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1727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

2001年,这个策划不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

合作者本想让杨丽萍编一台“土风舞”。

可是,杨丽萍的舞蹈把他们吓住了,充满了性意味的烟盒舞,打歌,还有女人被扔进火里祭神。

双方谈不到一起,没有了投资,于是杨丽萍决定:

自己养活所有演员。

“这个时代,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

时代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

”高成明说。

但杨丽萍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观众虽然习惯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欣赏更好的东西。

“这是她最大的不同,”

从开始准备到上演,这两年多,大概是杨丽萍一生最艰苦的日子,全团的经费,都靠她四处拍广告、走穴来筹集。

2003年3月8日,正是“非典”时期。

就在《云南映象》首演后第二天,剧团突然接到通知,只能演一场。

消息传出,若干老板冲进剧院,围着杨丽萍大叫:

“骗子,还钱来!

”“狗屁艺术家!

”杨丽萍被若干人包围着,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台上调试灯光。

就演了一次,台下只有1名观众,之后放假几个月,可能就此别离了。

很多演员选择了回山里。

杨丽萍当众哭了。

现在回想起来,她说,“跳舞很难成名,如果你把跳舞当成功利性的东西,只会很失落。

改变发生在《云南映象》参加当年“荷花杯”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后。

整个团队开始被文化界认同,杨丽萍也不再是一个个体舞者,他们成为国内唯一能靠一台节目养活自己的舞蹈团。

杨丽萍非常清楚,若想有条孔雀裙,必须先挣到买孔雀裙的钱。

“既要能赚到钱,买到孔雀裙;

也要让那条孔雀裙充满灵性,没有任何铜臭味,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商业行为不会影响到艺术吗?

她反问:

你有那么脆弱吗?

“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艺术方向。

这个热爱自然、特立独行的骄傲舞者终于证明,自己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因发自心底的坚持,以及对美的追求。

或许,正是纯粹的个性成就了她。

云南政协改选时,领导来找她,希望她能去参加,她迟到了好久,到了就问:

这个职位要开会吧?

开会我可不能干。

领导当场就变了脸色。

她的纯粹,还表现在她的“符号”上——几十年来,她爱孔雀,跳孔雀,久而久之,眉眼间也现出孔雀的神气。

但这只孔雀生活的环境已然变化。

她去云南的山寨采风,发现村民们不再唱、跳那些属于自己民族的古老艺术。

“最早的唱歌跳舞跟生命、跟生活有关,如果农村生活都变成城市生活,他们哪来兴趣再传承这种东西?

”她为此忧虑。

但她坚持认为,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

因此,2012年春晚,她选择跳现代舞的王迪来当自己的搭档。

《雀之恋》是展现中国民族艺术魅力的,两只孔雀精美的造型、精巧的动作、精致的情感、精湛的演绎,震撼了观众。

“光传承还不行,还得创作适合现代东方的艺术。

”杨丽萍认为,如果中国舞蹈发展需要一个方向的话,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但这种创作,需要人能够沉静下来,需要平实的、非功利的社会氛围和舞蹈环境,需要有一个真正有利于艺术创造的文化体制。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舞蹈界和投资者对民族舞的排斥,观众素质的低下,让《云南映象》从准备到上演的过程困难重重,这两年大概是杨丽萍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

B.在表演《雀之恋》时,杨丽萍已年逾五旬。

在其几十年的舞蹈生涯中,她从一个个体舞者到拥有自己的舞蹈团,这一过程也是她的艺术追求不断被大众理解、接受的过程。

C.高成明认为这个时代艺术应该取悦观众,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

但杨丽萍坚持不迎合观众,所以她的《云南映象》几经波折才得到认可。

D.源于生活的艺术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杨丽萍的舞蹈植根于生活,她热爱自然,坚持采风,最终纯粹依靠作品成就了自己的艺术。

E.本文描写了杨丽萍热爱艺术、献身舞蹈、培养新人的事迹,塑造了一位为舞蹈事业而坚守“纯粹”的传奇女性形象。

(2)杨丽萍的“纯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说明。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民族艺术要想获得成功,应该具备哪些因素。

