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比喻句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543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判定比喻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如何判定比喻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如何判定比喻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如何判定比喻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如何判定比喻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判定比喻句Word文件下载.docx

《如何判定比喻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判定比喻句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判定比喻句Word文件下载.docx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句①中把阳光斜射使薄雪色彩发生些微的变化想像成薄雪害羞了;

句②中把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想像成万物睡醒了。

这两句赋予“薄雪”、“一切(春天的万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其实属于比拟辞格中的拟人手法。

辨析这类句子是否比喻句,主要看是否用另类事物(或人)的特征来描述这类事物,且另类事物(或人)在句中是否出现,不出现的是比拟(拟物或拟人),出现的才是比喻。

如果句①在“害了羞”后加上“的大姑娘”,那就是运用了比喻的辞格了。

比喻与比拟都是由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细心分辨。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赶集似的聚拢来。

(三年级下语文园地三)

3、表猜测 

①她(把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②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下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只要仔细揣摩一下句①就不难发现,这里并没有把枣核比喻成珍珠玛瑙,而是从托在掌心的动作猜测她对枣核的珍惜程度胜过珍珠玛瑙;

句②则是从树木的排布情势所作的富有情趣的一种估猜。

这类句子中的“像”是表示推测、估猜的副词,而比喻句中的“像”是动词。

如果句中的“像”可以用“大概”、“也许”、“或许”、“可能”等表猜测的词取代的则肯定不是比喻句。

4、表举例 

①像大熊猫这样的珍稀动物,要加以保护。

②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句①是从珍稀动物中举出一个大熊猫的例子,句②是从在北平住惯了的人中举出一个“我”的例子。

这两句显然不存在打比方的因素。

这类句子中的“像”字都是表举例的“如”的意思,辨析时只要将“例如”、“比如”等词代入,能取代“像”字的肯定不是比喻句。

2、比喻句不一定就用“像”字 

在比喻句中,“像”字是一个比喻词;

但是比喻句有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和借喻。

暗喻是把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用的比喻词是以“是”字为代表的“成为”、“成了”、“变成”等,如:

①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②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借喻则是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不出现(以下两例中括号里的即为本体),也不用比喻词,如:

②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雨道),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雨帘)。

就是在明喻中也不是只有“像”这一个比喻词,除“像”字以外还有“好像”、“好似”、“有如”、“仿佛”、“……似的”等等。

如:

①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

②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④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

说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点:

鉴于以上所言判断比喻句的复杂性,要准确判断比喻句还应弄清比喻这种修辞的实质,从根本上加以辨别。

一般看是不是同类事物,如果是同类事物,就不能构成比喻。

如果你用上特质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和蜜蜂、小鸟、小狗的声音是同类 

事物,故不是比喻句。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只有相似,才能构成比喻;

只有不同,比喻才有意义。

因而在辨析时,要弄清句子表达的思想内容,掌握比喻修辞的实质,特别是“相似”与“不同”这一特点,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

但把“是否同类”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有时也说不通,因为所谓的"

类“是相对的,牡丹与小麦不属于同类,但是他们同属于植物,动物与植物不属于同类,但是同属于生物。

用是否同类判断比喻句尺寸很难把握,标准的不确定性会使人的思想产生混乱。

那哗哗的水声变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水声与大合奏同属于声音,但无人会怀疑这是比喻句。

那么用什么来判断呢?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提到两个必须留神的重要点:

一,两个事物之间必须有一点极其类似。

二,两个事物又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同。

这里没有提到”同类“和”不同类“,但是讲到了连个其其重要的概念,一是极其相似,二是极其不同,极其相似就是尽可能地接近,极其不同就是尽可能地远离。

这看起来十分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

远离是从整体上看两个事物是不同质的,是两码事,接近是指两事物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相通之处。

既远离又接近,是构成比喻缺一不可的条件。

把两个相似事物联系起来,造成互相对照、补充、相应成趣的美感,句子获得极大的丰富性。

从这个意义上看,比喻是有高下之分的。

好的比喻句,离得很远(让人想象不到)有靠的很近(让人感觉确实如此)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的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把“颐和园”和“魔术匣子”,联系起来是让人想象不到的,但是”变”的感觉是相同的,相似的。

把“孩子”和“天使”联系起来,可以很好的表现孩子们的活泼可爱、惹人喜爱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再看海底那一段文字,同样是声音,远近是有不同的,之所以不能算是比喻,就是因为海底声音的本身就是那样的,这个句子就是用人们熟悉的声音来认识没听到的声音,两种声音非常接近,甚至就是同一回事。

