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里煤矿实习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3431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柴里煤矿实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柴里煤矿实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柴里煤矿实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柴里煤矿实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柴里煤矿实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柴里煤矿实习材料.docx

《柴里煤矿实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柴里煤矿实习材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柴里煤矿实习材料.docx

柴里煤矿实习材料

第一章、矿井概况

柴里煤矿隶属于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滕南煤田北部的一座国有大型矿井,位于滕州市西岗镇境内,矿区铁路、水路、公路交通十分方便。

矿区地形平坦,东以高庙断层为界与郭庄煤矿相邻,西以田岗断层为界与蔡园煤矿相邻;南以袁堂断层为界与崔庄矿相邻;北以3872530纬线为界与曹庄煤矿相邻。

南北长8.7km,东西平均宽约3.4km,面积29.50km2。

一、矿井开拓布局

柴里煤矿的开拓方式为:

立井、暗斜井,多水平盘区上下山开拓。

分为两个水平:

一水平(-110m)

二水平(-490m)

一水平分两翼:

东翼分为:

0、1、3、5、7采区

西翼分为:

2、4、6采区

二水平又称南翼分为:

230、231、232、233、234、235、236、9(袁堂)采区

采煤方法为:

倾斜、走向长壁全部冒落法;

现有采掘活动的采区有:

二水平有232、236、239采区。

共有采煤工作面3个,掘进迎头6个。

1、地理位置

柴里煤矿位于滕南煤田北部,滕州市西岗镇境内,京沪铁路西侧,东距滕州22公里,西距昭阳湖、京杭大运河4公里,邻近有滕州、南沙河、官桥、枣庄西火车站、柴官铁路专用线与京沪线路,在官桥站接轨,全长19.44公里,公路北通济宁市,东达滕州、枣庄,南至微山、薛城,西跨微山湖至江苏沛县、徐州,东距京福高速路13公里,距104国道11公里,京杭运河除枯水期外,均能通航,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2、地形地貌

井田内第四系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呈东北高、西北低,坡度平缓。

地面标高35.3~43.73,工业广场及井口标口为+41.7米,本区地表水系为南四湖运河水系,即城河(荆河)、郭河、运河、南四湖。

3、主要河流

城河位于井田北6公里处,由东北经滕州市区流入昭阳湖,全长141公里,流域面积590平方公里,洪水期最大流量2230m3/s,旱季干涸。

郭河位于井田北3公里处,为城河支流,河床宽80~170m,雨季流量大,洪水一过即干涸。

老运河位于井田南、常年有水,部分地段於积,不能通航,南四湖即:

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位于井田西南约4公里,常年有水。

井田内无河流、有几条东西向小洪沟,用于汛期排洪,汛期外均干涸,几处采后地表塌陷积水盆地,水深7~8米,随季节升降。

该矿井井田于1957年开始由华东煤炭地质勘探局123勘探队勘探,1960年6月提出精查报告,由上海煤矿设计院提出设计,1960年9月15日由山东省煤炭基建局第八建井工程处破土动工,定为厚含水冲积层下开采试验井,于1964年10月12日建成移交,成为开发滕南煤田第一对矿井。

1964年12月—1968年3月试采结束。

1968年7月开始第一次扩建,设计能力75万吨/年,于1972年12月完成。

1976年4月第二次改扩建设计能力150万吨/年,1984年7月移交生产,1980年矿井核定能力为110万吨。

1987年第三次改扩建,设计能力240万吨,因上海集资不到位,三扩设计能力定为210万吨。

1991年矿井核定能力为170万吨,1997年核定能力为210万吨(不含袁堂)。

4、井田地质特征

①、井田地质构造

井田为一断裂发育,宽缓褶皱区属倾伏向斜构造,岩层倾角平缓,一般为0~23度。

井田四周东西南三面为断层切割,构成地堑,内部宽缓背向斜和断裂。

皱曲发育,形态多变不完整,极个别钻孔有岩浆侵入,近几年又发现井田范围内有多个岩溶陷落柱,直径约80~150米,按复杂程度和岩浆活动,原地质条件分类为Ⅱ类,但由于陷落柱发育较原类型复杂。

(一)井田内次级褶皱成多个相向排列,以轴向一般为北东、北北东、不对称背、向斜构造,使井田多处部位呈皱曲状态,主要有:

