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与答案《物种起源》导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与答案《物种起源》导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与答案《物种起源》导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A.帅-率;
B.窜cuan;
D.源-缘。
)
5.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弄巧成拙炯然不同迷惘臆测
B.岌岌可危前仆后继杜撰潦倒
C.负偶顽抗妄自菲薄草莽耿直
D.功亏一匮走投无路即使阿谀
B(A.炯-迥;
C.偶-隅;
D.匮-篑。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湮没计日成功炽热团花簇锦
B.敷演稂莠不齐照相震古烁今
C.殒落曲意逢迎趋时修练内功
D.自诩和中共济寒暄囚首垢面
A
7.选出书写无误和有两个错别字的各一项。
A.我把家养变疑的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
B.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疑逐渐累集起来。
C.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
D.我从事本题研究的初期,就觉得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陪植物入手。
书写无误的一项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CB
8.下列关联词语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________,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________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________就不足为奇了。
A.如果那么虽然但是
B.因为所以即使也
C.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D.如果那么即使也
D
9.下段文字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___________结束;
但是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的___________,并且我的体力渐感___________,所以不得不先将这个摘要___________。
A.将近岁月不支付印
B.快时间不支付印
C.将近时间不行付梓
D.将近岁月不行付梓
10.下面一段话的6个空白处缺少关联词语,选填哪一组合适
①许多事实现在②是不清楚,③在未来长期内④还弄不清楚,⑤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⑥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
A.①虽然②还③而且④也⑤但是⑥和
B.①即使②也③虽然④而⑤那么⑥也
C.①虽然②还③而且④而⑤那么⑥和
D.①即使②也③虽然④也⑤但是⑥也
A(本题也要运用抓特征法,即可顺利作出答案来⑥的前后为并列短语“精细的研究”“冷静的判断”,据此即可认定其间用连词“和”,因而淘汰了B、D二项;
⑤处明显为转折关系,据此即可认定A为唯一正确选项)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作这些琐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B.我把家养变异的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
C.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
D.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只要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他背地图的方法之一。
往往,他拿起笔,就在计算纸上,一省一郡一川地画下去。
B.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关于社会有了较多的了解,关于人生也有一个清澈的观照。
C.他的普通话里夹杂着浓重的南方口音,况且因为激动,越说越快,我连一半也没有听懂。
D.如果国有资产被闲置和不起作用,而且正在磨损、耗费,甚至被私下瓜分掉或被人侵占,那么不进行产权转让,不把它变成货币形态,国有资产不是照样以实物形态在减少以致消失吗?
C
A.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因为是“想到”,是假设,还没能得到事实的证实,所以用“也许”“一些”加以限制,很有分寸。
B.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又”表示动作的累积,强调不仅写了札记,而且给以充实;
“当时”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作者的认识在发展;
“始终”强调作者坚持研究的持久性。
加点词语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地探索真理的精神。
C.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窜入”一词用得得体,说明错误不受达尔文的约束,到处乱跑,会出其不意地闯进做不速之客,完全是不自觉的,自己尚未来得及发现的。
D.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
(“大概”一词有推测之意,因为作者心中没有把握,对自己的主张还拿不准。
D(“心中没有把握”错。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B.这青山绿水,茂林丰田,对于这些老农垦队员来说无疑不是青春汗水的结晶。
C.会议结束后,全体与会者和大会主席团在新落成的科技实验楼前合影留念。
D.“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流行竟源于电视剧,元好问怕是想不到的。
15.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填哪一句才能与上下文恰当地衔接
故乡与游子,这似乎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心理学家分析,人自离开母体,来到这个纷繁扰攘的世界,便有一种回归母体的冲动,每遇到挫折、痛苦与烦恼,回归母体便成为一种本能的心理反映。
,而故乡则是这种回归冲动的曲折反映。
A.因而,母亲与故乡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B.因而,母亲成了保护神的代名词
C.因而,母亲时常成为作家、艺术家歌颂的对象
D.因而,母亲永远意味着亲切与温暖
C(由选项中的“因而”可知,横线上的内容是上文的结果,上句表原因。
B、D二项不能与上文构成因果关系。
A项添加了陈述对象“故乡”)
16.下面一段文字的顺序混乱,经过梳理,哪一项恰当
①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绝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
②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③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
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
⑤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应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③②⑤D.②③④①⑤
B(②与①相比,应当是②起头,据此可先淘汰A、C二项,再比较B、D二项发觉②③不能紧连在一起,据此可认定B正确)
17.对下面一组句子的顺序调整恰当的一项是
①1835年9月,26岁的达尔文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考察。
