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煤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2951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1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煤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现代煤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现代煤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现代煤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现代煤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煤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现代煤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煤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煤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一节自然地理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接壤,北以古长城与内蒙古为界,西、南以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下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总人口3610.8万。

一、地貌类型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境内主要山脉:

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太岳山等。

山西境内六大盆地:

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长治盆地;

此外,东部还散布着阳泉、寿阳、襄垣、黎城、泽州等小盆地。

二、气候特点

在气候类型上,山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

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

南北气候差异明显。

气候特征是: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

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

秋季短暂,天气温和。

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

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

昼夜温差较大。

三、水资源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包括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

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公里,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94公里。

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山西省的主要水资源量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组成,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1956-2000年,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8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3.8亿立方米,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人均占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17%,亩均占有水量仅有全国平均值的11%。

四、矿产资源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120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70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中国前十位的有36种。

具有资源优势的矿产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红石、白云岩、耐火粘土、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13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67.85亿吨,煤层气保有资源储量1825.16亿立方米,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14.16亿吨。

此外,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岩、石英岩(优质硅石)、含钾岩石、花岗岩、沸石等10种矿产资源储量也较丰富。

第二节交通区位

山西地处我国中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交通便捷,已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体系,是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

一、公路

目前,山西省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通道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主体、农村公路为基础,对外开放、覆盖全省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公路密度87公里/百平方公里,“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108个县(市、区)通了高速公路;

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明显提升,96.3%的国道、85.5%的省道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

二、铁路

山西省是华北重要交通枢纽,为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焦、神黄等重要干线交会处。

加上即将全线通车的大西客专、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太兴铁路等部省合资铁路以及太焦线提速扩能改造工程,境内的铁路密度和运力将大幅提高,“天字型”快速铁路网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12年,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3773.7公里,全省铁路货运量7.14亿吨,铁路客运量6208.1万人次。

三、民航

全省经济发展促进了对航空业的需求,目前已有太原武宿国际机场、运城关公机场、长治王村机场、大同云冈机场、吕梁大武机场等5个民用机场。

2013年全省民用机场共保障运输起降9.64万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973.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97万吨。

四、管网

截止2013年底,全省天然气管网总里程7003管理,其中途经山西省的国家级干线(陕京一、二、三线,西气东输和榆济线)总里程1620公里,省内支线5383公里,覆盖11个设区市、98个县(市、区),气化人口1200万。

全省规划建设“三纵十一横”国家主干线管网和省内支线管网系统。

“三纵十一横”管网,“西纵”为贯穿河东煤田乡宁-临县-保德输气管道,“中纵”为贯穿山西省中部的运城-大同输气管道,“东纵”为贯穿沁水煤田的晋城-阳泉输气管道;

“十一横”是在国家陕京一、二、三线、西气东输、榆济线和右玉-山阴-浑源中海油煤制天然气管道等六横的基础上,建设沁水-侯马-河津长输管道、洪洞-安泽-长治长输管道、离石-太原-阳泉长输管道、保德-神池-原平长输管道和长治-临汾长输管道。

在完善“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全省城镇化布局,大力构建“一核二圈多环”管网布局。

即:

围绕太原榆次同城化,建设太原外环管网(一核);

以“东纵”、“西纵”管线为基础,以长治-临汾、保德-原平两横管线为连接,构建升级气源调配大环网(一圈);

在全省11个设区市建设环城输(储)气管网(多环),形成覆盖全省的大燃气网。

五、电网

山西电网是国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水火共济”三华联网工程的枢纽,是华北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已形成南北500千伏双通道、中南部双环网,大同、忻朔、中部、南部220千伏4片运行的格局,拥有1000KV特高压变电站1座,500KV变电站/开闭站15座,220KV变电站142座。

到“十二五”末,将形成500KV“三纵四横”主干电网,拥有500KV变电站26座、开闭站2座,52台主变,主变容量46900MVA。

第三节功能区划与经济发展

山西省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在加速经济发展、培育优势产业、优化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功能区划

根据《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省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的20.15%;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占省域面积的79.85%。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省域面积的28.65%,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占省域面积的51.2%。

全省禁止开发区域面积2.22万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域以自然或法定边界为基本单元,分布在其他类型主体功能区域之中(约占全省面积的14.2%)。

省级重点开发区域,是在省级层面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镇化地区。

包括22个县(市、区),主要包括太原都市圈、晋北城镇群、晋南城镇群和晋东南城镇群的部分地区。

省级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是在省级层面以提供食物安全保障和农产品供给为主体功能的地区。