小屯背斜、柴里向斜、半阁向斜、西岗背斜。

(二)井田内断层构造,因受四周大断层和褶皱影响,断裂构造发育,落差大于20米的大断层为25条。

名称

落差(m)

倾角(度)

倾向(度)

长度(m)

程楼断层

320-210

70-75

192-180

3500

袁堂断层

124-154

65-70

170

1660

徐庄断层

40-120

60-63

280-285

3650

二龙岗断层

20-70

70

275

1900

F-1断层

0-30

50-70

0-3

1950

F-2断层

0-45

60-70

175-190

2550

W6

0-40

60-70

88-2断层

20-40

70

3500

i-11断层

30

66

310

580

i-32逆断层

0-40

30-40

312

1400

西岗逆断层

0-85

12-40

247

4500

小屯断层

0-40

30-40

北西

2700

程楼断层

0-30

65-70

182

650

一水平33-13断层二水平C1-3断层

0-20

60

287-320

3100

F5断层

0-38

56-70

130

1000

F四-6断层

20-30

70

290-330

1250

161断层

0-44

70

256

750

126断层

0-35

75

300

1850

两河叉断层

30

75

140

2900

田岗断层

180-400

60-70

97

12050

高庙断层

80-120

70

285

5425

苏庄断层

0-30

50-65

西

1500

B52断层

0-40

60-70

2100

朱梅集断层

60-100

70

3000

(三)导水通道主要有断层,陷落煤柱,采后上覆岩层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冒落带和封闭不良的钻孔。

(1)断层:

田岗断层,高庙断层和袁堂断层为界边大断层,程楼断层和西岗逆断层为徐庄断层井田内大断层。

其中田岗断层上盘使煤系地层与奥灰对接。

徐庄断层使小槽煤与奥灰对接,导水性较强,在开采小槽煤时预计还会有小的导水断层。

(2)陷落柱:

我矿四采区已揭露5个较大的陷落柱,袁堂揭露一个陷落柱,因开采煤层三煤距含水层较远,尚未出现导水现象,预计开采煤层距含水层较近时,特别在开采十七煤时距十灰,奥灰,间距小,突水威胁较大,务必高度重视。

(3)裂隙还与冒落带:

一水平在第四系含水层下采煤,由于Q下含水组富水性弱,可塑性强,局部地段采至防水岩柱12米即风化带中采煤尚未发生溃水事故,二水平三煤埋藏深,岩层硬度大,脆性大,裂高高达156米,冒高50-60米,因此开采小槽煤时,还有沿两带突水可能。

(4)钻孔:

二水平砾岩距开采煤层200米左右,目前发现封闭不良的钻孔89孔,经实践证明,泥浆封闭钻孔对生产威胁较小,经上级有关部门同意不再实施启封。

②煤层

柴里井田经过近38年的开采,地质构造及煤层得到了重新认识。

该井田属华北型石炭二迭纪煤系地层,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太原组,煤系下伏厚层奥陶系石灰岩,上覆第四系及侏罗系厚含水冲积层,为冲积洪积相沉积,冲积层厚度为63~110米。

井田内共含煤十八层,总厚16.45米,其中可采五层(3上、3下、12下、16层、17层),平均总厚12.95米,煤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0~23度。

(一)、三层煤是井田主采煤层,结构复杂,平均总厚9.45米,由于有中矸又分为3上和3下,其中:

3上:

5.56米,3下:

4.06米,在一水平五号采区出现夹矸变厚带,使3上煤层又分叉成上下分层,上矸在五采区最多为19.45米,在北部两河岔3上下合一,分布不均,即以西岗逆断层为界,北全作3下煤处理。

二水平中矸向南变厚,在小屯背斜。

袁堂一带中矸最厚为35.3米,三上局部沉缺,三层煤顶板一般为中砂岩,局部有伪顶泥岩或砂泥岩,中矸岩性为泥岩或沙泥岩,底板为灰色泥岩或砂泥岩。

(二)、12下煤层,位于太原组地层中部厚度0~1.60米,平均厚0.69米,极不稳定,局部可采,结构较复杂,与3层煤间距95~105米,平均97.5米,距三灰50米左右,顶板为泥岩,底板为8层灰岩。