而织布机的声音和水声虽然是同属声音类,但是他们是不同的,有不小的距离,极其不同的,这个句子也不是要让人认识声音的物理特性,而是要让人感受到瀑布的宏大气势,获得某种修辞效果。

从形式上来说,任何比喻句都能借助于典型的比喻词“像”字化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但化作这种形式并不能确保判断无误。

在套用时还要注意两点:

一看甲、乙是否具有相似点的两种不同的事物,二看内容上是否表达的重点。

且看下面的例句:

①她姐姐成了许多人眼中的西施,是一朵明艳的鲜花。

②篝火渐渐化作一轮火红的朝阳,夜幕中的草地又迎来了彩霞绚丽的一天。

句①可以化作“甲(她姐姐)像乙(西施)”,“甲(她姐姐)像乙(鲜花)”的形式。

但前者因都是人物,虽有相似点但只构成两个人之间的比较,不是比喻;

后者人与鲜花不同类,内容上用花的明艳来形象地表达她姐姐的漂亮,无疑是比喻。

句②似乎也可以化作“甲(篝火)像乙(朝阳)”的形式,且两者有相似点又不同类,但句子表达的重点却是时间的推移,是说黑夜过去了黎明到来了,篝火被朝阳所取代,说它是比喻句就是误判了。

比喻的作用:

比喻作为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能把道理说得更加浅显易懂,能把事物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

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三四年级教材中的句子(幻灯片上蓝色的不是比喻句):

1.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7)

  2.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9)

  3.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10)

  4.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13)

  5.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

  6.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那扇那,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43)

  7.海底的岩石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87)

  8.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起来飘飘摇摇;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88)

  9.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91)

  10.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01)

  11.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

“啊!

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111)

  12.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的。

(137)

  13.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

(138)(上册)

  14.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2)

  15.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16.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3)

  17.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8)

  18.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19.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上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11)

  20.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

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么像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12)

  21.头上的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8)

  22.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23)

  23.在这条路应该伸延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颗高高的橡树,他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28)

 四年级: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2.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3.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11)

  4.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11)

  5.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象是天空着了火。

(14)

  6.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29)

  7.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63)

  8.每根细丝嫌蜗牛的触角。

(26)

  9.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82)

  10.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是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11.正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

(88)

  12.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13.我虽未见叶老先生,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127)

  14.阳光都变成绿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43)

补充材料:

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

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九种。

◇明喻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常用:

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

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

①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

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

暗夜里,

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死,消灭不了她,

她是太阳,

离开了地平线,

却闪耀在天上!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③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

(杨沫《青春之歌》)

④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袁鹰《十月长安街》)

上面这些词句中,“篇章”、“她”、“手指头”、“长安街”都是本体(被比的事物);

“是”、“变成”、“成了”都是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

“思维的花朵”、“夜明珠”、“太阳”、“大熊掌”、“喧腾的大海”都是喻体(作比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

“是”、“成了”这类表判断的词语是暗喻的一种标志,但在有些语句中有“有”、“成了”这类词,却不是暗喻。

“绿豆苗是可爱的,灰兔子也是可爱的,但是灰色的野兔常常要毁坏绿豆。

”(王蒙《春之声》)这里用“是”,虽有本体可找,但无喻体可寻,不是暗喻。

构成暗喻必须要有本体、喻词和喻体,并且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

◇借喻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④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

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夏衍《包身工》)

上面这些例句中,借“翡翠”比喻海浪;

借“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的隔阂;

借“毒蛇猛兽”比喻毒辣凶猛的敌人;

借“太阳”比喻革命旗帜;

借“黑夜”比喻半封建半殖民的反动统治;

借“黎明”比喻人民得到解放的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借喻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代”的关系。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杨朔《画山绣水》)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

③“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

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鲁光《中国姑娘》)

④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

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

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

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

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

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倒喻

一般比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倒喻是本体和喻体次序颠倒的一种比喻。

这种比喻有的是明喻,但更多的是暗喻。

因为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所以叫做倒喻。

①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②微风早已经停息了;

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的静。

(鲁迅《药》)

③自然,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大,做得多而且繁也决不就是名著,何况还有“剪贴”。

(《鲁迅全集》第五卷,第221页)

④犹如一滴水落进渭河里头去了,改霞立刻被满街满巷走来走去的闺女群淹没了。

(柳青《创业史》)

上面四个例句中,“小瘪三”、“死”、“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大”、“一滴水落进渭河里头去了”是喻体,都放在本体前面;