范围包括12个县(市),主要包括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寿(阳)-昔(阳)-平(定)、漳河-沁河河谷盆地等农产品主产区。

省级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在省级或更大层面以提供生态服务的主体功能的地区,范围包括28个县(市),主要包括津京风沙源治理生态功能区、吕梁山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条山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五台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太行山南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和太岳山水源涵养与生态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等6大重点功能区。

省级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升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含国家级)、重点文物(含国家级)等点状分布的地区。

二、经济总量

2013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12602.2亿元,2013年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3.8亿元,增长4.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

第二产业增加值6792.7亿元,增长10.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

第三产业增加值5035.8亿元,增长7.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813元,按2013年平均汇率计算为5621美元。

公共财政收入1700.2亿元,税收收入113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200.2亿元。

三、产业特点

山西已初步建立起煤炭、电力、冶金、装备制造、建材、化工、轻纺、制药、食品等工业门类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重工业产值远远大于轻工业产值,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重型化特征。

截止2013年底,全省共有煤矿1077座,产能14亿吨,产量9.6亿吨;

电力总装机容量6095万千瓦,发电量2625亿千瓦时。

随着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煤变气、煤变电、煤化工,依托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优势,把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的突破口,山西正在推进传统能源基地向新型能源基地转变。

四、城镇体系

2013年,山西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3.74%。

围绕“一核一圈三群”总体布局,太原晋中同城化速度明显加快,太原都市区对阳泉、忻州、吕梁的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晋北、晋南和晋东南三大城镇群快速推进,大同市都市区、朔州东部新区、临汾百里汾河、运城盐临夏、长治上党、晋城“一城两翼”、孝汾平介灵等特色城镇组群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新格局。

从功能上看,太原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太原都市圈是省域经济与社会事业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和最为重要的城镇密集地区。

晋北城镇群是山西东向对接京津、融入京津冀城市群以及西北向联系陕西、内蒙古的重要节点。

晋南城镇组群是山西连接向西向东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

晋东南城镇组群是山西东南部的门户。

第二章山西现代煤化工基地提出的战略背景

近年来,世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能源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既面临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的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能源安全供给、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而作为资源型经济地区的山西省也正面临着能源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自2011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产业多元化发展道路,努力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

建设山西现代煤化工基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山西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将为我国探索出一条高效、低碳、清洁、综合利用劣质煤的产业路径,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趟出一条清洁、高效、低碳、综合利用的发展道路,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增添巨大活力。

第一节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具体部署

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孕育和兴起一场深刻的能源科技和产业革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得到了更广泛的利用,洁净煤技术、核能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重要驱动力。

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能源资源的不断减少,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国家能源战略转型迫在眉睫。

一、低碳时代的国家能源战略转型

(一)世界能源发展形势

从17世纪到1830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意大利转到英国,1860年开始在那里发生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工厂的机器运转、商船和军舰的海外扩张,主要以煤为燃料和动力。

1870年,英国的采煤量占世界采煤总量的51.5%。

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石油消费量超过煤消费量,但几十年来煤炭仍是重要能源之一。

据统计,201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占33.1%、天然气占23.9%、煤占29.9%;

其中中国三者占比分别为17.7%、4.7%和68.5%;

美国三者占比分别为37.1%、29.6%和19.8%;

俄罗斯三者占比分别为20%、51.1%和17.5%;

日本三者占比分别为45.6%、22%和26%;

德国三者占比分别为35.8%、21.7%和25.4%;

英国三者占比分别为33.6%、34.6%和19.2%。

据预测,全球能源结构在2030年之前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国际能源市场仍将以化石能源为主导。

(二)世界能源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地缘政治等因素对国际能源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世界能源市场更加复杂多变,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世界能源发展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

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能源资源高消耗模式难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全球能源资源供给长期偏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能源的战略属性、政治属性更加凸显,围绕能源资源的博弈日趋激烈。

二是能源供应格局深刻调整。

作为全球油气输出重地的西亚、北非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美国和加拿大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资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全球化石能源结构变化。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不仅影响了世界核电发展进程,而且对全球能源开发利用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盟制定了2020年能源战略,启动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世界能源生产供应及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和变化。

三是全球能源市场波动风险加剧。

在能源资源供给长期偏紧的背景下,国际能源价格总体呈现上涨态势。

金融资本投机形成“投机溢价”,国际局势动荡形成“安全溢价”,生态环境标准提高形成“环境溢价”,能源价格将长期高位震荡。

四是围绕气候变化的博弈错综复杂。

气候变化已成为涉及各国核心利益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围绕排放权和发展权的谈判博弈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自身技术和资本优势加快发展节能、新能源、低碳等新兴产业,推行碳排放交易,强化其经济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碳关税、“环境标准”等贸易壁垒,进一步挤压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

