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说课稿部编版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8513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说课稿部编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说课稿部编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说课稿部编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说课稿部编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说课稿部编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说课稿部编版3.docx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说课稿部编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说课稿部编版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说课稿部编版3.docx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说课稿部编版3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王戎不取道旁李|人教(部编版)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字。

3.了解文中故事,体会文中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停顿。

2.得出启示。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2.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

(二)再读课文,说说文中故事。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完这篇文言文有何感想?

(点名说说:

文中主要人物王戎与朋友出去游玩,正巧看到道旁长着一些李子,多的把树枝都给压弯了,伙伴们看到这场景便争先恐后的去摘,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

2.王戎为何与他人不同,他是发现了什么吗?

(生答:

王戎认为这李树长在道路边上,竟然还能有这么多的果实,一定是苦李。

3.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推断吗?

(生可按自己的理解作答:

道路上人来人往,假设李子真的好吃,估计早就被摘光了,又何来压断树枝之说。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点人逐句翻译。

2.多媒体出示本文翻译。

引入: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课文相关图片给学生展示,以此激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给时间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字词的理解:

尝:

曾经。

诸:

众多。

游:

嬉戏玩耍。

李:

李子。

折枝:

压弯树枝

竞:

争逐。

走:

跑。

唯:

只有。

信然:

确实这样。

文章的翻译:

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

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

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

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学完这篇文言文后有什么感受,收到什么启示?

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

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

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王戎不取道旁李人教(部编版)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理解小古文的意思。

2.熟练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3.通过讨论等体会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及美德。

教学方法:

讲解法、表演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吃过李子吗?

李子的味道怎么样?

你吃的李子应该是甜的,可有的人吃的李子却是苦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看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吧!

2.王戎简介。

二.初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1.先听老师读一遍,请你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  尝诸小儿  多子折枝   竞走取之  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

4.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学生练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5.齐读。

6.抽测重点词的理解:

 

①王戎:

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

书令,司徒。

  

②尝:

曾经。

 ③李:

李子。

 ④曰:

说  ⑤诸:

众,一些,这些,许多。

 

⑥游:

玩耍。

 ⑦子:

果实。

 ⑧折枝:

压弯了树枝。

  

⑨竞走:

争着跑过去。

竞:

争逐。

走:

跑。

 ⑩唯:

只有。

⑪信然:

的确如此。

7.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你知道为什么李子是苦的了么?

原来答案就在这样的一句话里——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讲的很有道理。

长在路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如果李子好吃,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之所以没有被摘光,那李子肯定是苦的。

而说出这样话,拥有这样的观察力的人,竟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三.精读——读明白,读出韵味。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呢?

让我们再次深入走进课文。

要想读懂小古文,老师送给你一个法宝——想象力。

这节课,请放飞你的想象力,让小古文丰富起来。

2.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预设:

小儿——小伙伴    诸——多     尝——曾经)“尝”可不是常常的常,出示字典中“尝”的解释,让孩子选择,说说为什么。

(方法:

用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课后注释)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过渡:

是哇,那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说一说!

出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玩什么,怎么玩。

(预设:

王戎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只见他们把毽子往上一抛,就左一脚,右一脚的把毽子踢得像一只只小燕子在飞来绕去。

我们玩得可开心啦!

)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3.出示第二句。

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玩着玩着,不知道是谁,发现了什么?

(预设:

一棵李子树)如果是你,你看见这么多的李子,你会喊什么?

(预设:

“快看!

树上的李子真多啊!

”)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听见喊声,孩子们都跑向了李子树,伸出小手摘李子。

大家怎么摘的?

孩子们争抢着李子。

有的......  有的 ......还有的......理解“竞走取之”,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

怎样读好这句话?

(学生说,练读)也不知道是谁,发现王戎站着不动。

真是奇怪,他怎么不去摘呢?

你会怎么问他。

(预设:

我骑在树枝上,对着王戎喊:

“喂!

你怎么不来摘李子?

”王戎也跑过去了吗?

)理解“唯戎不动”。

4.出示第三句。

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

此必苦李!

思考:

王戎是随便猜的嘛?

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李子真的很苦吗?

5.出示第四句。

没吃之前,小伙伴们七嘴八舌,想象他们都说了什么?

