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2177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4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

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这些语句中透露出童年时期的孩子对竹节人单纯热情的爱和纯粹无暇的欢乐。

第10段中:

斗士和呆头呆脑的傻样子形成反差,生动地写出僵住的竹节人直挺挺、一动不动地可笑模样,表现作者当时玩游戏的快乐和胜利时的喜悦心情。

第11-19段中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何以见得

有手握金箍棒的齐天大圣、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有偃月刀,各种各样的玩法: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通过感叹号、拟声词,来表现叱咤风云、气势恢宏的古战场,古趣和斗趣在文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第19段中,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教室里的场面描写更加突出了同学们的入迷和乐趣。

这种感情可以说是达到了高潮。

5、在斗竹节人的情节中,哪些词句中能让你感受到这简单的快乐?

比如:

第11段中“就成了”及其他段落中突出儿童对自己创造的武器极其满意,甚至是得意,内心的快乐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思考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斗竹节人,是怎样构思布局的呢?

最常出现的是,有时,有的对手会亮出,更有意思的是,最入迷入情的是教室里大规模的、热闹的搏斗,这些内容是醉着游戏的欢乐程度和情感的高潮一步步写下来的。

2、为什么要写老师玩竹节人的这一部分呢?

是不是会影响老师的形象呢?

是不是可以删去呢?

这里面涉及到我和同学心情的前后对比?

从沮丧和怨恨到理解老师不希望我们在不合时宜的时间和场合玩耍、亲近和认同甚至是喜爱,我们的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感到得意和自豪。

老师形象的前后对比?

从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到温柔赤诚、活泼亲切的形象。

所以这部分内容突出竹节人这个童年游戏的有趣甚至引起了老师的青睐,抒发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和自豪,这部分内容深化了主旨,使竹节人游戏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3、思考探究第三题

4、积累拓展第四题。

五、作业设计及说明

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一种玩具制作指南,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玩这种玩具时的情景和乐趣。

说明:

制作玩具的过程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现,而表达情感的语言则更多地运用描述性的语言。

六、板书设计

竹节人——简易的物质带来心灵的快乐和满足

制作竹节人喜爱

斗竹节人(主体部分)入迷、欢乐、热情、激情

老师玩竹节人亲近、理解老师,对自己制作的竹节人更加得意、自豪(深化主旨)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桥》这篇课文,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播放洪水画面)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奔腾而来,势不可挡。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求生是人的本能。

当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窄窄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党支部书记,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二、读词语,在课文中划出来

v咆哮狞笑逼近呻吟放肆没腿深势不可当

v发疯跌跌撞撞你拥我挤乱哄哄

v拥戴沙哑流淌豹子胸膛揪出瞪眼

搀扶祭奠

师:

谁能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没腿深”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说这三行词语各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生:

第一排词语都是描写——洪水的,第二排词语是描写——村民的,最后一排是描写——老汉的。

是啊,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啊,一起读——咆哮 

势不可挡 

狞笑 

没腿深 

就是这样一场洪水,使得村庄里的100多号人——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乱哄哄

于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老汉出现了,一起读——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三、出示“最能反映洪水的句子”反复读

A、黎明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

像倒。

(比喻夸张)

黎明时候,雨突然大了。

B、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势不可当。

(比喻)

山洪咆哮着,势不可当。

C、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拟人)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漫上路面。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指导朗读,要读出洪水的凶猛。

(语气要急促、阴冷)

四、品读描写老汉语句,体会老汉崇高精神

1、请同学们用心去读7-23自然段,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在旁边写一写旁注。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1: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1)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让你感觉老汉像一座山?

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

(2)老汉真的是“一座山”山吗?

为什么?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2:

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1)老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喊这句话的?

(2)老汉是用什么语气喊的呢?

(3)老汉对抢先逃离危险的党员态度?

课件出示句子3:

老汉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的像只豹子。

(1)划出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写出了什么?

(2)这个小伙子是谁?