五是能源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竞相加大能源科技研发投入,着力突破节能、低碳、储能、智能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全球能源变革和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高效、清洁、低碳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能源将逐步跨入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并驾齐驱的新时代。

(三)我国能源发展形势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是结构明显失衡,煤炭占92%、石油占2.9%、天然气占0.2%、水电占4.7%,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的禀赋特点。

而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2013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了58.1%,逼近了国家确定的61%红线。

对国际石油供应的过度依赖已经使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着巨大风险,能源安全形势可谓日益严峻。

与此同时,《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3~2014)》报告也指出,2035年中国能源需求将占世界能源需求的24%,而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量将占世界能源需求增量的8.5%。

未来中国能源需求增长之势将对能源供给提出更大的安全挑战。

(四)我国能源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能源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资源制约日益加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常规化石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

油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石油年产量仅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常规天然气新增产量仅能满足新增需求的30%左右。

煤炭超强度开采。

另一方面,粗放式发展导致我国能源需求过快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26%上升至2013年的58.1%。

与此同时,我国油气进口来源相对集中,进口通道受制于人,远洋自主运输能力不足,金融支撑体系亟待加强,能源储备应急体系不健全,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和突发性事件能力不足,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巨大。

二是生态环境约束凸显,绿色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开发利用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大量水资源被消耗或污染,煤矸石堆积大量占用和污染土地,酸雨影响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前列。

国内生态环境难以继续承载粗放式发展,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迫切需要绿色转型发展。

三是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能效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能源密集型产业低水平过度发展、比重偏大,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四大高载能产业用能约占能源消费总量一半,单位产值能耗高。

我国人均能源消费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较低的能效水平,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有关,集中反映了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区域经济和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矛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跨区输煤输电能力不足,缺煤缺电和窝煤窝电并存现象时有发生。

城乡能源基础设施和用能水平差距大,农村能源建设和服务薄弱,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滞后,个别地方还没有用上电,全国仍有大量农户以秸秆和薪柴为生活燃料,减少能源贫困和推进城乡能源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五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能源产业大而不强。

能源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研发力量较为分散,领军人才稀缺,自主创新基础薄弱,能源装备制造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和先进大型装备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能源产业总体上大而不强,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能源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提升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五)我国能源战略转型的方向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即使不强调以煤为主的能源战略,我国发展也离不开煤炭。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依靠煤炭资源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只有依靠煤炭资源才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可靠途径。

但粗放式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面对国内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等诸多问题,国家能源战略迫切需要向“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方向转型。

顺应“能源供给、能源消费、能源技术、能源体制”四个革命大趋势,围绕“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原则,按照“保障能源战略安全、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优化能源布局结构、创新能源体制机制”的能源发展新战略,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强监管、保供给、惠民生,以改革红利激发市场动力活力,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总之,为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而可靠的能源保障,未来很长时间内我国能源安全必须立足于“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开发利用各种能源资源。

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就是国家优化能源布局结构,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重大举措。

二、煤炭工业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

(一)气候变化给全球经济带来严峻挑战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显著增加,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大量燃烧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致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显著上升,造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此背景下,抑制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抑制化石能源中相对“肮脏”的煤炭能源消耗,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为当代和后代人类保护气候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通过《京都议定书》,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

2007年美国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同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厘岛路线图”。

世界主要国家如日本、欧盟也都以不同方式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

可以说,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今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导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民生方方面面,将极大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我国煤炭工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煤炭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近年来,煤炭行业坚持集约化生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煤矿集约化生产稳步推进。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煤炭产量达到36.6亿吨,是2001年的3.6倍。

截止2012年,全国亿吨级的产煤省已达到9个,原煤产量达到32.8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9.6%。

全国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的煤炭企业已达42家,年产量25.3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9.1%,其中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19家,占全国总产量的54.7%。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36.5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67%左右,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50%左右。

由于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据测算,在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由燃煤产生二氧化硫占70%以上、氮氧化物占60%以上、烟尘占70%左右。

尽管,我国的煤炭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一定程度上粗放式发展也带来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诸多挑战。

我国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前列,近两年国内大范围雾霾天气频频出现,国际和国内均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

(三)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应对气候变化

针对2013年初发生的严重雾霾问题,国务院于2013年9月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提升大型能源基地贡献率、提高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比重、严格控制部分区域煤电项目、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空间布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一系列措施。

确立了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就能源领域来讲,重点是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比重。

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到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