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8088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D.氧化物:

H2O、NO2、Fe3O4

5.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构成:

均由分子构成

B.性质:

CO2、CO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途:

干冰可用于灭火;

一氧化碳气体可作燃料

D.危害:

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

一氧化碳会引起中毒

6.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A.燃烧一般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B.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C.酸溶液能使紫色试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变红,则二氧化碳属于酸

D.化合物含有不同元素,则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7.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乙易溶于水

B.10℃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质量都是20g

C.将等质量的甲乙固体,分别配成30℃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

甲>乙

D.20℃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

8.硝酸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加热时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NO3

N2↑+2X+4H2O则X的化学式为

A.N2OB.N2O4C.NO2D.NO

9.分离与提纯是获得物质的重要方法。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Na2CO3中的少量NaHCO3

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B

除去BaCO3中的BaSO4

加过量稀盐酸,过滤

C

除去KNO3溶液中少量的K2SO4

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

D

除去CO2气体中少量HCl

通过NaOH溶液后,收集气体

 

A.AB.BC.CD.D

10.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加入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KClNaOHCuSO4B.BaCl2NaOHH2SO4

C.HNO3KClNa2SO4D.FeCl2KClMgCl2

11.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霉变大米燕煮后食用

B.为保障腊肠肉质鲜美,添加过量的亚硝酸钠

C.做蛋糕时加入少量的小苏打,使它更松软

D.用甲醛溶液浸泡荔枝,以保鲜防腐

二、填空题

12.硫酸氢钠用途广泛,印染工业用作酸性染料的助染剂,还可用于土壤的改良,它在水中可解离出Na+、H+、SO42-,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1)硫酸氢钠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2)硫酸氢钠溶液的pH__7(填“>”或“<”),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测量,所得结果___(填“偏大”或“偏小”)。

(3)向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Fe2O3粉末,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1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下列判断错误的是______。

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Y=X+8

C.Y和Z处于同一族

(2)由X元素和Y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3)R2+与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R的元素符号是__,它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__周期。

14.室温下,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滴入装有稀盐酸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

(1)由图可知,两溶液发生的反应是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_;

(3)______点时恰好完全反应,C点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______。

三、流程题

15.铝土矿中含40%~60%Al2O3,1%~15%SiO2、7%~30%Fe2O3,从铝土矿中提取氧化铝的过程如图:

(已知:

SiO2不溶于水,NaAlO2溶于水,Al(OH)3+NaOH=NaAlO2+2H2O,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

(1)操作一、操作二、操作三三个步骤中都要采用的分离方法是______;

(2)写出操作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从铝土矿中提取Al2O3时,经历了“Al2O3-AlCl3-NaAlO2-Al(OH)3-Al2O3”的转化过程,请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

(4)操作二中NaOH溶液过量的目的是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6.

(1)氯气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能溶于水,难溶于饱和食盐水。

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列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纯净、干燥的氯气,MnO2+4HCl(浓)

MnCl2+Cl2+2H2O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Ⅰ中,分液漏斗与烧瓶之间导管的作用是___

②装置Ⅱ、装置Ⅲ是净化装置,他们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

③除了装置Ⅳ可以收集氯气外,还可以用排液法收集,下列液体可以用来收集氯气的是___

A.饱和食盐水B.水

④用装置Ⅳ收集氯气,还有不妥之处,请你指出来___

(2)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准备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未盖瓶塞且标签破损的溶液(如图),他们决定对这瓶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获得信息)

①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钠元素的物质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②实验室里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通常使用橡胶塞。

③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

氢氧化钠;

猜想二:

碳酸钠;

猜想三:

碳酸氢钠。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支洁净试管,加入待测液,然后滴加过量稀盐酸

有______产生

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或者是______

再取一支洁净试管,加入待测液,后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的溶质是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小华认为上面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小组讨论后,又进行如下实验:

取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这瓶溶液的原溶质是氢氧化钠

(交流反思)实验探究中,能否用氢氧化钡溶液替代氯化钡溶液?

______(填“能”或“不能”);

实验中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密封保存。

五、计算题

17.麦芽糖(化学式:

C22H22O11)是由含淀粉酶的麦芽作用于淀粉而制得,味甜不及蔗糖,有健牌胃、润肺止咳的功效,是中国传统怀旧的一种小食,阅读信息后回答:

(1)麦芽糖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______;

(2)麦芽糖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是______。

18.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12.5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100g水,使其完全溶解。

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_(结果精确至0.1g)

(2)A点时,求此温度下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写出具体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了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A错误;

B、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

C、小苏打(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胃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C错误;

D、食醋中的醋酸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氢氧化镁发生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2.B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A正确;

B、氢氧化钡能溶于水,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钡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B错误。

C、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C正确;

D、铝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D正确。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

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

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3.C

A、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CO2和Na2CO3可以相互转化,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溶液是混合物,二氧化碳溶液中含有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等,故C错误;

D、根据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可知,32g硫与32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64g二氧化硫,故D正确。

故选C。

4.D

A、NaHSO4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错误;

B、Na2CO3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错误;

C、CH4不是盐,故错误;

D、H2O、NO2、Fe3O4等物质都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

故正确;

故选:

D。

5.B

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分别是由二氧化碳分子、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A正确。

B、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不能,故B错误。

C、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等,可用于灭火;

一氧化碳气体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故C正确。

D、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加剧“温室效应”,一氧化碳有毒会引起中毒,故D正确。

6.D

A、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不是燃烧,故A错误;

B、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但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故B错误;

