体短,有足四对,足粗短,呈芽突状,末体细长,表皮具环状横纹,末端钝圆。

皮脂蠕形螨较短,末体的尾端较尖(图46-7)。

图46-7蠕形螨

蠕形螨的生活史分卵、幼虫、前若虫、若虫,成虫五期。

生活史中不需更换宿主。

毛囊蠕形螨寄生于毛囊,常多个群居;

皮脂蠕形螨主要寄生于皮脂腺,常单个寄居。

蠕形螨主要寄生于颜面部,额、鼻、鼻沟、头皮、颏部、颧部和外耳道,还可寄生于颈、肩背、胸部、乳头、大阴唇、阴茎和肛门等处。

雌雄虫后交配后雄虫死亡,完成一代生活史约需半个月,成虫寿命约4月。

二、致病与诊断

蠕形螨寄生后多数人无症状,少数人可表现为局部炎症。

蠕形螨有“颜面螨虫”之称,因为常常与多种皮肤疾患有关,如玫瑰痤疮(酒渣鼻)、黑头粉刺以及其他皮肤刺激症状。

近年的研究表明,蠕形螨的致病属条件性致病,即蠕形螨的机械刺激和各种代谢、分泌产物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再加上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细菌感染等因素而引起致病。

有临床表现的患者,其蠕形螨感染率和感染程度均显著高于一般皮肤病患者和健康人。

虫体寄生在毛囊和皮脂腺中,在头皮、颊部、鼻、眉毛以及睫毛根部常见。

一个雌虫在一个毛囊内可产25个卵,当幼虫孵化并长大后,拥挤在毛囊内。

雌性成虫发育成熟后,离开毛囊,再次交配并转移到其他毛囊产卵。

在毛囊和皮脂腺中还集聚了其他代谢产物,毛囊周围的表皮增生,加重了毛囊堵塞。

但是,皮肤损害主要是因为细菌继发感染。

疑有蠕形螨感染的人,可用痤疮挤压器、弯头眼科镊或手指挤压患部,将挤出物刮下置玻片上,加一滴50%的甘油酒精或花生油,加盖片镜检。

人群普查常用透明胶纸粘贴方法,于临睡前将透明胶带贴于鼻尖、鼻翼、鼻沟和额部等处,次晨取下贴于载玻片上镜检。

此法优于挤压法,可推广使用。

人体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国内外报道人群感染率为0.8%~100%,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

感染的年龄从4½

月至90岁。

感染方式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

外用2%灭滴灵霜、10%硫磺软膏、苯甲酸苄脂乳剂、二氯苯醚菊酯霜剂等都有一定疗效。

用药前洗温水澡可使毛囊口张大有利于药物渗入。

第七节其它螨类

螨类中尚有一些螨与医学有关,可引起皮炎,或寄生后导致过敏或肺部感染。

现简介它们与医学的关系如下。

一、尘螨

尘螨(dustmite)主要孳生于住房的地面、被褥床垫、枕头、脏衣物的尘埃中,也可在面粉厂、纺织厂及仓库的粉尘中。

主要种类有:

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pteronyssinus)、粉尘螨(D.farinae),以及梅内欧尘螨(Euroglyphusmaynei)等。

尘螨长约0.2~0.5mm,乳白色,体表有指纹状皮纹,躯体前端有长毛一对,后端有长毛两对,背面前端有狭长盾板,雄螨后端有后盾板,足4对,末端呈钟形吸盘状。

尘螨的死亡虫体碎片、分泌物、代谢物等是强烈的过敏原,人接触或吸入后可致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预防感染主要是注意清洁卫生,经常清除室内尘埃、勤洗衣被、勤晒褥垫、卧室常通风等,可防尘螨孳生繁殖。

对疑为尘螨感染引起病症者进行病原检查很困难,用尘螨浸液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可作脱敏治疗,或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图46-8尘螨

二、粉螨

粉螨属于真螨目,疥螨亚目(Sarcoptiformes),粉螨总科(Acaroidea),粉螨科(Acaridae)。

孽生于各种谷物、谷粉干果、奶酪、火腿、食糖、宠物饲料等食物中。

这些螨类分别以皮屑、面粉等食物、霉菌等为食,营自生生活。

人与之接触可被叮咬引起皮炎及荨麻疹等,或因误食带粉螨食物而引起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也可侵入呼吸道而致肺螨病。

防制粉螨应做好食品的存储管理,保持环境干燥,注意食物卫生和个人防护。

三、蒲螨

蒲螨属于真螨目,绒螨亚目(Trombidiformes),跗线螨总科(Tarsonemoidea),蒲螨科(Pyemotidae)。

是一类粮仓害虫(蝶蛾类)的寄生螨,但它们也可刺叮人体,引起皮疹(又称为谷痒疹)。

蒲螨约0.2mm大小。

雌虫纺锤形。

受孕雌虫后端呈囊状膨大,直径可达2mm。

雌虫寄生于蝶蛾类昆虫的幼虫体上,受孕雌虫的卵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化为成螨后才爬出母体。

在有蝶蛾昆虫的稻草、谷物、棉籽或麻袋上,可有许多蒲螨聚集,人与之接触时,螨爬上人体刺叮,引起皮疹(又称为谷痒疹)。

通常在仓库搬运工易遭受侵袭。

防制措施主要是应加强粮仓管理,防止蝶蛾类孳生,这样也就防止了蒲螨的孽生。

此外,应采取灭螨措施和注意个人防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