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例研究报告.docx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例研究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有效性
《猫》课例研究报告
序言:
我校组建4年来,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教学的抓手是推行课堂任务单。
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全体语文教师设置课堂任务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最大效度地发挥课堂任务单导学的效能,从而形成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模式。
也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研究、观课、议课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本次课例研究有幸请来上海特级教师、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师之蕴工作室领衔教师、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副主持人关景双老师亲临指导。
关老师学识渊博、谈笑风趣、理念先进,短短的两天给我校教师留下深刻印象,他提倡“圈点目标三维维法解读文本”、“目标确定与任务单设计相对应”之类的话语更是醍醐灌项,让全校语文教师顿悟不少。
教务处在课堂调研时发现,教师只顾自己讲,不关注学生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少,华师大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夏志芳,对我校课堂教学诊断后提出:
课堂上必须要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问,其有效措施是全面推进课堂学习任务单。
课堂学习任务单适合各门功课教学。
课堂任务单使用的这几年里,语文教师觉得课堂任务单难操作,使用时感觉课堂时间来不及,还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分组观察点观察点解读
小组一(七年级文组)1、目标具体化,设计任务单位备课环节,看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夫,表述目标的有力,根据材料和学生实际确定文本目标,设计可操作的任务单。
2、老师创设情景,恰当使用任务单上课环节,看教师教学的素养,教学组织是否精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任务单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用课堂任务单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更要提升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应该有全面的互动。
这个互动模式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
小组二(八年级语文组)4、课堂环节的有效性上课环节,看教师设计的流程,任务单设备的梯度和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依“朗读”“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块层层推进。
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内容、口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
5、任务单的可操作性任务单串联整节课的始末,适时运用,教师布置要清楚,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1、研究形式:
三实践两反思
2、研究说明:
3、研究课文:
七(下)《猫》
4、研究准备:
课例组成员阅读《猫》,先自行解读。
执教人姜红仙围绕主题解读文本,提炼目标,设备任务单。
5、时间安排
活动内容时间安排参与者主持人
第一次课4月24日授课者与专家交流,录像课,教师第一次观课、议课
课前会议5月3日第一节七、八年级语文教师参与,观察点的分工
第二次课5月3日第二节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
最后议课5月3日第三、四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第三次课5月4日第一节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
课后议课5月4日第二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资料整理5月4日第三、四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研究报告5月8日下午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形成任务单模式和观点
《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现代散文,作者是新文化倡导者之一郑振铎先生。
本单元共选入了五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入类的生活轨迹。
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学习这篇散文,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
当我读完《猫》后,潜意识里把它当作散文。
文本反映的生活也不复杂,只是记写了家养“三只猫”的生活片段。
初看《猫》,语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作品的行文脉络就能发现其实作家很讲究写作技法,主题与寄托的情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渲染,充分体现散文“行散神不散”的特点。
比如“三只猫”,其中“黄色小猫”和“花白猫”都很活泼、很可爱,但详略安排不完全相同:
而且根据“这只猫较第一只更有趣,夏活泼”一句话来看,第二只猫带给“我和家人”的“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来得更加强烈与鲜明。
然而“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我”在养猫的经历中感受到了悲剧意味,所以,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无论从来历还是丑陋和肥壮的外表以及时时表现得非常“忧郁”和“懒情”的性情,都表明它在“我家”的地位都不如前两只猫。
但结果它出人意料地被“我”“冤苦”而死。
至此,“猫”这
种动物的悲剧命运产生的悲剧色彩在对比的情节中给读者留下更加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运用“师之蕴”关老师倡导的“圈点目标三维度、解读文本内容三层次的方法”解读:
第一层显性内容:
叙述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
第一只猫活泼、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小猫的死去带给“我”的是“一缕的酸辛”。
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到处乱跑,又不怕生人,结果被路人捉去,“我”诅骂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不得巳收养的第三只猫难看、忧郁、懒惰,大家都不喜欢它。
芙蓉鸟死,被我当成凶手冤打而死。
第二层隐性意脉:
借助“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以及“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的对比得以体现。
前者是因为曾经拥有的“新鲜与快乐”被路人掠夺而下定决心不想再养;而后者是因为全家人误解、冤苦、害死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在心中留下了负罪感,觉得永远愧对这种生灵。
如果说“好久”表达了“我”内心十分痛心与惋惜,那么后者的“永不”则抒发了毅然的情绪,内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递进,被深化了。
第三层文体张力:
主题的多元解读。
本文发表于1925年11月的《文学周报》上,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他以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以热烈、真挚的4隋感,纯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讨人生的真谛。
当“我”明白这只丑猫并非是罪魁祸首后,良心受到了谴责,就开始对“无人性”(人性的阴暗面)的言行表现加以痛心疾首地批判,作为自己“心灵救赎”的“急救包”,明白真相后的难过、愧疚、自责、后悔之情则象征着人性中“公正”和“正义”的觉醒,唱响了一曲人性的牧歌。