②除了有三种海龟外,陆龟也很多,因此在这里曾经有一只船的船员们在短时期里捕捉到了500~800只大龟。
③他在航海日记中写道:
“这些岛屿好像是全球爬行动物的乐园。
”
④不仅龟存在变种,鸟也如此。
⑤大的一只龟重达四五百斤。
⑥达尔文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在这个群岛上,龟至少有三个变种。
⑦达尔文观察了岛上莺属的地雀,发现它们的嘴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样,最大的是大嘴地雀,其次是勇敢地雀,最小的是小嘴地雀。
⑧从此,物种不变的传统观念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失去了地位。
⑨生物的多种多样性,证明了生物不可能是上帝造的。
A.①②③⑤④⑥⑦⑨⑧B.①③②⑤⑥④⑦⑨⑧
C.①⑤⑥④③②⑦⑨⑧D.①⑤⑥④③②⑨⑧⑦
二、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③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④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
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喙、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⑤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
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这个语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两层的关系是
A.转折关系B.递进关系
C.并列关系D.承接关系
3.这个语段提出的观点数目和观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语段提出两个观点: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由别的种演变而来。
②生物的变异未达到完善的地步,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B.这个语段提出三个观点:
①生物的种是演变而来的,否定了创造论。
②生物的种是演变而来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③肯定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C.这个语段提出两个观点:
①生物的种由以前的种演变而来的结论难以令人满意。
②肯定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唯一的原因。
D.这个语段提出四个观点:
①生物的种由以前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生物的种是演变而来的理论往往令人难以满意。
③外部的环境和气候、食物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
④外部环境不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唯一原因。
4.为了证明“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所用的论据是
A.动物方面的啄木鸟。
B.植物方面槲寄生的实例。
C.啄木鸟和槲寄生。
D.动物方面啄木鸟的构造。
5.分析文段中①这个长句表达的主要信息。
1.A2.C3.B4.BD
(二)赏析课文第1段,筛选有用信息,完成文后问题。
(9分,每小题3分)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作了一些札记。
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作这些琐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6.1831年开始,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他的收获集中在两个方面:
a.(限7字)_____________;
b.(限15字)。
7.1837年开始,达尔文的科研工作分两步走:
a.;
b.
8.作者对1831~1859二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作了概述,其目的是(限12字)。
(一)6.a.生物的地理分布
b.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
7.a.1837年开始整理研究资料,作了一些札记
b.1844年充实了札记,写出科研论文纲要,且研究始终未间断
8.为了要表明科学结论不轻率得出
(三)赏析课文第4段前半段,筛选有用信息,完成文后问题。
(6分,每小题3分)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和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
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
9.关于物种起源问题,达尔文做出了什么结论?
导推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a.依据:
;
b.结论:
。
10.怎样检验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a.能证明它正确的依据是:
b.不能证明它正确的依据是:
(二)9.a.生物间相互的亲缘关系,生物的胚胎关系,生物的地理分布,生物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事实
b.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10.a.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极其完善的构造及相互适应,则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
b.否则,不正确
(四)赏析下文,筛选信息,完成文后问题。
(17分)
比克隆更惊人的突破物种可被人为创造
美国《自然》周刊最近报道,美国科学家对地球上已知的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生殖器支原菌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可以造成一种更加简单的生物。
它只有480个基因,比任何生物都要少,而人体每个细胞有为数8万至14万个基因。
美国马里兰州基因图谱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分子工具,每次将生殖器支原菌的一处基因移除,以确认缺少哪些基因会导致生命死亡,缺少哪些不会致死。
结果发现,维系其生命所需的最基本基因数目约为265至350个,多数具备产生能量或负责繁衍等功能,但有111个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研究人员计划利用基本化合物自己制造这批基因,再把该生物细胞内的自然基因剔出,然后放入这批人造基因替代,看看是否350个以下的基因真能组成一个生命体。
这个实验意味着人们可以自己创造出新的物种,它对生物学的冲击,将比前些时轰动全球的克隆技术还要重大。
假如研究小组以200多个基因造出一个最简单的生物,将会有助于科学家了解生命起源,了解较复杂的生物如何深化,对遗传学和医学也会有突破性贡献。
(《青年译报》)
11.《自然》周刊载文介绍
a.美国科学家研究了;
(3分)
b.形成的结论是:
c.造成的一种更简单生物,其“简单”特征表现在。
12.科学家们创造新生物的方法是什么,请你概述一下。
(4分)
13.这项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
11.a.地球上已知的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生殖器支原菌
b.可以造成一种更加简单的生物
c.它只有480个基因,少于一些生物,更少于人(人体每个细胞有为数8万~14万个基因)
12.略
13.略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6.(第一自然段)作者完成《物种起源》一书经历了四个阶段,各阶段做了什么工作?