(三)16煤层属较稳定煤层,厚0.25~1.91米,平均厚0.94米,结构简单,距12下煤层,间距60-65米,顶板为十下层石灰岩,底板为泥岩。

(四)、17层煤层0.95米,平均厚0.77米,结构简单,属极不稳定,局部可采,距16层煤间距8~15米,顶板为11层灰岩,但不稳定,底板为泥岩。

③煤质

本井田内可采层煤质均属低灰、低磷、低硫至高硫、低熔~高熔灰分、中~高发热量Ⅱ变质阶段气~气肥煤。

根据矿井采样及钻孔煤芯样,各煤层主要指标的变化规律较明显,现分述如下:

(一)、自上而下逐渐减低,水份含量(M2d)1.59~2.28%。

3煤取样测得全水份(Mt)含量3.2~6.3%,平均5.46%。

洗精煤的水份(M2d)一般变化在2%左右。

(二)、灰分:

原煤灰分:

三煤为12.87~14.98%。

12下、16、17层煤为19.88%,9.2%、14.59%。

经1.4比重液精煤灰分平均变化三煤为5.96~4.92%,12下、16、17煤为6.88%、2.34%、14.59%。

(三)、挥发份

各煤层精煤挥发份(Vd2f)平均在39.9~44%。

其中3煤为39.9%。

在太原组12下、16、17层煤呈逐渐增大的规律。

这是煤的变质程度和成煤环境的不同,镜质组含量差异所致。

(四)、发热量

山西组3煤发热量平均为7677卡/克

太原组12下煤发热量平均为7227卡/克

太原组16煤发热量平均为7551卡/克

太原组17煤发热量平均为7111卡/克

各煤层发热量随挥发份的增加而增大,随灰份的增加而减少。

(五)、硫分

3上、3下煤层全硫含量很少超过1.5%。

平均原煤硫的含量小于1%。

12下、16、17煤含硫较高。

(六)、磷份

本区各煤层磷的含量均不高,为0.0001~0.0428%,平均都在0.01%左右。

精煤含量比原煤低。

④、水文地质

柴里矿地处鲁西南冲积平原,昭阳湖畔,东距黄海约200公里,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58毫米,最大1245毫米,最小300毫米,雨量集中7~8月份,6、9月份次之。

井田内地势平坦,由东北向西南缓倾斜,井田内有一条季节性河流,汛期流量较大,汛期过后,流量较小,冬、春、夏初干涸,井田内有数条排水沟,郭河和排水沟的水皆向西注入昭阳湖。

采后地面形成积水盆地。

该矿属水体下采煤,主要含水层有:

第四系上、下含水组,侏罗系砾岩,二迭系三煤顶板砂岩及三煤,石炭系薄层灰岩,奥陶系灰岩。

(一)、第四系厚65~100.48米,一般在70-80米,分为上下两部分,简称Q上Q下。

Q上地层厚13.36~48.12米,平均30.1米,含水砂层一般4层,约占Q上地层34%,由于粗砂组成单位涌水量3.506公升/秒,渗透系数16.75米/日,富水性强,隔水层五层,由砂质粘土。

粘土组成,细密,可塑性好,隔水性强。

含水层与隔水层呈交互沉积地下水以水平运动为主,受大气降雨补给,井下开采影响不明显。

Q下地层厚18.15~71.45m米,平均41.80米,含水层一般四层,层薄,主要有亚砂土组成,局部为中粗砂,底部为粘性土充填的砾石层。

单位涌水量0.184公升/秒,渗透系数1.66米/日,富水性弱,隔水层主要为砂质粘土,重中亚粘土,致密,隔水性较强,含水层与隔水层亦呈交互沉积,大气降雨补给不明显,受采动影响底部砾石层易疏干。

(二)、侏罗系砾岩(包括红色砾岩)厚0~264.5米,平均104.2米含裂隙一溶洞水,溶洞分布不均,单位涌水量0.00153-0.916公升/秒,渗透系数0.507-0.00324米/日,该层下距开采煤层130-256米,平均200米左右。

(三)、三煤及其顶板砂岩:

三煤含裂隙水、三煤顶板砂岩厚40-60米,为孔隙、裂隙水、富水性不均,易疏干,单位涌水量0.00387公升/秒,渗透系数0.1172米/日。

(四)、第三层灰岩,层位稳定厚3.9-10.55米,位于三煤下32-40米,层位稳定,浅部裂隙较发育,导水性较好,单位涌水量0.175公升/秒,渗透系数1.945米/日。

