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1534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

9.

注意诗句的位置,诗句中都在开头,注意是渲染的作用,但渲染什么是不同的,注意集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

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

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

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二、(2017届福建三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台城:

在今南京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皇宫所在地。

结绮临春:

结绮和临春是南朝皇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的两座高楼。

后庭花:

是指南朝皇帝陈后主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

(1)这两首诗都属于什么思想主题?

你认为两首诗前联中最传神的字各是哪个?

请简要赏析。

(2)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差异?

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1)(5分)①怀古诗。

②韦诗前联中“空”字用得最妙,有“白白地”“徒劳地”之意。

③六朝像梦一样地消失,只剩下鸟儿寂寞地叫着。

一个“空”字既客观表现了台城如今破败荒凉的景象。

④刘诗前联中最传神的字是“竞”,有“竞相”之意。

⑤它用道出了六代的奢华无比,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

(以上每点各1分)

(2)(6分)思想内容上:

①韦诗重写今日之破败荒凉,抒发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

②刘诗重写昔日之荒淫无度,暗含对晚唐统治者的讽谏。

(以上每点各1分)表现手法上:

①韦诗融情入景。

借细雨、江草、啼鸟和堤柳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充满了昔盛今衰的感伤情绪。

(拟人。

“无情”柳不管人间兴亡,反衬出人的追昔抚今的无限伤感。

)②刘诗借古讽今。

指出亡国的原因是陈后主奢侈荒淫,暗含对当时唐代统治者的批评。

(对比,将昔日繁华之景与眼前荒凉破败之象对比,抒发了怀古伤今之情。

)(两首诗能够各答出一点并都加以分析,即可得4分。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炼字的语言鉴赏能力。

分析时,可由诗歌标题判断出属于“怀古诗”。

第二问,可抓住“空”“竞”字的意思,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

读后可知,空字表现了台城的破败荒凉;

竞字,表现的是六代皇宫的富丽堂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

——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

——描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技巧点拨】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

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

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

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三、(2017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上9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

秋 

 

霖①

张维屏

秋霖十日失高秋, 

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 

极空蒙处并无舟。

蒙蒙路滑征夫骑, 

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若阴霾害禾稼, 

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① 

秋霖:

秋天的淫雨。

8.首联“独眺”起统领作用,扣“眺”字,作者在诗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概括。

9.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8.点出“独眺”后,紧扣“眺”字写自己的所见,共有六幅画面:

① 

秋雨秋空低沉,② 

寂寥南飞大雁(仰视),③ 

空蒙江面无舟(俯视),④ 

路滑征夫远骑,⑤ 

闺房思妇落泪,⑥ 

阴霾秋雨损害作物。

六幅画面都让读者产生一种愁苦之感。

(答1点给1分,答对5点给6分。

9.在尾联,作者用“害”、“更”、“霜雪”这一系列有表现力的词语,突显出诗人对农人的同情与内心的愁苦。

(2分)诗人由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之景联想到岁月如流、韶华易逝的人生短暂之苦。

(3分)

此题考查概括诗歌画面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首联主要景物:

秋雨、大雁、江面、路、作物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

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

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

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2017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

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8.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9.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8.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2分)。

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9.特点:

雨大,及时。

(2分)分析:

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

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

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每点2分,两点即可。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久晴不雨,秋禾枯焦。

现在“且喜溪流岸岸深”,“无田似我犹欣舞”。

一位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如此题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

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

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五、(2017届甘肃天水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苏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

秦山禹甸①。

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

孤帆远。

我歌君乱雪。

一送西飞雁。

【注】①秦山禹甸:

指会稽。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

②乱:

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

此处作动词,唱和。

14.词的上片“莫唱阳关……秦山禹甸”两处用典,对全词的情感抒发分别有何作用?

(5分)

15.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

(6分)

14.“阳关”指送别之歌,“莫唱阳关”,直接抒写出别而不伤的旷放之情,奠定了本词通脱的感情主调;

“秦山禹甸”突出会稽是一个历史悠久、令人神往的好地方,间接表达出劝留之意,使情感表达推进一层。

15.体现在意境开阔,情韵高远。

“孤帆远”,写出送别情境的开阔辽远,情意的绵长;

“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作者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使本词的离情别意不流于悲伤,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

14.

