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住宅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
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2)影响:
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欧化住宅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津等地开始出现。
(2)西式家具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归纳总结]近代中国住宅出现了中西合璧的趋势,饮食上除传统的四大菜系外,西餐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被国人接受,出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
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
开始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风俗:
①近代:
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西方色彩浓厚的新式丧礼。
②现代:
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思维深化]从中西文化碰撞的角度看近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
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对中国社会发挥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中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主题一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演变特点及原因
1.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改造运动的不断兴起,传统的社会生活和古老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其演变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整体看: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演变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的特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从程度看:
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但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说明当时社会习俗的变革程度极不均衡。
2.导致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出现上述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因素,有国外的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1)外部因素:
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特别是通商口岸地区,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2)内部因素: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也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向现代化迈进。
材料一 近代中国百年,是欧风美雨袭来的百年,是传统小农社会崩溃的百年,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百年,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交织的百年。
服饰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近代中国的变迁,诉说时代的特点。
材料二 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三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上述材料分别表明影响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材料一,表明中国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材料二表明留学生主张剪辫易服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材料三表明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
巧记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
主题二 中国近现代对习俗风尚影响较大的有哪些历史事件?
习俗风尚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1.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2.变化趋势
(1)婚姻:
由古代的父母包办到近代的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建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2)丧礼: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趋于简化,出现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化改革。
(3)其他方面:
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交际礼仪从古代的跪拜礼向点头鞠躬转变,握手逐渐成为交际场合的常见礼仪;
公历逐渐被大众接受。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
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
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
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
“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1)材料表明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反映了什么道理?
答案 表明康有为主张放足、剪辫、易服。
社会习俗变化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有识之士倡导有关。
材料二 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所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引述如下:
“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
一要天足;
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
(2)这则征婚广告提出了哪些条件?
反映了什么?
答案 不缠脚;
有知识;
礼仪文明。
反映了工业文明下中国人思想的开放。
图示社会生活的变化
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
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
C.鸦片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东西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2.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节日是( )
答案 A
解析 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公历纪年,并增添了元旦等新节日,其他三个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3.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安排。
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
这反映出居住具有( )
A.祖灵崇拜B.等级礼仪
C.信仰习俗D.安全舒适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四合院的认识。
题干中房屋的布局,人员的居住安排,房屋设计的状况都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礼”,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
A.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排除法,吃西餐显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特权,A项错误;
西餐代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不能说它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
5.下列言论中能够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婚姻特点的是( )
A.“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
B.“我是指腹为婚的产儿”
C.“孩儿无知,婚嫁大事全凭父母大人做主”
D.“无媒无凭,就想结婚,甭做梦”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有法律保护并成为一种时尚,A项典型地反映了妇女追求婚姻自由,B、C、D三项主要反映了旧社会的婚姻特点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6.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在一大党纲中规定:
“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
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材料三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
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
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2)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
基础巩固
1.“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
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中山装。
”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
①中山装 ②穿衣镜 ③洋葱炒鸡蛋 ④四合院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中西合璧”的意思是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中山装、洋葱炒鸡蛋都是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的,②④不符合题目要求。
2.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 )
A.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
B.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
C.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
D.剪发是辛亥革命的中心任务
解析 “剪辫子”是革除旧习俗,而“革命”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因此两者的结合形象地反映了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
B、D两项的说法都夸大了剪辫子的地位;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除了中山装和连衣裙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选择外,还有( )
答案 D
解析 A为夹克;
B为休闲西装;
C为马褂;
D为列宁装。
4.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
“每日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各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1866年”,“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说明当时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各沿海通商口岸。
5.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A项体现了婚姻自由,B项体现了服饰的改变,D项体现了禁止缠足。
C项中的“辫”“之乎者也”体现的是顽固守旧的现象。
6.近代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变化较小,主要是因为( )
A.农村封闭落后,难以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B.自然灾害频繁,没有经济能力来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
C.未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所以变化不大
D.农村的封建传统思想浓厚,难以接受西方的新事物
解析 农村相对闭塞,不太容易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因而造成近代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故选A项。
能力提升
7.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解析 本题易错选B项,原因是没有把握题干的要求。
题干问的不是变化的原因,而是根据材料概括发展趋势,因此B项错误。
由材料表达的意思——中国近代妇女由受压制、受歧视到走向社会、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可以分析得出当时的中国受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社会越来越开放,所以C项正确。
8.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组号
流行语
流行服饰
文娱形式
阅读
A
最可爱的人
列宁装
扭秧歌
苏联小说
B
时间就是金钱
唐装
看电视剧
古典文学
C
破四旧
军装
学唱样板戏
毛选
D
上网
中山装
跳交谊舞
时装杂志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友好,列宁装和苏联小说流行;
人民当家作主,民间娱乐方式流行扭秧歌;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受到人们崇拜,是“最可爱的人”。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经》
材料二 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
“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
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 盖欲除清朝之樊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材料四 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
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
(2)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
有何相同之处?
(3)据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
说明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
(1)人伦(或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
(2)认识:
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
剪辫就是支持反清革命。
相同:
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3)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
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习思考】
1.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教材第63页)
提示 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
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服饰已遭到人们的厌弃。
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2.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
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
(教材第64页)
提示
(1)鲁菜:
山东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
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2)粤菜: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
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富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
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
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
五蛇羮、盐火鸡、蚝油牛肉、烤猪、干煎大虾碌、冬瓜盅等。
(3)川菜:
正宗川菜以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
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
(4)淮扬菜:
以苏州、扬州、南方、镇江四地菜为代表。
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
其烹调技艺以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
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
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鳜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3.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材第65页)
提示 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从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
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
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
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
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自我测评】
(教材第66页)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
呈现出什么特征?
提示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
男女服饰的变化;
餐饮;
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
习俗风尚。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提示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
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
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
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材料阅读与思考】
(教材第67页)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1)清朝入关以来,中国服饰演变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分析其原因。
(2)概括、分析20世纪末世界时装舞台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提示
(1)清朝入关后,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饰与装饰;
清末受西方的影响,出现了着西服、剪发辫的趋势;
20世纪末以来出现了复古的趋势。
原因:
清朝时受清政府强制推行的影响;
晚清时受西方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影响。
(2)现代社会受科技发展的影响,人们渴望文化上的返璞归真。
其次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增强了国家的影响力和人们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