“党八股”、“静”、“做得多而繁也决不就是名著”、“改霞立刻被满街满巷走来走去的闺女群淹没了”是本体,都放在喻体后面。

◇反喻

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设喻,指出事物不具备的某种性质,这种用否定形式构成的比喻叫做反喻。

①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象钢铁那样。

(巴金《怀念萧珊》)

②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来狼吞虎咽。

(姚雪垠《李自成》)

③生活可不象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重做。

(蒋子龙《祝你们幸福》)

④文章的结尾最好能让读者觉得余香满口,余味无穷,千万不要是一粒发了霉的花生米。

(徐仲华《文章的结构》)

上面例①中,“他的心”(本体),“不象钢铁那样”(喻体)冷硬,应从喻体相对的方面去理解,即象棉花那样温柔;

例②中,“打江山”(本体),“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来狼吞虎咽”(喻体),应从喻体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即打江山是一件需要流血牺牲,极不容易的事情;

例③中,“生活”(本体),“不象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重做”(喻体)那样简单、随便,应从喻体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即生活是复杂、严肃的;

例④中,“文章的结尾”(本体),“不要是一粒发了霉的花生米”(喻体),让人吃了满嘴口臭味,越嚼越臭,而应该是一颗酥透了的花生米,能让人吃后觉得余香满口,余味无穷。

反喻是一种曲折地反映事物的方式,有本体,无正面喻体,是从喻体的反面来说明本体的正意的。

◇缩喻

缩喻就是省略喻词,本体和喻体直接结合成为有修饰或限制作用的词组。

这样结构紧凑、语言简练,使要表现的事物更为生动、形象。

①在人类生活的矿层里,有些东西也会结成光芒四射的宝石。

(杨朔《宝石》)

②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这哪里是信,这是从一个女儿心底渗出的爱之泉水呵!

(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④土地改革大翻身,砸碎了封建的老铁门。

(阮章竞《妇女自由歌》)

上面这些例句中,“生活”、“思想感情”、“爱”、“封建”都是本体;

“矿层”、“潮水”、“泉水”、“老铁门”都是喻体,都省去了喻词,本体所用的词和喻体所用的词都直接结合成为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

◇扩喻

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它们常常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体在前,有的本体在后,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义却很明朗,这种比喻的扩大形式叫做扩喻,又叫类比。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打着了狐狸兔子搬家,听见闹革命崔二爷心害怕。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③一朵花,我们不觉得它香,但是从许多花中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滴,我们就感觉到它的浓郁了。

许多诗歌、戏剧、小说,之所以有强烈感人之处,和作者正确地把素材浓缩表现出来不是关系极大么?

(秦牧《北京花房》)

④幸福劳动造,红花汗水浇。

(谚语)

上面这些例句中,“人有悲欢离合”、“听见闹革命崔二爷心害怕”、“许多诗歌”至“关系极大么”、“幸福劳动造”都是本体;

“月有阴晴圆缺”、“打着了狐子兔子搬家”、“一朵花”至“感到它的浓郁了”、“红花汗水浇”都是喻体。

这些本体和喻体都是互相平行的短句,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义却非常明显。

◇较喻

较喻就是比喻兼比较,即在某一相似之点上,本体超过了(或不及)喻体。

这样可以使本体的性质、情状显得更加鲜明,更为真切。

①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我们四川还有人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也不如。

(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

③因为她曾经和一个纵火犯鬼混,那是个十足的流氓,比魔鬼还要恶三分。

(艾青《莱茵河流过的地方•慕尼黑》)

④妈!

你的心比针尖还小!

(柳青《创业史》)

上面例①中,用“中国”(本体)和“罐头”(喻体)比较,本体超过了喻体,中国比罐头禁锢得还严密;

例②中,用“文章”(本体)和“牛粪”(喻体)比较,本体不及喻体,文章连牛粪也不如;

例③中,用“流氓”(本体)和“魔鬼”(喻体)比较,本体超过了喻体,流氓比魔鬼还要恶三分;

例④中,用“心”(本体)和“针尖”比较,本体超过了喻体,心比针尖还小。

在较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形式上是“相比”的关系。

◇回喻

回喻就是先提出喻体,接着又对喻体加以否定,最后引出本体。

这种迂回设喻的方法,表面上否定了喻体,其实是更巧妙地把喻体同本体联系起来,使本体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①荒野里偶尔能看见一种树,树枝上密密麻麻挂满果实。

那不是果实,都是鸟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