解读文本后,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公平、公正对待生命的态度。
2、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本文情节较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文的写法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结合任务单多谈自己的看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教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
散文文字优美,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韵味,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比较法:
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对比体会思想情感。
3、讨论法:
结合任务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4、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勤动笔墨,自主思考。
5、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结合任务单,让每位学生动脑、动笔、动口,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干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1、导入课文:
教师导入,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任务单课前热身,既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积累基础知识,较多学生对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了解甚少,需要教师补克说明。
2、整体感知内容:
(1).速读全文,结合任务单,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读后,按下列句式说猫:
读,我看到了一只猫。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意在让学生了解文脉,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可以结合原文批注说,但任务单的设置难写尽三只猫,写的操作性不强。
通过说猫,着重揣摩描写猫的外形、动作、人物心情,整体感知三只猫的性情和“我”对猫的情感态度。
(3)、三次养猫经历,那-次是详写?
删去前两只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意在让学生了解对比、锖垫的写法,学生通过前面的说猫环节,能很快感知速一写法。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精读第17-28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问:
家里的芙蓉鸟死丁,家里人是什么反应?
生朗读,并品味我和妻子的语气。
【设计意图】读后完成任务单,让每位学生快速找到关键词句,通过修辞手法和句式的领会,有声语言的品读,体会人物情感。
(2)、思考:
判定猫吃鸟的依据是什么?
如果在养第二只猫时也发生了美蓉鸟事件,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筛选文本有效信息,通过我对猫的不同态度,为下文理解主题设置铺垫。
(3)、当我明白事情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哪些语句可看出来?
完成任务单。
(4)、交流情感,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着重揣摩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悫感情。
(5)、品味语言:
结合任务单,比较体会其表达的情感有何区别:
“我家好久不养猫”“我家永不养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领悟两者情感的区别,前者是因“情”不养,后者因冤死猫而自责,充满负罪感,明白一种道理,领悟主题思想。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领悟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4、感悟主题思想:
(1)、结合任务单四,写写自己的感悟
“对于,我想说:
。
”
(2)、生交流
(3)、师小结主题的多义性
【设计意图】结合任务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多角度体会主题思想,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介绍作者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创作背景,意在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思想观点。
5、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人误解呢?
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6、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予以肯定和补充。
(2)、任务单小结,自评
【设计意图】感人的养猫故事结束了,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
此环节设置的目的,让学生畅所欲言,为人、为文均有收获。
任务单成果的评价和展示,激励先进、促进后进。
这次课例研修,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地邀请关老师亲临指导。
与同伴们携手共行,得到了同伴们真诚无私的帮助,组内浓厚的研讨氛围,真诚的话语时时启迪着我。
关老师高屋建瓴、字字珠玑,鞭策着我要做得更好。
经过这次历练,我得到的课例观点和体会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谈: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导航仪。
目标设置的具体、简洁、清晰、完整的程度决定着教学环节有效性的达成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再三斟酌,力求精准。
写在纸上的任务单是设计,记在心中的是目标。
在课堂实践之前,首先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根据文本和学情设定具体目标,根据目标和教学流程,设计与目标相对应的任务单。
上课的每个环节、每项任务、每个提问、每个小结,都是围绕任务单展开,都是为目标服务。
如在《猫》的教学中,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第三次实践课的目标制定更加具体:
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公平、公正对待生命的态度;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三次实践课目标具体,环节明确,语文味浓。
用任务单导学,设计要精心,重在导学;操作性要强,利于目标的落实。
如在《猫》的三次实践课中,第一次任务单的设计不精,影响教学环节的推进;第二次任务单导学效能不足,欠缺方法指导;第三次任务单用了大量的导学术语,是真正意义上的导学单。
关老师和同伴对第三次任务单给予充分肯定,效果显著。
设计科学的任务单和教学环节相匹配,听说读写相结合,有效推进课堂的进程。
当任务单设计层次清晰,符合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风格,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变得简洁、清晰,有效性更高。
基于有任务单导学的环节预设,课堂上教师要有强烈的任务单导学意识,转换课堂的“主阵地”,用任务单说话,贯通课堂始终,有效推进环节的有序进程。
例如在《猫》教学中,首先结合任务一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外形、动作、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用“读,我看到了一只的猫”交流;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环节,结合任务二思考:
当我明白事情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用简洁语言概括;并比较领会“我家永不养猫”、“我家好久不养猫”的不同情感。
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多角度感悟主题思想,结合任务三操作,自主感想、合作探究,教师补充背景资料,领会人生真谛。
教师在课堂上每个环节以任务单操作为介质,落实目标。
在环节实施中,教师要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动态,如在说猫环节,教师预设揣摩描写三只猫的语句后交流:
哪一只猫是详写?