(4)杨丽萍说,既要能赚钱买孔雀裙,也要让孔雀裙没有任何铜臭味,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你对艺术商业化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莫言访谈录《南方周末》记者

2012年10月13日上午8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

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

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脱掉了运动外套。

南方周末:

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

莫言:

10月11日18点40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

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

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

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

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过;

《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

《红楼梦》是我早在18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

虚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

虽然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或100年之前的。

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

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

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

写作的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

我1980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

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了计划生育。

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

《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解放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

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到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

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

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

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

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

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

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

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

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从贵族中昂首挺胸而过;

歌德退到路边,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

你说年轻的时候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意识到,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

当年的音乐家要依附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被供养。

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认为没有骨气。

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弱可鄙,而贝多芬可钦可敬。

就像贝多芬说的“贝多芬只有一个,而国王有许多个”。

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觉得扬眉吐气。

但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

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且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

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

但歌德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一样,尊重世俗礼仪,站在路边脱帽致敬。

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严等。

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的人。

(摘编自2012年10月《南方周末南方人物》)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保持平民姿态:

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从18岁开始阅读,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的味道。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延伸的不止50年,其中生死轮回变牛变马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老板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E.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态年轻,与西方交流广泛,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树的这类作品。

(2)简要概括莫言获奖后惊喜和惶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

请结合其作品简要概述。

(4)面对国王和贵族,做歌德,还是做贝多芬?

结合莫言的认识,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三、平顶山市期末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吴良镛:

为中国建筑求索

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吴良镛立志家园重建。

他秉持“谋万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中国大地的城乡规划建设中。

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

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

“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出生于1922年的吴良镛,少年时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这让他决意学习建筑,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

而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不久遇到的一个人让他在建筑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45年,刚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的吴良镛,接到一个消息,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

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倍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

怀着忐忑的心情,他找到了梁思成.

“当时觉得很惊讶。

”原来,是吴良镛大学读书时在校刊发表的一篇有关古建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好运”。

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不久后吴良镛又收到梁思成的信,邀他赴清华大学共同创办建筑系,昊良镛欣然前往。

1949年吴良镛获得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

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在美获奖.

一天,事业渐入佳境的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信。

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让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

回到祖国的吴良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程,并跟随梁思成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规划”被否后,梁思成在被拆的北京城墙断壁残垣上夜夜哭泣的身影重重地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

一直在他身边工作的吴良镛更是感慨良多。

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更奠定了吴良镛事业一生的基调。

80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

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动辄造价十几亿、几十亿的“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

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协调、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

他揪心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

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

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

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

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

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

他认为出现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

2008年,由于暑热劳累,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上得了脑梗。

医生提出的康复目标是手能动,但吴良镛的想法却不是这么简单——他要能写字。

寒来暑往,在北京一所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总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病床上拿着笔吃力地练习。

“恢复好了,才能继续工作呀。

”吴良镛的想法很简单,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躺在病床上。

2010年,吴良镛又重返工作岗位。

尽管不能像生病前那样健步如飞,但他每天仍旧“挺忙活”:

如今他带着7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硕士课程;

他领衔的研究小组搞京津冀区域规划第三期研究报告,正在最紧张的阶段;

他还担任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很多事情需要他去运筹帷幄……

(摘编自《吴良镛:

为中国建筑求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美籍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话表明,吴良镛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成就与地位少有人能企及,而且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结交的人非常多。

B.少年时代的生活,对吴良镛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乱和流离的生活使得他决心从事建筑行业,让人们能够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C.尽管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吴良镛在生活中并不如意,加之有恩师的邀请和祖国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于是他就立刻决定回国。

D.吴良镛对现代缄市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痛心疾首,明确地指出现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误区,并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长官意志。

E.本文撷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若干片段,详细地描写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自己的事业深深的爱,表现了一位建筑大师高尚的品格。