(五)、第十层灰岩,厚2.15-7.42米,平均5.12米,为16煤直接顶板,含裂隙水,单位涌水量0.0208公升/秒,渗透系数0.321米/日。

(六)、第十四层灰岩,厚8-12米,上距十六煤37米,十七煤25米,下距奥陶系灰岩20米,含裂隙水,单位涌水量0.06公升/秒,渗透系数0.519米/日。

(七)、奥陶系灰岩为煤系地层基底,厚约600米,裂隙,溶洞发育,富水性强,储量丰富,为该区矿井充水主要水源,且形成大的陷落柱,向上发展至基岩顶部,单位涌水量2.6-0.475公升/秒,渗透系数1.145米/日。

奥灰水是威胁生产安全的内在隐患。

奥灰、薄层灰岩、砂岩和砾岩水均属封闭型。

开采受水害威胁程度:

Q下含组富水性弱,又受到采动疏降,威胁不大紧,局部沿裂隙和采后两带形成滴、淋水造成工作条件恶化。

三灰水是一水平主要充水水源,对三煤和十二煤开采威胁较大,可能造成巷道和工作面淹没。

十灰为十六直接顶板,必须进行强疏干,同时又是十七煤顶水开采的主要威胁。

十四灰距奥较近,通过断层发生水力联系,威胁十六煤,十七煤开采。

奥陶系灰岩水,储量大,是矿充水的主要来源,是矿井生产的主要威胁。

从总体看井田边界大断层和井田内程楼断层,西岗逆断层是奥灰与各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的主要通道,威胁较大。

井田中小断层和陷落柱的导水对小槽煤可采影响较大。

因此,在开采小槽煤前,应进一步加强其水文工作。

矿井水的防治难易程度:

我矿以探放水强排与合理留设防水柱相接合,帷幕注浆,代价高,工期长,效益低不适用,设立防水闸门,仅可作局部防水。

综上所述,我矿水文地质属复杂型矿井。

二、矿井生产建设情况

矿井于1961年11月14日破土动工。

1964年10月10日建成正式移交,10月16日简易投产,定型为30万吨/年。

1968柴里井开始第一次改扩建75万吨/年,1972年12月竣工移交生产。

1975年开始第二次扩建150万吨/年,1984年7月1日正式移交生产。

1986年10月开始第三次改扩建240万吨/年,2007年3月16日,核定柴里煤矿生产能力为275万吨/年。

(一)煤层赋存情况

井田内共含煤十八层,其中可采煤层五层为:

3煤(分为3上、3下两层),12下煤、16煤、17煤,平均总厚12.95m,倾角0°~23°南翼,236采区南部倾角较大,其余均较缓。

3煤为井田主采煤层,一水平埋深90~210米,二水平埋深260~550米。

3煤平均厚度为9.65m,结构复杂,普遍夹2~3层夹矸,以中矸为标志分为3上煤和3下煤。

3上煤除井田东南靠徐庄断层附近局部被冲刷剥蚀外,全井田赋存稳定,可采煤厚5.56m,井田南端煤厚小于3m,其它段煤厚在5m以上。

3上煤结构复杂,含矸1~3层,矸石岩性为粘土岩、泥岩细、中砂岩。

可采指数为1,变异系数为26.3%。

属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3下煤位于3上煤层下0.2~35.3m,下距三灰29~45m,平均40m,间距较稳定。

全井田赋存稳定,厚2.4~7.8m,平均4.06m,结构复杂,含0~3层夹矸,厚0.04~3.0m,多为泥岩或碳质泥岩。

可采指数为0.993,变异系数为24.5%。

属稳定可采煤层。

12下煤位于太原组地层中部,上距第三层灰岩50m左右。

在井田内赋存不稳定,部分范围内沉缺,厚0~1.6m,平均0.69m,仅59%的范围可采,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16煤位于太原组地层下部,上距12下煤60~65m,下距17煤8~15m。

煤厚变化大,在0.25~1.91m范围内,可采指数为0.911,变异系数为30.1%,属较稳定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相对简单,仅局部含一层0.1~0.2m有泥岩夹矸。