(3)讨论交流:

小伙子被揪出来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想对爸爸说?

老汉为什么这么凶,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4)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4: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老汉的哪些动作表现了老汉对儿子的爱?

(2)此时此刻,木桥----?

洪水----?

读着这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3)请同学们用读来帮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桥。

(4)老汉似乎会喊些什么呢?

(出示文章21--23自然段)

4、小结:

此时我们看到一位怎样的老汉?

5、创设引读情境,进一步深化老汉精神。

五、学习结尾,抒发情感

1、学生齐读课文24-27自然段。

2、老汉、小伙前后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你能读懂吗?

2、文章为什么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六、任选一题,写写父亲和儿子的内心独白。

1、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2、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3、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4、父亲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儿子啊,--------

七、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师小结:

正是这位——的老汉,把村民们送上了这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他的精神,他的精神之桥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

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在生死关头,老汉作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了大灾中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七、领悟写法,感受表达特色: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八、布置作业

1、摘抄让你感动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3、想象写话,祭奠的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老支书的墓前跪了一片。

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

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板书:

老汉 

乡亲们 

沉着冷静临危不惧 

惊慌失措

威严果断 

无私无畏不徇私情 

跌跌撞撞

舍己为人英勇献身 

你拥我挤

生命桥连心桥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朗读品悟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乐曲的意境美,感受贝多芬高尚的情怀。

2.通过对比体会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初步学习作者在写实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等方法体会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初步学习作者在写实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

朗读品悟联想的句子,体会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贝多芬琴艺的高超。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巩固旧知,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ppt)

()多年前,德国音乐家()在小路上散步时,听到()里传出()的钢琴声,他走进去,先(),又(),弹完后()。

2.通过归纳,我们知道文中3次写到弹钢琴,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奏的。

二、 

追根溯源,感遇知音

1.(示PPT)思考:

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再弹一曲呢?

请围绕问题读读课文5-10自然段,一会说说体会

贝多芬是听了盲姑娘的话所以再弹一曲….

盲姑娘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说的这句话(激动),谁来读读?

(你读出了两个感叹号,谁也想来试试?

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

很熟练。

近义词:

娴熟。

深:

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

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2.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

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示ppt(齐读“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

小结:

盲姑娘从未见过贝多芬,仅凭一首曲子就能听出这个人就是——贝多芬。

看来盲姑娘不仅仅是喜欢他的音乐,更是懂得贝多芬的音乐。

我们称彼此有共同追求而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为知音,贝多芬今天遇见的不就是他的—知音吗

中国古时候“伯牙绝弦”为的是答谢知音,那么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谢知音)

三、品读词句,感悟情境

1.(课件出示)“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段话是什么描写?

(环境)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

(清幽)“清幽”是秀丽而幽静,“清”含有秀丽的意思。

2.茅屋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

(不是,是把月光比作银纱。

)师:

对,这是由眼前看到的月光而引起的联想。

四、展开想象,感受魅力 

(1)在这样的情境里,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创作的音乐联想到了什么呢,哪段告诉了我们?

(第9自然段)

请大家默读第九自然段,这第九自然段里,既有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又有听琴产生的联想。

请你用“——”画出描写兄妹联想的句子。

(2)大家都画好了吗?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

(3) 

课件出示:

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c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从事实引发的联想,课文用了哪两个词?

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在兄妹俩的联想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画面?

指名说。

(3个) 

(3)第一个画面。

大家把描绘第一个画面的句子念一遍。

(出示课件) 

第一个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4)句中描绘了什么景物?

(板书:

) 

(5)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银光。

我想这时候的旋律应该怎样的(舒缓平静) 

句中哪些词给你平静的感受?

(微波粼粼)它是什么意思呢?

(细小的波浪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细碎的光亮。

)还有吗?

(洒满银光)

是呀,多美的画面啊!

只有舒缓的旋律才能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吗?

小组读、全班读。

另外两个画面写了什么?

