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6746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故选C项。

]

2.(2015·

浙江选考)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

①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 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A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是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

故A项正确。

3.(2016·

浙江选考)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

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

A [民国成立以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答案选A项。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和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

比较

近代

现代

“洋装”“洋布”“断发易服”,西服、中山装,五花八门

由灰蓝单调到五彩缤纷,由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

由生活水准低到解决温饱问题到注重吃好

西式建筑、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住房状况空前改善,“安居工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不平衡性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向西方化发展,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受封建思想影响,变化不大。

(2014·

浙江高考)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两幅图片的寓意。

清初要求蓄辫,“蓄辫”成为归附清王朝的标志,民国初年要求剪辫,剪辫被看作“革命”的象征,故选B项;

民俗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故A项错误;

乙图中的民国初年表明当时清朝已被推翻;

C项中“走向败落”表述错误;

图片无法反映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过程,故D项错误。

1.(2014·

浙江学考)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女子:

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则广告反映了(  )

①有开明人士推崇西式婚礼 ②反对缠足的主张已经提出 ③女子已普遍获得教育权利 ④辛亥革命推动了婚俗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要求女子:

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可知,这一时期有人推崇西方婚礼以及反对缠足。

A项正确。

浙江学考)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

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

这一年可能是(  )

A.1912年B.1945年C.1950年D.1979年

C [“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政治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同时反映出中苏关系友好,据此判断出这一年可能是1950年。

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项正确。

3.(2013·

浙江学考)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

下列图中所示的服饰或建筑,能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B [从题干图片来看,图①为女子旗袍,图②为男子中山装,图③为四合院,图④为中西合璧的建筑。

四合院是中国北方传统的民居,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其余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故B项正确。

4.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能展现时代特有的风貌。

下列四幅图片中的服饰,按其流行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

D [①是清朝的传统女子服饰;

②是列宁装,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③是近代改良的女子旗袍;

④是“文革”时期的军装。

D项正确。

5.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C [题干中列举的外国杂货反映出当时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C项正确。

出现售卖外国货物的广告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无必然联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

1873年中国才开始独立办报,故B项错误。

广告中的货物仅体现出“食”和“用”的变化,未体现出“衣”“住”“行”的变化,故D项表述不准确。

考点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主要交通工具

①短途个人:

人力车、自行车、摩托车、家庭汽车。

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

②短途公共交通

1906年,天津建成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

③长途交通工具

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洋务运动影响);

1881年铁路起步,1900年前后取得较快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

邮政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近代邮政起步;

甲午战争后,通信范围囊括全国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发展

电信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

1932年,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开设

意义

促进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浙江选考)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

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C [材料反映的是无线电报业务,无线电报1906年在中国创设,答案选C项。

浙江学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 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

C [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是在1865年;

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是在1906年;

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是在1924年;

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是在1877年。

3.(2012·

浙江学考)(节选)社会生活的各种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概貌。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入民国后,间有采行文明结婚者。

民国十六七年以来,风气日开,自由恋爱日盛一日,去文章繁缛之旧,趋简单明了之新,风气为之一变……

——《开阳县志稿》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的婚姻礼俗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材料四

图1        图2       图3

(4)材料四图示中的交通工具,哪些是近代出现的?

近代交通工具的牵引动力发生了怎样的演进?

【解析】 第(3)问根据材料“自由恋爱日盛一日,去文章繁缛之旧,趋简单明了之新”分析得出,民国初期自由恋爱风气日盛,而且婚礼习俗删繁就简,并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根据所学,还可指出反对包办婚姻等。

第(4)问根据图片,可以看出交通工具从传统的人力轿子到自行车再到电车的演变,自行车和电车属于近代交通工具。

【答案】 (3)反对包办婚姻,主张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主张文明结婚。

(4)近代交通工具:

图2自行车;

图3有轨电车。

演进: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

近代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近代交通、通信工具变化显著。

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并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信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3)新式交通、通信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4)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领域中的先进事物,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2016·

嘉兴期末)下列有关近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自行车传入中国并逐渐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B.1906年我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

C.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D.台湾总督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C [由所学可知,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故C项正确。

嘉兴期末)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

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

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B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由从国外传入到走向自主制造,如轮船从国外传入,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故A项不符合题意;

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不能体现出封闭保守,故B项符合题意;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有陆上的火车、电车、汽车,海上的轮船,空中的飞机,交通向海陆空立体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