孩子们议论纷纷。

有的......  有的 ......还有的......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

(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板书:

观察、思考)

总结:

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

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

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

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 。

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四.再读文章,理解文意。

1.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2.理解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不能盲目的跟从。

3.你觉得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戎是个有主见不盲从、聪明的人。

4.指导背诵。

五.填一填。

同学们读得这么流利。

你能根据原文的语句填空吗?

让我们来填一填:

     王戎(    ),尝与(    )游。

看道边李树(    )折枝,诸儿(    ),唯戎(   )。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  ),此必(     )。

”取之,(    )。

六.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七.演一演。

八.拓展总结。

智者自有惊人之举。

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少年,小小年纪却聪明智慧,令大人望尘莫及,除了称象的曹冲,让梨的孔融,还有今天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戎。

他们还真是一个不一般的孩子!

就王戎《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被古人用了短短49个字记录了下来,我想记录这个故事的人也很不一般!

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不妨去读一读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那里的人物,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通过文字,你定能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板书设计:

                      

道边苦李

诸儿竞走多子折枝                                

王戎不动观察思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王戎不取道旁李》(2课时)人教部编版

第八单元

本单元以“历史故事”为主题,包含《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3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习作:

我的心儿怦怦跳”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习作达到的目标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本单元所选的3篇课文都是历史故事题材,通过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本单元课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把握课文脉络,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口语交际”要求讲述一个历史人物故事,在讲述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小卡片记录关键词,给自己提示。

本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件令人心儿怦怦跳的事,注意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具体。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抄写、背诵、造句等形式,积累词语,学会长话短说的方法。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王戎不取

道旁李

2

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四句话,表现出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推理判断的好品质。

1.会认本单元21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纪”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能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能按顺序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4.感受故事的魅力,明白这几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西门豹治邺

2

课文讲的是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故事二则

1

《扁鹊治病》写蔡桓侯因讳疾忌医而最终病死的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纪昌学射》写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的故事,说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基本功入手的道理。

口语交际

1

讲历史人物故事

1.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故事当众讲述。

2.讲述时,使用适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为讲述故事增光添彩。

习作

2

我的心儿怦怦跳

1.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2.把表达心情的词语用到作文中。

语文园地

2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1.知道按一定顺序复述课文,重点内容要详细一些,次要内容可以简略一些。

2.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注意易错的字。

3.学会“长话短说”。

4.学习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

5.积累并正确运用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1.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会认“戎、诸”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4.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重点

1.背诵全文。

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难点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戎、尝、诸、竞、唯”5个字。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会读会写,可以采用字意理解法、形近字对比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记忆字形。

2.阅读理解

阅读时,首先要根据注释,把短文读顺、读懂,在此基础上,将王戎看到路边李子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了解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

1.预习提纲

(1)搜集《世说新语》相关资料,了解王戎。

(2)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认识本课的生字,读顺课文。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理解课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重点指导“戎”和“诸”的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尝”“竞走”“唯”“信然”等字词的意思。

一、讲故事,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故事吧?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些故事呢?

2.过渡:

故事讲得真好!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这些故事讲的都是一些名人的小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选自《世说新语》。

(教师简介《世说新语》)

课件出示:

《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它原本有八卷,现存三卷。

今天我们学习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板书课题)

3.师:

王戎是什么人呢?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王戎,教师课件出示王戎的简介。

课件出示:

王戎(234—305),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

晋朝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4.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了解一下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设计意图:

通过讲故事引入课题,学生很好地、快速地了解了《世说新语》这本书的特点是写名人言行与轶事,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题。

师:

同学们齐读课题,在读课题时,你们发现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王戎)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停顿。

(1)师:

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能读懂吗?