17煤在井田内部分沉缺,大面积沉积,赋存相对较稳定,煤厚平均0.77m,可采指数为0.57,煤厚变异系数为23%,结构简单,属不稳定可采煤层。

三、煤炭资源储量情况

(一)截止2009年8月底资源赋存利用情况

截止2009年8月底,保有资源储量为13005.1万吨,累计动用储量8800.8万吨,累计采出煤量7062.6万吨。

柴里煤矿3煤保有资源储量9613.0万吨,其中:

村庄压煤为3126.4万吨,占保有资源储量32.5%,火区压煤为300.5万吨,占保有资源储量3.1%,构造复杂区、边角储量2067.1万吨,占保有资源储量21.5%,矿井保护煤柱3342.9万吨,占保有资源储量34.8%,设计利用储量776.1万吨,占保有资源储量8.1%,设计利用储量中暂不能动用储量199.1万吨,占保有资源储量2.1%,经济储量583.1万吨,占保有储量的6.0%,经济可采储量为495.6万吨。

12下煤保有资源储量833.7万吨,16煤保有资源储量2001.2万吨,17煤保有资源储量557.2万吨。

小槽煤煤炭安全生产条件复杂,硫份高,暂无经济可采储量。

(二)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资源利用

柴里煤矿经过46年的开采,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对资源非常珍惜,老火区点多面广,采场接续极为紧张,我矿在铁路下、火区、构造复杂区、边残三角、提高开采上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注入了大量资金。

历年来都以珍惜资源作为一项生产经营方针,利用科技进步,加大生产技术科研投入,在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方面政策正确,技术得力。

在矿田范围内充分挖潜提高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资源回收率,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煤炭资源不断枯竭,对资源的珍惜程度更加重视,制度上从严从细,从现场上严格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和必要的生产投入,并配备了精干的资源管理队伍,从而不断提高资源回收开发利用水平。

1、建立健全地测机构

我矿地测机构健全,分设测量、地质、绘图、防治水、矿井设计、储量管理等多个专业。

矿设立煤炭资源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的储量管理人员,负责矿井的资源管理及对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提高开采上限解放呆滞储量

矿井自建矿以来,技术工作者就认识到充分开发资源的重要性,致力于提高开采上限的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最初的70米逐步提高到50米、20米,现已提高到12米,仅20米提高到12米就可解放呆滞储量752吨。

3、解放火区压煤

我矿开采的3煤为易燃煤层,自燃期仅45天,在工作面开采后出现较多的火区,产生一部分火区压煤,是影响矿井回收率的一个较大因素。

能否解放这部分储量,是提高矿井回收率的关键。

为此,矿井加大防灭火工作。

近几年来,先后解放了23101、23102、23103、23303、23406、23408、23409等十余个火区,同时控制新火区的出现,解放原煤500多万吨。

4、加强地质分析,回收构造复杂区。

矿井经46年的开采,地质构造简单,易于布置工作面的块段已基本开采完毕,剩余部分多为构造复杂区。

对此我们加强了地质资料的分析,做了大量的图纸及补勘工作,掌握构造发育规律,依据构造特征布置相适应的工作面,采用灵活的开采工艺,对构造复杂区的资源进行回收,近几年开采了23300南工作面、23300北工作面、23301西工作面、23608工作面、3900工作面、3904工作面等构造复杂区内的工作面,共回收资源165万吨。

5、铁路下采煤

矿区柴官和柴新运煤铁路专线从井田内穿过,我们通过地面岩移观测试验总结出岩移规律,掌握了可靠的岩移数据,据此进行了铁路下开采,采取边沉陷边回填的方法,维护铁路的安全,即保证了资源的回收,又保证了铁路的正常安全运输。

3703、23205、23103等工作面,在铁路下采出煤量为216余万吨。

6、解放村下压煤

柴里煤矿井田范围内分布较多的村庄,压煤村庄有16个,严重制约了矿井的开拓布局和生产接续。

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及柴里煤矿积极多方面筹措资金对压煤村庄进行搬迁,解放村下压煤。

至今共搬迁村庄8个,投入搬迁费用亿元,解放地质储量5400余万吨。

7、加强技术管理,提高工作面的回收率。

针对不同的开采工艺,加强现场的技术管理和制度约束,严格考核提高工作面的回采率。

综放工艺是我矿的主要开采工艺。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结合煤层特征寻求提高综放工作面的回收率提高途径。