(1)1831~1836年,远航考察。
(2)1837~1843年搜集研究。
(3)1844~1859年,写成纲要。
(4)1859年,发表摘要。
(结合第二自然段分析。
7.(第二自然段)作者早日发表《物种起源》摘要的原因有哪些?
请逐一说明。
(1)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岁月。
(2)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且体力渐感不支。
(3)华莱斯对物种起源也得出一个结论。
(注意语言线索:
“但是”“并且”“所以”“也是”。
8.《物种起源》一书的性质是什么?
摘要性质,未必完备。
9.(第四自然段)关于物种起源问题,达尔文作出了什么结论?
怎样检验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1)结论:
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依据: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
(3)检验:
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10.(第四自然段)达尔文用什么事例来说明把生物进化、变异“仅仅归因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啄木鸟。
(槲寄生要说明的是仅仅以“外部环境”,或仅仅以“植物习性”,或仅仅以“植物本身”,或仅仅以“植物的倾向”来解释,都是不合理的。
“或”,表不兼容。
11.(第五、六自然段)
(1)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是什么?
(不超过22个字。
目的:
要明确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
(2)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是什么?
(不超过40个字。
意义:
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3)按照作者的论述,生物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两种:
家养变异和自然变异。
(4)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是什么?
①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
②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六)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八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
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
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
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做土要扩大了精神,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
又要不怕做小事业,就是能创作的自然是创作,否则翻译、介绍、欣赏、读、看、消闲都可以。
以文艺来消闲,说来似乎有些可笑,但究竟较胜于戕贼他。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
不过事在人为,比空寻天赋的天才有把握。
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地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地赏鉴,正不必花卉自身,这才心旷神怡的假如当作泥土也有灵魂的话。
12.第一自然段的中心是
A.指出产生天才难,培养天才也难。
B.号召在座诸君不要去做天才。
C.指出做泥土的功效比要求做天才还切近些。
D.号召在座诸君都来做培养天才的泥土。
13.根据文章内容,指出“要像一碟子绿豆芽”这一比喻句的作用。
阐明没有泥土,成长的天才就不能发达的道理。
1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做“培养天才的泥土”需要注意的两点是什么?
(1)吸取新思想新文化,摆脱旧的束缚。
(2)要脚踏实地,不怕做小事业。
15.根据文意,下列论断不正确的是
A.天才的产生需要泥土的培养。
B.天才是天赋。
C.泥土的伟大和希望在于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地做实事。
D.做培养天才的泥土并不容易。
E.以文艺作消闲,比任意摧残新文艺还要恶毒。
BE
(七)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
“多媒体”(Mwetimedia)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新名词,它是融合多种传播媒介的手段于一体的设施。
具体来说,就是融合电话、电视和电脑这三种主要传媒的性能于一体,并在原有基础上再衍生出其他相关的新用途的设施。
人们通过电话,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双向交谈,但可惜只能听到声音(近十多年来传真机通过电话线可传送图文),却不能见到谈话人形象;
人们在电视机上可以看到图像和听到声音,但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而不能双向交流;
电脑是处理和储存信息的工具,在终端的荧屏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数据和图像。
而通过多媒体,既可以接收,也可以发送各种声音、形象、文字、图表和数据。
把家庭和企业里的多媒体与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商店、银行、学校、医院、图书馆、电脑数据库、新闻机构、娱乐场所、电视台、会议厅的多媒体连接起来,形成互相交叉的网络,这个网络就是目前美国政府正在着手进行的“信息高速公路”,其正式名称是“全国信息基础设施”(NII)。
这里是借用50年代美国修建了全国高速公路的干线,对加速商品和劳务的流通、推动全国经济发展曾起了巨大作用之意。
具体来说,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光导纤维的电缆作为信息流通的主干线(只有新型的光缆才能有这么大的容量),通过光缆和多媒体,向全国提供教育、卫生、商务、金融、文化、娱乐等等颇为广泛的服务。
16.对“多媒体”的注释,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多种传播媒介手段的融合体。
B.是融合多种传播媒介手段于一体的设施。
C.是融合电话、电视、电脑这三种传媒性能于一体的设施。
D.是融合电话、电视、电脑传媒性能于一体,并在原基础上衍生的相关设施。
17.根据文章,用一句话概括“多媒体”优于电话、电视等的特有功能。
(不超过25个字。
既可以接收,也可以发送各种声音、形象、文字、图表和数据。
18.对“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术语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像高速公路一样的信息基础设施。
B.像高速公路一样发达的信息流通主干线。
C.多媒体交叉的网络像高速公路一样传递信息。
D.信息通过光缆和多媒体,像高速公路一样伸向全国。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与答案:
《物种起源》导言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高一语文同步练习请继续关注高中频道!
高一必修二语文第一单元囚绿记随堂检测2016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