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动力主要是人力、畜力,进入近代后开始使用机械牵引力,故D项不符合题意。

2.(2016·

湖州期末)地铁又被称为“地下铁路”,是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铁的出现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结束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是在(  )

A.三大改造时期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C [中国第一条地铁建成于1969年。

三大改造发生于1953年到1956年,故A项错误;

“大跃进”时期是1958年到1960年,故B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1966年到1976年,故C项正确;

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故D项错误。

3.(2015·

浙江教育考试院抽测)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

据此可以得出(  )

时间

事件

1909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A.邮政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B.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D [题干材料中显示交通影响邮政事业发展,但并没体现发展非常迅速,故A项错误。

“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用词绝对,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的信息,故C项排除。

依据表格中“上海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说明交通工具进步促进了邮政事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4.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交通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折射出外来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②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比较迟缓 ③中国近代造船业发端于辛亥革命

④牵引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化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A.①②B.①②④

C.③④D.①②③④

B [③表述错误,中国近代造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故选B项。

5.(2014·

温州学业水平模拟)“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黄遵宪(1848—1905)这首《今别离》诗反映的是(  )

A.铁路交通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C.电报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递方式

D.西方建筑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 [从题干材料“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电光”“一闪至君旁”可知黄遵宪描述的是电报,故选C项。

铁路、西装和建筑与题干中内容无关,排除A、B、D三项。

考点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加试)

1.报业、影视业的发展(加试)

(1)大众报业的发展

①西人办报:

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序幕。

②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③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④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纸活跃。

(2)广播

①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②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③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④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⑤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⑥改革开放以来,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接受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信息服务的重要工具。

(3)电影

①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②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③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③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2.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加试)

(1)互联网的普及: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如今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2)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政治方面:

互联网对政治制度、政府管理、国际关系等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导致了“网络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的出现。

②经济方面:

互联网催生了新经济,创造了信息经济的运行模式;

一些传统经济,因为互联网的产生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③文化方面:

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④互联网引发了工作、生活、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2)消极方面

①发达国家掌握技术优势和信息霸权,容易出现意识形态的侵略和民族认同感的弱化。

②网络技术的滥用,给人类文明造成危害,如信息污染和网络犯罪日益严重。

③导致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虚拟世界,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甚至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蛮拼的”“点赞”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B [材料中的网络热词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新名词,这对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这种网络热词不存在积极、消极之说,也不存在商业性。

因此B项正确。

1.【加试题】下列报纸中,与图所示的报纸同时期创办的有(  )

①《申报》 ②《时务报》 ③《昭文新报》 ④《中外纪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D.③④

C [《强学报》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中外纪闻》也是维新派创办的,故②④正确:

《申报》创办时间是1872年,故①错误;

《昭文新报》创办时间是1873年,故③错误。

2.【加试题】

湖州期末)近代上海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下列有关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出现有轨电车系统 ②新新公司开办广播电台 ③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④创办轮船招商局

A.①②④③B.③①②④

C.④③①②D.②④①③

C [①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出现于1906年,1908年上海出现有轨电车,②新新公司开办广播电台的时间为1927年,③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的时间为1896年,④轮船招商局创办于1872年,按照时间先后排序为④③①②。

3.【加试题】

宁波模拟)下表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时的节目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

内容

19:

05

《工业先进工作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任庆祝“五一”节座谈》

15

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

25

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

30

舞蹈《四小天鹅》《牧童与村姑》和《春江花月夜》

50

科学教育片《电视》(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

A.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

B.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亲密无间

C.工农题材的作品在宣传中占重要地位

D.文艺战线“左”的错误已经非常严重

C [表格中未涉及“人民公社化”的信息,故A项排除;

播放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科学教育片《电视》,不能体现中苏合作亲密无间,故B项排除;

“工业先进工作者和农业合作社”体现了工农题材,《到农村去》是农村题材,《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是工业题材,《牧童与村姑》是农村题材,故C项正确;

“左”的错误指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表格中的节目表未涉及,故D项排除。

4.【加试题】在莫斯科电影展览会上,评判委员会对某部获得荣誉奖的影片的评语是:

以其勇敢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生活。

这部影片是(  )

A.《定军山》B.《风云儿女》

C.《渔光曲》D.《歌女红牡丹》

C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影片“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生活”。

《渔光曲》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故选C项。

5.【加试题】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

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为之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B [各家报纸大量刊发有关秋瑾的文字,使“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选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