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4602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规整的方格路网;

4)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北宋——东京汴梁

街巷制代替了里坊制;

城市总的布局较灵活;

重文化娱乐;

宗教建筑发达。

——古代西方城市

1.奴隶制社会

古希腊

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古罗马营寨城

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中心广场。

《建筑十书》

——维特鲁威(100.BC)

——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2.中世纪封建城市

三大起源类型:

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

丰富的城市景观

教区划分(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建筑体量/色彩/建材的巨大反差、自发形成的街道、城市主体色调

——中欧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

中国古代:

崇尚天地,发展为理性主义倾向,走向探索天体自然规律,社会伦理神圣制度,布局象天地法,追求天意和理气,使建筑和城市的空间排列组合渐臻完美。

欧洲古代:

崇尚人性,发展为人文主义倾向,注重技术的改进。

 

(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田园城市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E.Howard(霍华德)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

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Howard认为田园城市是“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规模、布局设计——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六分之一。

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

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5.8万。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呈圈状布置,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或田园城市之间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往来。

城市外围是永久性绿地,供农牧生产用。

2.线形城市

SoriayMata(1882年)

“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使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这是线形城市的基本原则的第一条。

3.有机疏散理论

1934年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Saarinen)在《城市——它的发展、衰退与未来》中阐述。

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

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将城市的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

城市的交通系统像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

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

4.纽约区划法规

——基于经济利益调节的城市发展控制

5.Cityoftomorrow

LeCorbusier(勒·

柯布西耶)

通过对城市内部的改造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活力。

由拥挤导致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

保证阳光、空间和绿地。

垂直的花园城市。

6.雅典宪章

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

功能分区

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

7.广亩城市

F.L.Wright1932年提出广亩城市(BroadacreCity),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

广亩城市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

8.新城建设

——卫星城镇理论

卫星城——一个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1924年国际城市会议定义)

“卧城”阶段:

1912-1920

卧城特点:

距母城较近,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

“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特点:

距母城约30公里左右;

在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

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赖性。

“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二战后

规模比第一、二代扩大;

独立性较强;

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

城市内有一定的工业;

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基本解决。

三、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与特征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现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管理职能,是以城市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公共干预。

(二)城市规划体系

1.城市规划体系构成

规划法规体系

规划行政体系

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规划管理)

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

2.城市规划运作系统

规划管理——“一书两证”。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规划的空间层次

国土及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面

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层面

详细规划——建设控制引导层面

2.城市总体规划

期限——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必备内容。

3.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土地使用的配置;

城市空间的组合;

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

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四、城市生态环境与用地选择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内容

1.地质地貌

城市规划中分析地质地貌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选择和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做到避害趋利,因地制宜。

地质条件——尽可能避开地质断裂带、采空区等有缺陷的地质构造,选择地基承载力适于城市建设的地区。

地形条件——限制并诱导城市用地的范围、规模、形态和发展方向。

2.气候与大气

风玫瑰图是表明一地区一定时间内风向、风速的一种气候统计图。

3.水文与水资源

4.动植物环境

(二)城市用地的评定和选择

1.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基本思路——从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等诸方面条件入手,寻找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排除不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或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发需要保留的用地。

我国用地评价的主要因素:

地基承载力;

地下水位;

洪水水位;

地形坡度;

地质构造隐患;

2.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

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3.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

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优劣差异。

五、城市发展分析与预测

(一)经济与产业

1.产业分类和产业结构

——要素分类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城市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

辅助产业

服务产业

2.主导产业的选择

比较优势原则

产业的关联效应

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

3.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规模经济——

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二)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性质

1.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包括对城市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的分析,对区域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积淀等诸多方面的分析,对目前状况与未来发展可能性的分析,以及根据上述分析所制定的具体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核心——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2.城市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三)城市规模预测

1.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用地规模

2.城市人口

在建设用地范围中居住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以及暂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的总和。