背后的旋律是怎样的?

请大家自由朗读画面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师巡堂参与。

全班交流。

第二个画面写了什么?

谁来说。

(先读后说)

预设2:

写了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音乐的旋律是逐渐增强。

) 

(课件出示这句话)哪个词让我们感到节奏在逐渐增强?

(越升越高)

过渡:

第三个画面呢?

预设3:

写了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旋律应该是激越高昂的。

(课件出示句子)从哪些词知道?

(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还有吗?

看妹妹的联想。

(波涛汹涌)“波涛汹涌”是什么意思?

(板书:

波涛汹涌)(波浪很大,不停翻腾奔涌)表现出了整个乐曲已经到了高潮的部分。

谁来读一读这个画面,读出激昂的感受?

4.皮鞋匠所听到的和联想到的,盲姑娘可否看到或听到?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景物,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盲姑娘心里所体会和联想到的东西,皮鞋匠怎么知道?

品读句子:

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在她那睁得„„(她的脸那么的恬静,眼睛睁得那么大,即使看不见,也好像看见了一样。

【恬静】往往用于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表露出一种平静的神态;

“安静”除了表示心理活动,还可以用来描写环境没有声音的干扰。

5.小结:

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月光曲大致分为几个部分呢?

(三部分,三种画面) 

是啊,让我们再伴随着琴声,感受它变化的旋律。

让我们再齐读,体会它优美的意境。

播放音乐 

6.优美的意境,变化的旋律,时而舒缓,时而增强,时而激昂,兄妹俩都怎样了?

(兄妹俩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

陶醉是很满意地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

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8.俗话说琴传心声,贝多芬的《月光曲》表达的是他对兄妹俩的什么?

(同情)其实不仅仅是对兄妹俩,也是对像兄妹俩那样贫苦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正如贝多芬说的(课件出示):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

”这正是他高尚情怀的体现。

高尚情怀) 

五、回顾全文,领悟写法。

月光曲是美妙的,它谱写的故事更感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个传说写生动的呢?

(联想,联想就是虚写) 

1. 

第九自然段除了写联想的内容外,还写了什么?

(实在的事物) 

2.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干瘪瘪的,一点都不美,不那么深刻感人)对比读读,女生读写实部分。

男生读联想部分。

师小结:

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六、课外拓展:

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七、作业设计:

1.找找身边感人的故事,写下来并与老师同学交流。

用联想的方法描写你看到的一处风景。

3.背诵第九段

八、板书设计 

月光曲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从而掌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体悟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面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点:

1、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学习比喻、拟人描写的方法。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再试着想出几例,与同学交流。

2.图片欣赏“丁香花”

二、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作者是一位女作家,文革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磨难,一家人深受迫害,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

“焦虑和悲痛”一直在作者的心头。

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徘徊在庭院之中,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睹物思怀,于是在其弟病逝前写成此文。

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当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之女。

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1.迸溅(bè

ng 

jià

n)   

伶仃(lí

dīng)  盘虬卧龙(qiú

) 

仙露琼浆(qió

ng)  

酒酿(nià

ng) 

2.解释下面的生词:

迸溅:

向外溅出或喷射。

 

繁密:

多而密。

稀落:

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

酒酿:

米酒。

挑逗:

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

忍俊:

含笑。

仙露琼浆:

形容鲜美的酒。

盘虬卧龙:

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选择喜爱的一节,看谁读得好!

四、朗读指导:

长句的停顿要得当;

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注意句子的重读;

读准字音,注意感情。

五、入文初探“丁香结”

1、 

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语句用横线圈画出来

2、理清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

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划分段落并概括。

(1-3重点写丁香花;

4-6写的是丁香结。

“赏花”到“悟花”)

六、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好在哪里?

2.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

想象一下这幅画面。

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优美段落,积累好句段。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你认为文中的丁香结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说:

“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二、积累拓展

欣赏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想想课文引用其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三、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1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