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提升Word下载.docx
《单元综合提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综合提升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
选D。
殖民垄断公司是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欧国家在生产力不高的情况下建立的,采取正当贸易、黑奴贸易、屠杀掠夺等方式攫取利润,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垄断组织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故选D项。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途径、特点及影响
1.途径:
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特点
(1)整体性:
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开放扩张性:
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
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
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
(5)以英国为中心:
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2)消极影响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上的,是一种很不公正、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表现。
[拓展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
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
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蘅译
《帝国的年代:
1875~1914》
结合材料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材料观点,自行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思路点拨】 首先,根据材料“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
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欧洲殖民扩张的角度拟定论题。
如:
资本主义在殖民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世界统治地位。
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对所拟论题,“史论结合”“加以阐述”。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飞速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为了寻求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暴力掠夺等方式进行殖民扩张。
【尝试作答】
答案:
示例
论题:
论述: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关。
为了寻求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暴力掠夺等方式进行殖民扩张,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也造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总之,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在不断扩张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观点型试题解题策略
第一,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设问词为“说明”“阐述”等。
此类试题的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
(1)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2)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第二,历史探究题中常见的设问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探讨”或“探究”。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分为三步:
(1)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2)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3)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第三,答题内容必须要点化、简洁化、序号化,史论结合。
三、工业革命时期中西社会对比(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西方
中国
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程度逐步加深
表现
经济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
政治
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扩展(法德)
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等革命斗争
文化
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理性主义推动欧洲资本主义浪潮的发展,自由主义兴起,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
“西学东渐”,新思潮萌发
对外
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2.(2020·
合肥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
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
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
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
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
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
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
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
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思路点拨】 欧洲移民的背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等方面来概括。
中国移民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等方面来概括。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欧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的欧洲移民是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
中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国移民是迫于生存的压力。
第二小问共同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论是自愿的移民,还是迫于生存压力的移民,都能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
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
(1)背景:
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市场的形成;
殖民扩张的推动;
交通工具的革新。
中国,列强侵略;
社会动荡;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近代工商业发展;
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
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
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
共同作用:
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学研究理论
1.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
(1)步骤:
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2)原则:
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
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
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2.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如计量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
(2)历史比较法:
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
(3)二重证据法:
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
从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
(5)“读史征信”:
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
(2)明确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
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等。
②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③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④时代的局限性等。
(3)注意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等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
(4)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
四、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
爱国官兵反抗侵略、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层面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
山东菏泽一模)下图反映了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
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
C.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D.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
选C。
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1867~1876年外国棉布进口交易量增加,交易价格有所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棉布的价格一降再降,体现了外国棉布在中国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故选C项。
五、比较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形态
经济形态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自然经济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消灭