(2)吴良镛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良镛在建筑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请结合吴良镛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的看法。

四、开封市一模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让数学回归中国

1951年,以振兴中国数学为己任的吴文俊放弃法国优裕的研究条件,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和张素诚、孙以丰成立拓扑组。

此时拓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在欧美,在法国吴文俊可以随时和老师、朋友交流,随时了解世界拓扑学的最新动态,回国后的吴文俊站在拓扑学前沿,没有人能给予吴文俊帮助和指导,只能独自摸索。

在拓扑学研究中,拓扑不变量是基本的研究对象,但从一般的拓扑不变研究入手很难,于是很多人都退而求其次,研究易算的同伦不变量,但吴文俊没有跟随潮流,而是集中精力专攻非同伦性安抚运算拓扑不变量。

经过反复探索,他引入示嵌类,开展复合形嵌入、浸入与同胚的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示嵌类”,吴文俊获得我国第一届自然科学奖,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

后来,许多新大学生加入拓扑组,在吴文俊的指导下,新一代学者李培信、岳景中、江嘉禾、熊金成等成长起来。

二战之后,一个重要的数学分支——代数几何得到了发展,但它的研究在国内几乎是空白。

50年代中期,法国数学家韦伊建立了严整的代数几何学体系,随后,法国数学家格罗登迪克又以此为基础,建立概型理论,创立了一整套现代代数几何学抽象理论体系,代数几何的研究走上抽象化的道路。

但吴文俊没有沿着他们的道路走,他阅读大量相关著作,开设代数几何课,从20世纪初的古典代数几何入手,特别是荷兰数学家范德瓦尔的《代数几何引论》,很快掌握了代数几何的基础,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用奇异代数簇定义陈省身示性类。

这为日后的数学机械化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进入数学殿堂直到1975年,吴文俊接受的都是西式数学教育。

此前,中国古代数学不入吴文俊的眼,此后,中国古代数学成了吴文俊心血汇聚之点。

开始看不懂全是古文的原始资料,他凭着一股子钻劲,废寝忘食地啃资料。

慢慢地,看出了门道:

西方数学是公理化数学,重因果关系;

中国数学主要解决问题。

吴文俊提出:

“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数学,而非希腊数学;

决定数学发展进程主要是靠中国数学,而非希腊数学。

”1976年,吴文俊开始数学机械化的研究。

数学机械化就是把数学和计算机结合,吴文俊认为计算机科学在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数学之中,他提出了根据传统数学思想推出的几何定理证明的有效算法,1984年,出版了专著《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吴文俊的学生周成青在美国定理机器学术会议上,提交了论文《吴方法证明几何定理》,在现场用电脑演示,在十几分钟里证明了几百条几何定理,与会的100多位国际数学届精英一致赞叹。

后来,中国科学院成立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吴文俊任中心主任,他带领研究人员使数学机械化的研究取得蓬勃发展。

吴文俊的学生——数学机械化与自动推理平台首席科学家高小山这样评价:

“吴先生的研究有他自己的特点,就是创新性,另外就是他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做拓扑研究时,拓扑学刚刚艰难迟缓地发展,他抓住核心问题,为拓扑学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以后从事的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

”1994年,吴文俊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会上,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的思师陈省身这样评价:

“近20年来,昊文俊从事机器证明的研究,把计算机应用到纯粹数学。

他利用代数几何,对方程式求解的问题做了系统的研究。

吴文俊的工作总是独出蹊径,富有创造性。

历史上许多大数学家,对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都有贡献,吴文俊保持了这个传统。

2000年,吴文俊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吴文俊在获得邵逸夫数学奖时说:

“对我个人而言,每次获奖都是高兴的事。

但对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而言,稍作出成绩就被大家捧成英雄,这不是好事,这说明我们的科研还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

”在吴文俊看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不能只看某一个人的成绩,要看群体的高度。

一个大国的科研领域,特别是数学领域,最好是没有英雄,大家都处于同一个高水平,共同形成一个高峰。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A.吴文俊放弃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