删去前两只可以吗7可有个学生说:
“我棒打猫,使它冤死,可看出第三只猫很可怜。
”教师就顺着学生巳生成的动态资源.品读“我”的心情,分析我冤死猫的原因是不喜欢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删去前两只猫可以吗?
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学生,能够很快抓住文章主旨要害,在语文学习中,容易沉浸到文本中去。
在环节预设的时候,教师针对这种现象,要找准“反复”介入环节的契机,环节井然有序,水到渠成挖掘出主题思想。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的灯塔。
教师课堂上规范、准确的表述,不仅能清晰地传递教学要求和知识,让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举轻若重,避免环节迂回;而且能够给学生以示范。
这种精准的表述还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表达中做到精准,避免绕弯子。
如在《猫》的教学中,品读语言,感悟主题,引导学生感悟主题时绕弯子了,影响了后面学生自主感悟的环节。
虽然有客观原因,严重感冒,头脑晕乎乎,教师引导有点乱。
但教师用语的精准表述源干教师自身的博学,这种博学自然离不开课外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
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典范。
于老师用亲切、平实而又不乏幽默的话语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书。
读到最后,大家恍热大悟,意犹未尽,再提笔把场景或感悟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于老师称其为“简单语文”,他的这一做法和我校倡导的任务单导学相似。
于老师主张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水到渠成之后,学生动笔写一写。
“任务单”导学则是学生学在前,教师导在后。
尽可能地把时间交给学生,他们能做的教师不做,他们能解决的教师不予帮助。
只有教师引导语言高效了,学习自主学习才充分,才能把任务单导学落实到实处。
高效的教学语言,除了课前的精心预设,更多来自于课堂的即时生成;而课堂上的印兴发挥,靠的是长期积累。
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高效的语言,都是课堂内外积累的人生修养、文化知识、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心理知识研究的集中表现。
台上一节课,台下十年功。
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大量阅读,提升人文教养,磨炼品格,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必修课程。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如《猫》的教学中,依“朗读”“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块层层推进。
由浅入深,让学生结合任务单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
整个教学环节,以任务单为手段,缓缓推进课堂进程。
任务单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是预、学、习、用之整合体,显示它在课堂中特有的效能。
每一份精心设置的任务单,应是学生学习的知识档案。
目标的重点、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指导、差异的留白、环节的相伴、收获的记载,一览无余。
现在我校课堂任务单的实施已走向正轨,但学生留存是个很大问题。
学校花费大量的财力印发任务单,但学生保存习惯很差,没几天任务单就不知所踪,更不用说成为教材的知识档案了。
我建议学校发个倡议书,以班级或个人为单位,形成学科任务单保存评比,评选先进,激励后进。
俗语有曰: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显示出众人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价值所在。
任务单导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优帮弱。
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后进生的发展。
课堂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交流,后进生模仿优等生,也能完成任务,但要注意避免空对空的现象。
在课堂交流时,可让一学生当小老师,点评小组自主学习情况,小结讨论后的成果,以此促进小组合作交流的落实,带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互助是良方,教师相伴共成长。
全体语文教师组成一个团队,通过众人的观察,成就群体的成长,这才是课例研修的积极意义所在。
这次研修课,我是执教者,也是最大受益者,有同伴的无私帮助,成就团队的共同发展,正所谓:
观他人课堂,长自己智慧。
在整个研修过程中,研讨的声音常常响起,敏锐的目光时时碰撞,无私的互助刻刻陪伴。
每次听到同伴别具匠心的建议和关老师真知的引领,让我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每每看到同伴用智慧的双眼观察、用真情的话语研讨,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它将承载我自信地走向前方,也坚信开化一中用任务单导学之路越走越宽。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