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文读本卯集含对照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8193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古诗文读本卯集含对照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华古诗文读本卯集含对照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华古诗文读本卯集含对照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华古诗文读本卯集含对照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华古诗文读本卯集含对照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古诗文读本卯集含对照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华古诗文读本卯集含对照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古诗文读本卯集含对照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古诗文读本卯集含对照译文Word文件下载.docx

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

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

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2

二、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

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

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

方入手。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

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

分开端。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那些

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

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3、孟子三则

一、孟子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

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

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说: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可以和他谈什么;

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

以和他有什么作为。

所言谈的不是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就称之为自

己损害自己;

自身不能辨别仁爱和使用最佳行为方式,就称之为自己抛弃自己。

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是人们所安于顺应的;

最佳行为方式,是人

们所必须走的正路。

荒废安于顺应而不辨别,舍弃正路而不使用,真是可悲啊。

二、孟子曰: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3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

体不言而喻。

“拥有辽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追求的,但他的快乐不在

于此。

站在天下的中心,安定四海的人民,君子乐于此,但他的本性不在于此。

君子的本性,虽执政于大的行政也不会增益,虽穷困窘迫也不会减损,这是天

分已经定好的缘故。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在心中,所以其肤色润泽,流

露在脸上,充盈在肩背,流向四肢,通过举手投足,不用说话就能使人了解。

三、公都子问曰:

“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

“从

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

“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

体,何也?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

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

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公都子问:

“同样是人,有些人被称为大人,有些人被称为小人,这是为什么

呢?

”孟子说:

“从其考虑大事的,就称为大人;

从其考虑小事的,就称为是

小人。

”公都子说:

“同样是人,或者是从事大事,或者是从事小事,这是为

什么呢?

“人的耳朵眼睛等器官,不会思考因而会被蒙蔽,此物一

接触外物,只是被引导而已。

心这个器官则会思考,思考就会得到答案,不会

思考的就得不到答案。

这是上天赋予人类的,首先确立人生的大事,那么小的

事情就不能占据人的心灵。

这就是被称为大人的原因。

4

4、庄子三则

一、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

狙公赋芧,曰:

“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

“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

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

这就叫“朝三”。

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

“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

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

“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

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不同,实际上没有变化,(众猴子)却因此或怒或喜,也

不过就是顺着猴子的心理罢了。

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

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二、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

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

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

倏和忽常跑到

浑沌住的地方去玩,浑沌待他们很好。

倏和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美意,说:

"

都是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而浑沌偏偏没有,我们干嘛不替他凿开呢?

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混沌代表的是道,代表的是宇宙的原本,代表的是人类之初,代表的是人生之

始。

凿开七窍而混沌死,意思是说,大道本来是浑然一体,无所分界的,宇宙

本来是混混沌沌、无有南北的,迷迷昏昏、无心无欲的,可是由于天地的开辟,

5

破坏了大道的同一,由于万物的滋生,破坏了宇宙的混蒙,由于人类的开化,

破坏了原始的敦厚,由于智能的开发,破坏了孩提的童真。

从此大道的同一隐

没了,宇宙的混沌消散散了,人类的纯朴泯灭了,婴儿的童真遗失了,说得简

单一些,也就是说,凿死了混沌才出现了天地,凿死了混沌才出现了凡人。

三、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

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

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

尾涂中。

”庄子曰: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楚国派出两位高级官员,代表楚王,到宋国来聘请庄子去楚国做大官。

濮水岸

边,蒹霞深处,两位官员找到庄子,忙说:

“恭喜!

恭喜!

敝国楚王有旨,要

以朝政烦劳庄先生啦。

请上车吧。

庄子坐持钓竿,眼盯浮子,也不回头道谢,只淡淡说:

“我听说贵国的御苑养

过一只灵龟,三千岁啦,前不久死了。

楚王吩咐,用白绸裹遗骨和遗甲,隆重

殓入宝箱,荣哀备至,供在庙堂之上。

设想你们两位就是这只灵龟,此时此

刻会怎样想?

是甘愿死去,遗留尊贵的骨甲,享受崇拜的香火呢?

还是宁肯苟

活,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呢?