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指导朗读: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

请看老师的提示,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停顿。

课件出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3)现在读起来就通顺多了,大家可以再试着根据朗读停顿来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现在我们请四位同学来读,每人读一句。

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们读得是否准确。

(指名读)

(4)这四位同学读得真不错,读的时候注意多音字“折”的读音是“zhé”,不要读错。

(5)采用各种形式读课文。

男女生比赛读,分组读,指名学生读。

在读文过程中,教师相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

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理解字词的意思。

(1)文中有些字词意思需要重点掌握,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尝试理解这些字词吧。

课件出示:

尝:

曾经。

诸:

众,许多。

竞走:

争着跑过去。

唯:

只有。

信然:

的确如此。

(2)同桌交换做游戏:

你说我答。

一同学说出字词,另一同学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快速说出字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

正确朗读,注意停顿,根据课后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课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认读、书写生字

1.本课要掌握的生字有“戎、尝、诸、竞、唯”,学生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认读生字,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然后分小组汇报识字方法。

教师指导:

“戎”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书写时,注意斜钩要长一些。

“竞”字注意与“竟”区别开,书写“竞”时,要注意上下大约等高。

“唯”右边是“隹”,不能写成“住”。

2.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优秀作品展。

开展“我是小小书法家”活动。

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书写的生字,大家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认读汉字,通过小组合作,然后说出自己认识汉字的方法,在全班汇报,集思广益,使学生提升了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2.学习王戎聪明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题的意思是:

王戎没有摘取路旁的李子。

2.指名读课文,注意课文停顿。

重点指导: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读文,复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感悟文章。

要求: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注意写作顺序,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自读注释,师提示: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①抓住重点字“尝、诸”来理解第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②抓住重点字词“子、竞走、唯”理解第二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③第三句话的意思是: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边上,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④抓住“信然”理解第四句话: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教师谈话:

同学们,在这一课中有三个“之”,它们的意思有区别吗?

理解“之”的意思。

“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代表“李子”。

“人问之”中的“之”代表“王戎”,“取之,信然”中的“之”代表“李子”。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

因为李子树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4)大家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学生回答。

生1:

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孩子。

生2:

王戎是一个聪明机智、冷静理智的孩子。

教师指导:

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王戎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板书:

观察仔细、聪明机智、善于动脑)

2.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呢?

请同学们先和同桌互相讲一讲,然后再给全班同学讲一讲。

同桌间尝试讲故事,教师指名学生讲故事,然后课件出示整个故事,学生对照纠正。

课件出示: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边上,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3.填一填:

同学们把课文读了这么多遍,读得这么流利,大家也都理解了课文的意思,那大家能按原文填空吗?

让我们试着来填一填吧。

课件出示:

王戎________,尝与________游。

看道边李树________,诸儿________,唯戎________。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________,此必________。

”取之,________。

4.背一背:

谁能把它背下来?

我们可以按照“游玩——伙伴摘李——王戎说出理由”的顺序背诵。

(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5.演一演:

同学们,这篇文言文只用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非常简洁。

我们读的时候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

这个故事中至少应有几个角色?

他们会说什么话?

做什么动作?

(指名回答,并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这个故事。

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生:

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善于观察,仔细思考。

师: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设计意图:

反复诵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把王戎和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进行对比。

这样的对比,容易使我们感受到王戎的聪明机智。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多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感受人物形象。

三、《世说新语》故事会

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

请同学们在网上搜集更多《世说新语》里面的故事或视频,和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

拓展性阅读,会让学生的阅读激情长时间保持,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

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讲故事导入,了解《世说新语》。

备课时,我想:

如何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呢?

我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讲一讲学过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四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找到四个故事的规律性——都是写人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表演故事,内化感悟。

文章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于是我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表演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演,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三、不足之处。

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八单元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小古文不同于现代白话文,要通过注释,联系实际生活,联系上下文,组织语言,解读古文意思,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在这篇小古文中,部分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学生较难掌握,因为这高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读过很多历史故事,请说出图片所示的故事名称。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

2.寻找三个小故事的共同点

(1)引出王戎,学写“戎”字。

(2)板书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取:

摘;道旁李:

道路旁边的李子

3.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

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自读课文,读通句子。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适当评价。

2.确定多音字“折”的读音:

当我们不确定多音字读音时,借助字典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选择正确读音,文中“多子折枝”读zhé。

3.按照标好断句再读文章,注意句子的节奏划分和韵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古文语感。

男女生比赛朗读,教师评价。

三、畅读全文,理解文意。

4.回顾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小组合作,边读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随机点选学生回答,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写了什么。

(明确“走”“竞”等个别实词的意思,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虚词“之”的意思,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者进行对比,明白实词、虚词的意思及含义。

5.经过交流,明白了这篇小古文讲了什么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文的内容。

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

6.再次齐读文章,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7.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知道了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原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