封建性质;
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之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束
凭借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经济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覆灭
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外商企业刺激;
洋务运动诱导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6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经济力量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2020·
湖北黄冈质检)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
据下表可以推知( )
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
时间
创办者及身份
企业名称
1872年
陈启源(华侨商人)
继昌隆缫丝厂
1873年
方举赞、孙英德(铁匠作坊主)
上海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
1878年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2年
黄佐卿(商人)
上海公和永缫丝厂
A.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
题干反映了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产生,它们都使用机器生产,位于沿海或通商口岸,由此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故D项正确。
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关系
1.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百日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奠定了基础,也促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2.民国初期兴办实业高潮,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扩大了阶级基础。
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表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国民政府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对国民党的幻想,走上了同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家茅盾创作的小说《子夜》于1932年完稿,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
吴荪甫,出身“书香世家”,曾游学欧美,颇为精明强干,雄心勃勃,学成归国后“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
为实现抱负,他辗转来到上海,经多年打拼,终于建立了“裕华丝厂”等企业。
1930年,吴荪甫的父亲——吴老太爷因躲避农民抗租运动前往上海避难,结果,吴父无法承受上海的灯红酒绿,惊惧而死。
在吴老太爷的葬礼上,具有美国背景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说服吴荪甫合作,共同进行股票投机,并试图通过金融影响当时的国民党军阀间的战局。
他一方面希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和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
可另一方面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时,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
在股票投机获利后,吴荪甫还与人组建银行,不断兼并一些工矿企业,并利用收买工人运动的“叛徒”、勾结军警镇压等手段,使工人运动一度平息。
可是,随着洋货大量倾销,吴荪甫的企业在经营上遇到困难。
买办赵伯韬却趁吴资金吃紧之际试图吞并其企业。
为克服危机,他试图克扣工人工资,结果新一轮工人运动兴起,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绝境。
经过几番思考,吴最后决定逃离上海,告知家人要“去庐山”。
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求准确全面)
【思路点拨】 小说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的人生事迹,由此可以提炼出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即双面性:
妥协性和革命性,然后进行论述即可。
注意题中设问,题目的要求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第二个层次为“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第三层次为“概述和评价”,所以只有根据这个要求去完成才能解答。
【尝试作答】
示例一
情节:
吴荪甫一方面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希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
另一方面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并且收买工人运动的“叛徒”、勾结军警镇压工人运动。
历史现象:
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
概述和评价: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这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进步力量,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
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独立民主富强的愿望。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因此,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示例二
吴荪甫为了实现“发展民族工业”的理想,几经辗转来到上海;
最后又在上海各种力量的打击下,坚决“逃离”上海。
反映了上海等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近代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大量国外先进技术文化流入国内,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西学的传播,逐步瓦解了小农经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通商口岸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和基地,使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与市场,大量洋货经通商口岸涌入国内,打击了原有小农经济,农民与家庭手工业者破产,人民生活贫困,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也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七、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迁
历史背景
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
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礼仪逐渐推广
第三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住房紧缺,形成大批贫民窟。
1879年,纽约市通过专门法案倡导新式住房设计,改善贫民住房情况,但直到1908年还没对住房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他城市更是一拖再拖。
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实施了两项战时应急住房计划,为工人和军人家庭建造公共住房。
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扩大在一战时期的做法,1934年至1937年间,美国公共工程局以解决就业的名义新建住房21640套。
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并建立美国住房署负责贫民的公共住房建设,到二战结束时,该署为16.8万个建筑单元提供了90%的资助。
——摘编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
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住房矛盾日益加剧。
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提出了住为民需、增建屋舍的主张。
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在土地法的框架下陆续出台多种房屋救济法规。
1930年《土地法》和1938年《内地房荒救济办法》均规定在发生房荒的时候兴建公营住房以救济难民和贫民,但政府力量有限,房屋救济更多依靠私人房屋。
抗战爆发后,由于私房房租猛涨,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三部房屋租赁条例,在战时和指定区域施行房租管制和强制空房出租等严厉措施。
然而这些措施遭到了房主的抵制,加之没有专门机构去监督执行,实施效果不容乐观。
——摘编自张群《居有其屋:
中国住房权历史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产生的积极作用。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变化,扣准材料中的几个时间点和关键词,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去找关键词,得出其变化。
第二小问积极作用,联系时代背景可从缓和阶级关系,稳定秩序,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政治),促进经济复苏(经济),为打败法西斯奠定基础等角度入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相比,国民政府住房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先审题,关键词是“不同之处”,不同之处的主体是国民政府与20世纪前期的美国,紧扣材料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社会环境、思想、传统等角度入手,但要切入时代的大背景进行概括。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前期中美两国住房政策给现代住房政策制定提供的启示。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的责任、住房保障的手段、住房政策的调整、市场与国家干预等角度入手分析。
(1)变化:
由自由放任到国家调节;
由间接调控到直接管理;
由临时性措施到长期性政策。
积极作用:
改善人民住房状况,稳定社会秩序;
增加以工代赈岗位,利于经济复苏;
有利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与土地政策联系紧密;
多为应急性救济措施;
以房租管制为主,以住宅供应为辅(或以国家行政监督为主);
缺乏专门机构监督或主导执行。
(任答三点即可)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不足,国家实力有限;
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客观环境;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或“平均地权”)的指导作用;
古代中国救济传统的影响。
(任答三点即可)
(3)启示:
政府应该承担保障人民住房的责任;
住房保障的手段应该多样化;
住房政策应该根据时空变化进行调整;
住房政策应妥善处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任答两点即可)
主题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