题干问的是“词的上片‘莫唱阳关……秦山禹甸’两处用典,对全词的情感抒发分别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用典的作用,首先应明确典故为何,然后分析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阳关:

【技巧点拨】对于典故题,具体可分三步作答:

第一步,找到典故来源。

平时复习中,对诗歌中出现过的典故一定要有所积累,如“陶朱”指富商,“杜康”是酒的代称,“鸿鹄”指志向高远的人,等等。

第二步,辨明用典形式。

搞清作者与典故的关系,是用来自比,还是对比衬托,紧紧抓住二者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作答。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比如本题中,应先指出两处典故,“阳关”“秦山禹甸”,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15.

题干问的是“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应先理解“超脱”之意,再结合下面最后三句的内容、表现形式来分析其表现。

“孤帆远”,那辽阔湖面上,正有一只帆船孤孤单单地驶向远方。

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启身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

“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

”我默默唱着《阳关三叠》曲,君合着末章乐曲,一句话也没有,只有共同目送着天际的西飞之雁。

“君乱”的“乱”宇,原指歌曲之末章,在这里却成了双关语:

一是说友人高唱着《阳关曲》的末章,因为宴席已终,人将去;

二是说词人唱着《阳关三叠》,已把友人的心绪唱乱了。

二人难以道出内心的苦涩,只是凝神地眼望着空中西飞大雁缓缓地消逝在茫茫天际之中。

“一送”二字,强调出二人的亲密无间和知己与共,终将难舍难分的送友之情和盘托出。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对前人评点再评价。

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

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

题干文字表述格式:

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

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

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比如本题,应先分析“超脱”之意,然后结合后三句具体分析其表现。

六、(2017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

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5.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8分)

14.C

15.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

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

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

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

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8分。

情感3分,每点1分。

抒情手法分析5分,写出一种3分,写出两种即可得5分。

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

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错误是手法分析错误。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七、(2017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上第二次统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

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犁并肩而耕。

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8.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

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2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

“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9.

(1)比喻。

“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2)对偶。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

(3)情景交融。

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

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得分)

通过诗歌的景物特征词语“雨新”“无尘”“光似泼”“气如薰”和表现情感的重点词语“此中人”分析情感。

此题注意通过诗歌的景物特征词语“雨新”“无尘”“光似泼”“气如薰”和表现情感的重点词语“此中人”分析情感。

注意答出比喻、对偶和情景交融的情感,然后结合诗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再分析手法的艺术效果。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如此题是“比喻”“对偶”和“情景交融”。

八、(2017届贵州遵义航天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模拟)古诗文阅读及默写(17分)

满江红·

吴潜①

试马东风,且来问,南枝②消息。

正小墅、几株斜倚,数花轻拆。

自有山中幽态度,谁知世上真颜色。

叹君家、五岭我双溪,俱成客。

长塞管,孤城笛。

天未晓,人犹寂。

有几多心事,露清月白。

好把寒英③都放了,莫教春讯能占得。

问竹篱、茅舍景如何,惟渠④识。

注:

①吴潜:

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安徽人,曾任宰相,积极抗元,被奸臣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被贬广东。

②南枝:

代指梅花。

③寒英:

指梅花。

④渠:

南方方言,他。

8.词中两处写到“问”,有何妙处?

9.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分)

8.(内容上)开头一问,引出所写的“梅”(或答:

点出题目“梅”),结尾一问说明开头问梅的原因(或答:

表明家乡的境况只有梅花知道);

(结构上)使词的上下阕首尾呼应(照应)(或答:

结构圆合);

(艺术上)运用比拟(拟人)修辞(或答:

把梅当作人来写),拉近与梅花的距离。

(情感上)更突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每点2分,共6分)

9.写梅花的高洁却无人识其真颜色,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写梅花与作者一样流落他乡,表现了自己因被贬而思念家乡的情感;

写边塞孤城的管笛声使作者在夜晚心事重重,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

(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

主要的表现手法有: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