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产品法》读书笔记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
《《腾讯产品法》读书笔记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腾讯产品法》读书笔记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估计是为了这本书的大卖,追热点,起了和腾讯相关的名字。
一本书能够看出作者的功底和格局,吸引我的反而不是名字,是一种赋予产品能力背后的思维模式的探讨。
自以为是是产品经理要停止思考的危险信号,不求甚解是一个产品设计者最致命的缺陷。
怎么才能避免这两个坑呢?
提升看问题角度,其次是看清每个阶段核心问题的本质。
如何思考需求的本质,产品的设计实践中,“解决问题,降低成本”才是核心。
重要的永远不是工具、答案甚至于方法论,而是设计者到底如何思考问题。
产品对思考分为三个阶段:
一阶段:
以片面,固化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零散的表象和静止的格局。
解决方案呈点状随机分布。
站在产品内部看产品,只能忙于应对问题。
二阶段:
以宏观、系统的眼光看问题,能看到产品和产品,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关系和位置。
解决方案开始具有系统性特征。
三阶段:
以动态,演进的眼光看问题,能看到时间长河中问题变化的趋势。
解决方案能够助推产品顺势成长。
一、产品思维
本职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以及演化思维。
这些思维没有什么诀窍和速成法则,只能是有这个意识,在具体事情上练习。
1、本质思维:
第一性原理
就是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
从头算起,只采用最基本的试试作为依据,然后层层推导,得出结论。
使用连环追问法是实践第一性原理的最佳方式。
有个例子:
厘清过去设计者的思路和发现新问题的连环追问法:
(1)他们当时为啥要做那样的设计?
(2)这种设计基于当时的何种前提条件?
(3)所有前提条件直至现在都还保持不变,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嘛?
(4)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有引入新的问题嘛?
另外:
不能类比思维,“拒绝被同类产品设计影响”和“压根不懂同类产品设计”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最好的办法是时刻保持从源头思考的意识,充分理解过往思路和关键环节,关注旧模式的前提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存在新的优化空间,快速判断是否存在全新的解决方案。
第一性原理是一种从问题源头进行思考的意识,好的设计者能够把这种意识纳入所有思考过程。
2、相对思维:
日光和阴影
日光投射在物体上一样,会在没有被光照的那一面投下阴影,所有的事物进入我们观察视野时,都被预设了主次,被光照亮的部分被看到了,所以是主要的,阴影面就是次要的。
事实上,物体是完整的,并不以我们的观察意志而发生改变,好像地球不断旋转,太阳就在不同的地方升起一样,所有区域都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随着时间的变化,主次和光明阴暗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为了突出一个东西是明亮的,不一定要不断加强他的亮度,可以把周围的环境调整的更暗一些,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这就是相对(逆向)思维。
不过没有预设的主次,就不会有正向和逆向之分。
日光和阴影也就对应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关系和时间。
随着时间的变化,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位置也要随之调整。
比如手机QQ就是分析微信的客户群以通用性兼容性为主,不能过度倾斜,定位聚焦年轻化,个性化,趣味化并推出满足与PC侧场景联通需求的全新产品。
3、抽象思维
产品人员需要有火眼金睛,也要能随时切换到肉眼模式。
在设计专家和白痴级用户视角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是必备的。
也就是具象和抽象能力。
具象是关注色彩、交互样式,路径,流畅性,是体验。
抽象关注产品骨骼,架构,产品功能之间关系,看格局,架构。
按照不同的比例看地图,很多相对位置也会合并成一个点。
产品也是一样,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合并成一类,随着观察视角的升高,产品的骨骼就会逐步显露出来,因此,抽象的过程实际就是先分类,然后提升视角的过程,是寻找事物间共性的能力。
SPU\商品\SKU之间的关系。
层层细化和聚合抽象的关系。
运用相对思维,正向逆向的去思考层级时间的关系,如何分解?
如何聚合?
不同SKU的属性有什么不同?
会带来什么机会和引发什么问题?
