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优秀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7860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优秀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优秀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优秀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优秀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优秀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优秀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优秀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优秀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优秀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众多。

游:

嬉戏玩耍。

李:

李子。

折枝:

压弯树枝

竞:

争逐。

走:

跑。

唯:

只有。

信然:

确实这样。

文章的翻译:

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

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

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

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学完这篇文言文后有什么感受,收到什么启示?

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

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

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5《王戎不取道旁李》人教(部编版)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养成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习惯,能根据有关现象做出推理和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内容。

(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

4分钟)

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识记“戎”字。

介绍“王戎”。

3.质疑课题。

1.齐读课题。

2.认读“戎”,并和小组成员说说记住这个字的方法。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重点知道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

3.猜测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课题质疑时不要给予学生固定的答案,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体会理解(用时:

24分钟)

(一)初读课文。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情况。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教师强调“诸”的读音和“竞”的字形。

4.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一、二句。

1.引导学生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正确断句。

2.组织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两句,背诵这两句。

(三)学习第三句。

1.朗读课文第三句。

2.讨论汇报句意。

3.出示:

王戎为什么说“此必苦李”?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成果。

(四)学习第四句。

1.读句子。

2.理解第四句的意思。

(五)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六)说一说王戎给你留下的印象。

(一)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笔画出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的方式读准字音。

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逐句朗读,读好断句。

3.

(1)准确读出3个生字:

诸、竞、唯。

小组内讨论怎样识记生字。

如:

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诸、唯”等字的字形。

(2)准确认读词语:

诸小儿、竞走、唯戎不动。

4.读文思考,总结汇报:

课文写的是王戎虽然看到道边李树上的李子多,但是没摘的事。

(二)1.自由朗读,尝试断句。

2.再读句子,一边读,一边对应注释,初步理解“尝”“诸”“竞走”的意思。

小组内一人说句子,其他组员说句意。

说不完整的互相补充,然后选一人在全班汇报。

一、二句的意思是: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朗读并背诵一、二句。

1.朗读第三句。

小组内讨论这一句的意思。

2.自由读句子。

每组一人汇报说出句子意思——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3.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1.朗读第四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注释并交流: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五)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组员听,互相提意见,提醒有困难的词义注释。

(六)讨论交流:

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现象作出判断。

1.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不要要求他们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只要能结合注释了解句子大意即可。

2.“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第三句话实际上就是王戎判断“此必苦李”的依据,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如果我们在路边看到又大又红的李子,会怎么做?

(想吃)没有人摘说明什么?

(不好吃)

3.学生描述课文内容时,只要符合文章大意即可,不要求依据注释,完全解读。

4.引导学生交流第三句时,可联系上句,将王戎和“诸小儿”的做法进行对比,突出王戎遇事善于观察、分析、判断的特点。

三、观察思考,多元识字(用时:

10分钟)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戎、尝、诸、竞、唯。

2.指导学生观察、交流。

3.教师示范,学生临写。

4.投影评议。

1.开火车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说一说:

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自己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写?

可以提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3.观察教师的示范,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书空。

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生字。

4.对小伙伴的字进行恰当评价,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写。

1.学生在书写时要注意“戎”的左下部分是横、撇,要与“戒”区分开。

“竞”中间是“口”,要与“竟然”的“竟”区分开。

2.“三分写七分看”,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例字。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

2分钟)

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说一说你的感受。

2.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

学生完成作业:

1.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并听一听家人的想法。

2.在家人的帮助下找到这本书,自由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从两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让学生完成。

《王戎不取道旁李》读写结合的方法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

2.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补充相应的画面或场景。

3.能够将古文改为现代文故事。

二.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补充相应的画面或场景。

2.能够将古文改为现代文故事。

三.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补充相应的画面或场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瑰宝,语言精练,意境悠远,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含蓄、深厚,还传承了我们民族的亘古情愫。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质疑

这篇文章全文只有49个字,那么我们如何将这么短

小的一篇古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故事呢?

(三)方法

1.抓文章的定格处,进行想象。

(定格就是电影、电视中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

泛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或标准上。

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游是玩耍的意思,那么多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都做些什么游戏呢?

(老鹰捉小鸡、捉迷藏、123木头人……)以老鹰捉小鸡为例:

王戎和小伙伴们在大树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那只“老鹰”凶恶地去抓小鸡。

“鸡妈妈”张开翅膀,一会儿往右,一会往左,就是不让老鹰抓到自己的小鸡。

“小鸡”们拉着妈妈的衣服,一个接着一个,排成一排。

“老鹰”差点就抓住了一只小鸡,“小鸡”们尖叫着,跟在妈妈身后,左躲右藏,玩得可开心了!

②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来写王戎和其他小伙伴的行为。

一提到人物,脑海中就会出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小伙伴们兴高采烈地喊道:

“王戎,快点儿,快点儿,我们去摘那诱人的李子。

要不,都被他们摘了。

”王戎气定神闲地说:

“你们去吧,我就不去了。

动作描写:

小伙伴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就跟赛跑一样,谁也不让谁。

只有王戎自己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2.对经典词句的理解。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高度概括的语言体现了王戎的聪明和善于思考,是文中的经典句子。

而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李树长在路旁,硕果累累,如果李子很甜,路过的行人肯定早就摘光了。

而现在满树都是李子,就说明树上的李子是苦李。

(四)妙笔生花:

《王戎不取道旁李》改为现代故事,不少于300字。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1.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会认“戎、诸”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4.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会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同学们,我们之前听过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名人故事都是选自哪本书呢?

(选自《世说新语》)

2.揭题: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名人小故事。

(板书课题)

二、简介《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它原本有八卷,现存三卷。

三、初读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

“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诸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

“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

“戎”(ró

ng)不能读成(yǒng);

“诸”(zhū)不能读成(zhě)。

(2)书写“戎尝诸竞唯”。

字形难点:

戎:

左下部是“十”,不是“井”;

“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

玩耍。

子:

果实。

压弯了树枝。

争先跑过去。

曰:

说。

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

的确。

虚词:

然:

如此。

之:

他(它)。

四、内容精析

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

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

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

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

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1.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2.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3.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

师提示: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重点指导“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其他的小孩都跑去抢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

点拨:

王戎认为,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5.在这则小故事中,王戎性格中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6.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王戎是一个聪明,善于思考的孩子。

五、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

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

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

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六、课堂总结

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七、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