”两位官员陪笑,都说:

“当然宁肯苟活,

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

”庄子说:

“请回你们楚国去吧。

我可要拖尾巴爬

污泥去啦,恕不奉陪。

5、黄帝四经一则

法度者,正之至也。

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

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

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

无父之行,不

6

得子之用。

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

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

三者备则

事得矣。

能收天下豪票(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

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

下宾矣。

号令阖(合)于民心,则民听令。

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法度,是至为公正的。

以法度来治理国家,而不能任意妄为。

创制法度,不能

变化不一。

依法办事,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便能取信于民,这是治理天下的大

道所在。

省去烦琐的政事,有节度地征收赋敛,不侵占百姓的农时,国家的政

治才能安定。

君主如果没有像父母一样的严威慈爱,就不能使子民有效地为之

效力。

君主若具备了待民如子的德行,便是德如天地一样广大。

如果赏罚相济,

恩威并施,那么万事都可以成功。

如果能广招天下骁健之士,那么就如同有了

最好的防御武器,懂得了实行文武共举之道,那么天下就都会归顺了。

发号施

令能够合于民心,人民才能自觉地听从命令。

君主如能德施天下,秉公执法,

那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拥护。

6、礼记一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7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

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

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

镇静不躁

才能够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

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

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

使自己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

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

能端正;

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

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

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8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智慧的根

本所在,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

7、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

峨峨

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

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用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

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太好了!

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弹琴

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

“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

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

心声。

伯牙在泰山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中悲哀,于是

拿起琴弹了起来。

先弹《霖雨之操》,又弹《崩山之音》,每弹一曲,钟子期都

能领会它的旨趣。

于是伯牙放下琴叹道:

“你听琴的本领真是太高了,太高了!

你心中想的简直和我想的一样,我哪里逃得掉你对声音的识别能力呢?

8、韩非子一则

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

所谓光者,官爵尊贵,衣裘壮丽也。

9

有道之士,虽中外信顺,不以诽谤穷堕;

虽死节轻财,不以侮罢羞贪;

虽义端

不党,不以去邪罪私;

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

其故何也?

使失路者而肯

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

今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

不肯问知而听能。

众人不肯问知听能,而圣人强以其祸败适之,则怨。

所谓方正,是指表里一致,言行一致。

所谓廉正,是指舍生忘死,看轻资财。

所谓正直,是指在道义上一定公正,有公心而不偏私。

所谓光耀,是指官爵尊

贵,衣裘华丽。

现在掌握了道的人,虽然内心和外表都真诚和顺,但并不以此

议论困苦堕落的人;

虽然能舍生忘死轻视资财,但并不以此侮辱软弱的人,耻

笑贪利的人;

虽然品行端正不结党营私,但并不以此嫌弃邪僻的人、责怪自私

的人;

虽然地位尊贵衣着华美,但并不以此藐视卑贱的人,欺侮贫穷的人。

原因是什么?

假如迷路的人肯听从熟悉情况的人,请教懂得的人,就不会迷路

了。

现在一般人希望成功却反而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不懂得道理而又不肯去向

懂得的人请教,不肯听从能人的意见。

一般人不肯请教懂得的人和听从能干的

人,而圣人硬要拿他们出的乱子加以责备,就会惹出怨恨来了。

9、吕氏春秋一则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坚与赤,性之有也。

性也者,

所受於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

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

石头可以破开,然而不可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磨碎,然而不可改变它

朱红的颜色。

坚硬和朱红分别是石头、朱砂的本性所具有的。

本性这个东西是

10

从上天那里承受下来的,不是可以任意择取制造的。

洁身自好的豪杰之士,他

们的名节不可玷污也象这一样。

10、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

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

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了)疑惑,

11

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

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生在我

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因此,无论地

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现在的一般人,他

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

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

这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

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

(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

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

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

(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

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

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

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

乎谄媚了。

”唉!

(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

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

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

12

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

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1、周敦颐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

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

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

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空缺

12、袁宏道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

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

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13

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

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

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

刮起就飞沙走石。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

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

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

鹅。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

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

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

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

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

左右。

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

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

举凡(那些)

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

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

道啊。

14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

只这个职位了。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述?

(这

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13、李渔梧桐

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花木种自何

年?

为寿几何岁?

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则可,予

以“知时达务”,则不可也.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有树之年,人即

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现身.《易》曰:

“观我

生进退”.欲观我生,此其资也.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

诗,惜为兵燹所坏,不克有终.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

“小时种梧桐,桐叶小于艾.簪

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

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此予婴年著

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意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

欺人语乎?

梧桐这种树木,是植物中的一部编年史,世上的人对它都很熟悉但是却没有认

真的研究,我特地将梧桐突出描写.花草树木是那一年种植的?

它们几岁了?

问他

们的主人,主人不知道,问花草树木自己,它们无法回答.可以把这种情况称作“忘

记年岁的友谊”是可以的,但是称作“知道明确的时间和事物”,就不可以了.梧

桐就不一样,它们有办法标记,生长一年,就记录一年.树木有树木的年岁,人就是记

录人生长的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