3.城市人口的相关特征概念

城市人口的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

主要指标:

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人口机械增长

迁出率、迁入率、机械增长率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人口构成

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结构及其比例关系。

1)年龄构成

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2)性别构成

城市中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它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

性别比:

以女子人口为100,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

4.城市用地规模

人均城市用地规模的确定

大中城市不超过100平方米/人;

小城市不超过120平方米/人;

六、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用地分类

1.用地分类

城乡用地

市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分为8大类、35中类、43小类;

2.城市用地构成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

3.用地平衡表

用地面积和结构比例的分析表。

它既可以用于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也可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还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审批依据。

(二)城市的构成要素和布局模式

1.城市结构

城市结构——由于城市功能而产生的各种地区(面状要素)、核心(点状要素)、主要交通通道(线状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城市形态的骨架。

反映城市功能活动的分布及其内在联系。

2.城市布局模式

1)集中、紧凑的布局模式

在用地和自然条件允许、生产工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情况下,把城市各组成要素集中紧凑的连片布置。

优点:

有利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便于城市的管理,节省建设投资,城市生产、生活较为方便。

中小城市应尽可能采用该形式。

缺点:

如果城市规模过大,用地过于集中,会导致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居住质量下降等城市病出现。

2)分散疏松的城市总体布局

受河流、山川、矿藏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以及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城市布局形式。

城市布局较分散,联系不够方便,市政工程投资相对增加一些;

如果规划建设的好,较易形成城市的特色。

(三)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总体布局的概念

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城市布局的核心——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2.影响城市总体布局的因素

1)自然条件

2)区域因素

3)产业发展

4)城市中心

5)对外交通设施

6)城市交通体系

7)城市总体设计

3.城市主要功能要素的布局

1)居住与生活系统

规划布局

——规模化

——接近就业中心

——中小城市:

相对集中地靠近城市中心

——大城市:

组团式布局

——密度与距离市中心的距离成反比

2)公共设施系统

分类分布

分级集聚

经营性设施——引导为主,弹性控制;

公益性设施——强制性控制;

3)工业生产用地

无污染、运量小、劳动力密集、附加价值高的工业分散布局于城市中;

有一定污染,占地和运输量较大的工业更多集中于城市边缘地区,相对集中;

危险品、高污染、大规模等企业独立存在,作为城市飞地;

4)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

因地制宜,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

均衡分布,有机构成城市绿地系统;

七、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一)城市道路规划

1、城市道路的分类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2、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

1)方格形道路网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3)自由式道路系统

4)混合式道路系统

八、城乡住区规划

(一)住区的概念和演变

1.住区的概念

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2.城市住区的用地构成

住宅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3.城市住区结构的演变

邻里单位

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

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取尽端式;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5000人;

邻里单位中心建筑为小学;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我国住区规划的基本结构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小区和组团三级。

(二)住区规划设计

1.住宅单体组合

行列布置

周边布置

混合布置

自由式布置

2.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整体式组合方式

3.住宅布局的相关概念

日照间距

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称为日照间距。

4.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个方面。

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千户指标、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

千人指标:

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5.相关技术经济指标

(一)用地平衡表

(二)技术经济指标

平均层数——为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地总面积之比。

住宅建筑净密度——为住宅建筑基地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之比。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与居住用地面积。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九、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一)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1.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面貌

历史意义

地方特色

2保护层次

文物古迹保护

历史地段保护

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持与延续

古城空间格局

古城自然环境

城市建筑风格

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3.文物古迹的保护

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

1)整体性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2)可识别性原则——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区分,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

4.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和历史街区两种类型。

保护方式

街区建筑的保护

街道格局的保护

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

基础设施的改造

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街区功能及性质的调整

5.城市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

1)城市布局的适度调整

①开辟新区

②新旧相融并存

2)历史城区周边环境的控制

农田

树木

水域

自然地形

自然村落

3)历史城区的高度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