好的产品设计就是运用数据有限的基础能力,去实现高满意度功能。
比如QQ秀,整套搭配,然后聚合抽象为各种风格化标签,如假日旅途,仲夏之梦。
进不惧和不同风格的整套还可以通过内容主题包装,汇在同一个专题中向用户推荐。
例如网易云音乐,在内容运营上,也是利用抽象思维,歌单功能:
百家笔记网对基础的单曲进行强内容的导向聚合,聚合自由度更高的歌单切中用户情感需求,替代“专辑”方式,不是第一个推出歌单功能的应用,但是第一个以此功能为核心,全面撬动产品,背后有一个极具洞察力的产品运营团队。
产品的抽象背后都是:
柜台+货仓”前台应该考虑:
货架的美观,有利于刺激客户购买。
后台应该考虑:
什么货品应该入库?
那些产品可以组合在一起?
什么时候该拿出来什么产品?
4、系统思维
这个章节看了三遍才懂。
智商堪忧啊。
其实就是连贯性的看一个产品,把产品当做一个模型,梳理产品中的各种反馈带来的影响变化,是一个循环的系统。
反馈能起到抑制或约束的作用,也能起到扩大或者加强的作用。
例如:
微信支付的红包破局。
增强型回路系统。
系统破局点往往不是一个大而全的方案,而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锥子,针对聚焦某一个特定的场景,并且携带“自下而上”的用户价值。
抑制约束的例子:
镜中变色龙
5、演化思维
是五种思维的顶端,演化无处不在。
产品为何脆弱?
也就是《反脆弱》的思维的应用,有生命力的产品,随着环境的变化也能随着迭代,调整改变。
每次的迭代是在当时环境下寻找最佳存活路径的结果。
做产品和买彩票一个思路注定失败。
《反脆弱》这本书给了一个答案,在现实世界中充满了不确定,但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反脆弱系统,这样性质的系统具有强大的韧性,可以从失败中吸取养分,从不确定中获益。
例如小米的生态丛林法则。
那本《指数型组织》其实也是强调的这个理念。
产品如何反脆弱?
因为不能确定100%存活的条件是什么,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数量积极试错,酱紫的系统就是类生命特性的系统。
两个启示:
产品的初始阶段,以最小可行性产品原型以小成本获取大可能。
成熟阶段,整体产品体系的稳定性及重点产品架构的稳定性,通过考试整体布局,让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产品承担不同的任务目标,是企业获得更强的稳定性。
继续往前延伸,如何让一个产品架构有扩展性,符合演化目标?
答案是极简,极简是演化的基础,极简可以最大限度的兼容变化。
极简不是越简单越好,而是当前没有什么可以拿掉了。
它是设计的最终呈现的结果而非最初抱持的目标,它来自对产品元素的充分、全面的考量,抽象,去芜存菁。
好框架,在每个阶段提现出来的核心任务就一个。
选出最主要任务,聚焦再聚焦。
利用产品框架去放大它,完成任务后再收纳起来,有弹性。
演化思维:
微信的设计理念,底部页卡的几乎未改变。
产品发展阶段,功能重心不同,元素之间聚合,分离方式也不同。
第三个页卡:
2.0到3.0为找朋友;
4.0变为朋友们,朋友圈首次上线;
5.0变为发现,首次推出游戏类应用,聚焦满足娱乐需求。
特别搞笑的是这本书读书笔记,本来想一篇整理完,再回顾时,顺着自己用笔在本上记下来的东西,对应这本书再看,发现是看了个一知半解,相当于重新理解了一遍,通过强迫自己整理归纳提炼再学习,只能分篇整理了。
对应实际工作思考,尤其是面对实际的产品问题时现有很多东西是完全没有想清楚的。
附赠材料:
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写作技巧
什么是读/观/听后感
顾名思义,先来读,再有感受和想法。
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后感”。
(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听了某场演讲或者播等所写的感想,则叫“听后感”,它们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
一种是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
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读后感的题目可以命名为《×
×
读后感》或《读×
x有感》,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感的主题来命题,为点明文章体裁,可以用“×
读后感”或“读×
有感”作为副标题。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种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引一议一联一结。
“引”,适当地引用原文,引出自己的感受来源。
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
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
总之
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
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否则会喧宾夺主。
很多同学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使
文章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本末倒置。
“议”,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
写读后感,重点应落在“感”字上。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写一点儿,最后,什么也讲不深、讲不透,重点部分像蜻蜒点水
样一掠而过,这样的读后感会很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去写。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来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联”,密切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会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二、如何轻松地写出读/观/听后感
对原文进行简要的概括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为开头,然后再写体会,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的作品上来。
原文内容往往用三四句话概括为宜,我们可以按照概括记叙文六要素的法来概括原文内容,另外,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不仅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