C、酸溶液能使紫色试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属于酸,故C错误;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初中化学中,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铁(亚铁)。

7.A

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20g,20℃时物质的溶解度大于10g称为易溶,所以乙易溶于水,故A正确;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甲、乙的溶解度是20g,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20g,溶质质量是20g,故B错误;

C、3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将等质量的甲、乙固体,分别配成30℃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

甲<乙,故C错误;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A。

8.D

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NO3

N2↑+2X+4H2O,则2X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NO。

9.A

A、NaHCO3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A正确;

B、BaCO3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会把主要物质除去,故B错误;

C、K2SO4能与过量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钡(过量的),故C错误;

D、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将主要物质除去,故D错误。

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0.C

【分析】

物质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说明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沉淀,且不存在有色离子。

A、NaOH、CuSO4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溶液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B、H2SO4能与BaCl2、NaOH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硫酸钠和水,溶液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C、三者之间不反应,且不存在有色离子,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故选项正确。

D、三者之间不反应,但FeCl2溶于水呈浅绿色,故选项错误。

C。

11.C

A、霉变的食物中含有毒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十分耐热,蒸煮不能将其破坏,所以不能食用,故A错误;

B、亚硝酸钠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它虽可保持肉类鲜美,但食用过量会使人中毒,故B错误;

C、面粉发酵时可产生酸,碳酸氢钠与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膨胀使蛋糕疏松多孔,故该做法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故C正确;

D、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不能用甲醛水溶液浸泡荔枝,故D错误。

12.+6<偏大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

(1)硫酸氢钠中钠元素显+1,氢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硫元素化合价为x,则(+1)+(+1)+x+(-2×

4)=0,得出x=+6,硫元素的化合价+6;

(2)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其溶液的pH<7,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测量,酸性变弱,所得结果偏大;

(3)向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Fe2O3粉末,Fe2O3粉末和硫酸氢钠中的氢离子反应,观察的到现象是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

故填:

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

13.CSO2或SO3Mg三

(1)A、由左至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因此原子序数Z>Y,该选项说法正确;

B、核外电子数Y=X+8,该选项说法正确;

C、Y和Z不处于同一族,处在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

(2)由X元素(氧元素)和Y元素(硫元素)组成的物质中,氧元素化合价是-2,硫元素化合价可能是+4,也可能是+6,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SO2或SO3。

SO2或SO3。

(3)R2+与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R是镁元素,镁元素的元素符号是Mg,镁元素核外电子层数是3,它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

Mg;

三。

14.放热增大B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1)由溶液温度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图,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两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从A到B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酸性逐渐变弱,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

(3)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B点时放出的热量最高,恰好完全反应;

C点是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C点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15.过滤Al2O3+6HCl=2AlCl3+3H2OFe2O3+6HCl=2FeCl3+3H2O将氧化铝富集起来,获得比较纯净的氧化铝 

使AlCl3转化为可溶性的NaAlO2,从而与Fe(OH)3分离

(1)操作一、操作二、操作三三个步骤中都进行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属于过滤操作;

过滤;

(2)操作一中,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

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Al2O3+6HCl=2AlCl3+3H2O、Fe2O3+6HCl=2FeCl3+3H2O;

(3)由工艺流程图可知,从铝土矿中提取Al2O3时,经历了“Al2O3-AlCl3-NaAlO2-Al(OH)3-Al2O3”的转化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氧化铝富集起来,获得比较纯净的氧化铝;

将氧化铝富集起来,获得比较纯净的氧化铝;

(4)操作二中,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AlO2,从而与Fe(OH)3分离,所以操作二中NaOH溶液过量的目的是使AlCl3转化为可溶性的NaAlO2,从而与Fe(OH)3分离;

使AlCl3转化为可溶性的NaAlO2,从而与Fe(OH)3分离。

16.平衡气压,使液体顺利流下除去HC1气体;

除去水蒸气A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或: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气体NaHCO3Na2CO3Na2CO3+BaCl2=BaCO3↓+2NaC12NaOH+CO2=Na2CO3+H2O不能

(1)①通过分析可知,装置Ⅰ中,分液漏斗与烧瓶之间导管的作用是:

平衡气压,使液体顺利流下;

②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装置Ⅱ、装置Ⅲ是净化装置的作用分别是:

除去氯化氢(HCl)气体、除去水蒸气;

③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所以用排液法收集,可以用来收集氯气的是饱和食盐水,故选A;

④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所以用装置Ⅳ收集氯气,还有不妥之处是:

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或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2)实验探究:

取一支洁净试管,加入待测液,然后滴加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再取一支洁净试管,加入待测液,后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Cl2+Na2CO3═BaCO3↓+2NaCl,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有气体产生

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或者是NaHCO3

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小华认为上面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

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交流反思:

实验探究中,不能用氢氧化钡溶液替代氯化钡溶液,这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17.

(1)72:

11:

88;

(2)2:

1

(1)麦芽糖(化学式:

C22H22O11)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12×

22):

(1×

(16×

11)=72:

(2)麦芽糖(化学式:

C22H22O11)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是22:

11=2:

18.

(1)10.6g

(2)6.5

(1)由图像可知,当滴入上述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加入的稀盐酸恰好与碳酸钠反应;

设:

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Na2CO3+2HCl=H2O+2NaCl+CO2

1067311744

x100g

7.3%yz

x=10.6g;

y=11.7g;

z=4.4g;

(2)当滴入上述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100g+12.5g+100g-4.4g=208.1g;

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

(1)在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

(2)A点时,求此温度下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