采用3上、3下分层放顶煤的方法调整采放比。

同时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方法,每个综放面在开采前编制放煤措施,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组织人员对放顶煤进行专项管理,严格落实放顶煤措施,严格奖罚。

从而在技术上、管理上保证了放顶煤回收率的提高,综放工作面回收率达到88.9%。

对于分层开采的炮采、高档普采工作面,加密煤层探测,根据煤厚情况进行合理分层,杜绝了因分层而产生的不合理损失,在开采过程中清理净浮煤,从而提高了工作面的综合回收率,分层开采工作面回收率达到98.5%。

8、优化设计

所有井巷工程设计都进行了优化,能半煤岩不全岩,能全煤不半岩。

工作面的设计在保证不漏风、不透水的情况下尽量留设最小煤柱,采用斜切眼补充轨道巷,皮带外置等形式,将阶段煤柱留设到最小,对具备带采条件的煤柱组织带采,提出带采设计。

9、加大工作面浮煤清扫力度

矿领导对工作面浮煤回收非常重视,制订了浮煤清扫责任制,定期检查与抽查工作面架间与溜子后浮煤清扫情况,做到颗粒归仓,珍惜资源,尽可能多回收煤炭资源,减少了浮煤损失。

(三)、柴里煤矿小槽煤开采情况

随着3煤储量的锐减,我矿已开始进行小槽煤开采,2005年已对一水平161采区16层煤进行了试采,但试采情况并不理想,一是开采揭露16层煤煤厚和勘探钻孔对比,偏差较大,普遍存在偏薄的现象,实际揭露的煤厚只有0.45-0.55米,低于国家规定的开采厚度,致使1613首采工作面开采不到三分之一就被迫停采。

目前正采用螺旋钻对1613工作面进行试采。

但螺旋钻开采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正在研究改进。

从地质构造和钻孔揭露煤厚来看,袁堂井九采区小槽煤赋存条件较理想,一是此块段3上、3下煤已开采完毕,地质构造较明朗,也较简单,12下、16、17三层煤赋存相对较稳定,目前看是小槽煤开采理想的块段,现在正组织力量掘进。

预计袁堂井小槽煤首采工作面于2010年底具备安装开采条件。

小槽煤开采万吨掘进率高,产量低,经济效益差,难以解决柴里矿的接续问题。

(四)、村庄搬迁是柴里煤矿主要发展途径

柴里煤矿3煤层共有11个村庄压煤,一水平有东满庄、两河岔、西曹庄、孙寨、西柴里、栾庄,二水平有小杨庄、小屯、宋楼、袁堂、朱梅集,村庄压煤共计资源储量3126.4万吨。

由于柴里煤矿大部分采区已经开采完毕,剩余资源储量除构造复杂区、边残块段、断层煤柱、火区压煤外,经济可采储量以所剩无几,所以搬迁村庄是柴里煤矿解决接续困难的有效途径。

5、井田范围及储量

①、矿井边界

北以纬线3872530为界与滕州市曹庄煤矿井田相邻,南以袁堂断层为界与崔庄矿井田相邻,东以高庙断层为界,分别于郭庄矿和蒋庄矿相邻,西至田岗断层,井田范围由21个坐标点控制,井田走向长8.7公里,井田倾斜宽3.4公里,面积29.5平方公里。

②、储量

矿井自64年10月投产至2002年已开采38年,2002年末矿井地质保有储量14159.4万吨,工业储量为13937.0万吨,可采储量10415.9万吨,上组煤开采留设12米防水岩柱,薄煤层按部颁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可采厚度0.7米以上圈算,其中主采煤层第3层煤:

工业储量11122.8万吨,可采储量8064.7万吨,村庄压煤2945.6万吨,火区压煤1980万吨,实际经济可采出煤量只有1663.6万吨。

依据矿井核定能力产290万吨,计算留出1.4的备用系数,矿井服务年限为25.6年。

6、开拓方式、开采方法

①开拓方式为立井暗斜井多水平、多立井分区段开拓。

②开采方法:

走向长壁,下行开采,全部冒落采煤方法

 

第二章、矿井主要生产系统

一、主要运输系统

1、矿井原煤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